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手术治疗胆道结石的临床观察

林御文;裴广华;诸葛晋

关键词:腹腔镜, 胆道镜, 微创, 胆道结石
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手术治疗胆道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胆道结石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以传统的开腹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和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时间、肠道恢复时间、引流管置入时间和住院时间更短,分别为(80.2±3.3)min、(25.5±8.0)d、(15.2±2.5)d和(16.6±4.1)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4.0%,其中胆汁泄露4例,感染3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仅为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23,P<0.05).结论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管结石的疗效显著,不需开腹,取石彻底、创伤较小,患者的住院时间短,有利于患者尽早康复出院,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心电图Lambda波样改变致心脏猝死的临床分析

    心脏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由各种心脏性原因所引起,该类患者在猝死前主要表现为一种急性症状,开始1h之内骤然意识丧失为前驱的自然死亡.对于心脏性疾病患者来说,猝死发生时间、方式都是不可预料的,并且呈现一种快速状态,造成心脏性疾病患者临床猝死的主要起因就是自然的病理生理,并非人为造成.

    作者:肖洁莹;张翠霞;吴丽华;李葵香;王石英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对内环境的影响分析

    目的 探讨外周血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在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效果评价与安全,以及采用本方法对机体血液内环境的影响.方法 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32例经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检测换血术前与术后的血清胆红素水平、血糖、电解质、血常规及凝血功能,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与换血前比较,治疗后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均明显下降;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血钾降低,血糖有一定程度的升高,换血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轻微下降,血钙、血钠水平及凝血功能没有明显变化,换血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换血疗法能有效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血清胆红素水平,治疗效果显著,但短时间内可引起新生儿血液内环境的不同程度的变化,术后应密切观察内环境变化,以便及时处理.

    作者:杨敏;都鹏飞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高眼压下球筋膜囊下麻醉联合表面麻醉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目的 探讨高眼压下球筋膜囊下麻醉联合表面麻醉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 对28例(35只眼)高眼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压>40 mmHg,1 mmHg=0.133 kPa)球筋膜囊下麻醉联合表面麻醉下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后严密观察前房、眼压、视力、滤过泡等.结果 31只眼(88.6%)眼压<21mmHg,3只眼术后应用1~2种降眼压药物眼压<21 mmHg维持观察、应用2种降眼压药物眼压>21 mmHg,2个月后再次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眼压控制,术后浅前房低眼压3只眼,2周前房加深,眼压正常;术后第1天35眼均形成前房,无Ⅲ级浅前房;6~12个月随诊31眼形成功能性滤过泡;所有患者视力均较术前有所提高,26眼(74.3%)视力提高2行以上;出院视力在0.1以上28只眼;术中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 通过术中规范仔细操作,术中缓慢放液高眼压下球筋膜囊下麻醉联合表面麻醉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郭玉强;张清生;魏琳;庞彦利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急性颅脑损伤合并脑心综合征的临床防治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合并脑心综合征的临床防治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60例急性颅脑损伤合并脑心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心电图、心肌酶学检查,分析检查结果,并探讨相应的防治措施.结果 通过分析心电图和心肌酶学检查结果,心电图异常患者共48例(80.00%),有31例(64.58%)患者发生心肌酶学改变,心脏的异常改变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有很大的联系,尤其是合并心脏改变的患者病死率更高.结论 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常规急诊治疗的同时,应注重患者脑心综合征的发生情况,做到尽早发现、尽早干预,这样才能提高预后效果.

    作者:何川;谭兴实;林晓鸿;汪永强;李永波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经皮肾镜碎石术与经输尿管镜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效果对比

    目的 探讨经皮肾镜碎石术与经输尿管镜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4月符合研究选取标准的74例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7例.对照组采用经输尿管镜碎石术,研究组采用经皮肾镜碎石术.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比两组手术情况,并统计两组结石清除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天数对比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结石清除率(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78.38%),并发症发生率(8.10%)明显低于对照组(35.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结石清除率,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具有一定安全性.

    作者:石奇刚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活跃期胎心音正常羊水Ⅱ~Ⅲ度粪染者剖宫产与阴道分娩的母婴结局比较

    目的 研究活跃期胎心音正常羊水Ⅱ~Ⅲ度粪染者剖宫产与阴道分娩的母婴结局.方法 将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活跃期胎心音正常羊水Ⅱ~Ⅲ度粪染患者68例分为对照组(34例)与实验组(34例).其中对照组产妇行阴道分娩,实验组产妇采取剖宫产终止妊娠.对比产后两组并发症情况及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 实验组产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9.4%,较对照组的8.8%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对照组新生儿,实验组新生儿出生后1、5、10 min时的Apgar评分更高,但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羊水Ⅱ~Ⅲ度粪染但胎心音无异常的情况下,经阴道分娩不会影响产后母婴结局,临床应对羊水粪染患者产程进展、阴道分娩条件和胎粪污染程度实施充分评估,并根据胎心监护结果确定分娩方式,以改善围生儿结局,降低新生儿窒息率.

    作者:吕红蕊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单独甲氨蝶呤与三联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单独甲氨蝶呤与三联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住院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共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过程期间患者和医生双盲.对照组30例,采取单独甲氨蝶呤治疗;治疗组30例,采用甲氨蝶呤三联疗法,即甲氨蝶呤+羟氯喹+柳氮磺吡啶,.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sB7-H3、干扰素-γ(INF-γ)、白细胞介素-2(IL-2)的表达水平及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的改变情况.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ESR、CRP、RF、SB7-H3、INF-γ、IL-2、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较对照组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均少,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结论 甲氨蝶呤三联疗法能够降低患者血清中ESR、CRP、RF及sB7-H3、INF-γ、IL-2水平,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症状和体征,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罗伟军;李冠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前列腺体积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效果研究

    目的 根据前列腺大小进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手术前后运用国际前列腺症状分数(IPSS)进行储尿、排尿症状评分,进一步评价手术效果.方法 将150例50岁以上前列腺增生患者根据直肠超声前列腺体积分为两组:A组55例前列腺体积小于30 ml,B组95例前列腺体积大于30 ml.术前均进行尿动力学检查,所有患者均行TURP.术前术后进行IPSS、排尿症状、存储的症状、和生活质量评估.结果 术后3个月,两组IPSS、排尿症状、存储症状、生活质量和大尿流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两组IPSS、排尿症状、存储症状、生活质量分别为16.31比13.95(P=0.206),8.33比8.02(P=0.890),8.21比5.32(P=0.023),2.79比2.09(P=0.028).结论 体积小于30 ml的前列腺增生患者术后储尿期症状的明显改善,但不如大体积前列腺患者改善显著;术前应向小体积前列腺患者告知.

    作者:周振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曲美他嗪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曲美他嗪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64例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另外口服曲美他嗪,对比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88%,观察组为9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在治疗后各项检测指标均有所改善,治疗前后两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室短轴缩短率、每搏输出量、左心射血分数检测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曲美他嗪治疗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心功能状态,进一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霍影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前降支病变者侧支循环及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前降支病变者侧支循环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2年3月至2015年12月前降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236例,均接受PCI治疗,将其分为侧支循环组(98例)和非侧支循环组(138例),比较两组心功能的改善程度.结果 PCI治疗后1、6个月,两组心功能与术前比较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侧支循环组心功能改善程度优于非侧支循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可有效改善有侧支循环的前降支冠心病患者的心功能.

    作者:潘润彬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2型糖尿病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与心率变异性的临床关系研究

    目的 探究2型糖尿病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与心率变异性的临床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2型糖尿病患者106例,均接受运动负荷心肌灌注显像检查,且1周内采用动态心电图实时监测其心脏情况,其中53例出现无症状心肌缺血现象2型糖尿病患者为实验组,另外53例未出现无症状心肌缺血现象2型糖尿病患者为对照组,将两组患者动态心电图的各种参数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RR间期标准差均值(SDNNI)、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SDNN)、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DANN)、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相邻NN之差>50 ms的个数占总窦性心搏个数的百分比(PNN50)以及平均心率都是心率变异性的重要参数,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各项参数(除平均心率外)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患者心率变异性各项参数降低,极大地增加了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的可能性.因此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心率变异性各项参数的分析来筛选出患者是否易发生无症状心肌缺血现象.

    作者:邢光;许华;戚纪周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胎儿三尖瓣反流超声心动图特征与先天性心脏病的相关性

    目的 研究三尖瓣反流超声心动图特征与快速诊断出先天性心脏病的类型的关联性.方法 选择2010年至2015年行产前彩超检查并诊断出有三尖瓣反流特征的胎儿138例,按照三尖瓣反流类型分成生理组(生理性三尖瓣反流)和病理组(病理性三尖瓣反流),每组69例.分析并对比两组胎儿三尖瓣反流相关参数与先天性心脏病的关系.结果 三尖瓣反流相关参数右心室与左心室横径比值(DRV/DLV)、右室壁与左室壁的厚度比值(TRV/TLV)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相关指标如大三尖瓣反流速(VTR)、反流速根部宽度(WTR)、反流持续时间与心室收缩时间比值(TTR/TS)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胎儿三尖瓣反流超声心动图的相关参数的变化能快速准确地诊断出先天性心脏病的疾病类型.

    作者:李朝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趋化因子C-X-C-基元受体7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 探讨趋化因子C-X-C-基元受体7(CXCR7)在子宫颈癌中的表达.方法 收集经手术切除并经病理检查确诊的子宫颈癌患者59例为宫颈癌组,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86例为CIN组,并选择同期其他病因手术切除的正常子宫颈组织20例为对照组,分析三组标本的CXCR7阳性表达情况.结果 CXCR7阳性表达率宫颈癌组(88.1%)高于CIN组(45.3%)及对照组(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IN组高于对照组(P<0.01).经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CXCR7阳性表达水平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呈正相关(r=0.421,P<0.05).结论 CXCR7在子宫颈癌中呈高表达,且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邓鹏飞;黎华文;伍伟芬;左艳;任大宏;黄建宏;张丽帆;李丽华;刘琪芳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诊中急检肌钙蛋白T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快速检测肌钙蛋白T(cTnT)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平均分为A、B、C三组.A组患者检测心电图,采用12导联法;B组给予快速检测肌钙蛋白T,C组进行血清心肌酶检测.比较三组患者检测结果的准确率.结果 C组阳性符合率高,为92.50%,A组符合率为60.0%,B组符合率为87.50%;B、C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A组阳性符合率远低于B、C组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拟诊到确诊的时间间隔方面,心电图用时(8.43±2.31)min,快速检测cTnT需要(40.12±2.44)min,血清心肌酶用时(145.54±3.65)min.结论 急检肌钙蛋白T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中耗时较短,准确率较高,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马欣;苏毅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对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血浆内毒素及肝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肝硬化患者口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后对肠道菌群、血浆内毒素、血氨以及肝功能指标的变化和产生的影响.方法 选择7种具有代表性的肠道菌群有针对性进行培养和计数,对照组20例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22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益生菌治疗,疗程为3周.同时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浆内毒素水平、血氨以及肝功能指标变化.结果 与肝硬化相比,加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后消化道症状明显缓解,肠道有益菌增加,血氨下降,肝功能指标好转.结论 益生菌可以有效改善肝硬化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调,降低血内毒素和血氨水平,改善肝功能情况.

    作者:王慧;李静;李锦绣;陈萍;冯卫华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糖皮质激素联合小剂量美罗华治疗难治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糖皮质激素联合小剂量美罗华治疗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将56例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口服地塞米松40 mg/d,连续4 d;美罗华剂量为100 mg/周,连续4周.对照组口服地塞米松40 mg/d,连续治疗4 d后停药1周,再重复治疗4 d.结果 治疗组总反应率为82.1%,完全反应率为53.6%;对照组总反应率为35.7%,完全反应率为1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皮质激素联合小剂量美罗华治疗难治性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确切,可作为治疗的有效手段.

    作者:孟景晔;龙潺;骆子义;朱惠敏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米非司酮在妇产科临床中的应用进展

    米非司酮作为妇产科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抗孕激素类药物,目前在临床中主要用于避孕和早、中期终止妊娠等.米非司酮是目前临床中广泛用于早、中期终止妊娠的药物,是一种抗孕酮的甾体药物,属于受体水平抗孕激素,其效果可替代手术治疗.随着近年来对于米非司酮应用的深入研究,发现其在用于治疗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功能失调性功血等多种妇产科疾病时也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将对目前米非司酮在妇产科的应用进行综述,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作者:董亨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颅内出血

    目的 探讨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颅内出血(ICH)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2例ICH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1例.观察组行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对照组行传统的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比,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抗生素应用时间、术程及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3%、67.7%,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2.9%、16.1%,两组对比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ICH,临床疗效安全、可靠,应用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罗伟涛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目的 分析高血压脑出血(HICH)应用微创钻孔引流术的治疗效果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120例HICH患者的资料,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研究组实施微创钻孔引流术,对照组实施开颅血肿清除术,观察两组手术指标、手术前后血肿量及NIHSS与ADL评分.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3、5 d血肿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NIHSS与ADL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优于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程孟忠;李康成;吉康荣 刊期: 2017年第02期

  • 七氟烷与异丙酚分别联合瑞芬太尼对脊椎骨折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疼痛指数的影响

    目的 研究七氟烷、异丙酚分别联合瑞芬太尼对脊椎骨折患者血清炎症因子与疼痛指数的影响.方法 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90例脊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45例,采用七氟烷联合瑞芬太尼麻醉;实验组45例,采用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比较两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疼痛指数变化.结果 对照组患者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细胞间黏附因子-1、白细胞介素-6、内皮细胞选择素、血小板选择蛋白等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与实验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无疼痛感患者11例(24.4%),低于实验组的21例(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七氟烷、异丙酚分别与瑞芬太尼联合麻醉均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有助于调节炎症因子水平,可根据患者病情合理选取麻醉方案.

    作者:李炯 刊期: 2017年第02期

临床医学杂志

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河南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河南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