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增群
目的:观察康复新液治疗嗜酸性胃炎患者的疗效。方法将嗜酸性胃炎患者60例(患者均拒绝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随机分为试验1组、试验2组和对照组各20例,试验1组给予康复新液10 ml口服,每天3次;试验2组给予色甘酸钠100 mg口服,每天4次;对照组给予雷贝拉唑肠溶片20 mg口服,每天1次,铝碳酸镁片1.0 g口服,每天3次。治疗2周后复查胃镜及血液分析检查,评定临床效果。结果试验1组、试验2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0.0%、95.0%,均高于对照组的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1组和试验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新液治疗嗜酸性胃炎临床效果较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周正端;孙震华;邓明明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子宫内膜息肉( EP)是青春期后的常见病,可引起异常子宫出血、不孕等。目前治疗多采用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术,但术后复发率高。有文献报道子宫内膜息肉手术后的复发率为5.7%~25%;而服用他莫昔芬每增加1年,息肉复发风险增加5倍,且息肉的恶变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生育年龄妇女息肉恶变率为0.5%~1.0%,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妇女可高达10%~15%[1],所以应尽早诊断,综合治疗,防止复发及恶变。息肉的复发是治疗的难点和重点。本文对我院86例子宫内膜息肉症患者行宫腔镜手术及术后联合药物治疗,现报道如下。
作者:董琳琳;汤明军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了解老年高血压患者对预防跌倒知识的掌握和重视程度。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以泉州市某三甲医院内科66例老年高血压住院患者和30例泉州丰泽社区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为调查对象,进行预防跌倒知识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6例患者预防跌倒相关知识知晓率在50%以下为41例(42.7%),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知道高血压可引起跌倒者41例(42.7%);认为服用降压药是跌倒原因之一者56例(58.3%),及认为生理功能素质下降为跌倒的原因者72例(75.0%),认为提高高血压老年人预防跌倒相关知识可预防跌倒发生者47例(49.0%),认为提高预防跌倒知识是很有必要的老年高血压患者63例(65.6%),其中希望获得有关预防跌倒相关知识的占51.0%。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对预防跌倒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普遍较低,医护人员应加强健康教育,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预防跌倒的意识。
作者:张素华;陈美云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牙冠延长术保留残根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医院收治的68例因牙折、龋坏等导致牙断面处于龈下的残根残冠70颗牙。将68例患者70颗患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4例35牙。对照组采用牙龈切除术治疗,试验组采用牙冠延长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6周、术后3个月龈袋探诊深度、龈沟出血度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临床有效率为100.0%高于对照组的74.3%;治疗后6周、3个月2组患者龈袋探诊深度、龈沟出血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因牙折、龋坏等导致牙断面处于龈下的残根残冠修复治疗中,牙冠延长术保留和修复残根的效果显著,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
作者:刘兵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前臂骨间背侧动脉穿支游离皮瓣修复术用于手指创面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1年6月-2015年8月收治的行前臂骨间背侧动脉穿支游离皮瓣修复术的手指创面修复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对其手术创面进行修复,观察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2周后超声检查患者供血系统情况,治疗6个月之后进行随访。结果在患者完成手术的10 d之内,91例(98.9%)患者皮瓣均顺利成活,1例(1.1%)因为皮瓣远端的血运处于较差状况,进行换药以及相应的处理之后,皮瓣也顺利成活;2周之后,所有患者修复手指的血运均处于通.的状态,并且具有良好的适应性;6个月后,所有患者的皮瓣质地优良,未出现溃疡现象。结论前臂骨间背侧动脉穿支游离皮瓣修复术用于手指创面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作者:陈重凯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医学影像诊断学是利用各种影像设备使人体内部结构和器官成像,借助图像了解人体内部结构和器官的解剖和生理功能状况及病理改变,以达到诊断疾病目的的一门学科,对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但对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影像学基础相对薄弱,影像学习时间较短,加之不是自己的专业课,如何达到影像学的佳学习效果,尚需进一步探讨[2]。笔者结合近年来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诊断学的教学实践,根据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特点和学生培养目标,与我院医学影像教研室教师一起对医学影像诊断学教育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总结如下。
作者:杜玲玲;杜娜娜 刊期: 2017年第01期
随着医院药学的快速发展,人工调配处方的传统方式受人的因素的影响,效率和准确率容易产生波动,满足不了新时代对药房工作的要求,而自动化设备作为药房的硬件投入,是实现规范化药房的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自动化设备的使用可以让药师拥有更多的时间参与临床用药的指导[1]。虽然我国很多三甲医院都采用了自动摆药机和发药机,但由于资金投入较高、占地规模较大,对于一些规模较小、病人数量较少的二级和社区医院意义不大。我院作为日平均门诊量1000人左右的二甲医院,在2015年对原有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 HIS)系统进行升级改造,配备了标签自动打印系统,优化了配发药的模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起到了小投入、大效益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万青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奥沙利铂辅助化疗方案治疗晚期结肠癌的疗效。方法将晚期结肠癌患者76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化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奥沙利铂联合常规化疗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2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观察组患者存活率高于对照组,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常规化疗和奥沙利铂辅助化疗方案治疗晚期结肠癌效果均显著,但奥沙利铂辅助化疗方案的远期疗效更好,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吴昊 刊期: 2017年第01期
呼吸内科主要收治呼吸道疾病的患者,该类疾病多病程绵长,久治不愈,长期的病史导致患者抵抗力下降,加之处于医院这个特殊环境,患者出现各类感染的几率升高[1]。本文试就老年呼吸内科患者出现感染的原因及治疗效果进行了研究。
作者:张丽;倪鹏 刊期: 2017年第01期
临床检验与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及预防有着密切的关系,检验结果可以从不同程度上支持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某些结果甚至是确定诊断的依据。然而,要使医学检验在临床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必须要求检验科和临床医师之间紧密联系、加强沟通、互相合作、共同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作者:安鸥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对医院降血脂类药物的应用分析,为临床上合理应用降血脂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对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调血脂药物使用数量、消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限定日费用(DDC)及构成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3~2015年阿托伐他汀钙片(立普妥)销售金额居调脂药的首位,并且逐年显著增加,中成药的DDDs逐年下降。结论我院调血脂药的使用情况基本合理,但也存在临床上对调脂药认识不足和使用不合理的现象。
作者:冯敏;邹小蓉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雌孕激素联合透明质酸钠凝胶辅助治疗宫腔镜下重度宫腔粘连分离术患者的效果。方法将90例进行宫腔粘连分离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联合透明质酸钠凝胶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雌孕激素,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经期时间、月经量、妊娠结局及粘连复发情况,并采用美国生育学会提出的女性附件粘连评分系统( AFS评分)对宫腔粘连情况进行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56%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5,P<0.05)。疗程结束后,观察组经期时间、月经量、AF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妊娠发生率为4.4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5,P<0.05)。观察组患者粘连复发率为2.2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39,P<0.05)。结论雌孕激素联合透明质酸钠凝胶辅助治疗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患者效果确切,优于术后单纯使用透明质酸钠凝胶者,妊娠结局明显得到改善,并且能够降低复发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魏彩平;杨岚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腹腔镜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120例行腹腔镜手术麻醉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60例。 A组行靶控输注麻醉,B组行复合静脉麻醉,2组全麻诱导前均先开放静脉输液。比较2组各时间点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变化,以及术后自主呼吸、呼唤睁眼和自主呼吸达到平稳时间,并统计2组术中知晓率。结果2组患者的心率、血压基础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气管内插管后,A组的心率、血压与基础值相比较,变化不明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心率、血压与基础值比较变化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A组至自主呼吸恢复、呼唤睁眼、自主呼吸达到平稳所需的时间均明显短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术中知晓率为1.7%(1/60)明显低于B组的8.3%(5/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用于腹腔镜手术的麻醉过程中,血流动力学较稳定、术后清醒快、拔管早、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
作者:朱鸿霞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孕期健康教育用于产科门诊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医院产科门诊实施产前检查的孕产妇9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2组产妇均施予常规的产前检查,在检查过程中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施予健康教育。对2组产妇剖宫产率、产后出血发生率,巨大胎儿及低体质量儿出生率及母乳喂养率进行观察与分析。给患者发放医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护理满意度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剖宫产率、产后出血发生率、巨大胎儿出生率、低体质量儿出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97.8%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育用于产科门诊的护理中能改善妊娠结局,为优生优育提供保障。
作者:章瑶;谢明静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痴呆与轻度认知障碍为我国卫生学领域中的重大疾病,不但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还会给家庭和社会发展带来沉重的负担。有国内外研究阐明,阿尔茨海默病( AD )为痴呆病症中常见的类型。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痴呆的患病人数、患病率正在逐年升高,对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国外学者通过对不同文献的总结得出在世界范围内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痴呆患病率为2.3%~11.9%,国内不同地区的患病率为2.7%~7.3%[1]。轻度认知障碍(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作为正常老化和痴呆间的过渡状态,成为重要的研究热点,研究显示每年有10%~20%的MCI 患者发展为AD患者,而在健康老人中每年有1%~3%患上AD,所以早期诊断对疾病的治疗起关键作用。本文对关于痴呆与轻度障碍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诊治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分析,包括该病的发病率、致病因素及诊治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陈以丽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患儿,女,4岁6个月,主因发热7 d,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4 d于2015年1月19日入院。患儿于入院前7 d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波动在36.5~39.0℃,无寒颤及惊厥,无咳嗽及咯痰,无流涕及鼻阻,无呕吐及腹泻,入院前4d发现颈部及颌下可触及肿大淋巴结,无明显压痛,3 d前查血常规:白细胞(WBC)10.2×109/L,红细胞(RBC)4.88×1012/L,血红蛋白( HGB)126 g/L,血小板( PLT )119×109/L,淋巴细胞( L )0.7560,中性粒细胞(N)0.1520,异型淋巴细胞0.040,C反应蛋白( CRP)5 mg/L。自服头孢克洛、金莲花颗粒等药物3 d,不见好转,来医院就诊。门诊查血常规:WBC 15.83×109/L, RBC 4.45×1012/L,HGB 116 g/L,PLT 155×109/L,L 0.7904,N 0.1124,异型淋巴细胞0.2100。腹部超声示脾大约4.5 cm ×13.2 cm,腹腔多发淋巴结肿大,较大者0.7 cm ×1.0 cm,肝胰双肾未见异常,颈部超声示双侧颈部及腮腺内淋巴结肿大。遂以初步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收入院。患儿既往有“海鲜类”过敏史。患儿系第2胎1产,孕足月,因其母“隐匿性肾炎”剖宫产出生,出生体质量3100 g,生后一般情况好,生长、发育同正常同龄儿,父母健康,无家族性及遗传性疾病史。入院时查T 37.4℃,P 102次/min,R 26次/min,体质量21 kg。精神好,呼吸平稳,双侧颈部、耳后及颌下可触及多个淋巴结肿大,左侧较大者约2 cm ×3 cm,右侧较大者约1.5 cm ×3 cm,无压痛,余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Ⅰ°肿大,无渗出。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腹无异常。入院后给予头孢西丁钠、更昔洛韦、维生素C静脉滴注治疗,并完善尿、便常规,血生化, EBV特异性抗体检测、EBV-DNA检测等相关检查。第2天体温降至正常,并未再回升,血生化回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71.8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65.5 U/L,总蛋白(TP)73.1 g/L,白蛋白( ALB)36.6 g/L,乳酸脱氢酶( LDH)2150 U/L,肌酸激酶( CK)24.8 U/L,肌酸激酶同工酶(质量法)1.0 ng/ml,全血肌钙蛋白I(cTnI)0.01(-),尿素氮(BUN)2.34 mmoL/L,肌酐(CRE)31.4μmoL/L,尿酸( UA)299μmmoL/L。 EB病毒抗体:EA-IgM(+), NA -IgG (+), VCA -IgM (+), VCA -IgG (+)。EBV-DNA 1.91E+06U/ml。余血电解质、尿、便结果均正常。明确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IM)。1月23日复查血常规示:WBC 7.99×109/L,RBC 4.79×1012/L,HGB 122 g/L,PLT 154×109/L,L 0.7550,N 0.1820,异型淋巴细胞0.1200。1月25日停用头孢西丁钠,继续更昔洛韦静脉滴注抗病毒治疗。1月28日复查血常规:WBC 6.84×109/L,RBC 4.45×1012/L, HGB 115g/L,PLT 186×109/L,L 0.6964,N 0.2414,异型淋巴细胞0.0300。复查血生化:ALT 36.7U/L,AST 39.8U/L,LDH 606 U/L,CK 25 U/L,CK-MB 20 U/L,BUN 3.1 mmoL/L,CRE 32μmoL/L。复查腹部超声:脾大小约4.3 cm ×12.9 cm,腹腔多发淋巴结(部分)肿大,较大者约0.6 cm ×0.9 cm,肝胰双肾未见异常。患者一般情况好,双侧颈部、耳后及颌下淋巴结明显减小,予以出院,嘱出院后1个月复查血常规、肝功能、心肌酶、心电图均正常。
作者:刘佳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维生素AD滴剂( vitamin A and D drops )为复方制剂,适应证是预防和治疗维生素A及D的缺乏症[1]。如佝偻病、夜盲症及小儿手足抽搐症。研究表明,维生素A和D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必需营养素,尤其对胎儿、婴幼儿的发育具有重要作用。维生素A除对儿童视觉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外,还能维持机体抗病能力,摄入不足将会导致抵抗力下降,而多发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感染[2]。同时,维生素D也是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微量元素,其除具有发挥促进钙质吸收、保证骨骼强壮的主要作用外,对成年期很多疾病的预防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2]。维生素AD滴剂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已经成为儿科临床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对国内儿科临床中维生素AD滴剂药物联合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儿科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作者:郭伟;何淑旺;刘长涛;李树英;王文笙 刊期: 2017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在预防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肾损害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过敏性紫癜患儿92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比较2组患儿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时间及肾损害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93.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2%,关节症状、皮肤紫癜及消化道症状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肾损害发生率为26.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预防过敏性紫癜肾炎肾损伤效果显著,可显著降低肾炎肾损伤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郭琼芳;张春天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患者,男,58岁,汉族,小学教师,无幼年丧生的兄弟姐妹。因颈部肿块9年,发热1周入院。患者于9年前因乏力、颈部肿块行淋巴结活检诊断小B细胞淋巴瘤,同时外周血象提示淋巴细胞比例及绝对计数均升高( WBC 15×109/L,L 0.90),骨髓穿刺及外周血流式免疫分析结果符合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LL)诊断。以苯丁酸氮芥和中药治疗,间断应用CHOP方案3个疗程,病情持续稳定。入院前1周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T 41℃),呈弛张热型,伴盗汗,轻度咳嗽咯痰,无腹痛、腹泻,无尿路刺激症状,无明显出血倾向,自行口服头孢丙烯及新癀片治疗,症状无缓解。
作者:金喆;余和平;余海;丁洁;朱鹏 刊期: 2017年第01期
患者,男,44岁。因右耳耳鸣、耳闷3 d,右耳疼痛1 d于2016年8月13日入院。查体:T 36.4℃, P 80次/min, R 21次/min,BP 130/80 mmHg。神志清楚,精神状况良好,双肺呼吸音清,HR 80次/min,律齐,无杂音,双耳廓无畸形,双外耳道通畅,右鼓膜完整,急性充血,标志及光锥消失,左鼓膜完整,光锥存在,双侧乳突区无压痛。血常规:WBC 11.5×109/L, RBC 4.15×1012/L,HB 141 g/L,PLT 379.0×109/L,N 0.532,L 0.425。入院诊断:右耳急性卡他性中耳炎。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头孢呋辛钠皮试为阴性后给予注射用头孢呋辛钠( Es-seti Farmaceutici S.r.l,批号:503216)2.25 g,加入生理盐水(山东华信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2160311034)250 ml中静脉滴注,每天2次。8月15日早查房,患者自述上下唇麻木肿胀,吞咽困难,双下肢皮疹、发痒。查体:可见上下唇成红色,口唇明显变厚,口闭不拢,大腿内侧皮肤出现大片风团样皮疹。心脏听诊无特殊;腹部检查(-);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其他生命体征正常。初步判断为头孢呋辛钠引起的迟发型过敏反应。停用该药,改为甲磺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0.2 g静脉滴注,每天2次;给予氯苯那敏片4 mg口服,每天3次;维生素C注射液2.0 g+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每天1次。2 d后患者双下肢风团样皮疹消失,口唇水肿明显减轻,口唇变薄。
作者:郭菲;仝秋斌 刊期: 201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