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齐拉西酮联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伴发抑郁症状精神分裂患者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易伟

关键词:齐拉西酮, 西酞普兰, 抑郁症, 精神分裂症, 疗效, 安全性
摘要:目的:观察齐拉西酮联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伴发抑郁症状精神分裂患者的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选择医院2014年6月-2015年5月收治伴发抑郁症状的精神分裂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齐拉西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用艾司西普兰治疗,采用阳性阴性症状量表( PANS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对患者进行评分。观察2组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8.3%高于对照组的7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PANSS和HAMD-17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齐拉西酮联合艾司西酞普兰能够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和分裂症其他症状,不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对血糖血脂影响少,相对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相关文献
  • 某三甲医院2015年7月-12月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目的:分析评价某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抽取并总结分析2015年7~12月份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急诊抗菌药物比例,门急诊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住院患者2种以上抗菌药物使用率,I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主要I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结果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比例均>20%的省控指标(医院西区9月份除外),急诊抗菌药物使用比例未完全达标,门急诊联合使用2种抗菌药物的情况较多,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总体控制在60%以内,住院患者住院期间使用两种以上抗菌药物比例高。 I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药物比例>3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未完全达标。结论仍需采取管控措施,规范抗菌药物使用。 I类切口的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档次偏高。

    作者:林慧晶;黄富宏;吴云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罗哌卡因单侧腰麻用于高龄患者下肢骨科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高龄患者下肢骨科手术的麻醉方式一般为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但由于该法会对患者产生一定的损伤及呼吸抑制作用,高龄患者难以承受[1]。随着新型酰胺类局麻药在临床上的使用,高龄患者的麻醉方式已有所改变,腰麻已不再是一种禁忌[2]。笔者就罗哌卡因单侧腰2麻用于高龄下肢骨科手术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相关研究。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海林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广州市社区医疗健康咨询服务分析

    社区卫生体系是以社区医疗机构为载体,以全科医师为主体,在社区范围内向居民提供卫生服务的公共卫生体系,具有综合性及连续性。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社区医疗,推动现行医疗模式转型,健全医疗分流、转诊机制,明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具体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三元里位于广州市白云区,成立于1987年,常住人口约8.5万,是广州市旧城区的典型代表之一。街道内有三甲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了解居民就诊影响因素、居民对社区医疗的需求等较有代表性。本次研究通过问卷形式对三元里居民进行调查,了解辖区居民基本情况、就诊意愿、健康咨询等方面的情况。

    作者:邓咏诗;郝中琦;王晓东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穴位注射安定在产程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安定在产程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在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的初产妇110例,按具体病情分为安定穴位注射42例,静脉推注组38例,对照组30例。3组均观察产程进展、宫口开全的时间、胎儿宫内及娩出后Apgar评分。结果穴位注射组与静脉推注组比较,宫口开全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静脉推注组宫口开全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穴位注射小剂量安定注射液,在经络的作用下,增强了药物作用,使产妇处于睡眠状态,缓解紧张、疲惫、恐惧、疼痛等状态,安定还可以选择性的使宫颈平滑肌松弛,这样可解除宫颈痉挛并加快宫颈口扩张,从而缩短产程。

    作者:王娟娟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个性化护理干预在剖宫产产后护理中应用观察

    目的:观察个性化护理干预应用于剖宫产产后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0月医院接收的剖宫产产妇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个性化护理干预,对比2组SAS、SDS评分和肛门排气恢复时间、子宫复旧时间和产后恶露持续时间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后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肛门排气恢复时间、子宫复旧时间和产后恶露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干预应用于剖宫产产后护理中,可明显缓解产妇焦虑、抑郁情绪,促进产后康复。

    作者:孙淑静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彩超与钼靶对小乳腺癌的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与钼靶在诊断小乳腺癌疾病中的价值及对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60例小乳腺癌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经彩超、X线钼靶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的病例,病灶≤1cm,病灶共82个,诊断金标准为病理结果,对彩超、X线钼靶的各自及联合应用检查诊断的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误诊率及漏诊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彩超检查敏感率、特异性、准确率高于X线钼靶,误诊率、漏诊率低于X线钼靶,且联合检查敏感率、特异性、准确率高于单一彩超或钼靶检查,误诊率、漏诊低于单一彩超检查、钼靶检查。结论单一性彩超检查小乳腺肿块的良恶性上优于X线钼靶,二者联合诊断优于单一诊断。

    作者:刘何利;王红利;曹爱青;庞文萍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他汀类药物短期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对心功能和细胞因子影响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短期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对心功能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2月-2015年2月医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及细胞因子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心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患者治疗前TNFα、IL-6两项细胞因子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2组TNFα、IL-6指标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取他汀类药物治疗,能够使心功能得到有效改善,同时使细胞因子指标水平得到有效控制,进而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因此,值得采纳及应用。

    作者:山菊鸣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近红外光谱法快速测定天花粉药材水分

    目的:利用近红外漫反射技术和化学计量学的方法对天花粉药材的水分进行快速定量分析。方法用积分球漫反射测定样品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定量模型的预处理方法为多元散射校正( MSC )和一阶微分处理,波长范围为5855~5760 cm-1、5200~4832 cm-1和4512~4292 cm-1,回归方法为偏小二乘法( PLS)。结果定量模型的佳主因子数为6,内部交叉验证均方差RMSECV为0.442,决定系数R2为0.9964,外部验证预测均方差(RMSEP)为0.364,系统精密度RSD为1.3%,方法精密度RSD为2.2%。结论建立预测模型对天花粉药材的水分进行测定时可行的,该法分析快速简便,结果准确。

    作者:陈淑峰;陈钟;李军山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血必净注射液治疗重症肺炎的疗效研究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血必净治疗重症肺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5年6月医院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88例,所有患者按用药指征分为对照组40例与治疗组48例,对照组给予呼吸支持、化痰、脏器功能保护、营养支持及合并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成药血必净,观察临床症状、炎症指标( CRP、PCT)及动脉血气分析变化。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症状、炎症指标及血脉血氧合指数较对照组好转更早更快。结论联合应用血必净治疗重症肺炎能取得更好疗效。

    作者:陆勤;朱涛峰;张婷婷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临床药师参与多巴胺治疗低血压患者1例的药学服务

    患者,男,59岁,因反复心悸2 d于2012年5月30日入院。入院体检:T36.5℃,P115次/min,R20次/min,BP92/60mmHg。随机血糖8.2mmol/L。血常规及生化WBC:10.7×109 mmol/L, NEUT%79.2%, RBC4.42×1012/L;ALB28.3g/L, ALT76U/L, AST98U/L, PT -T15.3s, PT -INR1.3s, PT -%59.4%;BNP482.9pg/mL;CRP66.4mg/L,ESR29mm/hr。 CT:考虑左侧基底节区及左侧额、颞叶脑梗死,病灶新旧不一;左肺上叶前段、右肺下叶背段及双肺下叶后基底段慢性感染;慢性支气管炎伴双肺肺气肿改变,肺动脉高压。入院诊断:(1)肺栓塞;(2)脑栓塞;(3)低血压;(4)肺部感染;(5)心律失常。

    作者:舒荣德;成蓉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艾迪注射液联合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疗效及对血清 VEGF -C 和 CYFR21-1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艾迪注射液联合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 )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对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VEGF-C)和细胞角蛋白19片段( CYFR21-1)水平的影响。方法60例晚期NSCL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观察组给予艾迪注射液联合吉西他滨+顺铂化疗方案,对照组给予吉西他滨+顺铂化疗方案;治疗2个周期后观察2组近期疗效及血清VEGF -C和CYFR21-1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2个周期后,观察组有效率50.0%高于对照组的43.3%,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临床受益率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治疗后血清VEGF-C和CYFR21-1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0.05,P<0.01);治疗后观察组血清VEGF-C和CYFR21-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艾迪注射液联合化疗可有效提高晚期NSCLC患者临床受益率,并显著降低血清VEGF-C和CYFR21-1水平,从而提高化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圆圆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右美托咪啶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右美托咪定( DEX )是临床麻醉的一种常用药物,是一种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具有较高的选择性[1]。 DEX在国外很早便用于临床治疗,但在国内的应用时间则相对较短。但是已经在儿科、神经外科、心外科等领域具有很多的应用[2]。现将右美托咪定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总结如下。

    作者:戴丽英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骨科卧床患者便秘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骨科患者术后活动不便,需长时间卧床,加之患者心理及饮食起居等日常生活受创伤影响,便秘即是此类不良影响之一。笔者就骨科患者术后发生便秘的原因与护理对策进行分析探讨。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艳青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左氧氟沙星沙星滴眼液治疗急性细菌性结膜炎的疗效观察

    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是眼科常见疾病之一,多发生在春夏及夏秋交替季节,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科—韦杆菌等[1]。急性细菌性结膜炎临床上主要的临床表现有:患眼有异物感、烧灼感、流泪;结膜充血,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严重者甚至出现眼睑浮肿、球结膜水肿和结膜下出血等情况,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治疗效果多较理想,但仍有部分患者治疗不及时转变为慢性,甚至引起角膜损伤,目前治疗仍以抗生素滴眼液治疗为主,探讨疗效高、不良反应小的抗生素滴眼液治疗方案,是有必要的,为此笔者观察了94例急性结膜炎患者使用左氧佛沙星滴眼液治疗的患者疗效,获得满意结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田辉强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中西药联合治疗对冠心病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变化的影响

    目的:观察中西药联合治疗对冠心病患者血浆脑钠肽( BNP )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5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西药进行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进行治疗,临床对比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浆BNP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血浆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浆BNP水平为(462.77±142.18)μ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34.04±325.06)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药联合治疗方式对冠心病患者有很好的应用效果,疗效更加显著,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血浆BNP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汉明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与开放性手术处理复杂性肾结石的疗效观察

    目的:比较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与开放性手术进行复杂性肾结石处理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复杂性肾结石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采用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开放性手术进行治疗,对比观察2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平均住院治疗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的肾结石清除率为88.9%,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5%,对照组患者的肾结石清除率为69.4%,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7.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进行复杂性肾结石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崔春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个性化护理在神经外科 ICU病房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个性化护理在神经外科ICU病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医院ICU神经外科患者9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试验组采取个性化护理,并在护理结束后,对比分析2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的护理总满意率为95.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78%( P<0.05),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和ICU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在神经外科ICU病房中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进一步促进患者恢复健康,值得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应用推广。

    作者:金晶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低颅压性头痛1例

    患者,女,47岁。因头痛2月加重1周,于2016年2月16日就诊我院。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直立位头痛,头痛从前额部开始,继而扩散致整个头部,伴恶心、呕吐,卧位1h后头痛缓解,缓解后头部仍感昏蒙。当时就诊于上海市某综合性医院,脑脊液检查结果显示:压力70mmH2O,血糖3.72mmol/L,氯122 mmol/L,蛋白0.27 g/L。诊断为:低颅压性头痛。住院给予补液治疗,改善不明显。后患者就诊于多家医院,曾服用塞来昔布、布洛芬胶囊、氟哌噻吨美利曲辛、阿米替林等药物,症状改善均不明显。1周前患者直立后头痛较前加重,出现枕部及颈部酸胀,伴有双侧耳鸣。后患者就诊于笔者进修医院针灸科门诊。本院头颅MRI结果显示:双侧硬脑膜下液体聚集,硬脑膜强化,脑前池变窄。复查脑脊液压力55mmH2 O。直立位头痛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8/10分。症见:头昏蒙乏力,面色恍白,四肢沉困,失眠健忘,舌淡苔白腻,脉弦滑。诊断:低颅压性头痛。辨证:脾失健运,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清阳不展,故头痛昏蒙;痰浊上逆,则呕恶痰涎;苔白腻,脉滑或弦滑均为痰湿内停之征,故属痰浊头痛。化痰降浊为主:针刺治疗,根据杨甲三主编《腧穴学》的取穴标准及相关解剖定位取穴[1],针刺时以“华佗牌”26号0.5寸一次性使用针灸针,选取顶中线、顶旁1线行头皮针刺法,头皮针留针2h,加用风池、天柱、颈夹脊穴采取平补平泻法,进针1cm,捻转180度,频率120次/min,持续捻转2min,留针20min;针刺结束后在完骨穴穴位注射,药物用甲钴胺针0.5mg(1ml),每周治疗3次(周二、四、六),6次为1个疗程。二诊(连续治疗1个疗程):直立位头痛减轻VAS 4/10分,头痛间隔时间变长,无恶心呕吐,疼痛不影响生活,夜间后枕部脑鸣嗡嗡声响,躺下卧床后消除。三诊(继续治疗2个疗程):直立位头痛消失VAS 0/10分,无恶心呕吐,耳鸣消失。摇头时稍感头重,活动如常。

    作者:王健;王留根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癌症患者社会关系质量与希望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癌症患者社会关系质量与希望水平的相关性。方法于2014年1~6月对收治的癌症患者18例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一般状况调查表、社会关系质量量表与Herth希望量表,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癌症患者社会关系质量评分和希望水平总分分别为(48.42±5.25)和(35.55±5.37),两者总分及各维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r=0.31~0.58,P<0.05)。结论癌症患者社会关系质量和希望水平具有显著相关性,医务人员应调动其亲属及其同事与好友给予癌症患者更多的关爱,鼓励与支持,共同托起患者的希望,调动其内在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以便正确对待与癌症共存的生活,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陈革;刘男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缬沙坦对降低房颤患者卒中发生率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降低房颤患者卒中发生率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青县人民医院心内科所收治的心房颤动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2组均接受抗凝、降血脂等常规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氨氯地平治疗,治疗组予缬沙坦治疗。比较2组脑卒中发生率及NO与ET检测值以及血管内皮功能变化。结果治疗组发生脑卒中3例(5.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例(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NO、ET与FM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NO水平与FMD均呈上升趋势,ET水平下降,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缬沙坦可有效改善内皮功能,降低脑卒中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桂芳 刊期: 2016年第17期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主管: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