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臭氧在感染性创面治疗中的疗效观察及抗炎修复能力分析

唐权宗;易晓彤

关键词:臭氧, 创面, 疗效
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臭氧在感染性创面治疗中的疗效观察及抗炎修复能力,以期提高创面愈合能力。方法:选取87例伴不同程度损伤的患者且参考随机数字表法将87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0例),其中对照组按常规方法对伤口进行处理、观察组则给予臭氧消毒水进行伤口冲洗处理,同时对两组患者伤口愈合效果、不同时间段创面新生上皮组织面积以及创面周边炎症带面积变化率、吞噬细胞计数进行观察和所得数据的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伤口愈合效果(甲级愈合89.4%)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创面新生上皮组织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周边炎症带消退好于对照组( P<0.05)。结论:臭氧在感染创面治疗中效果显著,能有效促进创面愈合,具有较强的抗炎修复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河北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改良火针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带状疱疹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132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改良火针组68例和对照组64例,改良火针组患者对疱疹部位进行火针治疗后,再进行刺络拔罐治疗;对照组患者对疱疹部位予以单纯刺络拔罐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均为1d1次,10d一个疗程,两组患者均在一个疗程后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改良火针组患者痊愈率和有效率分别是57.4%和92.6%,对照组患者痊愈率和有效率分别是37.5%和73.4%。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比较痊愈率和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 P<0.05),提示改良火针组患者痊愈率和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改良火针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较单纯采用刺络拔罐治疗疗效显著。结论:改良火针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有明显效果,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樊玉华;滕小慧;赵文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开腹与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传统开腹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与腹腔镜下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收治入院的41例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1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 ,LCBDE),与同期45例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 管引流术( Open choledocholithotomy T-tube drainage OCHTD )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病人均治愈出院。 LCBDE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第1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均少于OCHTD 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LCBDE组住院费用略高于OCHTD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LCBDE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住院时间短,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可一次手术治疗,术中术后出血少,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短,患者康复快,疗效满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有望成为治疗胆囊结石并发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郑修宇;陈晓鹏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注射用纤溶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肺栓塞易栓因素患者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注射用纤溶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肺栓塞易栓因素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有肺栓塞易栓因素的高危患者6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1次/12h;研究组同时加用注射用纤溶酶100U,溶于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两组疗程均为7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特异性抑制物( PAI-1)活性及凝血酶原时间( 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D-二聚体( D-D)水平。结果:①治疗后两组Fib、D-D含量降低, tPA、PAI-1活性降低( P<0.05)。研究组Fib、D-D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tPA、PAI-1活性也低于对照组( P<0.05)。②治疗期间,研究组无肺栓塞发生,对照组3例发生肺栓塞,发生率为8.8%,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1)。③两组治疗期间均无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以及其他部位出血等并发症。结论:对有肺栓塞易栓因素的患者预防性应用纤溶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纤溶-凝血系统,预防肺栓塞发生。

    作者:欧永强;李海凤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传统手术与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传统手术、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4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90例疝气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分别给予小切口微创手术和传统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手术疗效及各项指标。结果:治疗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自主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 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共计5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1.1%;对照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共计1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1.1%。治疗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X2=15.248,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崇林;王文贵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影响肝癌患者介入治疗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原发性肝癌介入综合治疗预后的相关因素,旨在为同类疾病的治疗提供诊断依据。方法:选取本院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行综合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患者应用TAI治疗、TACE治疗、TACE+PEI治疗、TACE+手术切除治疗,同时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5年期生存率,并采用Cox回归分析法对影响原发性肝癌介入综合治疗预后5年生存率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经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治疗方式、淋巴结转移、门脉癌栓、肝功能Child分级、肿瘤大小、近期疗效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经Cox 多因素回归分析可知,近期疗效、临床分期、肝功能Child分级、治疗方式是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综合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的危险因素包括期疗效、临床分期、肝功能Child分级、治疗方式,其中TACE+手术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效果理想,能有效延长患者生存率。

    作者:王书长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及防治进展

    手足口病(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 )又名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传染病,引发HFDM的肠道病毒有3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 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 EV 71)为常见。手足口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特别是3岁以下[1],以发热和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出现斑丘疹、疱疹或破溃后形成溃疡为特征,少数患儿发展为重症,多由EV71感染引起,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呼吸循环障碍等并发症,个别危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病死率高,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2],鉴于此,我国于2008年5月2日将其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要求各级卫生部门加强监测,有针对性的预防和诊疗,对控制手足口病疫情蔓延,降低发病率和病死率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蒙增慧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盆底肌锻炼护理干预对初产妇分娩结局及盆底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盆底肌锻炼对初产妇分娩结局及盆底功能的影响,提高孕产妇生活质量。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孕妇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观察组给予护理干预,比较护理效果。结果:两组孕妇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第二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二者其它产程时间相似,差异无显著性( P>0.05)。入组时两组孕妇各盆底肌纤维肌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产时、产后6周及产后3个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产后6周两组各盆底肌纤维肌力较入组时均下降( P<0.05),但是观察组下降幅度较小( P<0.05);观察组产后3个月各盆底肌纤维肌力基本恢复至入组时(P>0.05),对照组仍明显低于入组时(P<0.05)。结论:盆底肌锻炼护理干预有助于初产妇自然分娩,改善盆底功能,促进产后康复,提高孕产妇生活质量,方法简单,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黄建桃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超声实时组织弹性成像评估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实时组织弹性成像诊断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并有肝穿刺病理学检查结果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例。结果:60例患者肝纤维化病理分期S0期19例、S1期16例、S2期10例、S3期7例和S4期8例;超声实时组织弹性成像评分1分20例、2分16例、3分10例、4分7例及5分7例。病理结果显示肝纤维化41例、无肝纤维化19例;超声实时组织弹性成像评分判定肝纤维化40例、无肝纤维化20例。超声实时组织弹性成像灵敏度92.68%,特异度89.47%。结论:超声实时组织弹性成像评估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与特异度,为肝纤维化的临床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并且具有无创,可反复检查,对观察患者病变进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方群;晋军;贾学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乳腺疑难肿块超声图像特征与术后病理诊断的比较研究

    目的:探讨乳腺疑难肿块的超声声像图特点与病理分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接受乳腺超声检查的100例发现乳腺肿物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乳腺肿块的超声诊断和终的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乳腺疑难肿块的超声声像图特征。结果:乳腺肿块的病理类型的不同,其彩色超声多普勒声像特征也有相应的表现。100例患者中,良性肿块的患者有88例,占88.00%,恶性肿块的患者有12例,占12.00%,良性肿块以乳腺纤维瘤以及乳腺的囊性增生为主。而恶性肿块主要以浸润性乳腺小叶癌以及浸润性乳腺导管癌为主。超声检查对乳腺肿块的检出率为100.00%,超声诊断和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87.00%,误诊率为13.00%。结论:乳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具有简单易行,重复性好,无创等优点,可以作为乳腺肿块普查的重要手段,对鉴别乳腺肿块的良恶性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张莉;王军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两种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活动性胃溃疡的药物经济学评价

    目的:应用药物经济学原理分析泮托拉唑与兰索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 Hp )感染活动性胃溃疡成本-效果,寻找佳治疗方案。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50例,A组应用泮托拉唑,B组应用兰索拉唑,其余治疗方案二者相同,疗程结束进行疗效评价。结果:A组患者临床治愈率80.00%,B组溃疡愈合率8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患者成本-效果比(C/E)为4.81,明显低于B组的5.81,增量成本-效果比(ΔC/ΔE)为68.33;敏感度分析A组患者C//E为4.33,明显低于B组的5.25,ΔC//ΔE为66.85。结论:泮托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活动性胃溃疡较兰索拉唑具有更高的药物经济学价值。

    作者:肖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舒适护理对卵巢癌化疗患者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模式对卵巢癌化疗患者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48例卵巢癌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开展舒适护理将卵巢癌化疗患者分为A组和B组,A组患者仅接受常规护理模式指导下的卵巢癌护理措施,而B组患者则接受舒适护理模式指导下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和生活质量。结果:B组患者焦虑标准分(41.29±4.53)分、抑郁标准分(42.45±4.46)分明显低于A组的(P<0.05),而B组患者生活质量总分(92.45±5.46)明显高于A组患者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舒适护理活动能够明显降低卵巢癌化疗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沈慧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钝性腹部创伤早期临床特点及超声造影诊断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钝性腹部创伤患者早期临床特点及超声造影诊断实质性脏器损伤的效果。方法:钝性腹部创伤患者90例,来诊后在2h内分别进行腹部CT和超声造影检查。依据腹部CT结果将其分为3组:A组为腹腔存在实质脏器损伤且伴腹腔(盆腔)积液,B组为存在腹腔实质脏器损伤但无腹腔(盆腔)积液,C组无腹腔实质脏器损伤且无腹腔(盆腔)积液。分析3组患者早期临床特点,并将超声造影诊断结果与腹部CT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符合A组有26例,B组28例,C组36例。早期生命体征比较,除了A组心率要高于C组外( P<0.05),其他指标包括体温、血压均无显著性差异。血常规比较,A组血红蛋白要低于C组( P<0.05),B组与C组比较无显著差异。血气分析3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超声造影诊断实质脏器创伤,A组符合率92.3%(24/26), B组100%(28/28),C组100%(36/36),三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钝性腹部创伤多合并不同程度实质性脏器创伤,存在腹腔(盆腔)积液者早期心率和血红蛋白可发生改变,超声造影对其早期诊断效果显著。

    作者:钱远宇;贺红艳;彭超英;孟庆义;刘杰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腹腔镜疝环环扎治疗小儿脐疝临床应用探讨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疝环环扎治疗小儿脐疝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年7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行腹腔镜下脐环环扎术的15例脐疝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患儿手术平均时间35.6min,术中均无明显出血,术后次日可下床活动恢复正常饮食。术后随访4-44个月,无复发,无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下疝环环扎治疗小儿脐疝安全、有效,手术微创、有美学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敏;周栋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经尿道保留前列腺前叶等离子剜除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经尿道保留前列腺前叶等离子剜除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的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应用经尿道保留前列腺前叶等离子剜除术,对照组应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比较两组患者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膀胱冲洗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6个月,两组患者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 IPSS)、生活质量评分( QOL)、残余尿量( RUV)、大尿流率( Qmax)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IPSS、Qmax、RUV及QOL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经尿道保留前列腺前叶等离子剜除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相似,但术中出血量少、切除组织更完全、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短、患者恢复快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伟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PFNA微创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观察

    目的:探析PFNA微创法对高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112例高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入两组各56例,治疗组行PFNA微创治疗,对照组行PFN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等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1%vs.79%,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7%vs.34%,P<0.05),预后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采用微创PFNA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容易操作,愈合较快,疗效确切,感染等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程正亮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广 eGFR 筛查慢性肾脏病的价值

    目的:为探索如何更好的在社区防治慢性肾脏病( CKD)。方法:筛选在我院社区门诊就诊的慢性肾脏病高危人群,符合慢性肾脏病诊断的病例有273例,其中男性112例,女性161例,平均年龄78.6±6.2岁。转诊到我院肾内科治疗共96例,留在社区指导的有177例,观察比较二组病情归转状态。结果:跟踪随访CKD患者两组比较发现:病情改善以医院组明显(70.8%);社区组为25.4%;病情稳定以社区组为明显54.2%,医院组为21.9%;而病情恶化组以社区组20.3%,医院组为7.3%,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社区人群的CKD患者如能通过全科医生对此类人群早期筛查,早期干预,及时的转诊,同时给予规范的健康管理,将能大大延缓和控制CKD的病情,相应遏制由此产生的巨额医疗资源的消耗。

    作者:王琦;仝霖;王敏;刘立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麝香保心丸与硝酸异山梨醇酯片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麝香保心丸与硝酸异山梨醇酯片联用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硝酸异山梨醇酯片,10mg/次,口服,3/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2丸/次,口服,3/d,疗程8周,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7.8%,治疗组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68.9%,两组差异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 p<0.05)。结论:麝香保心丸与硝酸异山梨醇酯片联用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中西药联合应用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西药治疗效果。

    作者:郑洪波;张秀静;高丽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10例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并比较。结果:经过1个月的治疗后,研究组的有效率为87.26%,对照组为60%,经统计学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作者:唐海川;徐志莹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黄斑区视网膜形态与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视觉功能改变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黄斑区视网膜形态与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视觉功能改变的相关性,为预防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的视觉功能改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3年5月天津市大港油田总医院收治的189例糖尿病黄斑水肿有视觉功能改变的患者作为实验组,观测其黄斑区视网膜形态;并选取200例非糖尿病黄斑水肿有视觉功能改变的正常患者作为对照组,并对两组患者的眼睛进行对照检验。结果:实验组患者黄斑区A1-A9区视网膜厚度分别为398±56μm、389±65μm、383±49μm、390±85μm、392±59μm、299±48μm、301±47μm、291±64μm、283±53μm;对照组分别为158±12μm、242±15μm、231±16μm、245±14μm、246±14μm、210±16μm、199±10μm、201±9μm、229±14μm。结论:黄斑区视网膜形态是影响糖尿病黄斑水肿患者视觉功能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者:王梅艳;李之忠;徐凤;张季谨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影响因素及其预防对策

    目的:探讨分析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影响因素及其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7年3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59例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选取59例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对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项目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以找出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影响因素及其预防对策。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β=1.613,OR=5.018)、绝经年龄(β=1.452,OR=5.018)、孕产次数(β=1.205,OR=3.337)、骨密度(β=1.247,OR=3.480)、骨折病史(β=1.521,OR=4.577)、常饮浓茶(β=1.389,OR=4.011)是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性别、绝经年龄、孕产次数、骨密度、骨折病史、常饮浓茶是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具备上述临床特征的患者,应在日常生活中适当补钙以降低骨折发生的风险。

    作者:金绍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河北医学杂志

河北医学杂志

主管:河北省卫生厅

主办:河北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