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多菌型麻风联合化疗前后组织液涂片与病理切片查菌对比观察

杨雅琴;樊广学;何存新;张秀莲;马家驹;邓云山

关键词:多菌型麻风, 联合化疗, 皮肤组织液, 涂片, 病理切片, 治愈标准, 麻风患者, 连续监测, 检测方法, 对比观察, 细菌学, 临床, 报告
摘要:对142例完成联合化疗(MDT)疗程并经过连续监测均达临床治愈标准的初治多菌型(MB)麻风患者,进行了皮肤组织液和组织病理切片查菌的对比观察,以探讨在MDT不同阶段两种检测方法的细菌学变化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相关文献
  • 舌部硬下疳2例

    例1,男,60岁,因舌部中央发白20余天,来我院口腔科就诊.患者20余天前感咽部肿痛,舌部中央发白,给予利君沙抗炎治疗后咽痛消失,但舌部白斑未消退,继用抗炎治疗无效.局部无明显自觉症状,无发热、关节痛等不适.

    作者:魏欣净;施岩;王维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UVA和心理疗法治疗银屑病

    自1998年7月至今我们采取心理和UVA综合方法治疗银屑病186例,取得良好效果总结如下.临床资料观察186例病人均来自门诊,男102例,女84例;年龄小17岁,大68岁,平均42.6岁;病程长21年,短15天,平均38天;进行期18例,静止期168例.

    作者:孙莉;尹晓慧;许金萍;魏爱华;卞金玲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2例分析

    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EB)是一组以皮肤或粘膜起疱并留下萎缩性疤痕为特征的遗传性皮肤病,可以由轻微机械性损伤引起或自动发生,是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中临床症状较重的一型,临床上分为显性遗传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DEB)和隐性遗传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RDEB),现将我们诊治的2例报道如下.

    作者:朱晓丹;贾虹;张艳芳;曾学思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维甲酸口服加外用治疗扁平疣63例观察

    扁平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病.我所自1999年9月~2000年7月,用维甲酸口服加外用治疗63例扁平疣,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作者单位:江苏省大丰市皮肤病防治所,224100

    作者:顾锦章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中药对尖锐湿疣复发的预防作用

    近年来,尖锐湿疣(CA)的发病率逐渐上升,在性传播疾病(STD)中位居第二位[1].目前,尽管CA有多种方法治疗,但效果均不甚理想,复发率较高.曾有许多学者应用干扰素等对预防尖锐湿疣的复发进行研究,但结论不一[2-4].因此,如何提高疗效,防止复发的问题急待解决.

    作者:李素卿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悉复欢致药物反应2例报告

    我科自应用悉复欢(环丙沙星注射液)以来,部分病人用药时出现穿刺部位发红、发痒.其中2例出现明显的沿血管分布的线形红斑反应,现报告如下.

    作者:薛洪范;杨艺华;辛绍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结节性结核性静脉炎误诊20年1例报告

    结节性结核性静脉炎临床并非罕见,但我们遇到1例患者,被误诊20年,经临床与病理证实为结节性结核性静脉炎,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女,42岁,因左下肢起红斑、结节20年,于2000年1月来我科就诊,诉于1980年春季左小腿内侧起红斑、结节,同时伴有发热、倦怠、不适等全身症状.

    作者:李福昌;王新岭;刘金耀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新一代麻风病皮肤试验抗原的研究状况

    在当前的麻风病防治中,迫切需要建立一种像结核菌素(PPD)那样的皮肤试验.这不仅有利于简便、快速地检测麻风菌感染和早期诊断,还有助于麻风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作者:翁小满;李桓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Reiter病误诊为非淋菌性尿道炎1例报告

    以泌尿系症状为首发的Reiter病极易误诊为非淋菌性尿道炎,现将我们遇到的1例,报告如下.

    作者:吕慎修;李学敬;谢国木;王新玲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81例脂溢性角化病临床与病理分析

    脂溢性角化病是多种原因引起以角质形成细胞成熟迟缓所致的一种老年性良性表皮内肿瘤.一般无自觉症状,皮损受刺激或感染后表面可结痂或出血,易误诊为恶性黑色素瘤,极少发生恶变.本病病理上有某些特征及变异.

    作者:罗模桂;吴秋萍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普鲁卡因与利多卡因联合治疗神经性皮炎

    我们采用利多卡因加普鲁卡因联合治疗神经性皮炎,疗效较满意,现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研究对象,全部来自门诊患者.据病史及皮损特点确诊的神经性皮炎96例.其中男、女各48例,年龄29-58岁,平均43.36岁;病程3~12个月,平均7.8个月.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P.L组)48例,对照1组(P.V组)和对照2组(L.V组)各24例.

    作者:林霖霖;蔡剑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电离子并干扰素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观察

    近年来我们采用多功能电离子手术治疗机在彻底清除尖锐湿疣疣体后,局部注射干扰素治疗尖锐湿疣,取得了很好地效果,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殷宗宝;李晓兵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InstantCHEKTM-HIV1+2金标法快速诊断试剂性能的初步评价

    HIV抗体的实验室检测方法较多,主要有蛋白印迹法、PA法、ELISA法等.其中蛋白印迹法,虽然准确,特异性强,但操作过于复杂,并不适用于初筛实验室使用.PA法、ELISA法虽可用于初筛检测,但检测所需时间较长,而且ELISA法还需使用酶标仪等仪器.

    作者:周世航;张勤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甘草甜素治疗带状疱疹38例疗效观察

    我院于1999年2月~2000年12月应用甘草甜素治疗带状疱疹共38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为门诊病历.治疗组38例,男23例,女15例,年龄范围18~76岁;对照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范围18~72岁.

    作者:王曰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忆往事——记北京封闭妓院,为妓女诊治性病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四物汤对小鼠表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探讨中药四物汤治疗银屑病的可能机理.方法:应用四物汤灌胃小鼠,MTT法检测小鼠血清对表皮细胞增殖影响程度.结果:四物汤灌胃小鼠组A560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四物汤对银屑病的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表皮细胞增殖来完成的.

    作者:张玉杰;张建明;李波清;邱世翠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别嘌呤醇药疹12例临床分析

    我科于1991年6月~2000年2月,共诊治别嘌呤醇药疹12例,现作回顾性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12例中,男10例,女2例.年龄52~74岁,平均61.9岁.发病前均有明确的服用别嘌呤醇药物史.潜伏期:19~42天不等,平均25.2天.

    作者:盛桂芳;于月明;殷文浩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维胺酯胶囊和维胺酯乳膏联合治疗结节和囊肿性痤疮疗效观察

    自1999年1月至2000年5月底,我们用维胺酯胶囊和维胺酯乳膏联合应用,治疗结节性和囊肿性痤疮63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董化萍;封常霞;周润彩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用蛋白印迹技术初步评价重组梅毒螺旋体抗原的反应性

    目的:初步分析重组梅毒螺旋体抗原对梅毒螺旋体抗体的反应性.方法:用蛋白印迹技术检测与麦芽糖结合蛋白(MBP)融合的2种重组梅毒螺旋体蛋白(rTP47和rTP17)与二期梅毒患者血清的反应性.结果:30份二期梅毒患者血清均与MBP-rTP47和MBP-rTP17反应,反应强度与RPR试验测定的血清滴度无绝对一致性,但MBP-rTP17与二期梅毒患者血清的反应强于MBP-rTP47.30份正常人血清均不与NBP-rTP47和MBP-rTP17反应.结论:MBP-rTP47和MBP-rTP17对二期梅毒患者血清的反应性较强.

    作者:张良芬;尹跃平;吴勤学;余艳华;龚匡隆;尤永燕 刊期: 2001年第03期

  • 加压负压吸疱与磨削自体表皮移植治疗白癜风

    目的:缩短白癜风自体表皮移植起疱时间和减少手术次数.方法:用加压负压吸疱结合磨削术对30例白癜风患者行自体表皮移植,并对加压负压吸疱与单纯负压吸疱的发疱时间进行比较.结果:加压负压吸疱移植皮片的痊愈率为72.2%,显效率14.9%,总有效率96.1%;与单纯负压吸疱相比,起疱时间有显著性差异,前者快于后者.结论:加压负压吸疱结合磨削术是一快速、安全、有效的方法,优于单纯的负压吸疱.

    作者:许庆芳;王侠生;陈志和;翁智胜;梁瑞珍;彭洁雯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麻风防治协会;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