学术投稿

子宫动脉灌注联合PVA栓塞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临床分析

周坦洋;曹海利;白彬

关键词:瘢痕妊娠, 异位妊娠, 子宫动脉化疗栓塞, PVA颗粒
摘要:目的 分析子宫动脉灌注MTX联合PVA栓塞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2例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行双侧子宫动脉MTX灌注联合PVA栓塞治疗.先经导管向子宫动脉灌注MTX,再用500~710μm PVA颗粒对双侧子宫动脉进行栓塞.通过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血清β-HCG水平及妊娠囊变化情况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12例患者经子宫动脉灌注MTX联合PVA栓塞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血清β-HCG水平迅速下降,妊娠囊逐渐萎缩、坏死、脱落.结论 子宫动脉灌注MTX联合PVA栓塞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能迅速止血,有效杀胚,保留子宫,是剖宫产瘢痕妊娠的一种安全、有效治疗方法.
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脑血管成像中减影CTA与常规CTA去骨技术的对照

    目的 探讨减影CTA去骨技术和常规CTA去骨技术在脑血管成像中重建时间及图像质量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行脑血管减影CTA和常规CTA检查的患者的资料,后处理重建均用大密度投影技术(MIP)和容积再现技术(VR),以评价减影CTA和常规CTA图像质量及重建时间.结果 减影CTA图像质量优于常规CTA图像质量,且重建时间短于常规CTA.显示血管狭窄及颅底动脉瘤优于常规CTA.结论 减影CTA去骨技术用于脑血管成像质量优良,重建血管迅速,显示血管狭窄及颅底动脉瘤优于常规CTA.减影CTA结合曲面重建(CPR)既能显示管腔又能有效的显示动脉管壁情况,弥补了 DSA的不足.

    作者:钟道强;王德娟;张伟;韩秋玲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16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小气道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研究16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在诊断小气道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 40例临床可疑小气道病例均行16层螺旋CT容积扫描,进行薄层、多平面重建(MPR)、小密度投影(MinIP)、容积再现法(VR)重建图像分析诊断,全部病例均经纤维支气管镜或临床证实.比较不同的重建技术对小气道病变显示的差别和发现病变的敏感性.结果 不同重建技术中薄层和MPR发现小气道病变敏感性高,MinIP对病变显示直观,整体感强,VR显示欠佳.结论 16层螺旋CT多种后处理重建技术相结合可以明显提高小气道病变诊断的准确率,是比较理想的影像学方法.

    作者:胡金文;王恩雨;都继成;周阿旺;乔洪波;张雪辉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CT三维重建在骨盆及髋臼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收集2009年2月~2011年2月我院收治的复杂骨盆及髋臼骨折患者同时采用X线平片、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的临床资料,探讨CT三维重建在复杂骨盆及髋臼骨折的应用价值.1材料与方法本组42例患者,男31例,女11例,年龄19~66岁,平均37.84岁.其中单侧39例,双侧3例;致伤原因:车祸32例,重物砸伤7例,坠落伤3例;入选的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且与患者签订知情同意书.

    作者:张宏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MSCT低剂量扫描对腰椎图像质量影响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MSCT低剂量扫描技术(单纯降低mAs),受检者所接受辐射剂量及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120名受检者随机分成实验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分别采用低剂量(100 mAs)和常规剂量(200mAs)进行扫描,其余参数完全相同,测量并记录两组患者的辐射剂量和图像噪声,对各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分别为:5.72±0.32和11.45±0.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所接受的剂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图像的评价结果显示:随着mAs降低,骨小梁及软组织显示略模糊,图像噪声增加,但实验组图像仍可满足临床诊断(两组图像评分分别为11.07±0.82和11.30±0.79,P>0.05).结论 单纯降低mAs的腰椎MSCT低剂量扫描技术可大幅降低辐射剂量,所获得的图像基本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可作为常规应用于临床,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徐启兰;洪国斌;陈凯;包仕亮;秦培鑫;冯晓新;柳学国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孤立性纤维瘤的CT和MR征象分析

    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是一种少见的梭形细胞肿瘤,发病率较低,多发生于胸部,胸膜外如颅内、鼻腔、腹腔等部位的报道较少,术前诊断正确较困难.笔者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孤立性纤维瘤的CT和MR征象,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同时也为临床术前提供参考.

    作者:任基伟;郑芳;戴幼华;王秀云;靳宏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胶质瘤的MRI环形强化特征与病理分析

    目的 分析胶质瘤(Glioma)的MRI环形强化特征并与病理学表现对照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胶质瘤的MRI环形强化特征及其病理学表现.结果 76例胶质瘤中有55例增强扫描呈厚薄不一的不规则环状、花环状、花瓣状强化,病灶的边缘可见星芒状强化,以白质侧为著,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可见壁结节及瘤周结节.病理学示瘤细胞密集,异型性明显,胶质母细胞瘤细胞高度间变、不成熟,伴有出血、坏死明显.边缘可见新生血管结构不良,血管内皮细胞明显增生.结论 胶质瘤的MRI环状强化表现与瘤体内的病理改变密切相关,认真分析其特征有助于术前明确诊断.

    作者:于台飞;高建伟;刘霞;杨金永;张玉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跗骨窦区断层解剖影像学表现对照

    作者:刘胜全;王巧玲;李云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64层CT诊断阑尾粘液性肿瘤的临床价值

    阑尾粘液性肿瘤病理学分为粘液囊肿、粘液性囊腺瘤、粘液性囊腺癌,占阑尾切除标本的0.43%[1,2].本病临床上无症状,或主要表现为慢性非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以及右下腹包块,容易误诊为卵巢囊肿、阑尾炎、盲肠肿瘤等.术前作出正确诊断有助于防止术中破裂引起腹膜假粘液瘤[1].多层螺旋CT(multidetector CT,MDCT)诊断阑尾病变的临床价值已经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充分肯定[3~6],本文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阑尾粘液性肿瘤的MDCT影像资料,探讨CT诊断阑尾粘液性肿瘤的准确性.

    作者:金成宇;戚乐;陈仁彪;丁建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颈动脉重度狭窄伴MCI老年患者支架植入术后认知功能变化研究

    目的 了解颈动脉重度狭窄伴MCI(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老年患者,经过颈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后认知功能的变化.方法 应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对32例患者在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前及术后1、3、6个月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并利用统计学分析对各时间点MoCA分值组间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支架植入治疗后随访的1、3及6个月,MoCA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而且随着随访时间延长,MoCA评分有上升趋势;MoCA分值的提高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可以使老年MCI伴颈内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患者短期内的认知功能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

    作者:巴华君;陆川;孙军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MSCT对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很容易与其他呼吸道疾病相混淆[1~6],许多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患者也会被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扩张而采用了错误的治疗手段,结果却错过佳治疗机会甚至使病情加重,严重者甚至可致使呼吸功能出现障碍[7].本文收集2009年6月~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46例经病理诊断为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患者临床资料,探讨螺旋CT对该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陈卫国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MSCT和MRI对肝门胆管癌诊断及可切除性的临床分析

    肝门部胆管癌是肝门部常见恶性肿瘤,随着肿瘤的生长和对周围组织的侵犯,患者会发生梗阻性黄疸,早期、准确的诊断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肿瘤正确的分期及术前可靠的可切除性评估有利于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1,2].本文通过分析30例肝门部胆管癌肝细胞癌患者的MSCT及MRI图像及临床资料,探讨MSCT及MRI对肝门胆管癌诊断及可切除性评价中的价值.

    作者:郑国利;王天成;张小红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MRI表现

    作者:陈俊泽;王维;杨靖凡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3.0T磁共振在腹部胰胆管成像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3.0T磁共振在腹部胰胆管水成像中优势及其应用.方法 搜集我院2011年1月~2011年4月进行腹部磁共振检查的患者50例,采用西门子Veri03.0T磁共振,8通道相阵控腹部线圈,haste序列,spair序列及MRCP胰胆管成像序列进行轴位相扫描.结果 采用3.0T磁共振的haste序列能够在自由呼吸的状态下,缩短扫描时间同时获得高质量的图像;spair序列具有很好的脂肪抑制效果,能极大的提高对病变的显示;与haste技术结合的MRCP序列能对胰管、肝内胆管、胆囊、胆总管的病变显示的更加清楚.结论 西门子3.0T磁共振并行采集技术及haste、spair序列在腹部扫描中,能获得高质量的图像.

    作者:张玉龙;陈金华;谭勇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超声血管增强技术在外周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 评价超声血管增强技术(vascular enhancement technology,VET)在外周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90例外周血管病变的患者(52例颈动脉病变、16例下肢动脉病变及22例下肢深静脉病变)应用超声血管增强技术,显示病变的血管,并与传统二维谐波及彩色多普勒(CDFI)成像相对比.结果 常规二维超声检查28例(31.11%)图像不能清晰显示,应用VET技术,86例(95.56%)外周血管病变患者的血管腔、血管壁及病灶(斑块、血栓)更清晰显示,图像质量评分VET高于传统二维超声,为2.91:2.09,(P<0.01).结论 VET技术可提高能提高血管与周边组织对比分辨力,更清晰显示血管腔、管壁结构及病灶,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殷平;李文巨;李波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颞颌关节内骨碎片漏诊后内镜下取出1例

    患者 男性,66岁.因“颌面部外伤后咬合困难10天”入院.患者10天前不慎从高处跌落致伤颌面部,左侧颌面部肿胀疼痛伴上下颌张闭口因难、咬合关系紊乱,急诊行上下颌水平位CT平扫未见左髁突明显骨折影像.外伤10天来,因上下颌张闭口因难就诊于多家医院,一直未明确病因,症状无好转,遂就诊我院.入院检查:左侧颧面部肿胀基本消退,咬合关系紊乱,左侧上下第三磨牙早接触,上下前牙开牙合,不能闭合,大开口度约三横指.入院后行再下颌骨薄层CT平扫后冠状位重建后示:左侧颞颌关节内可见高密度影像(图1).诊断:左侧颞颌关节内骨碎片.

    作者:戴杰;施更生;童永青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临床价值及随访观察

    目的 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诊断价值及其分度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将109例(轻度61例、中度35例、重度组13例)有窒息缺氧病史,临床诊断为HIE的患儿行颅脑CT检查,初次CT扫描时间为生后5h~15天,并按影像分级标准分轻、中、重三度,其中有76例在生后1~6个月内进行了CT复查.结果 ①109例HIE患儿脑CT平扫均有不同程度的脑水肿征象,CT值在8~18HU之间.诊断为轻度HIE的66例;诊断为中度HIE的为31例,合并颅内出血9例;诊断为重度HIE的为12例,合并颅内出血7例.并将临床分度与CT分度资料经统计学处理进行比较分析,经统计学处理r =0.775,(P<0.01),认为CT分级与临床分级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②随访复查:后一次CT复查所见,正常45例,单纯脑沟加深13例,硬膜下积液7例,脑软化7例,脑积水3例,脑萎缩3例,死亡2例.结论 CT扫描检查是诊断HIE的主要手段,能够准确的显示病变和范围,确定是否合并颅内出血及出血类型,对HIE脑损伤程度及预后的有较好的评估价值.

    作者:张秀芸;丁娟;宋丹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Fluoro Trigger技术在肝脏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中的应用价值

    临床应用肝脏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对肝脏肿瘤的检出很有价值.肝脏多期动态增强扫描中动脉期成像尤为重要,因为大多数病变于动脉期强化较有特点,特别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HCC),完美的动脉期成像,对诊断及鉴别诊断帮助很大[1].为了获得一个良好的肝动脉期(HAP)图像,扫描延迟时间的选择很关键.Fluoro Trigger技术早应用于磁共振增强血管成像方面[2~4],本研究在肝脏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中采用Fluoro Trigger技术来控制扫描延时时间,并回顾分析评价采用Fluoro Trigger技术与常规延时法(固定扫描延迟时间)所得肝脏动脉期的图像质量,旨探讨Fluoro Trigger技术在肝脏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动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朱华勇;朱卫萍;徐琼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咽淋巴环非霍奇金淋巴瘤相关病理类型的影像表现

    目的 探讨咽淋巴环非霍奇金淋巴瘤不同病理类型的影像学征象,以提高影像学认识.方法 回顾18例经病理证实咽淋巴环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MRI表现,结合病理类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在18例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病灶局限性11例(11/18),弥漫性7例(7/18),伴颈部淋巴结肿大10例.病理类型:B细胞型13例(72%),NK和T细胞型5例(28%).B细胞型以局限性多见(10/13),扁桃体好发(8/13),密度和信号均匀(12/13),边界清晰(10/13),常伴颈部淋巴结肿大(8/13).NK/T细胞型以弥漫性多见(4/5),易累及鼻咽部(4/5),边界不清(4/5)、密度和信号不均匀多见(3/5),其内可见气泡影(2/5),易侵犯鼻腔并铸形(3/5)和骨质侵蚀破坏(2/5).结论 咽淋巴环不同病理类型的非霍金奇淋巴瘤影像学具有一定特点,有助于鉴别诊断.

    作者:金瑞军;陈祖华;陈瑶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胃底憩室CT与MRI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胃底憩室的CT与MRI表现及鉴别诊断,提高胃底憩室的认识避免误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日常CT与MRI检查中发现的6例胃底憩室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表现.结果 6例胃底憩室,发生于贲门下方,形态多样,呈不规则含气囊腔4例,软组织肿块2例.结论 胃底憩室较少见,憩室的大小、内有无食物、颈的宽窄可有不同表现,易误诊为肾上腺肿瘤和胃溃疡穿通,CT与MRI可清晰显示病变.

    作者:俞炳根;王玉群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骶骨转移瘤MRI诊断价值(附50例分析)

    骶骨常见的肿瘤包括转移瘤、骨巨细胞瘤、脊索瘤及神经源性肿瘤等,其中,转移瘤所占比例高,其常见的原发肿瘤有肺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及肾癌等[1].MRI具有很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对骨髓病变十分敏感,可以早期发现骶骨病变[2].1材料与方法收集2004年2月~2010年10月间于我院诊治50例的骶骨转移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5例,女性15例,年龄38~78岁,平均64.8岁.所有患者均行MRI检查,并经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病理学检查确诊为骶骨转移瘤.

    作者:储慧娟;宋敏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医学影像学杂志

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山东省卫生厅

主办: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