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果脯蜜饯制品加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及控制

杨帅;刘华丽;成铖;赵玲玲

关键词:果脯, 蜜饯制品, 反砂流汤, 漂烂, 皱缩, 褐变, 发酵霉变
摘要:在果脯、蜜饯制品加工过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并对这些质量问题提出控制措施。
食品安全导刊杂志相关文献
  • 冷杀菌技术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

    食品中微生物的污染及其繁殖是引发食品变质的重要因素,因此杀菌成为了食品加工中关键的环节,冷杀菌技术是一种新型技术,和传统的热杀菌技术有较大差别,它不但能杀灭食品中的微生物,保护食品功能的生理活性,还能保持食品的新鲜度以及原有的风味和营养成分,本文对冷杀菌新技术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作者:温敢锋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疑似食物中毒事件调查后定为诺如病毒胃肠炎暴发疫情的分析

    诺如病毒可通过食源传播、水源性传播及人与人直接接触等多种途径传播[1]。其感染感染引发的呕吐、腹泻暴发易发生在封闭或半封闭场合,如幼儿园、学校、养老院[2]。自2011年至2014年无锡市发生5起诺如病毒感染事件,主要发生在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由于疫情以“疑似食物中毒”形式报告,所以每次由食品安全部门组织流调,在流调过程中,由于目的不同易出现片面性,加之专业知识和流行病学的工作经验不足,对调查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现以我市2011年4月某学校发生的一起疑似食物中毒,后确定为诺如病毒胃肠炎暴发疫情为例,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来区分食物中毒与诺如病毒感染的不同点,提出及对疑似食物中毒调查处理的建议。

    作者:艾永才;孙钊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加强农村流动厨师管理培训防止肠道传染病和食物中毒

    我县在已处置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80%以上的肠道传染病和食物中毒,都是因农村聚集性聚餐而引发的事件,而农村流动厨师是这些事件的关键一环。因此,加强农村流动厨师的管理是一个关系到食品安全、肠道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的大事。

    作者:冯敏;雷玉林;习中荣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探讨我国食醋安全生产与监管

    食醋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调味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食醋的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我国目前的食醋安全生产现状,对我国食醋安全生产问题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针对性地提出监管措施。

    作者:杜兴林;秦娜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浅谈豆渣的应用价值

    本文通过对生产豆奶或豆腐过程中的副产品豆渣的价值进行综合分析,得出:“随着人类逐渐认识到充分利用自然赋予我们的资源,提高粮食作物的经济价值,必须走科学综合利用之路”。同时豆渣具有高纤维、高蛋白、低脂肪、低还原糖、高钾低钠、钙镁含量较高的营养特点,营养价值较高。可见如何更好的利用豆渣成为我们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充分利用产量日益增长的豆渣成为我国科研工作者关注的问题之一。

    作者:徐松滨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药食同源与传统中药食品化探究

    我国传统中药宝库中包括大量可以药食两用的中药,不仅能够作为食品长期服用,还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如何深入开发这些资源,以国际通用的食品标准为基础,使中药相关食品的研发、生产、面市整个过程规范化,是中医药研发者面临的挑战。本文通过对药食同源的回顾,发现其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为中药食品化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赵振军;江祖德;姚志广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合模式识别法在食用油真伪鉴别中的实践分析

    探讨在食用油真伪鉴别中,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联合模式识别法(SIMCA),建立FTIR-SIMCA 分类识别模型的实践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各品牌合格食用油15种和伪食用油5种,抽取样品进行FTIR 检验,并根据图谱完成SIMCA 模型的建立。结果:训练集真伪食用油模型中,拒绝率与识别率均为100%,两种食用油有较高独立性,互不交叉;验证集模型识别,拒绝率与识别率同为100%。结论:FTIR-SIMCA 分类识别模型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可有效实现食用油真伪的鉴别,且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

    作者:陈学海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分析微藻生物技术产业前景和研发策略

    微藻生物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我国科学技术研究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我国已经将研究重点落实到了微藻生物技术研究上来,希望通过微藻生物技术研究,可以开发生物能源,进而有效的应用生物能源。对此,本文就微藻生物技术产业前景进行分析,探究微藻生物技术产业的研发策略,希望对于促进我国生物能源运用有所贡献。

    作者:王鹏;李阳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浅析降脂营养保健油的有效研制

    本文阐述了降至营养保健油的基本概念及使用降脂营养保健油的意义,并对其制备工艺以及所选用的原材料进行分析与讨论。

    作者:张旭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探讨杀菌新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广泛关注,食品杀菌新技术不断更新并广泛应用于使用加工过程中。采用杀菌技术不仅能够延长食品的保质期,确保食品安全,还能够避免出现微生物。本文重点介绍了杀菌的新技术,从而更好地指导食品加工。

    作者:王娅玲;王永林;李维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试谈对《白酒分析方法》的理解与应用

    白酒中酒精度的测定预先要经过蒸馏。总酯的测定做空白试验,毛细管柱色谱法的应用提高了测量的准确度,缩短了分析时间,且可用于酯、酸、醇、醛等特征分析,测定组分更多,分离效果更好。

    作者:王雷钧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浅谈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实验室建设

    近年东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农产品检验检测工作在政策和财政等方面得到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项目也在浙江省内较早启动,检测实验室成功建成,项目顺利通过省级部门评审验收。现将检测实验室成功建设的实践和经验做些总结,以供参考。

    作者:赵国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我国苹果汁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的分析比较

    苹果汁标准是苹果加工业的基础,也是衡量苹果汁质量优劣的主要依据。通过对现行有效的苹果汁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和安全指标进行深入系统地比较,寻找差异,并提出对我国现行苹果汁标准的修订建议,为苹果汁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和相关产品标准的制修订提供参考。

    作者:贺煦;张建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浅谈婴幼儿配方食品营养强化法规标准

    我国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采用的是GB14880-94,该标准使用时间较长,卫生部门也在不断地批准和更新,但是还存在着新旧法规衔接等方面的问题。为了促进该法规的不断完善,确保婴幼儿配方食品的更加营养和安全,本文围绕婴幼儿配方食品的营养强化法规的现状以及使用情况和建议做了探讨。

    作者:杨鹤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食品检测中大型仪器的应用现状

    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关乎人们的健康问题,还关系着国家的声誉。在我国食品加工过程中,由于人们对于食品安全问题了解甚少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本文就我国食品检测中大型仪器的应用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做出简单论述。

    作者:刘玉红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在熟肉制品生产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从而在饮食方面也相当的丰富,于是熟肉制品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对熟肉制品的安全问题十分的关注。熟肉制品的安全性与消费环节息息相关,因为通过食物链的每个环节都有可能对食品造成危害,所以对整条食物链进行有效的管理是维持食品市场保持正常秩序的必由之路。因此,我国ISO22000食品质量管理组织对食品安全性问题做了详细的规定,从而为熟肉制品的安全管理奠定了基础,但是要想使得熟肉制品的安全隐患得以消除,需要食物链中所有参与方的共同努力。

    作者:刘皓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油炸食品的成分安全与烹饪食用问题探究

    油炸食品作为生活中的常见食品,无论是我国传统节日餐桌上的炸春卷、炸麻花、炸丸子,还是日常生活中的炸油条、炸酥饼,或者国外餐桌上的炸薯条、炸鸡块等,均属油炸食品之列。油炸食品以其酥香可口、品种多样深受人们喜爱,然而长期食用会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本文针对油炸食品的毒性成分、卫生安全、烹饪工艺、食用危害等方面进行了探究。

    作者:常雅芬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浅析我国转基因食品决策中引入公众参与的必要性

    转基因食品安全由于其决策的主体和风险的承担对象具有很强的不对称性,因此如何修正此类决策的决策程序以保证决策结果的合法性则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根据风险社会理论政治再造的要点和协商民主相关要素分析认为,公众参与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转基因食品决策的合法性。

    作者:汪霖;陈婷;严磊;黄夏初;卢善康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茶叶中金属元素含量的测定及茶叶质量的评定

    实验通过对茶叶中7种元素含量的测定,发现所测14种茶叶茶汤中Cr、Hg、Pb、Mn、Cu、Zn、Fe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茶叶质量评定的新的方法,即以人体对各种微量元素的需求、茶叶中的金属限量、中国饮用水标准为基准,采用指数方法对茶叶的品质进行了评价,综合表现优秀的为罗布麻、雅山香铁观音、MAHMOOD、普洱、信阳毛尖、立顿草本。

    作者:张双;王送恩;黄佳路;李超;张桂兰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浅议食物原料在烹饪过程中维生素的损失及防止措施

    烹饪的根本目的是将食物原料加工烹制成色、香、味、形、质俱佳的食物,既能使食物易于人体消化吸收,又达到食物合理营养的目的。但由于烹饪条件与方法不同,食物中的维生素会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失。本文主要分析了日常的烹饪操作对食物中维生素的破坏,并提出科学的烹饪方法和措施。

    作者:富梅红 刊期: 2015年第06期

食品安全导刊杂志

食品安全导刊杂志

主管:中国商业联合会

主办:商业科技质量中心 北京肉类食品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