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真;陈贵月;郭家斌;王学军;李东风
目的:分析电子输尿管软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肾结石的疗效,并总结护理配合经验。方法收集采用电子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的肾结石患者88例,单肾结石62例,双肾结石26例,合计肾结石114侧。结果寻及结石率为92.98%,成功碎石率为91.51%,结石排尽为91.51%;术中出现Ⅰ级压疮1例,术后发热10例,患侧腰痛6例,肉眼可见血尿5例;肾盂及肾中上盏结石寻及结石率高于肾下盏结石。结论电子输尿管软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肾结石疗效肯定,并发症发生率低,腰痛可能与手术时间延长有关,部分患者可能某侧肾结石无法寻及、碎石失败,需做好应急准备。
作者:郑晨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医院住院患者2015年抗真菌药物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限定日剂量( DDD)法对抗真菌药物的用药频度( DDDs)、日均费用( DDC)和用药强度( AUD)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利用信息系统对住院患者抗真菌使用情况进行合理性评价。结果医院2015年抗真菌药物平均AUD为0.56,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使用频度和AUD大,伏立康唑注射液和卡泊芬净注射液DDC较高,特比萘芬片和伊曲康唑胶囊DDC较低;抗真菌药物不合理使用主要表现在送检率低和使用疗程不当。结论医院抗真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应该加强送检、用药疗程等的监管。
作者:郭琼杰;王娜;王庆胜 刊期: 2017年第01期
随着医院药学的快速发展,人工调配处方的传统方式受人的因素的影响,效率和准确率容易产生波动,满足不了新时代对药房工作的要求,而自动化设备作为药房的硬件投入,是实现规范化药房的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自动化设备的使用可以让药师拥有更多的时间参与临床用药的指导[1]。虽然我国很多三甲医院都采用了自动摆药机和发药机,但由于资金投入较高、占地规模较大,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病人数量较少的二级和社区医院意义不大。我院作为日平均门诊量1000人左右的二甲医院,在2015年对原有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 HIS)系统进行升级改造,配备了标签自动打印系统,优化了配发药的模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起到了小投入、大效益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万青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药物联合预镇痛对踝关节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将因踝关节骨折而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72例随机分为A、B、C组各24例。 A组患者于术前24 h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物醋氯芬酸口服,中枢性骨骼肌松弛剂盐酸替扎尼定,术后患者排气后规律口服醋氯芬酸及盐酸替扎尼定;B组仅术后患者排气后规律口服醋氯芬酸及盐酸替扎尼定;C组术后患者排气后规律口服醋氯芬酸。结果术前A组VAS评分低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0.5~1 h,各组在麻醉效应影响下,VAS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但组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12 h,随着麻醉效应消退,患者开始出现伤口周围及踝关节疼痛不适,但A组VAS评分低于B组和C组,B组VAS评分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A、B组VAS评分均低于C组(P<0.05),A组和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随着麻醉效应完全消除及肌肉紧张程度下降,各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踝关节手术患者术前应用此预镇痛方案,较传统镇痛方案可有效缓解术后疼痛,为踝关节手术围术期及术后关节功能锻炼提供有利条件。
作者:王路;李凌霞;程才;李书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调查高血压患者对社区医疗的依从性。方法于2015年2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铜陵县3家公有制社会医疗服务中心抽取171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不同年龄患者的依从性。结果35~44岁的依从率为74.23%,45~54岁的依从率为76.10%,55~64岁的依从率为68.28%,65~74岁的依从率为61.24%,≥75岁的依从率为72.07%。年龄在35~54岁以及≥75岁的高血压患者依从性较好,年龄为55~74岁的高血压患者依从性较差。结论不同年龄的高血压患者对社区医疗的依从性不同,应区别对待,区别治疗。
作者:尹航;潘登;汪芳芳;余结根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骨科损伤控制理念在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50例根据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骨科治疗,观察组在骨科损伤控制后进行对症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骨折复位优良率为88%高于对照组的72%,并发症发生率为8%明显少于对照组的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四肢多发骨折患者在骨科损伤控制理念下进行治疗,可提高患者的骨折复位优良率,减少并发症,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作者:叶健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隐球菌性脑膜炎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真菌感染,以头痛、发热、头晕、呕吐、视力模糊等为主要临床症状,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脑膜和脑实质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亚急性或慢性炎性疾病[1]。剥脱性皮炎是一种严重型药物性皮炎,患者全身皮肤呈弥漫潮红、浸润、肿胀、渗液并伴有大量脱屑,严重者口腔红肿,口唇脱屑干裂,并出现结膜炎、角膜溃疡、会阴等黏膜处糜烂[2]。我科2015年10月25日收治1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合并全身剥脱性皮炎患者,经过精心护理,积极治疗,根据皮肤损害的不同程度、不同部位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理及相应的护理措施,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王丹;万琴;卢小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临床检验与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及预防有着密切的关系,检验结果可以从不同程度上支持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某些结果甚至是确定诊断的依据。然而,要使医学检验在临床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必须要求检验科和临床医师之间紧密联系、加强沟通、互相合作、共同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作者:安鸥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患者,女,62岁,因“反复头昏5年,加重伴胸闷、乏力3 d”。于2014年8月19日9∶00入院。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于2014年8月22日9∶00,给患者给予“天麻素注射液(悦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312070532)0.6 g+氯化钠注射液(四川科伦药业有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G114060306)100 ml”静脉滴注后,2014年8月25日早晨9∶00查房时患者诉全身冒汗,双手掌大鱼际皮肤发红、疼痛不适,右手掌局部皮肤少量小水泡,无畏寒、发热、咳嗽、心慌、吐泻等,查体:T 36.5℃,P 72次/min,R 20次/min,BP 138/90 mmHg;一般情况尚可,咽部无充血,颈静脉充盈,胸廓对称,双肺叩呈清音,双肺呼吸音粗,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界向左扩大,心率72次/min,心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部平坦,质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扪及,双下肢无浮肿。四肢肌力正常,肌张力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生理反射存在。未处理,继续观察使用,于2014年8月27日9∶40再次出现大鱼际皮肤发红、疼痛不适,考虑为“天麻素注射液0.6 g+氯化钠注射液100 ml”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2014年8月27日11∶39予立即停用天麻素注射液,密观病情变化。2014年8月29日8∶20查房,患者大鱼际皮肤发红明显消退、未感疼痛不适,生命征平稳。
作者:叶林虎;贺梅;王宇齐;何应军;周云松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医院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菌株的分布与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防止医院感染的流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3~2015年在医院住院确诊的院内感染患者标本1866份,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经细菌培养后选择17种抗生素进行耐药分析。结果受检标本1866份共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372株,分离率为19.94%;标本主要分布于呼吸内科、ICU病房、泌尿外科等科室;主要来源于痰液、脓液、尿液与血液标本;耐药率前三位的药物为头孢曲松(43.28%)、氨曲南(36.83%)、庆大霉素(36.29%);敏感率前三位的药物为多黏菌素B (1.34%)、阿米卡星(11.02%)与妥布霉素(12.63%)。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在院内感染中检出比例较大,对头孢类、喹诺酮类药物保持较高耐药性,对多黏菌素B、阿米卡星、妥布霉素有较好的药物敏感性,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性逐年上升,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和多重耐药性有逐年上升趋势,应引起临床的重视。
作者:郝士卿;杨浩宁;尤文文;刘晴;孙汝春;耿磊;王军帅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分析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不良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医院2012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80例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临床资料,根据预后是否良好分为预后差组( A组,34例)与预后良好组( B组,46例),比较2组新生儿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差异。结果2组嗜睡、瘀点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贫血、惊厥、肌张力异常、休克发生率均显著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脑脊液糖浓度低于B组,脑脊液有核细胞数>500×106/L发生率和外周血白细胞<5×109/L发生率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血小板计数、血降钙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影响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不良预后影响因素为外周血白细胞异常、脑脊液糖浓度降低。
作者:王珊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牙冠延长术保留残根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医院收治的68例因牙折、龋坏等导致牙断面处于龈下的残根残冠70颗牙。将68例患者70颗患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4例35牙。对照组采用牙龈切除术治疗,试验组采用牙冠延长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6周、术后3个月龈袋探诊深度、龈沟出血度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临床有效率为100.0%高于对照组的74.3%;治疗后6周、3个月2组患者龈袋探诊深度、龈沟出血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因牙折、龋坏等导致牙断面处于龈下的残根残冠修复治疗中,牙冠延长术保留和修复残根的效果显著,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
作者:刘兵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术前应用阿司匹林对腰椎手术患者出血的影响。方法收集行双节段腰椎手术的患者共106例,并将其分为3组:A组患者术前未服用过阿司匹林,B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但在术前1周时停用,C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但在术前1周并未停用。记录患者非甾体抗炎药物的服用情况,评估3组患者失血量的差异。结果不考虑其他非甾体抗炎药物的服用情况时,3组患者的术中、术后及总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未服用过其他非甾体抗炎药物的患者中,A组患者的出血量明显小于B组、C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服用其他非甾体抗炎药的患者中,3组患者总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会引起腰椎手术出血量的增加,而其他非甾体抗炎药物同样具有抗血小板作用,作为混杂因素,可对总出血量产生影响,手术医师应重视这些药物在术前的合理应用,以减少出血量。
作者:程真;陈贵月;郭家斌;王学军;李东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比较丙泊酚与咪达唑仑分别联合右美托咪定对颅脑创伤患者的镇静效果。方法将颅脑创伤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采用丙泊酚联合右美托咪定镇静治疗,对照组采用咪达唑仑联合右美托咪定镇静治疗,比较2组镇静效率、24 h费用及镇静前后生命体征和格拉斯哥昏迷程度评分( GCS )。结果观察组镇静效率和24 h费用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静前2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中心静脉压(CVP)和G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静后观察组MAP、HR和R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CVP和GC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或咪达唑仑分别联合右美托咪定对颅脑创伤患者均有显著镇静效果,但丙泊酚优于咪达唑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黄秋杰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微创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治疗肾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经检查为肾结石入院治疗患者,按双盲法随机分为微创组和常规组各48例。微创组行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常规组采用开放取石术。对比2组术后排气时间、手术耗时、出血量和住院用时,同时对术后并发症以及患者结石清除情况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微创组术后排气时间、手术耗时、住院用时均短于常规组,出血量少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石清除率为97.9%高于常规组的83.3%,术后微创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4%低于常规组的2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为提高临床肾结石患者结石清除率,避免对患者肾脏造成较大损伤,减少并发症,临床宜多推广使用微创经皮肾镜技术治疗肾结石。
作者:刘志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初产妇孕期体质量管理和助产士连续护理模式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将医院妇产科2015年2月-2016年1月接收的健康初产妇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产科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孕期体质量管理和助产士连续护理模式。比较2组初产妇的妊娠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新生儿结局及分娩方式。结果观察组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与剖宫产率均低于对照组,新生儿结局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初产妇孕期体质量管理和助产士连续护理模式能改善妊娠结局,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林冬琼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大隐静脉曲张是临床常见的疾病,由于多数患者在发病初期未予足够重视,常发展成严重的静脉纡曲,且容易导致下肢发生溃疡。小腿溃疡作为一种大隐静脉功能不全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大约为11%,由于反复发作,不易愈合,给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其家属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1]。长期的静脉曲张可能诱发小腿溃疡,如果不采取有效及时地治疗,病情将会恶化,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正常生活质量[2]。中医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方法多样,对于合并溃疡、湿疹者更有独特的治疗技术[3]。本文采用外科手术联合中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并皮肤溃疡202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刘卫杰;袁国兴;祁海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高职是一种新型高等职业教育形式,是国家改革教育的新体制之一,高职院校的医学生已成为医疗卫生工作的主力军与预备队[1],但高职类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文化水平及个人素质等存在一定的差异,而思想政治的相关素质对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和医疗卫生人员整体素质的表现均具有一定的影响,并已成为评价医疗卫生人员是否合格的前提条件,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其学校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医学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将对学生思想政治相关品质的形成发展、学生的成长成才以及相关工作具有制约影响的所有特定文化或精神因素总结到一起而形成的一定的教育理念,其一定的主体性和生态性对于以上因素的进一步发展改进具有促进作用。
作者:王鹰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患儿,女,4岁6个月,主因发热7 d,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4 d于2015年1月19日入院。患儿于入院前7 d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波动在36.5~39.0℃,无寒颤及惊厥,无咳嗽及咯痰,无流涕及鼻阻,无呕吐及腹泻,入院前4d发现颈部及颌下可触及肿大淋巴结,无明显压痛,3 d前查血常规:白细胞(WBC)10.2×109/L,红细胞(RBC)4.88×1012/L,血红蛋白( HGB)126 g/L,血小板( PLT )119×109/L,淋巴细胞( L )0.7560,中性粒细胞(N)0.1520,异型淋巴细胞0.040,C反应蛋白( CRP)5 mg/L。自服头孢克洛、金莲花颗粒等药物3 d,不见好转,来医院就诊。门诊查血常规:WBC 15.83×109/L, RBC 4.45×1012/L,HGB 116 g/L,PLT 155×109/L,L 0.7904,N 0.1124,异型淋巴细胞0.2100。腹部超声示脾大约4.5 cm ×13.2 cm,腹腔多发淋巴结肿大,较大者0.7 cm ×1.0 cm,肝胰双肾未见异常,颈部超声示双侧颈部及腮腺内淋巴结肿大。遂以初步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收入院。患儿既往有“海鲜类”过敏史。患儿系第2胎1产,孕足月,因其母“隐匿性肾炎”剖宫产出生,出生体质量3100 g,生后一般情况好,生长、发育同正常同龄儿,父母健康,无家族性及遗传性疾病史。入院时查T 37.4℃,P 102次/min,R 26次/min,体质量21 kg。精神好,呼吸平稳,双侧颈部、耳后及颌下可触及多个淋巴结肿大,左侧较大者约2 cm ×3 cm,右侧较大者约1.5 cm ×3 cm,无压痛,余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Ⅰ°肿大,无渗出。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腹无异常。入院后给予头孢西丁钠、更昔洛韦、维生素C静脉滴注治疗,并完善尿、便常规,血生化, EBV特异性抗体检测、EBV-DNA检测等相关检查。第2天体温降至正常,并未再回升,血生化回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71.8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65.5 U/L,总蛋白(TP)73.1 g/L,白蛋白( ALB)36.6 g/L,乳酸脱氢酶( LDH)2150 U/L,肌酸激酶( CK)24.8 U/L,肌酸激酶同工酶(质量法)1.0 ng/ml,全血肌钙蛋白I(cTnI)0.01(-),尿素氮(BUN)2.34 mmoL/L,肌酐(CRE)31.4μmoL/L,尿酸( UA)299μmmoL/L。 EB病毒抗体:EA-IgM(+), NA -IgG (+), VCA -IgM (+), VCA -IgG (+)。EBV-DNA 1.91E+06U/ml。余血电解质、尿、便结果均正常。明确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IM)。1月23日复查血常规示:WBC 7.99×109/L,RBC 4.79×1012/L,HGB 122 g/L,PLT 154×109/L,L 0.7550,N 0.1820,异型淋巴细胞0.1200。1月25日停用头孢西丁钠,继续更昔洛韦静脉滴注抗病毒治疗。1月28日复查血常规:WBC 6.84×109/L,RBC 4.45×1012/L, HGB 115g/L,PLT 186×109/L,L 0.6964,N 0.2414,异型淋巴细胞0.0300。复查血生化:ALT 36.7U/L,AST 39.8U/L,LDH 606 U/L,CK 25 U/L,CK-MB 20 U/L,BUN 3.1 mmoL/L,CRE 32μmoL/L。复查腹部超声:脾大小约4.3 cm ×12.9 cm,腹腔多发淋巴结(部分)肿大,较大者约0.6 cm ×0.9 cm,肝胰双肾未见异常。患者一般情况好,双侧颈部、耳后及颌下淋巴结明显减小,予以出院,嘱出院后1个月复查血常规、肝功能、心肌酶、心电图均正常。
作者:刘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体皮肤黏膜的常见定植菌群,主要引起化脓性感染。甲氧西林于1959年用于临床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产酶株的感染,但在1961年,英国的Jevons就发现了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之后MRSA的检出率不断增加,已成为全球范围内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2002年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MRSA,其广泛耐药给临床治疗带来较大困难。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快速、准确的检测手段,通过对菌株进行分型,能够更好的分析菌株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来源,从而更有效率的制定应对措施。本文对我国MRSA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行综述,为MRSA的防控提供参考。
作者:薛丽丽 刊期: 201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