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观察

黄腾;翟金帅;陈佳;张隆;田志;郑旺;时莉芳;李西成

关键词:老年, 股骨粗隆间骨折, PFNA, 并发症
摘要:目的:观察治疗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采用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老年患者292例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并加以整理和归纳。结果292例患者中术后肺部感染37例,其中因肺部感染死亡8例;患肢深静脉血栓15例,其中并发肺栓塞4例,死亡3例;心脑血管意外32例,死亡13例;凝血功能障碍2例(停用抗凝药物后好转),其他原因死亡4例,共死亡28例。结论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确切,手术时机及手术适应证的把握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患者病死率的有效手段。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小组训练在早中期阿尔兹海默病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小组训练模式在早中期阿尔兹海默病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老年病区住院的82例早中期阿尔兹海默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结合患者智能受损情况、文化程度及自身爱好,将患者分配至不同的小组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精神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应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 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ADL)、汉密顿抑郁量表( 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 HAMA),对2组患者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抑郁、焦虑状况在入院时、住院治疗3个月后进行评估。结果入院时2组患者的MMSE、ADL、HAMD、HA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月末2组相比,观察组ADL、HAMD及HAMA指标评分均低于对照组,MMSE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小组训练模式可延缓早中期阿尔兹海默病患者晚期症状的出现,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早中期阿尔兹海默病患者康复治疗的有效措施之一。

    作者:赵玲丹;陈泽聪;杨六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我院住院患者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该院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为促进医师合理用药、提高医院药事管理水平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该院2012年7~12月4125份完整出院病历,对中药注射剂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有2316例患者使用了中药注射剂,中药注射剂使用率56.15%,其中不合理医嘱914份(39.46%),主要包括溶媒选用不合理、剂量及疗程不对、未对症用药等。结论临床医师中医辨证用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临床药师应加强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规范。

    作者:阳巧平;陈应强;周献京;李虹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晚期肺癌患者伴低钠血症1例

    患者,男,54岁。因反复咯血4d入院。于2014年2月确诊“(左肺上叶)鳞状细胞癌(中分化)”。完善相关检查,排除化疗禁忌后,于2014年3月19日及4月18日给予行GP方案化疗2次,具体为:“吉西他滨针(泽菲)2.2g 静脉滴注( d1, d8)+顺铂针130mg静脉滴注( d1)”,同时给予止吐护胃治疗(具体药物不详),化疗经过顺利。5月5日查肺部CT平扫提示:“左肺中央型恶性肿瘤伴两肺多发转移考虑,纵隔、两肺门多发淋巴结转移,左肺动脉被包埋。两侧胸膜增厚粘连,左侧胸腔少量积液。左侧肩胛下肌条状低密度,积液?”,比较前片,疗效评价为PR。于5月17日再次给予GP方案化疗1次,具体为:“吉西他滨针1.8g静脉滴注(d1,d8)+顺铂针130mg静脉滴注( d1)”,化疗经过顺利。后复查肺部CT疗效评价为稳定,于6月25日改TC方案化疗1次,具体为:“紫杉醇针270mg静脉滴注( d1)+卡铂针0.5g静脉滴注( d1)”,化疗经过顺利,末次化疗时间:2014年6月25日。7月11日患者复查肺部CT提示:“左肺恶性肿瘤伴肺不张,纵隔、肺门、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左侧胸腔积液。右肺弥漫性粟粒灶伴小结节,考虑肿瘤转移。左膈面抬高。胸椎退行性变”,考虑其疾病进展,暂停全身化疗。患者一直有阵发性咳嗽存在,伴有咳少许白色黏痰,无明显咯血,胸闷气急存在,但能耐受。4d前患者在咳嗽剧烈时出现痰中带血丝1口,为鲜红色血丝痰为主,量不多,患者当时未予以重视,一直未就诊。2014年7月25日间患者再次出现咯血,共咯血4口,为鲜红色血痰为主,约2ml,无伴明显血凝块,无畏寒发热,无胸痛不适,为求进一步诊治,2014年7月26日入院治疗。入院诊断:肺恶性肿瘤( T4 N3 M1,Ⅳ期)。

    作者:陆燕燕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医学论文的基础结构

    医学论文(论著)的具体撰写,一般可分为题目、序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等项。题目:论文的题目必须切合内容而简明扼要、突出重点,能够明确表达论文的性质和目的。题目一般都采用主要由名词组成的词组来表达,且标题不宜过长(一般少于20字)。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低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IBD的发病率和不良预后有关

    近期,一项在线发表于《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上的5年纵向研究结果显示,低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IBD(炎症性肠病)患者的发病率,疾病严重程度和不良预后有关,而且补充似乎与保健应用减少有关。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输血查对单辅助3种交叉配血方法对儿童输血安全的影响

    目的:分析输血查对单辅助交叉配血对儿童输血安全的影响。方法将该院2012年1月-2015年7月间收治的儿童输血病例6000例分为研究组(3000例)和对照组(3000例),研究组采取输血查对单联合交叉配血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输血查对联合交叉配血方法。对比2组配血结果及配血安全性。结果研究组共检出29例配血不合的阳性结果,其中盐水介质法检出5例,凝聚胺法检出13例,微柱凝胶法检出25例;对照组共检出30例,其中盐水介质法检出6例,凝聚胺法检出13例,微柱凝胶法检出25例。2组配血不合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输血差错率为1.63%低于对照组的13.07%(P<0.05)。结论3种交叉配血方法各具特点,具有互补性,联合使用可获取更好的检出效果;在输血过程中采用输血查对单可降低输血差错率,从而进一步提升输血安全性。

    作者:张层山;高国庆;韩玉双;徐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致严重不良反应1例

    患者,女,63岁,广东省人,因“活动后气促8月余,再发1天”于2015年11月8日11时13分以步行方式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慢性病程,患者8多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活动后气促,多于快走时出现,休息后可缓解,当时伴有咳嗽、咯脓痰,曾在本市中心人民医院住院,诊断为“阵发性房颤、肺部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后无咳嗽、咯痰,但仍有活动后气促,2015年5月到我院住院治疗,诊断为(1)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脏扩大,阵发性心房纤颤,心功能Ⅲ级;(2)高血压3级,很高危。给予强心、利尿、调控血压等对症处理后症状好转,出院后规律服药。2015年11月7日,患者再次出现活动后气促,且夜间需端坐呼吸,为进一步诊治到我院就诊,拟“心功能不全”收入心血管内科。患者2日前洗澡时有“受凉”史,无流鼻涕、打喷嚏等。查体:呼吸稍促,胸廓运动双侧对称,听诊呼吸音粗,双肺可闻及较多哮鸣音,未闻及明显干湿罗音。心界不大,心率58次/min,心律不齐,偶可闻及早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入科心电图:窦性心率,偶发室上性早搏,非特异性ST-T异常。2015年11月19日患者因前一日再次出现房颤律,考虑栓塞风险大,予静脉临时给予胺碘酮复律治疗,患者于12时15分左右开始使用胺碘酮,2min后患者突发呼吸困难,喉部不适,全身皮肤发红,心率上升至150次/min,考虑药物不良反应,立即予停用胺碘酮,静脉滴注生理盐水、心电监护等治疗,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呼吸转平顺,心率下降至100~110次/min,血压120/68mm Hg。继续予密切监测患者生命征,必要时给予地塞米松抗炎、抗过敏治疗,并予上报药物不良反应。

    作者:胡海师;杨春丽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液高凝状态关系的研究进展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SAHS )是一种在睡眠中反复发作的以上气道完全或局部塌陷为特征的疾病,该病通过引起呼吸暂停和(或)低通气,进而出现间歇性低氧和二氧化碳水平升高,并导致频繁的睡眠中断。大量研究证实,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病死率的增加与OSAHS相关,这种关联在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和血脂异常得以控制后仍然持续存在[1]。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病理生理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在OSAHS患者中,慢性间歇性低氧( CIH)和睡眠中断被认为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CIH诱导的氧化应激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生理机制[2]。所以越来越多的研究着力于动脉粥样硬化与CIH、睡眠中断之间的关联。 OSAHS与血液高凝状态、凝血功能异常之间的关联在过去的许多年一直存在争议,但仍有许多大规模流行病学和前瞻性研究支持这一关联[3-4]。然而,介导这一关系的相关机制尚不清楚。 CIH可能与血液高凝状态相关,容易使患者发生血栓事件[5]。本文就OSAHS所致慢性间歇性缺氧及睡眠中断与动脉粥样硬化、血液高凝状态关系的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目的在于探讨这一关联的影响因素及其潜在机制。

    作者:袁国航;李莹莹;张湘燕;张程;刘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七氟烷与丙泊酚对老年肺癌患者麻醉效果及术后生命体征的影响比较

    目的:观察七氟烷与丙泊酚对老年肺癌患者的麻醉效果及术后生命体征的影响。方法将192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96例。研究组采用七氟烷进行麻醉,对照组采用丙泊酚进行麻醉,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平均动脉压( MAP)、心率( HR)及术毕情况,并采用国际通用的视觉模拟评分( VAS)法对患者术毕时及术后12h疼痛程度进行分。结果研究组在插管侧位双肺通气15min(T1)及单肺通气15min(T2)、30min( T3)、60min( T4)时刻MAP、HR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2组患者术毕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毕时和术后12h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采用七氟烷对老年肺癌患者进行麻醉效果优于丙泊酚,能够更好地控制患者血压、心率,减轻术后疼痛,值得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张红玉;陈海明;张强;韩慕谦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我院妇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生素使用分析

    目的:为规范我院妇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术期抗生素使用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13年7月-2014年6月妇科Ⅰ类切口手术共74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药物品种选择、给药时机、疗程、术后感染情况等。结果743例中有326例使用了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3.9%,使用率前3的依次是头孢孟多、头孢呋辛、环丙沙星;术前0.5~2h内使用的有256例(78.5%),术前>24h使用9例(2.8%),平均用药时间1.4d;术后发生感染15例(2.0%)。结论部分妇科Ⅰ类切口手术病例存在用药品种选择不当、首次给药时机欠合理、用药疗程偏长等现象,临床医师应严格按照卫生部文件执行,规范使用。

    作者:肖楚瑶;欧阳婉筠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中药结合干扰素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对患者血清 VEGF、CA153及 CYFRA21-1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中药结合干扰素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对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CA153及人细胞角蛋白21-1( CYFRA21-1)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结合干扰素联合化疗治疗的研究组(100例)和干扰素联合化疗治疗的对照组(100例)。分别在2组治疗前后检测血清VEGF、CA153及CYFRA21-1水平。结果治疗前2组血清VEGF、CA153及CYFRA21-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2组血清VEGF、CA153及CYFRA21-1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性的降低(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药结合干扰素联合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进行治疗,能有效的降低患者体内血清VEGF、CA153及CYFRA21-1水平。

    作者:吕翠红;胡利宏;程瑞波;董丽娟;郑志峰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晚期肺腺癌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培美曲塞( PEM)联合顺铂( DDP)治疗晚期肺腺癌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52例晚期肺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观察组采用PEM(500mg/m2,第1天)+DDP(80mg/m2,第1、2天)全身化疗,对照组采用吉西他滨(GEM)(1000mg/m2,第1、8天)+DDP(80mg/m2,第1、2天)全身化疗。2组均以28d为1个周期,于规则化疗2周期后评估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缓解率为34.62%,控制率为76.92%,均高于对照组中的23.08%及57.69%,2组缓解率及控制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髓抑制发生率及消化道症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PEM联合DDP治疗晚期肺腺癌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的GEM联合DDP方案,其对骨髓抑制的不良反应低,可明显延缓肿瘤复发,减轻晚期肺腺癌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苏伟明;伍定辉;兰国翠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与连续心率减速力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连续心率减速力(DRs)的变化,及其心率变异性指标如心率变异性总标准差( SDNN)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AMI患者84例作为AMI组,及健康志愿者6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测定2组研究对象的DRs值(包括DR2、DR4和DR8)以及心率变异性指标,将AMI组与对照组按照DRs值的大小分为低危、中危、高危,比较2组中高危患者所占比例,并分析AMI组DRs值与SDNN的相关性。结果 AMI组DR4、DR8、SDNN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DR2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中预测到的中高危患者所占比例为40.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R2、DR4、DR8均与SDNN呈正相关。结论 DRs值可定量对AMI患者的迷走神经张力进行评估,且与SDNN正相关,或可作为临床预测AMI患者发生猝死的一个新指标。

    作者:杨红;熊秋霞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普罗布考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颈动脉斑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普罗布考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颈动脉斑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颈动脉斑块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给予普罗布考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对照组单纯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C-反应蛋白( CRP)、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等实验室相关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普罗布考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对颈动脉斑块脑梗死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明显,可减少斑块面积及颈动脉IMT,并改善血脂等相关检查指标,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宗彦武;蔡柳燕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针对性疼痛护理用于小儿卡介苗接种对小儿依从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针对性疼痛护理用于小儿卡介苗接种对小儿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200例行卡介苗接种的小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接种护理,研究组采用常规护理联合针对性疼痛护理。对比2组小儿预防接种依从性、疼痛评估表( MBPS)评分、哭闹时间和心律变化及小儿家长满意度。结果研究组小儿预防接种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小儿的MBPS评分低于对照组,哭闹时间短于对照组,心律变化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护理干预之后,研究组小儿家长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小儿预防接种卡介苗过程中增加针对性疼痛护理可减轻小儿的疼痛、缩短哭闹时间,降低小儿心律变化,提高小儿家长的满意度,具有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作者:吕学英;王玉玲;郭入军;张俊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外源性白蛋白对重症患者白蛋白水平的影响

    目的:通过监测低白蛋白患者输入外源性白蛋白后血浆白蛋白浓度的变化水平,探讨外源性白蛋白对危重程度( APACH Ⅱ评分)不同的患者血浆白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输注外源性蛋白的病例(72例)与未输注外源性白蛋白的病例(59例)进行24h血浆白蛋白水平比较。对输注白蛋白的患者按APACHE Ⅱ评分和输注白蛋白量分为轻症10g组、轻症20g组、重症10g组和重症20g组。对未输注白蛋白患者根据APACHE Ⅱ评分分为轻症对照组和重症对照组。患者输注前和输注24h后血浆白蛋白含量及APACH Ⅱ评分。结果输入白蛋白24h后,轻症10g组与重症10g组的血浆白蛋白浓度均无明显升高,2组与相应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输入白蛋白24h后,轻症20g组与重症20g组的血浆白蛋白浓度均升高,与相应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20g白蛋白24h后,血浆白蛋白的增长值:轻症20g组为(3.36±0.92)g/h、重症20g组为(1.81±1.07)g/L,分别与各组的APACHE Ⅱ评分变化值相关性分析,与轻症20g组无相关性(r=0.035,P>0.05);与重症20g组亦无相关性( r=0.143,P>0.05)。结论对危重患者,给予10g外源性白蛋白对患者血浆白蛋白水平无影响,给予20g外源性白蛋白24h后白蛋白水平升高。给予外源性白蛋白后不改变危重患者的预后,白蛋白增长的程度与APACHE Ⅱ评分无关。

    作者:张天元;徐铁领;王智勇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曲美他嗪联合前列地尔对冠心病患者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联合前列地尔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前列地尔脂微球静脉滴注,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曲美他嗪。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后肱动脉基础内径(D0)、反应性充血后肱动脉内径(D1)、舌下含硝酸甘油的肱动脉内径( D2)以及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 FMD)、内皮非依赖性舒张功能( EI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FMD均有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治疗后FMD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NO浓度均升高,内皮酯酶、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各项指标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美他嗪与前列地尔联合用药,可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作者:何艾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儿科呼吸道感染临床用药误区分析及对策

    目的:全面分析儿科呼吸道感染临床用药的误区,并以此作为依据来研究相应的对策。方法随机选取医院在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儿科呼吸道感染患者96例,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儿科呼吸道感染临床用药的误区,同时根据分析结果来制定针对性的应对措施。结果抗生素使用不准确、药敏测试不充分、没有全面考虑药物剂量和不良反应以及药物联合应用不够合理等均是目前我院儿科呼吸道感染临床用药存在的误区。在采取相应的对策以后,临床用药的错误率(8.33%)有了明显的降低,与采取措施前临床用药错误率(47.92%)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儿科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用药应引起医务工作者足够的重视,尽可能的避免错误用药,以保证患儿安全,使患儿尽快恢复健康。

    作者:刘荣会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螺旋 CT与 MRI用于直肠癌术前分期的临床比较

    目的:对螺旋CT与MRI用于直肠癌术前分期的临床诊断效果进行比较。方法将直肠癌患者137例分为MRI组(68例),采取MRI进行术前诊断;螺旋CT组(69例)采取螺旋CT进行术前诊断。对比2组患者肿瘤(T)分期诊断结果。结果 MRI T1-T2期、T3期、T4期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3.33%(11/15),83.87%(26/31),100.00%(22/22);螺旋CT T1-T2期、T3期、T4期诊断准确率分别为35.00%(7/20),81.08%(30/37),100.00%(12/12),MRI整体诊断效果较螺旋CT更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癌术前分期临床诊断方面,MRI较螺旋CT更优。

    作者:郝亚涛;董强;赵军苍;杨秀贞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磷酸钠盐灌肠液可增加长期肾损伤的风险

    据国家肾脏基金会的《美国肾脏病杂志》新发表的一篇文章报道:磷酸钠盐灌肠液可增加长期肾损伤的风险。研究发现,结肠镜检查前使用磷酸钠盐灌肠液的退伍军人,相比使用聚乙二醇(PEG)的退伍军人,其长期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下降的风险增加。此外,非缺铁性贫血的患者估计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风险尤其高。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