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罐疗作为经皮给药物理促渗新技术的研究状况

谢伟杰;张永萍;徐剑;吴静澜;付文心;陈帅

关键词:罐疗, 经皮给药物理促渗新技术, 体内外评价方法, 促渗机制, 综述
摘要:将罐疗作为一种经皮给药物理促渗新技术,是在近10多年内刚刚建立开发的,具有明显的中医特色;固其装置简单、操作方便、成本低等独特优势,是经皮给药物理促渗新技术未来发展趋势之一。参阅近年相关研究报道,该文从罐疗本身特点、罐疗促渗影响因素、体内外评价方法、其他促渗技术等几个方面进行概述,了解经皮给药物理促渗技术的研究动态,为罐疗作为经皮给药物理促渗新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相关文献
  • 应用AMSTAR声明评价通心络疗效及安全性系统评价的文献方法学质量的报告

    目的:使用AMSTAR声明评价有关通心络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文献的方法学质量。方法:计算机检索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和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TCM)、Medline数据库、Pubmed数据库、ISI Web of Knowledge数据库、Web of Science数据库在内的国内外各大数据库,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14年12月20日。由5名评价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并应用AMSTAR声明清单对纳入的所有系统综述文献逐一进行评价。结果:终纳入22篇文献。其中17篇系统评价,5篇Meta分析,所有文献在方法学及报告质量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主要集中在方案与注册、文献的检索收集、纳入排除标准、真实性评价、数据处理及基金等几个方面;纳入的所有文献对AMSTAR声明的平均报告率为57.02%。结论:从目前平均报告率的高低可以看出,应用AMSTAR声明评价有关通心络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报告的方法学质量相对偏低,影响了文章的质量,说明目前系统评价在论文报告的各个环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这势必会影响临床证据的可靠性及临床决策的判定,提示撰写此类文章需遵照AMSTAR声明条目以提高文章报告的方法学质量。

    作者:刘秋燕;张焕;王玉龙;王娅妮;马雯雯;吕光耀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安全性研究

    目的:评估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安全性及使用风险,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研发、注册申请、临床使用以及技术审评和监督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收集2012-2014年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资料,筛选出21个由临床经验方开发的中药制剂,对其所含药材、配制工艺、急性毒性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1个中药制剂品种中共涉及中药材98种,药材用量均在2010版《中国药典》规定的范围之内;16个品种的配制工艺仅有水煎煮、粉碎等传统工艺,其余5个品种的配制工艺涉及了醇提或醇沉工艺。急性毒性实验数据均通过小鼠实验得到,制剂的临床使用量都远远小于大耐受量(MTD)或半数致死量(LD50)。结论:临床使用的经验方开发的中药制剂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作者:袁彩;单丽芳;张林;赵卫权;高天;何畏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藏药六味木香丸及其组成药物的质控和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藏药六味木香丸是传统藏药复方,在治疗消化性溃疡,特别是慢性胃溃疡方面具有独特疗效。六味木香丸在藏区临床应用广泛,但其现行质量难以控制。本文从药效物质基础和质量控制这两个密切相关的方面,对该复方及方中的六味药材近些年来的研究情况进行总结和综述,指出藏药药材及复方中存在的基源混乱和“同名异方”等现状是目前藏药标准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应当“在药材成分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复方整体成分的研究来制定标准,以实现整体质量控制”的建议,为完善其质量标准提供参考。

    作者:梁健;王姝;熊丽;钟国跃;王洪玲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细辛医药相关中国发明专利分析

    细辛是一种常用中药材,主要药用部位为根和根茎,自古便被列为上品,有诸多药用功效,中国药典规定品种为北细辛、汉城细辛和华细辛。对细辛相关发明专利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其发明专利申请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而推进该药物的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本文使用《孔明专利信息搜索平台》进行专利检索,并利用Python、R语言等工具对检索结果进行收集、筛选、整理、统计、挖掘和分析,深入剖析国内的细辛相关医药发明专利申请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为细辛的开发提供参考。细辛的发明专利申请热度逐年提高;细辛相关发明专利申请主要来自于中、韩、日、俄、美等国家和地区,涉及的主要临床应用为感冒、咳喘、头痛、风湿痹痛、抗菌消炎、心血管系统等疾病;细辛多与活血祛瘀药、解表药和补虚类药配伍。

    作者:丹阳;马运运;孙志一;刘海波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中药治疗重症肌无力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中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中国知网(总库)、维普数据库、PubMed、Cochrane图书馆,查找以中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随机对照试验。由两名评价者独立对纳入文献进行信息录入、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8个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包括4773例患者。纳入中文文献质量普遍不高,高质量文献有4篇,其余为低质量文献。结果显示:与西药组治疗重症肌无力临床疗效相比,中药复方治疗无统计学意义[RR=1.15,95%CI(0.94,1.41)],中药复方联合西药治疗有统计学意义[RR=1.10,95%CI(1.03,1.18)],中成药联合西药治疗有统计学意义[RR=1.17,95%CI(1.08,1.28)]。中药复方联合西药治疗重症肌无力不良反应(肌无力一过性加重、血糖增高、白细胞下降、血小板下降、胃肠反应)发生率低于单纯西药治疗组(P<0.05)。结论:现有有限证据表明,单用中药复方治疗重症肌无力临床疗效与西药组作用相似,但中药联合西药治疗重症肌无力较西药治疗更为有效,并能降低西药的副作用。并且中药组方中尤以黄芪应用为多。但上述结论尚需大样本高质量临床试验加以证实。

    作者:吕安坤;孙红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朱晓新课题组介绍及学术研究进展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始建于1955年,是中国成立早的一所国家级中药研究专门机构,自1983年起被确认为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合作中心。

    作者: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复方威茯治疗痛风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复方威茯治疗痛风的作用。方法:采用微晶型尿酸钠(MSU)致兔子及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方法造模,造模后取兔子关节滑膜,观察其关节滑膜病理组织学变化,检测兔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水平;测定造模后大鼠足肿胀度及MSU致炎足渗出液中前列腺素E2(PGE2)的含量,观察复方威茯的抗痛风作用。结果:复方威茯高、中剂量组滑膜组织血管充血、滑膜肿胀、炎性细胞浸润程度明显改善(P<0.05),血清中TNF-α、IL-1β、IL-6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可明显抑制MSU所致的大鼠足肿胀度及炎足渗出液中PGE2生成(P<0.05或P<0.01)。结论:复方威茯有明显的治疗痛风作用。

    作者:黄丽贞;杨玲玲;邓家刚;杜正彩;卢栋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金铁锁不同居群药材质量评价研究

    目的:对珍稀濒危植物金铁锁不同野生居群药材样品进行质量评价,为其人工引种、良种选育及规范化种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水分测定法、灰分测定法、浸出物测定法对16份不同居群的金铁锁药材质量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不同居群药材样品的水分、总灰分、浸出物含量有显著的差别。其中,象山居群药材的水分和总灰分含量低,浸出物含量高;六德居群药材的总灰分含量高,浸出物含量低;顺州居群药材的水分含量高。结论:不同野生居群药材质量有差别,发现稀缺药用植物金铁锁优势居群为其人工培植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赵菊;杨丽云;和琼姬;苏泽春;陈翠;康平德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龙骨牡蛎不同剂量配比的适用性模型构建研究--基于博弈论模型构建的海洋中药药对研究思路与方法

    海洋中药是祖国中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之一。研究量效确切的海洋中药配伍,扩大海洋中药的临床应用,是现阶段海洋中药研究面临的重大问题。论文提出“文献检索-提取关于海洋中药方剂医案-建立医案数据库-数理统计与数据挖掘-构建药对博弈模型-研究固定剂量配比的药对功用”的研究构想,探索结合博弈理论研究海洋中药药对的新思路。通过文献检索和文本提取,获得应用龙骨牡蛎药对的病案458例,构建了合伙人博弈模型,采用严格下策反复消去法迭代剔除次优策略,假设龙牡等量使用且剂量30 g时为佳策略,趋近纳什均衡。结果显示,30、25、24、20、18、15 g龙牡等量的剂量为可理性化的策略;30 g等量使用次数为数理统计频次之;30 g龙牡等量使用时多取其重镇潜敛之功,对眠差、纳少、畏寒、耳鸣、神疲乏力、自汗盗汗等症状有治疗作用。关联规则分析、数理统计、博弈模型三方结果互为验证和补充,说明运用数理统计和数据挖掘技术、结合博弈论理论研究海洋中药药对思路具有可行性。

    作者:王慧美;王安娜;韩雅丽;王振国;付先军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基于多维数据模型的中药信息组织方式研究

    中药信息组织方式研究是满足中药信息型或分析型数据需求的关键途径。本文总结了中药信息组织方式的研究现状,并应用多维数据模型,设计中药信息的基本维度和概念分层。以信息查询为案例,利用星形模式,设计制作中药信息的多维数据模型,构建中药信息多维查询系统。基于多维数据模型的中药信息组织方式将为中药信息的多角度、多层次查询和利用提供方便。

    作者:李丹;闫朝升;姜德友;孟永海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益气活血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益气活血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查找益气活血方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随机对照试验相关文献,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合格文献27篇,共2908例患者,其中治疗组1490例,对照组1418例。Meta分析结果:益气活血方药或其联合西药常规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方面与单纯应用西药治疗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R=5.39,95% CI(4.03,7.22),P<0.00001];益气活血方联合西药常规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方面与单独应用西药常规治疗比较,其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WMD=-2.99,95%CI(-3.26,-2.72),P<0.00001];此外,益气活血方联合西药常规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在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方面亦优于单独应用西药常规治疗[WMD=9.65,95%CI(8.36,10.93),P<0.00001]。其中2篇研究的不良反应表现轻微。结论:现有的相关数据表明,益气活血方或益气活血方联合西药常规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较单纯西医治疗临床疗效更好,且能明显改善神经功能损伤,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由于本Meta分析纳入研究较少,证据强度有限,上述结论仍需更多高质量研究加以验证。

    作者:周瑜;方锐;王国佐;葛金文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附子不同炮制品灌胃Beagle犬的急性毒性研究

    目的:探讨附子不同炮制品灌胃Beagle犬的急性毒性。方法:取健康、合格Beagle犬16只,按体质量随机分为空白组、刨附片组、炮天雄组和黑顺片组。以4 g生药/kg灌胃给药,实验前及给药后1 h、24 h和第3、7、14天测定体质量、耗食量、肛温、心电图及血常规、血生化。结果:3个实验组Beagle犬在给药后均精神萎靡,血液电解质有显著性差异,其中黑顺片组明显;刨附片组犬的红细胞、血糖和甘油三酯有显著性差异;炮天雄组犬的淋巴细胞和血糖有显著性差异,而黑顺片给药后犬的淋巴细胞显著降低。结论:3个炮制品毒性大小依次为黑顺片>刨附片>炮天雄。

    作者:宋玉琴;张雪;董艳红;代良萍;彭成;谢晓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安宫牛黄丸治疗急性脑血管病临床及药理机制研究进展

    安宫牛黄丸是中国传统中药中急症用药,现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疾病、脑膜炎、中毒性脑病、败血症及各种原因引起的热病神昏等,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其具有抗炎、改善脑循环、保护脑细胞并减轻其损伤及损伤后所引起的脑水肿的作用,此皆为其疗效机制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对安宫牛黄丸中、西认识及其近年来治疗急性脑血管病临床及药理机制的概述,以期为该药的临床运用提供参考,并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及展望。

    作者:胡华白;马俊杰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羟基茜草素对GPR35受体激动活性的研究

    目的:羟基茜草素为茜草的代表性成分,研究其作用的分子靶标对阐明茜草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采用HT-29细胞培养,以其高表达的GPR35受体为靶标,通过无标记细胞靶点药理学技术检测羟基茜草素对GPR35受体的激动活性。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羟基茜草素在HT-29细胞上能够引起DMR响应,且响应曲线类型与GPR35受体激动剂敏喘宁一致,其EC50值为6.142±0.189μmol·L-1。此外,在HT-29细胞上,羟基茜草素对GPR35受体激动剂敏喘宁有脱敏作用, GPR35受体拮抗剂ML145对羟基茜草素有拮抗作用。结论:由此可以推断羟基茜草素为GPR35受体的激动剂。

    作者:侯滔;丁辉;史丽颖;何牮;王纪霞;魏来;张秀莉;梁鑫淼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苦豆子减压提取工艺研究

    目的:优选苦豆子中生物碱减压动态提取工艺。方法:以苦豆子总碱、氧化苦参碱的含量作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优化试验,考察加水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3个因素的影响,结合综合评分的方法优选苦豆子生物碱减压提取工艺,并与较为常用的常压回流法、煎煮法提取效果相比较。结果:佳提取工艺为加12倍量水,在温度为60℃条件下动态沸腾减压提取3次,每次1 h。结论:优化的苦豆子生物碱减压提取工艺中总碱及氧化苦参碱的含量均优于常压回流法和煎煮法,且工艺稳定、可行。

    作者:张喻娟;王鑫;王玲;韩丽;杨明;邹文铨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从发明专利视角分析银杏开发现状

    银杏是一种常见的药用植物,主要药用部位有干燥叶、干燥种子,分别称为银杏叶、白果,根、茎也有一定药用价值。野生状态仅见于中国浙江天目山,栽培区甚广,是我国重要的药用植物资源之一。本研究利用《Espacenet》及《世界传统药物专利数据库》提供的专利信息,从发明专利的视角分析银杏的开发现状。结果显示,银杏的开发目前处于技术成熟中前期;中国是重视银杏开发的国家;美国是银杏开发技术国际化好的国家;相较而言,银杏叶的开发更受重视。此外,本研究还对银杏的药用价值、开发布局、配伍规律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作者:马运运;丹阳;孙志一;刘海波;彭勇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圆二色和等温滴定微量热技术研究人血清白蛋白与锌离子的结合机制

    目的:体外利用圆二色和等温滴定微量热技术获得人血清白蛋白(HSA)与锌离子(Zn2+)相互作用的二级结构信息与热力学参数,认识Zn2+与HSA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为探索并发挥微量元素在人体内的作用潜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圆二色技术和等温滴定微量热技术;HSA浓度设置为由低到高的梯度,分别为0.025 mmol·L-1、0.05 mmol·L-1、0.1 mmol·L-1、0.2 mmol·L-1,Zn2+浓度5 mmol·L-1。结果:圆二色检测到不同浓度的HSA与Zn2+相互作用后二级结构发生变化,由低到高浓度的HSA与Zn2+结合后α-螺旋含量随之降低,当HSA浓度为0.2 mmol·L-1时α-螺旋含量表现特殊;进而所进行的等温滴定微量热实验获得一整套有关分子相互作用的热力学信息,包括结合常数(Kb)、反应的化学计量数(N)、熵(ΔS)和焓(ΔH),发现当ZnSO4(mmol·L-1)?HSA(mmol·L-1)=5?0.2时,有两类结合位点。不同浓度的HSA分别与Zn2+结合,表现出不同构象变化,特别当HSA浓度达到0.2 mmol·L-1时,α-螺旋含量急剧降低,蛋白质疏水性减弱,肽链伸展。在进一步的等温滴定微量热实验中,发现ZnSO4(mmol·L-1)?HSA(mmol·L-1)=5?0.2的条件下,ZnSO4-HSA有两类结合位点,即吸热位点和放热位点。结论:揭示HSA上的吸热结合位点对Zn2+有高特异性,但非结合优先性。这一结果为Zn2+在未来成为打开HSA上吸热位点的“钥匙”提供可行性依据。

    作者:周洁;玉延华;胡炜;付强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生物样本研究数据环境与受试者隐私保护伦理问题

    传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对受试者身份的保护,常通过一系列机制措施来实现,如仅以聚合形式发布数据、将可识别变量去除后再作信息公开等,其旨在对目标对象的健康信息进行保密性处理。此类隐私保护被视为医学研究伦理基本的原则之一,其确切执行则有利于维系研究受试者与社会公众的信任和支持。当前遗传学与基因组学研究广泛采用此类传统隐私保密模式,然而其在基因研究层面的普遍适用性不乏争议,且尚待考证。当前的隐私风险评估,亟需将整个“数据环境”纳入考虑,并不能仅孤立的局限于数据披露公开层面的质量管理。随着涉人研究数据资源的飙增,基因数据公开问题倍受关注,特别是涉及隐私保护的问题。本文围绕上述核心问题在数据环境、数据入侵者、数据主体隐私等方面展开论述,并就数据主体身份公开的控制、主体身份识别的风险及主体隐私的保护等层面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期为当前人体生物样本受试者的隐私保护及伦理审查实践提供参考。

    作者:曾令烽;刘军;潘建科;王璐;曹烨;陈曲波;曾星;梁伟雄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中药炮制学学科研究前沿、热点及发展趋势--基于知识图谱的“中药炮制”可视化研究

    目的:整理中药炮制学学科的发展脉络,揭示该学科的研究前沿及发展趋势。方法:以“Chinese Materia Medica Processing/中药炮制”为主题词,分别利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WoS)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进行文献检索,使用CiteSpaceⅡ及Ucinet & Netdraw等软件对所得的中英文文献数据进行知识图谱的构建。结果:分别构建出“中药炮制”中英文文献的共引文献、来源期刊、作者、关键词等的知识图谱,得出“中药炮制”中英文文献的引文文献来源、代表作者、高频关键词及研究领域等信息。结论:本学科中文文献快速发表期早于英文文献近15年,且英文文献总数远小于中文文献总数。使用科学知识图谱分析软件可理清中药炮制学科的发展脉络、揭示中药炮制学科研究前沿及未来发展趋势。

    作者:孟祥龙;樊洲;肖洋;张朔生;马俊楠;李坤;王明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天麻的产地区分

    天麻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其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不同产地质量差别较大,野生与栽培品价格差别尤为悬殊。用传统性状鉴别方法难以客观准确区分天麻的质量,故本文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模式识别方法,建立能够快速准确区分不同产地和不同生长、栽培方式的天麻药材的方法。结果表明,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多类分类算法,可以实现天麻产地和栽培方式的快速判别,其交叉验证判别准确率分别达到94.3%和96.4%,且所建多类分类模型中光谱数据未经预处理。因此,本研究所建立的天麻产地和质量的快速判定方法可以推广为现场应用。

    作者:李飞雁;徐曼菲;乔延江 刊期: 2015年第07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主管: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主办: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