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雪;薛愉;邹和建
目的: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分析20多年来罕用药研究的发展状况。方法:利用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引文数据库检索1992-2014年间罕用药研究的文献,分别从罕用药研究的国家、机构、作者的发文量、被引频次、期刊分布及研究方向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92-2014年间共有罕用药文献2050篇,分布于250种期刊,近10年来文献量逐渐增多,主要研究方向是药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肿瘤学、神经科学神经病学、化学、细胞生物学等。美国、英国、法国、瑞士等国在该领域内影响力大。结论:罕见病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在罕用药研究领域占有绝对优势,中国还处在起步阶段,应进一步提高对此项研究的投入和研究水平。
作者:杨苹;顾东蕾;马世平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社区可行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检查方法,对比这些检查方法在DPN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前来社区就诊符合条件的223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神经缺陷评分(NDS)、密歇根神经病变筛选法检查(MNSI)、10 g尼龙单丝检查、震动感觉阈值检查(VPT)和肌电图(EMG)检查。以EMG作为“金标准”,对比上述4种检查方法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以及k值。结果:MNSI筛选法诊断DPN:MNSI>2.5分时其敏感度为92.11%、特异度为75.23%、阳性预测值为79.55%、阴性预测值为90.11%和准确度为59.19%[k值为(0.68±0.08)],与EMG检查之间呈高度一致;VPT检查诊断DPN:其敏感度为86.84%、特异度为76.15%,与EMG检查之间呈高度一致[k值为(0.63±0.03)];NDS评分诊断DPN:其敏感度为84.21%、特异度为61.47%、均低于MNSI筛选法和VPT检查,与EMG检查之间呈中度一致[k值为(0.46±0.05)];10 g尼龙丝检查结果显示,诊断DPN的敏感度、准确度及k值均较低,与EMG检查之间的一致性较差。结论:MNSI筛选法(>2.5分)、VPT检查和NDS评分法简单、操作性好、可靠性好,易于推广,可用于社区门诊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初步筛查和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沈宇峰;狄春明;陆之瑾 刊期: 2015年第11期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也日益升高。饮食与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关系密切,是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患者管理必不可少的部分。本文介绍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患者的饮食控制。
作者:宣丹旦;薛愉;邹和建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痛风、高尿酸血症已经成为常见病和多发病,但是目前对于该病的治疗极不规范。对疾病的发生、预防在认识上存在很多误区,需要及时更新。通过多学科协同攻关将大大有利于研究的深入,终造福广大痛风患者。
作者:邹和建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分析我院2011年10月-2014年9月住院药房麻醉药品的临床使用情况及用药趋势,评价其合理性,为规范临床麻醉药品的使用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住院药房使用的麻醉药品按照药名、规格、用量、总用药量和金额等指标进行统计,计算各类药物的用药频度(DDDs)并进行排序,分析使用情况。结果:麻醉药品DDDs排序,芬太尼注射液、芬太尼贴剂、羟考酮缓释片和注射用瑞芬太尼排列前4位。结论:我院麻醉药品用药结构基本合理。作为止痛治疗标准用药吗啡的用量还较低,仍需加强宣传培训。
作者:黄睿智;祝德秋;沈筱云 刊期: 2015年第11期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为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依赖的脱乙酰化酶,其功能广泛而复杂,包括在细胞存活、增殖等过程中都有重要的生理作用。研究发现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可调节糖、脂代谢,且对炎症反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故有可能通过抑制血尿酸水平升高、阻断炎症反应而对慢性痛风反复发作产生一定的预防作用。本文介绍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的主要生物学功能及其与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关联。
作者:朱小霞;刘琼;陈海燕;薛愉;杨雪王娟;邹和建;ZOU Hejian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为制药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提供实践活动的思路和方法。方法:坚持质量体系运行的系统观和发展观,从体系运行基础、过程和结果三方面探讨提高质量管理有效性的措施。结果:制药企业应有与动态环境相适应的资源条件,显著的行为触发通知,落实高效的变更流程和谨慎的偏差调查流程,执行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持续的内审机制。结论:只有坚持系统观点、发展观点,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才能得到有效执行和持续改进。
作者:殷兴胜;严春玲 刊期: 2015年第11期
近年来白细胞介素-1(IL-1)阻断剂与尿酸氧化酶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和慢性痛风石性关节炎的治疗。现将国内外IL-1阻断剂、尿酸氧化酶使用情况的文献进行相关总结,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吕小希;薛愉;于一云;杨雪;邹和建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对住院患者药学监护的模式。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高血压合并急性心梗,慢性支气管炎及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药物治疗,对患者在肾功能不全情况下的高血压药物、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等方面提出了参考意见,并提供个体化药学服务。结果:临床药师通过全程的药学服务,为临床提供合理性建议。结论:临床药师参与用药实践可以提高药物使用的规范性、合理性。
作者:谢宁;叶晓芬;沈毅;唐扣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唑吡坦为第三代镇静催眠药的代表,于20世纪80年代上市,90年代正式进口入我国,因其较苯二氮?类药物具有更好的疗效和更少的不良反应,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对唑吡坦在国内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李洋;曾训庭;郑静波 刊期: 2015年第11期
5月19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官网发布了关于《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的通告。
作者:米内网 刊期: 2015年第11期
近日,由《上海医药》杂志总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医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卫生部合理应用抗菌药检测中心专家顾问张永信教授编著的回忆录《我与第二故乡》正式出版,并于5月27日在复旦大学吴文政报告厅举行新书发布会。张永信教授在书中回忆了“指点江山”医疗队在贵州东南部贫困山区治病救人的艰苦岁月,记录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配有70余张珍贵照片。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教授为该书作序。
作者:《上海医药》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11期
日前,由解放军307医院免疫学研究室奚永志团队领衔的一种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DNA疫苗及其用途项目,从48个国家和地区1000多项成果中脱颖而出,荣膺第43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这是本届发明展上唯一的生物制药领域金奖,也是该项目继2014年第8届国际发明展、2015年第9届北京发明创新大赛后第3次获得金奖。
作者:中国网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建立定量测定大鼠血浆中抗肿瘤药aSPH0396的LC-MS/MS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血浆样品在Waters BEH C18柱上以0.1%甲酸水溶液-0.1%甲酸乙腈溶液进行梯度洗脱;采用MRM方式进行定量测定,监测离子对为m/z553.4→453.4(SPH0396)和m/z 533.3→259.9(内标ponatinib)。结果:SPH0396在1.11~2488.50 ng/ml的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定量下限为1.11 ng/ml,回收率和精密度均符合生物样品检测要求。大鼠静注3 mg/kg SPH0396后,t1/2为3.43±0.37 h,CL为2.13±0.21L/h·kg,Vdss为6.76±0.26 L/kg。大鼠口服5、15和50 mg/kg的SPH0396后吸收较慢,Tmax为4~6 h。大鼠口服不同剂量的SPH0396,Cmax和AUC(0-t)的增加比例均高于剂量增加比例,生物利用度分别为17.15%、25.58%和36.19%。结论:本研究首次建立了特异、灵敏、便捷的定量检测大鼠血浆中SPH0396的LC-MS/MS方法,并成功应用于SPH0396的大鼠药代动力学研究。
作者:马晨;向志雄;万惠新;刘基晔;夏广新 刊期: 2015年第11期
1例右下肺肺炎合并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62岁男性患者,因对其的初始治疗方案没有完全覆盖胆囊炎的常见病原菌,胆囊炎未获控制且又出现胆道梗阻,进而发生了血行感染大肠埃希菌性败血症。临床治疗团队经综合考虑患者的职业和病原菌的耐药情况等,制定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终控制了感染。患者在治疗期间曾出现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在不能停用抗感染治疗的情况下,药师推荐使用活菌制剂酪酸梭菌活菌片处理腹泻。后,患者的腹泻停止、感染得到控制,顺利出院。
作者:叶晓芬;蔡映云;吕迁洲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无症状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128例,随机分为联合用药组(n=98)和对照组(n=30),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联合用药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按其阿托伐他汀剂量不同分为A组32例(10 mg/d)、B组34例(20 mg/d)和C组32例(30 mg/d)3个亚组。治疗14 d后检查患者的血脂情况、血小板凝集功能和不良反应,0.5年后超声检测患者的斑块数量及稳定性。结果:用药前,组间血脂情况(CHOL、TG、LDL)、血小板凝集功能(CD62p、PAC-1、ET-1)、斑块数量和不稳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药后,除HDL指标外,联合用药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阿托伐他汀剂量的增加,上述指标逐渐减少;联合用药组患者HDL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阿托伐他汀剂量的增加,HDL逐渐增加(P<0.05);组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无症状性脑梗死的疗效满意,安全性高,且随着阿托伐他汀剂量的增加,血脂情况、血小板凝集功能和斑块稳定性呈逐渐改善趋势。
作者:李荣;区腾飞;巫碧佳;李永鸿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痛风是由嘌呤代谢障碍引起的一种代谢性疾病。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是痛风的常见首发症状,传统治疗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物、秋水仙碱和糖皮质激素。炎性细胞因子在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故能阻断炎症介质如白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α等的生物制剂有望在该疾病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就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药物治疗作一概要介绍。
作者:于一云;薛愉;朱小霞;邹和建 刊期: 2015年第11期
2015年5月6日,普通的一天,和风煦日。早上6点多,邹和建教授步行到华山医院,先将前一天晚上完成的《促尿酸排泄药物药物的合理应用》一文发表于“痛风病友会”APP中;接着又重新设计了微信公众号的菜单、更新了两个网站。8点钟,准时参加一个病人的会诊。9点,周围渐渐褪去早高峰的喧嚣,院里稍许安静,邹教授打开PPT,将周末需要讲授的内容仔细审查和补充。9点半,我们的采访如期进行……。
作者:吴颖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痛风发病率逐年增加且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会发展成为慢性痛风。慢性痛风可累及多种器官并引起多种合并症,从而对机体造成更大的危害。现有对痛风治疗的研究报告大多以急性痛风发作为对象,而有关慢性痛风的治疗研究不多。慢性痛风因有痛风病情反复发作的特点,更需要长期、持续和综合的治疗。本文全面介绍慢性痛风的临床表现、治疗及合并症的治疗。
作者:杨雪;薛愉;邹和建 刊期: 2015年第11期
分析整理消风散的药效学和临床运用的研究文献,从理论探讨、实验研究和临床三方面出发,对近年来消风散在皮肤病中的应用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探讨消风散外用治疗小儿皮肤病的可能性。
作者:蒋燕华;朱永福;董勤 刊期: 201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