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陈旧性下胫腓连接分离17例临床分析

马超;彭树进;李家祥;朱昌鼎

关键词:陈旧性, 下胫腓, 连接, 踝关节融合术, 关节功能障碍, 严重并发症, 早期处理, 随诊观察, 切开复位, 距骨脱位, 治疗, 损伤, 踝部, 病人
摘要:我院自1988年10月~1997年2月以来共收治踝部各类损伤226例,其中合并下胫腓连接分离56例,经治疗后随诊观察,其中有17例病人存在陈旧性下胫腓连接分离.12例行切开复位,5例行踝关节融合术,均产生不同程度的踝关节功能障碍.因此,强调宜早期处理下胫腓连接分离及距骨脱位,以免产生严重并发症.
中国骨伤杂志相关文献
  • 松解牵引复位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笔者自1993年10月以来,应用小针刀闭合性松解、腰椎牵引及手法整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36例,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权民;柴秀英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髂骨骨内多发性表皮样囊肿一例

    ××,男,24岁,因跌伤后左臀部肿痛9个月而入院.查体:左臀部肿胀,骶髂关节部明显压痛,但无红肿及溃疡,血AKP正常.X光片显示:左骶髂关节周围骨质广泛多个囊状和虫蚀状破坏区,关节间隙模糊不清,病变累及髂骨及耻骨,周围软组织肿胀,考虑:左骶髂关节及髂、耻骨结核.手术见:剥离至骨膜时有大量脓液及干酪样物渗出,髂骨后上方及坐骨大切迹多处骨质全层破坏灶及窦道;骶髂关节前方形成一巨大脓腔,内为干酪样物.

    作者:张锡流;叶星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陈旧性下胫腓连接分离17例临床分析

    我院自1988年10月~1997年2月以来共收治踝部各类损伤226例,其中合并下胫腓连接分离56例,经治疗后随诊观察,其中有17例病人存在陈旧性下胫腓连接分离.12例行切开复位,5例行踝关节融合术,均产生不同程度的踝关节功能障碍.因此,强调宜早期处理下胫腓连接分离及距骨脱位,以免产生严重并发症.

    作者:马超;彭树进;李家祥;朱昌鼎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医用胶在关节内粉碎骨折中的应用

    关节内骨折的复位要求是达到解剖复位,但关节内粉碎骨折的处理比较棘手.以往对细小骨折块的处理方法一般为摘除,这必然造成关节面及以下骨质的缺损.而传统克氏针、螺钉等方法又难以固定.本院骨科在1994~1995年间对8例关节内粉碎骨折在切开复位固定较大骨折块的同时,将细小骨折块用医用胶涂敷后立即放回原位,达到或基本达到解剖复位.经随访,未见骨折块移位、骨坏死、关节内感染及其他毒副反应.现报告如下.

    作者:冯健;胡祖愉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腰椎管狭窄

    我科自1991年5月~1996年10月,手术治疗症状重、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118例,其中手术证实并腰椎管狭窄47例,优良率93.6%,分析如下.

    作者:王炳庚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中药熏洗治疗跟痛症

    我院应用中药熏洗法治疗跟痛症128例,获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28例中男48例,女80例;年龄20~81岁;病程3月~12年;单足跟痛78人,左足35例,右足43例,双足跟痛50人,共178足;拍片有跟骨刺的71人101足.临床表现:(1)无急性外伤史,绝大多数无静止痛,少数病人有灼性痛,其疼痛程度轻重不一,一般起病缓慢,逐渐加重;(2)晨起下床或久坐起立时足跟不敢着地,缓慢跛行后好转,但负重较多,痛又复明显,久之需扶拐方能行走;(3)局部无红肿,在足跟底或跟骨内侧结节处有一局限性压痛点,有时可触及皮下的脂肪纤维束;(4)X线片示骨刺可有可无;(5)化验检查无明显异常.

    作者:段永壮;刘西乾;杨素敏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复合性损伤的急诊护理

    我院自1994~1996年,急诊病例中有12例复合性损伤病人,均来势凶险,病情复杂,并有不同程度的休克表现.如一病例,男性,于1995年9月2日,驾车不慎翻车,当即昏迷,十分钟后清醒,被送至我院,面色苍白,呼吸略促,诊断为骨盆骨折伴尿道损伤,右股骨开放性骨折,左右锁骨骨折,肋骨骨折,损伤性湿肺.将其安置抢救室,测血压10/6kPa,脉搏98次/分,呼吸26次/分,立即用一次性留置套管针建立静脉通路、配血、输液、输血、吸氧等,经过急诊室一系列及时有效的抢救和护理的配合,血压逐渐升至13.3/9.3kPa.X线摄片示:骨盆多发性骨折,左右锁骨骨折,右股骨中上1/3骨折,右侧第一、二肋骨骨折.然后将病人护送至骨科病房.

    作者:姜春艳;郭洁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改良胫前肌肌瓣转移治疗ⅡⅢ型胫腓骨骨折

    在临床上,Ⅱ、Ⅲ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固定方法和创面处理是一个长期有争论的问题.自1992年10月~1995年11月,我们改良应用了胫前肌肌瓣转移覆盖胫骨创面及使用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折,并获得一年以上随访的37例病例的观察,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瑞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股骨多段骨折内固定术后全段骨坏死一例

    张×,男,23岁.因车祸伤于1995年1月3日入院.除脑外伤外,左股骨中上段及髁间均系开放性、粉碎型骨折,左髌骨横形骨折.经抢救治疗,伤后14天行股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上段骨折使用AO角钢板,下端用AO髁钢板同时内固定.术后伤口一期愈合,拆除缝线后单髋人字型石膏固定.3个月后去除石膏.术后6个月复查X光片示骨折修复差,骨干变形,有死骨形成.无发热、寒颤等伴随症状出现.

    作者:赵贵能;吴瑞智;彭厚立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保留棘突及部分椎板节段性扩大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我院对28例腰椎管狭窄患者采用保留棘突及部分椎板节段性扩大减压术治疗,现介绍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男16例,女12例;年龄45~68岁.病程2~15年.

    作者:谢小庆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颈性眩晕150例临床分析

    1994年2月~1996年1月,我们接诊了由颈椎病引起颈性眩晕患者150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150例中男55例,女95例;年龄14~74岁,以30~50岁者多(86例).有颈部扭伤史者2例,无明显诱因者148例.病程2时~10年,其中1月以下者89例.

    作者:韦良渠;刘世杰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原位复发腰椎间盘突出症分析

    我院自1986年9月~1997年3月共行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手术279例,其中二次手术共16例17次,其中原位复发9例共10次,占同期二次手术的58%,现就此作一分析.

    作者:戴志和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椎板截骨原位再植术

    脊髓、马尾或神经根因椎管狭窄或合并椎间盘突出而引起腰腿疼,临床上较为常见,传统椎板切除术虽能达到减压目的,但由于椎管敞开后,硬膜外疤痕粘连,产生症状,另外造成脊柱节段性不稳.开窗术不能有效解决椎管径扩大.我院自1995年应用椎板截骨原位再植术5例,将切下椎板和棘突处理后予以原位再植,防止疤痕粘连及增加脊柱稳定性,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吴仲华;龙剑池;卢进;朱峰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颈椎动力平衡失调大鼠椎间盘蛋白多糖的观察

    目的探明颈椎动力平衡失调对颈椎间盘退变的影响乃至在颈椎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了20只SD大鼠,通过手术直接损伤其颈背部浅层、深层及全层肌群,建立了大鼠颈椎动力平衡失调程度不同的动物模型,6月后观察各造模组颈椎间盘内蛋白多糖量的变化,并与对照组相比较.结果大鼠颈椎动力平衡失调可影响颈椎间盘内蛋白多糖的代谢,加速其降低,依颈椎动力平衡失调程度不同而有差异,影响程度由轻至重依次为深层、浅层、全层肌群损伤组.结论颈椎动力平衡失调可加速颈椎间盘退变,并在颈椎病发病机制及防治中意义重大.

    作者:郝永强;施杞;Wu Shiliang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左髋关节前脱位合并股血管断裂一例

    ××,男,26岁,于1997年10月8日入院.因从5米高处坠伤致左髋部疼痛、畸形、活动障碍、皮肤青紫6小时急诊入院.查:脉搏110次/分,血压10/6kPa,神志清楚,对答切题,表情淡漠,贫血貌,急性痛苦面容,胸廓挤压征(-),双肺呼吸音清,腹平软,压痛(-),反跳痛(-),左髋前、左大腿上段前外侧皮下瘀血,部分呈花斑样皮纹,阴囊皮肤青紫、肿胀,左髋关节呈内收畸形,无法纠正,左股骨大粗隆上移.

    作者:洪庆南;徐新华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离体污染碎骨块原位再用4例

    我们在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中,有4例粉碎性骨折块离体并污染,被医生或患者陪护人收集,经清创消毒后原位再用成功.

    作者:袁晓达;孙立新;王春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植骨加局部用药治疗慢性跟骨骨髓炎

    我院自1986年10月~1992年10月收治慢性跟骨骨髓炎16例,经病灶清除后植骨、置药及术后局部间断给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6例中男10例,女6例;年龄14~66岁;病程1~6年;血源性骨髓炎7例,外伤性9例;12例有经久不愈的窦道,7例有死骨流出;12例有手术清除史.所有病例均经X线证实有周围硬化的病灶存在.

    作者:吴琳;沙广钊;石玉刚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经皮椎间盘切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腰椎管狭窄

    国内文献多数认为应用经皮切除要严格掌握适应症,把腰突症并有椎管及侧隐窝狭窄者列为手术禁忌症.本文应用经皮椎间盘切吸术治疗腰突症并腰椎管狭窄,也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余庆阳;曹俊寿;刘锦;李线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肱骨远端肱骺角测量的临床意义

    Baumann氏在1929年提出测量肱骨干长轴与肱骨小头骨骺线外侧夹角(简称肱骺角),可用于判定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内翻畸形的程度[1].但Baumann氏角对拍片的位置要求较高.近几年我们在实践中发现,肱骺角在正位X线片上基本不受肘关节屈伸角度的影响.如能掌握该角的正常范围,那么骨折后无论固定在屈肘或伸肘位,只要拍肱骨远端的正位片,测量该角,就可以预测出整复后有否肘内翻的可能;并在固定后数天再拍正位片复查,了解该固定稳定与否,有否再尺倾的可能,从而能及早采取有效措施,避免肘内翻的发生.两年来我们做了这方面的研究.

    作者:金时恩;赵正发;曾尚波;陈鲁峰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纵劈形断掌5例临床分析

    目的介绍纵劈形断掌的损伤特点及再植要点.方法采用血管移植再植了5例纵劈形断掌,术中局部及术后全身应用神经生长因子,配合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 5例断掌再植全部成功,再植手掌的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结论血管彻底清创及高质量血管移植重建循环是纵劈形断掌再植成功的重要保证.

    作者:梁进;蔡锦方;刘立峰;王平 刊期: 1999年第01期

中国骨伤杂志

中国骨伤杂志

主管:中国果树

主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