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ROC评价法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卢传友;柳澄;秦维昌

关键词: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 诊断, 评价
摘要:ROC评价法是以信息检出理论为基础,广泛应用的数理统计方法,随着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的发展,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本文综述了如何更好的在临床诊断中利用ROC进行评价,及其使用范围和应用价值.
医学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数字X线照片影像质量相关因素初步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数字X线照片影像质量的相关因素,提高数字X线照片影像质量.方法:通过分析计算机X线摄影(CR)与直接数字X线摄影(DR)所产生的数字X线照片影像质量相关因素:曝光量与自动曝光控制(AEC)的使用;DR、CR主机(扫描仪)及图像读取工作站;影像板(IP)因素;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功能;激光打印机等.针对数字X线照片成像的各个环节加以控制.结果:获得优质数字X线照片影像必需做到:选择合适的曝光条件并合理使用AEC;掌握DR主机、CR扫描仪及图像读取工作站的性能特点;保证IP质量及定期清洗保养IP;充分了解并利用好图像后处理工作站的功能;正确设置配套激光打印机参数.结论:了解影响数字X线照片影像影像质量的相关因素,充分发挥数字X线照片影像图像的后处理优势,可以明显提高数字X线照片影像图像的质控水平.

    作者:卢铃铨;冯敏;王龙华;吴前芝;张太生;张子齐;闪荣;张林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多排螺旋CT扫描对急性肾功能衰竭肾脏血流灌注研究

    目的:通过CT扫描测量肾脏组织血流灌注值,探讨螺旋CT对急性肾功能衰竭肾脏血流灌注变化的反映能力.方法:实验动物分为急性肾功能衰竭组和对照组,用核医学肾脏动态显像作为参考指标.利用多排螺旋CT扫描机,获得肾皮质、肾外髓质和全肾血流灌注值.结果:肾功能衰竭组单位体积肾脏、肾皮质血流灌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肾脏外髓质的血流量仅有轻微下降,但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螺旋CT能够反映急性肾脏功能衰竭肾脏血流量的变化.急性肾脏功能衰竭肾脏血流量的下降出现在肾脏皮质,而肾脏外髓质血流量无改变.

    作者:何悦明;李铁一;李坤成;刘惠兰;张春丽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

    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简称ISDH),是硬膜下血肿中的常见类型,由于该血肿的密度与脑实质密度接近,且与脑实质分界不清,部分病人可有或无明确颅脑外伤,有时诊断较难,甚至有可能造成漏诊或误诊,本文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46例等密度硬膜下血肿病例,旨在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作者:谢陈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超声引导下肝脓肿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针刺抽吸术与置管引流术在肝脓肿治疗中的优劣.方法:将30例肝脓肿患者随机分组,针刺抽吸组15例,置管引流组15例,针刺抽吸组多行两次抽吸,第二次抽吸失败后改为量管引流,此类患者不包括在置管引流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结果、住院天数及并发症等,每3天行超声检查.结果:针刺抽吸组有效率66.67%,置管引流组有效率100%,有效治愈患者中,两种方法临床进展(局部症状及体征缓解、体温下降、白细胞数正常)所需平均时间及住院平均天数相似(P>0.05),尽管针刺抽吸组脓腔直径由原来减小50%所需时间明显多于置管引流组(13天/6天)(P0.05),但两组患者脓腔完全或近乎完全消失所需平均时间相似(P>0.05),两组患者都未见主要并发症.结论:从脓腔缩小50%所需时间及有效率来说,置管引流较针刺抽吸更有效.

    作者:杨敬春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东芝X线机维修2例

    笔者报告2例损坏部件代用、损坏部件X线照片分析及检修实例,均以较低成本解决了部件损坏问题,旨在提供一种思路,以解决进口放射医疗器械某些昂贵部件的损坏问题.一般进口放射医疗器械均会提供各部件的电路框图,依照此图可选一与其有相同或相近端口的部件代用.

    作者:雷士印;葛兆启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颅骨牙骨质-骨化纤维瘤1例

    患者男性,28岁.额部肿块15年余,无自觉不适,时有头痛,后肿块逐渐增大.CT检查:骨窗示额骨2.3cm×1.0cm的骨质缺损区,其内可见块状高密度影,CT值480HU,额骨内外板膨胀变薄(图1,2).手术:局部骨皮质隆起,色暗紫,肿物色肉红,质硬,刮除后扩大骨窗,悬吊硬膜,骨水泥修补.病理诊断:牙骨质-骨化性纤维瘤.

    作者:宁连金;胡振生;杜焕旺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经胸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房间隔缺损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房间隔缺损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Philips Sonos 7500实时三维超声成像系统获取32例先天性房间隔缺损患者的三维数据库,利用三维数据工作站对缺损大小进行测量分析,部分病例的三维测量值与二维经胸和(或)经食道超声测量值、球囊伸展径和(或)手术结果对照.对其中4例中央型房缺患者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监测下,经心导管行房缺封堵术.结果:实时三维成像能从多个视角、甚至模拟手术路径立体显示房间隔缺损的金貌,包括缺损的整体形态、部位、大小、残端,以及与周边组织的毗邻关系;同二维超声所测直径相比,三维超声测量结果与介入或手术结果具有更好的相关性(r=0.97vs r=0.88),并能更准确引导房间隔介入手术.结论:与二维超声心动图比较,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反映了房间隔缺损的立体空间结构,可对缺损大小进行准确的定量分析,同时在引导介入手术中提供快速而准确的监测手段,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潜力.

    作者:章朝霞;舒先红;潘翠珍;黄国情;刘诗珍;程蕾蕾;潘文明;李高平;陈灏珠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螺旋CT三维重建对髋关节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

    螺旋CT薄层横断扫描和3D图像对髋关节均有较高的正确诊断率,但三维图像具有很强的立体感,直观、全面显示髋关节结构,图像任意旋转,多角度、多方位地观察,并能进行三维测量[1~3],对临床治疗及手术方案的选择有更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魏盐生;魏刘瑾;陈亚;周崇松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超声负荷检测存活心肌及PCI前后二维观察室壁运动异常变化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估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超声负荷(LDDSE)检测存活心肌价值及通过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PCI)术后2周二维超声室壁运动异常变化,探讨其观察室壁运动变化的准确性.方法:18例冠心病患者均行PCI.术前1周内,行LDDSE检查,并于术后2周及3月复查二维超声.结果:随着Dob剂量增加,检测存活心肌敏感性、准确性增高(P<0.05),特异性两者无明显变化.PCI(3M)二维超声检测有存活节段113个,坏死节段15个;其中术后3月评定为存活心肌的113个节段中,有10个节段在术后2周被判为坏死节段.PCI(2W)二维超声检测有存活节段106个,坏死节段22个.结论:LDDSE检测存活心肌有较高的价值,Dob 10μg检测存活心肌较Dob 5μg更敏感、更准确.PCI(2W)2-DE可以较准确地反映术前术后室壁运动变化.故在一定程度土,PCI(2W)2-DE可以作为评估存活心肌的标准.

    作者:李东野;徐通达;夏勇;陈清枝;钱文浩;史春志;吴兰芬;王晓萍;陈静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滑膜软骨瘤病X线征象分析

    目的:探讨本病的X线征象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0例滑膜骨软骨瘤病的临床及X线表现.结果:病变累及膝关节52例,肩关节12例,髋关节8例,肘关节6例,踝关节2例,双侧膝关节对称性发现7例.X线表现为关节均有轻度肿胀,关节周围见大小不等的小结节样钙化或骨化影.结论:根据病变游离体发生部位可分囊内和囊外型.囊外型不出现关节退行性改变.囊内型通常表现有关节退行性改变和关节内游离体多发游离体钙化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作者:胡毓亮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脑内等密度占位性病变的CT诊断途径分析(附116例报告)

    目的:分析总结脑内等密度占位性病变的CT征象及诊断途径,加强对此类疾病的认识,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或治疗随访证实的116例脑内等密度占位性病变的CT征象特点,其中109例行CT增强检查.结果:116例中,确诊主要途径为:仅通过CT平扫确诊10例,结合CT平扫及增强确诊59例,结合病史确诊16例,结合临床查体确诊9例,结合其他影像或实验室检查确诊15例.脑瘤87例,其中胶质瘤34例、转移瘤31例、脑膜瘤10例、垂体瘤5例、其他7例,亚急性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15例,脑脓肿7例,脑血管畸形4例,脑囊虫病3例.结论:通过仔细分析CT平片和全面结合病史、临床查体、其他检查,提示脑内占位性病变,并尽可能做出神经功能定位,再辅以CT增强,必要时随访,对于正确诊断脑内等密度占位性病变,减少漏诊,避免误诊,非常重要.

    作者:胡效坤;刘文银;王明友;吕东方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厚层单次激发MR水成像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厚层单次激发在MR水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GE 1.5T MRI扫描机,厚层单次激发(thick slice single-shot)成像技术做MRU检查11例,MRCP检查28例.结果:11例MRU检查中2例未见异常,其余病例及28例MRCP检查均较满意地显示了梗阻部位和尿路或胆管扩张的形态.结论:本方法成像时间短,图像质量高,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益的帮助.

    作者:张耀刚;黄瑜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脐带穿刺术超声引导的价值

    目的:探讨经母腹脐静脉穿刺技术的超声引导技巧,旨在提高穿次成功率,减少母婴并发症.方法:对1996年11月~2002年12月对110例符合宫内诊断指征孕妇进行超声引导下的脐带穿刺技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0例被检者脐带穿刺114次(3例自动放弃),穿刺成功率93.86%(107/114).结论:超声医师与手术操作者的密切配合是脐带穿刺的成功关键,熟练的技术、准确的超声定位与引导技巧是提高脐带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作者:李红燕;赵玉敏;宋文辉;王谢桐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曝光条件与辐射剂量

    目的:摄影条件、改变摄影方式,检测患者接受辐射剂量的差异.方法:通过改变摄影部位的曝光条件,对X线管3个方位测试点的照射剂量进行检测、比较及分析.结果:摄影部位相同,两种曝光条件下,中心线处受线剂量高;摄影部位不同,两种曝光条件下,同样中心线处受线剂量高.骨盆和髋关节是摄影部位中接受剂量多,降低剂量率少的检查部位.结论:重视受检者的辐射防护,从单纯的追求影像质量,向通过QA、QC的管理方法,在提高照片影像质量同时,向降低病人体表入射剂量的思路转变.

    作者:官秋青;赵晓红;李清军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动脉灌注化疗加栓塞治疗晚期宫颈癌的疗效分析(附38例分析)

    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介入治疗在子宫颈癌的综合治疗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院自2002年以来通过介入方法对38例晚期宫颈癌患者进行了治疗,现将疗效总结如下.

    作者:王耀普;张凡;郝小宁;李卫东;杨文丽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小肠平滑肌肉瘤的影像学诊断的探讨

    目的:探讨小肠平滑肌肉瘤的影像学诊断特征.方法:对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平滑肌肉瘤的起源,大小、形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X线检查19例病变位于腔外,2例位于腔内,2例位于腔内外,其大小多在6~10cm;16例边缘有分叶征象,有溃疡者22例;B超表现为腹腔内实性肿块;CT平扫多呈不规则分叶状,内部密度多不均匀,增强扫描呈肿瘤实质部明显强化,坏死区无强化.结论:小肠平滑肌肉瘤好发于空肠,腔外居多,综合应用消化道钡餐检查、CT、B超检查及血管造影检查能提高小肠平滑肌肉瘤的诊断水平.

    作者:刘永红;刘村;朱淑梅;许玉军;刘艾燕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价值(附30例分析)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L)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血流图(CDFI),彩色多普勒血流图(PDI),结合脉冲多普勒频谱对30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进行研究.结果:CDFI对RAL内血流显示率36%,PDI对RAL血流显示率92%.RAL血流呈低速高阻型.阻力指数(RI)>0.6(91.3%)、动脉峰速≤55cm/s(86.96%).结论:CDFI、PDI对RAL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崔国明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介入超声硬化剂注射联合门脉穿刺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体会

    肝癌发病率占恶性肿瘤的第三位,由于患病隐蔽,发现时多已是中晚期,绝大多数已丧失了手术机会,如何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及生命质量,是临床极为关注的问题.我院从1999年10月~2003年3月间利用超声介入疗法向癌瘤内注入无水酒精(PEIT)/和或冰醋酸(PAIT)并联合门脉化疗治疗肝癌患者18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余松远;石华;杨银广;肖笛;李荣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1例

    患者男性,35岁.右膝关节肿胀,疼痛多年,近期加重.查体:右膝明显肿胀,关节活动受限,右膝内侧上方及窝处均可扪及大小不等的软组织肿块,边界不清,无压痛,有软韧感.关节穿刺见血性积液.

    作者:孟涛 刊期: 2004年第09期

  • 数字X线摄影的MTF检测方法的进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数字摄影,特别是CR(computed radiography)、DR( direct radiography)正逐步代替传统屏-片X线摄影系统.成像质量评价也上了一个新台阶,即对数字影像的评价.调制传递函数是评价模拟X线摄影影像质量的一个重要参量,其对于数字X线摄影仍很重要.但是因混叠误差的存在,其检测方法与模拟X线摄影不同.本文就MTF检测方法在数字X线摄影中的应用历史和进展作以回顾.

    作者:綦维维;谢晋东;袁聿德 刊期: 2004年第09期

医学影像学杂志

医学影像学杂志

主管:山东省卫生厅

主办: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会;山东医学影像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