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朝辉;曹姗;魏书艳;卢军栋;贾战斗
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所有病历均符合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诊断标准,经头颅CT确诊,均为内科保守治疗.92例死亡患者中,男性58例,女性34例,年龄36-84岁,平均年龄62.5岁,其中发病到就诊时间<3h 12例,3-6h 29例.6-12h 28例.12-24h 16例.24-48h 7例.
作者:郭孟祥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有关评估动脉狭窄计算方法较多,对学习者容易产生误解,现就有关脑动脉狭窄的公式作一评价与解读,以方便使用者的理解与运用.
作者:冯连元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炎性假瘤临床上非常少见,影像学检查类似脑肿瘤,极易被误诊,此病可能与自身免疫异常相关[1].原发于神经系统的病例罕见,迄今全球仅报道50多例 [2-6],现将我院2例典型病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病例1:患者,女,21岁,主因左侧肢体无力2个月收住院.
作者:刘景旭;张彦芳;郭爱武;田红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 OSAHS)是常见的睡眠紊乱性疾病,国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OSAHS的患病率为5~15%.临床表现为睡眠时上气道部分或完全闭塞,引起呼吸暂停和通气不足,伴有打鼾、睡眠结构紊乱,频繁发生血氧饱和度下降、白天嗜睡等症状.近年来,随着对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深入认识,人们已意识到OSAHS对心脑血管系统产生多种影响,有研究表明,OSAHS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诱发因素[1],也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夜间猝死的首位因素[2].本文将对OSAHS与脑卒中和心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马建刚;路虹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临床资料:患者,女,62岁,主因记忆力障碍、反应迟钝4个月,四肢无力、幻觉7天,抽搐1天于2008-2-1入院.既往体健.于2007年10月初,患者家人发觉其无明显诱因出现记忆力障碍,反应迟钝,动作迟缓,间断恶心、呕吐.就诊于当地市人民医院检查TCD、头CT、腹部超声、胃镜等检查均无异常.
作者:闫海燕;刘秀丽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β-内啡肽(β-EP)参与多种疾病发生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入,其拮抗剂纳洛酮(naloxone,NX)的临床应用范围日益广泛.
作者:王彦奎;刘晓云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degeneration)又称威尔逊病(Wilson disease,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缺陷病.由于表现复杂,发病率低(0.5/10万-3/10万),常易误诊.本文就近两年误诊的3例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祁焕伟;高春梅 刊期: 2008年第04期
1998年2月~2007年10月,我科收治非糖尿病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高渗性高血糖非酮症昏迷(HHNC)病人52例,经有效控制血糖、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冯建文;马志昭;张庆九 刊期: 2008年第04期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rani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 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少见类型,占全部脑卒中不足1%[1].其病因复杂,起病形式多样,常被误诊漏诊.近年来随着临床医生对该病的重视,神经影像技术以及神经介入放射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该病大部分病例能够得到早期正确诊断和有效治疗,大大降低了该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改善了预后[2,3].
作者:董爱勤;吕雅兵;李猛;杨丽军;代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脑囊虫病的临床特点及有效的治疗措施.方法:对495例脑囊虫病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其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数据,影像学指标及治疗方法.结果:495例脑囊虫病患者中59.2%为男性,40.8%为女性;82.0%为农村人口,18.0%为城市人口.患者中癫痫发作340 例,头痛171例.血液和脑脊液免疫检查囊虫阳性率分别为67.8% 和46.9%.CT和MRI检查显示,患者中包括了四种类型脑囊虫病.其中437例给予吡喹酮治疗,41例手术治疗.23.7% 患者痊愈;71.5%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脑囊虫病流行趋势农村高于城市,癫痫发作和颅压升高为主要临床症状.绝大多数患者应用吡喹酮有效.
作者:刘瑞春;姜虹;吴东霞 刊期: 2008年第04期
重型脑室出血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死亡率高,预后差,临床救治困难.我科自1997年1月至2007年1月共收治103例重型脑室出血病人,采用侧脑室引流结合脑室内注射药物及腰穿脑脊液置换术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先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作者:王艳霞;台立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院内卒中(in-hosital stroke)是指发生在患者住院期间的卒中.容易引起医疗纠纷,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回顾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07年12月住院的卒中患者2938例,发现有21例患者于入院后发病,现将其临床情况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作者:赵素霞;杨云峰;王健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脂联素(adiponectin,APN)是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近年来研究显示,脂肪组织专一表达的脂联素通过其受体调节内皮功能、免疫功能、糖脂代谢、动脉硬化,与肥胖、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缺血性血管病有一定相关性,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rity-reactive protein HsCRP)作为炎症因子,其水平与血管性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本研究旨在探讨APN及HsCRP在脑梗塞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吕雅兵;董爱勤;李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系指颈内动脉或椎一基底动脉系统一过性脑血管缺血所引起的局限性脑功能障碍.是脑卒中重要危险因素和完全性脑梗塞的前兆.发病率约30/10万人, 占各类脑血管病的6%左右[1].
作者:张素君;张德峰;纪彩卿;薛红元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近年来,对溶血磷脂酸(LPA)的研究,特别是在启动动脉粥样硬化和缺血性心脑血管病中的重要作用及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作者:郗红艳;朱建国 刊期: 2008年第04期
慢性脑缺血是血管性痴呆、Binswanger、Alzheimer 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国内外有关丁苯酞注射液神经保护作用的大部分研究都集中在急性脑缺血模型,有关丁苯酞注射液作用于慢性脑缺血模型的实验研究报道尚未见报道.本文就丁苯酞注射液对慢性脑缺血后脑组织MDA、SOD 的影响做一报道.
作者:李强;郭宗成;张和振;赵宝华;王贺波;靳玮;肖向建 刊期: 2008年第04期
颅内动脉瘤可引起两类不同的症状:一是出血,主要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二是颅内动脉瘤本身压迫或激惹邻近组织而引起局灶性症状.后者中常见动眼神经麻痹,它多提示颈内或后交通动脉瘤的可能.
作者:王晓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了解石家庄地区青年脑梗死和TIA患者(年龄≤45岁〉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及给予叶酸、B族维生素治疗后HCY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对80例脑梗死患者,80例TIA患者及80例健康人进行血清HCY的检测,同时测定其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后,各组均随机分成干预治疗组与非干预治疗组,每组40例,干预治疗组给予叶酸5mg,隔日1次,维生素B12 250ug,1日1次,维生素B6 10mg,1日1次,口服6个月后复查上述各指标.结果:治疗前三组血清HCY水平各不相同, 脑梗死组为(16.5±5.4) mmol/L,TIA组为(14.4±5.0)mmol/L,与正常对照组(12.1±2.9) mmol/L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相关分析发现,血HCY水平与叶酸、维生素B12呈负相关.干预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血HCY水平均有下降. 结论:高HCY血症是青年脑梗死及TIA患者的独立致病因素,补充营养元素有助于降低血HCY水平.
作者:高娟;孙雅菲;李永乐;张敬国;苏立凯;张杏红;郭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类型之一,临床表现多样而无特异性,故临床上误诊率较高,可达50%左右[1,2],且死亡率相对较高,有文献报道CVST的死亡率约为10%左右[2],因此在临床上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早确诊,及时正确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秀文;员伟强 刊期: 2008年第04期
近年来,高尿酸血症患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血尿酸水平增高与心脑血管病的关系已引起临床医生的普遍关注.研究结果显示,尿酸增高与心血管病发病率及病死率有关[1].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其预后的关系.
作者:赵素霞;杨云峰;王健 刊期: 200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