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重组人 II 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对类风湿关节炎临床及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分析

谭源源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 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 甲氨蝶呤, 临床疗效, 炎性细胞因子
摘要:目的: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采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联合甲氨蝶呤进行治疗,探讨其临床疗效及对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抽取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汕头市澄海人民医院接诊的86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的单双号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观察组采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联合甲氨蝶呤的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单独甲氨蝶呤的治疗方案。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炎性细胞因子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肿胀关节数、肿胀指数、疼痛指数以及晨僵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握力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红细胞沉降率以及 C-反应蛋白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 ACR20、ACR50以及ACR70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联合甲氨蝶呤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疗效显著,有效抑制了炎性细胞因子,对病情的缓解有明显效果,可临床推广。
临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手术治疗法配合定位放疗和局部化疗对老年口腔颌面部肿瘤的临床效果

    目的:观察手术治疗法配合定位放疗和局部化疗对老年口腔颌面部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取自于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接诊的74例老年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37例)与观察组(3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手术治疗法;观察组患者同时配合定位放射治疗法和局部化疗法。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远期生存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3.8%)显著高于对照组(62.2%),不良反应发生率(18.9%)显著低于对照组(40.5%),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1、2、3年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手术治疗法配合定位放射治疗法和局部化疗法治疗老年口腔颌面部肿瘤的临床效果理想,适合于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在智;苗喜顺;黄志翔;张浩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心肌肌钙蛋白 T 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 T(cTnT)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短期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济宁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4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住院期间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和心肌肌钙蛋白 T 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心肌肌钙蛋白 T 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心电图 ST-T 改变患者 cTnT 为(0.24±0.1)ng/ ml,明显高于心电图 ST-T 未改变者(P ﹤0.05);冠状动脉造影(CAG)提示重度狭窄与完全狭窄患者的cTnT 同轻度狭窄、重度狭窄和正常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TnT ﹤0.2 ng/ ml 患者的短期预后好于 cTnT ﹥0.2 ng/ ml,两组 CAG 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心肌肌钙蛋白 T 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一定的评估价值,其对短期预后的指导意义重大。

    作者:张秋兰;谭占山;刘后光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在早期诊断青光眼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在早期诊断青光眼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梅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经确诊的早期青光眼患者80例(109眼)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60例(120眼)视力正常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 OCT 检测,比较两组患者各象限视神经纤维层( RNFL)厚度及视盘参数。将测得的平均 RNFL 厚度与视野 MD 进行线性相关分析。结果观察组颞侧、鼻侧、上方、下方、平均 RNFL 厚度分别为(88.5±5.3)、(87.2±4.9)、(140.3±9.4)、(138.7±9.0)、(113.1±8.4)μm,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观察组水平杯盘比、垂直杯盘比、杯/盘面积比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观察组平均 RNFL 厚度与视野 MD 呈负相关(r =-0.562,P ﹤0.01)。结论 OCT 可直观、精确显示出视神经病变的微观层面,能检测出早期青光眼患者的 RNFL 厚度与视盘参数改变情况,可作为早期诊断青光眼的有效方法。

    作者:余兆敏;宋卫平;邓晓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氯吡格雷与质子泵抑制剂联合用药的利与弊

    随着冠心病发病率的增加,抗血小板治疗也变得十分重要。氯吡格雷作为一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尤其是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发挥重要作用。但是,近些年提出氯吡格雷联合质子泵抑制剂用药会降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并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同时,也有研究提出不同观点:氯吡格雷联合质子泵抑制剂用药在药代动力学方面会影响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但是,并不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而对消化道事件的风险会起到明显降低作用。本文就氯吡格雷与质子泵抑制剂联合用药的弊与利展开综述。

    作者:喻川;喻卓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序贯及同步放化疗对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对比

    目的:比较Ⅲ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应用同步放化疗与序贯放化疗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35例采取同步放化疗者为同步组,另35例给予序贯放化疗者为序贯组,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1年、2年生存率及不良反应。结果同步组近期总有效率(71.4%)优于序贯组(45.7%),同步组治疗后1、2年生存率分别为77.1%、62.9%,优于序贯组(54.3%、3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应用长春瑞滨联合顺铂方案同步放疗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理想,有助于延长患者生存期,且不良反应轻微,患者能耐受,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孙自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术前不同 GCS 评分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手术处理分析

    目的:研究术前不同 GCS 评分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手术处理原则。方法根据术前 GCS 评分将嵩县中医院88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分为三组,GCS 3~6分19例,7~8分46例,8分以上23例,分别采取不同手术治疗,31例(GCS 7~8分12例,GCS ﹥8分19例)采取钻孔血肿引流术治疗,25例(GCS 3~6分5例,GCS 7~8分16例,GCS ﹥8分4例)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32例(GCS 3~6分14例,GCS 7~8分18例)行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分析三组患者及三种手术患者治疗情况。结果 GCS 评分3~6分、7~8分、﹥8分优良率分别为73.68%、80.43%、95.65%,疗效均较为显著,且呈递增趋势,可见术前 GCS 评分越低则疗效越差,﹥8分患者优良率与3~6分比较较高;钻孔血肿引流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治疗优良率分别为90.32%、88.00%、71.88%,其中钻孔血肿引流术优良率较高。结论术前不同 GCS 评分患者预后存在明显差异,术前 GCS 评分对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手术选择有重要指导意义,临床需结合患者实际采取针对性手术治疗。

    作者:陈少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奥曲肽不同应用方式治疗胰腺炎75例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临床治疗胰腺炎的可靠方法,为胰腺炎的相关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胰腺炎患者75例,接受治疗的时间均为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根据患者奥曲肽临床应用方式的不同将其分成了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治疗组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注射给药方式,对照组采用皮下注射给药方式。结果①总有效率组间比较,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②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体征消失时间组间比较,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③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采用奥曲肽治疗胰腺炎的实践过程中,与皮下注射给药方式相比较,采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注射给药方式的临床综合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宋辉;刘金煌;杨志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后腹腔镜与开放性肾肿瘤切除术疗效对比

    目的:对比分析后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性手术在肾肿瘤切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珠海市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4年5月接诊的52例肾肿瘤患者,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6例。对照组行开放性肾肿瘤切除术治疗;观察组行后腹腔镜肾肿瘤切除术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随访1年,调查患者肿瘤复发、转移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56.1±23.6)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6.4±43.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观察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随访结果显示,两组患者1年内肿瘤复发、转移与生存率对比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较开放性肾肿瘤术,后腹腔镜肾肿瘤切除术出血量小、术后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优势明显,更适合于临床推广。

    作者:张征荣;曹明奎;谢群;陈俊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安列克联合子宫下段塞纱在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研究安列克注射联合子宫下段塞纱在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出血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方法选取南海区第六人民医院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因前置胎盘行剖宫产术的产妇42例,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安列克联合纱条填塞止血,对照组给予常规纱条填塞压迫止血,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输血率、子宫切除率)、术后出血情况(2、4、8、12 h 出血量)、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腹泻、呕吐、高血压、心悸、头痛、黑朦、血尿)。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361.3±69.9)ml,对照组为(552.0±59.6)ml,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手术时间、输血率、子宫切除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2、4、8、12 h)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观察组腹泻4例、呕吐2例,稍高于对照组(2例、2例),其他不良反应类似。结论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实施宫体安列克联合子宫下段塞纱治疗,术中止血效果优于纱条填塞法,而术后止血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均未见明显差异。

    作者:黄秋虹;彭思苹;张兵;陈惠霞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代谢综合征对前列腺癌发病的影响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与前列腺癌的相关性及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西青医院2010年6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68例前列腺癌并存代谢综合征(前列腺癌合并 MS 组)以及65例单纯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单纯前列腺癌组),包括身高、年龄、体质量、腰围、血压、血脂水平[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PG)、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以及病理 Gleason 评分。结果前列腺癌合并 MS 组与单纯前列腺癌组比较,年龄、血压、三酰甘油(TG)、病理 Gleason 评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而肥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PG)、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MS 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体质量指数、FPG、TG 可能影响血清 PSA 的水平,MS 患者前列腺癌的发生率低,MS 可能为前列腺癌的保护因素。

    作者:刘书航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心脏直视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研究

    目的:分析研究心脏直视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3年5月在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施心脏直视手术的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实施问卷调查并分析数据,对有可能造成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200例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16例,感染率为8%;根据调查结果对心脏直视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易感因素、术前长期住院与手术后切口感染发生存在密切关系。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0岁以上男性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率较高,术中有效消毒措施、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是减少切口感染发生率的重要保护性举措。结论年龄、消毒措施、易感因素是心脏直视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的降低要通过充分有效的消毒措施、无菌操作及合理有效的抗生素应用等来实现,通过实施严密观察和优质护理提升患者康复质量,降低临床并发症的危害。

    作者:曹劝省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顽固性宫缩乏力产后出血的治疗

    目的:探讨改良 B-Lynch 缝合联合欣母沛治疗顽固性宫缩乏力产后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深圳市妇幼保健院产科收治的顽固性宫缩乏力产后出血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将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改良 B-Lynch 缝合联合缩宫素治疗,观察组予以改良 B-Lynch 缝合联合欣母沛治疗,记录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 出血量、止血时间,记录两组输血率、产褥病发生率、子宫切除率、病死率及两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止血时间、术中输血量分别为(876.39±241.26)ml、(9.26±1.05)min、(451.26±158.36)m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输血率和产褥病发生率分别为17.24%、6.9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改良 B-Lynch 缝合联合欣母沛能够有效控制难治性宫缩乏力产后出血,降低子宫切除率。

    作者:黄志巧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腹膜透析在多脏器功能衰竭急性肾损伤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析腹膜透析在多脏器功能衰竭急性肾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湘南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多脏器功能衰竭急性肾损伤患者31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生化指标变化均优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临床上运用腹膜透析治疗多脏器功能衰竭急性肾损伤患者,不仅可以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改善患者临床生化指标,恢复患者的肾功能,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黄存军;刘韵;王益芳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浸浴疗法治疗深度烧伤残余创面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浸浴疗法对深度烧伤残余创面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茂名市人民医院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136例深度烧伤后残余创面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对症治疗及抗感染、营养支持等常规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浸浴疗法。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瘢痕情况和创面愈合时间,评定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瘢痕发生率为11.76%(8例),对照组为26.47%(18例),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为(11.32±3.05)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8.91±4.1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浸浴疗法是治疗深度烧伤残余创面简单、经济、可行的有效治疗方法,能减少瘢痕发生率,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轻患者痛苦,适用性强,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作者:吴小李;陈思雄;董永盛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急性心跳呼吸骤停救治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心跳呼吸骤停的临床救治效果,进一步提高心肺复苏的救治成功率。方法选取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66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复苏时间、病因、复苏场所及成功率数据资料之间的关系。结果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是心跳呼吸骤停的主要病因,且抢救治疗成功率较其他病因偏低,复苏地点与复苏开始时间对临床抢救成功结局具有一定的影响,66例患者经过心肺复苏的救治,共有28例患者成功,其余失败,成功率为42.4%。结论患有心血管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易发生心跳呼吸骤停,及早采取措施进行救治可以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作者:白俊杰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耳声发射与自动听性脑干反应联合应用对新生儿听力筛查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在新生儿听力筛查中联合运用自动听性脑干反应与耳声发射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新乡市妇幼保健院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出生的新生儿中选取2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100例,对照组100例,对照组新生儿单用耳声发射进行筛查,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自动听性脑干反应筛查。结果新生儿听力筛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未通过率同对照组比较,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新生儿听力筛查中联合应用自动听性脑干反应及耳声发射,可有效提高灵敏度及筛查率,为新生儿听力损伤发现与治疗提供指导。

    作者:汤园园;刘强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后巩膜炎的临床误诊分析

    目的:探讨后巩膜炎的临床特点,分析误诊原因,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选择2009年3月至2014年12月后巩膜炎患者22例(25眼),误诊为眼底病9眼、眼眶病10眼、青光眼3眼、其他眼病3眼,给予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后确诊为后巩膜炎。结果22例患者按后巩膜炎治疗2~3周后症状缓解,视力均不同程度提高,复查眼部 B 超显示筋膜囊水肿明显减轻,增厚的巩膜较治疗前变薄。18例获3个月~1年随访,复发2例。结论后巩膜炎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无特异性,容易误诊,B 超、CT、MRI 等影像学检查可提高初次诊断的确诊率。

    作者:陈前;李丽萍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席汉氏综合征的临床新进展

    席汉氏综合征(SS)是产后大出血导致脑垂体坏死引起的病变。通常是产后大出血引发低血压或休克造成的。产后大出血导致脑垂体严重缺血坏死的结果。垂体动脉痉挛、栓塞也是引发 SS 的原因。增大的脑垂体、缩小的蝶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自身免疫机制异常是 SS 的发病机制。SS 是不同程度脑垂体前叶机能障碍的特征。席汉氏综合征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脑垂体前叶激素缺乏。在发达国家由于先进的产科保健,垂体机能减退症的发病率已经大大的降低了,但是在落后和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仍然很高。SS 因为病情进展缓慢而难以诊断。但是如果有产后大出血的病史、不能泌乳和停经均是 SS 重要的诊断线索。对 SS 的患者如能早期诊断并给予正确的治疗,就能大大降低其发病率和病死率。

    作者:李蕾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小剂量瑞芬太尼对舒芬太尼全身麻醉诱导插管反应的干预效果

    目的:评价小剂量瑞芬太尼对舒芬太尼全麻诱导插管反应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双盲、随机对照研究。选择ASAⅠ~Ⅱ级,年龄21~60岁,体质量40~90 kg,需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手术的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分观察组(瑞芬太尼+舒芬太尼组)和对照组(舒芬太尼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顺序注射咪唑安定2 mg、舒芬太尼0.3μg/ kg、丙泊酚1~2 mg/ kg、罗库溴铵0.6~0.9 mg/ kg 和瑞芬太尼(体质量﹤60 kg 用25μg、体质量≥60 kg 用50μg)合并注射,各药间隔1 min,距末次注药1~1.5 min(即诱导开始后5 min)用可视喉镜行气管插管。记录诱导前(T0)、插管前(T1)、插管后1 min (T2)、插管后3 min(T3)和插管后5 min(T4)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观察声带运动等不良反应及用药处理情况,评价插管成功率。结果与 T0时间点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 T1~4时间点 MAP 显著下降(P ﹤0.01),对照组 T2~3时间点 HR 显著增加(P ﹤0.01,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 T2~3时间点 HR 显著下降(P ﹤0.05)。两组均未发生声带运动,插管成功率均为100%;观察组心动过速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小剂量瑞芬太尼对舒芬太尼全身麻醉诱导插管反应有明显干预效果,在有效保持 BP 尤其是 HR 稳定同时,获得插管条件优不良反应少的临床效果。

    作者:王建珍;祁喆;李国燕;薄志华;李蔚波 刊期: 2016年第02期

  • 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研究阿罗格螨变应原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就诊的慢性荨麻疹患者,首先行皮肤点刺试验,纳入以粉尘螨或屋尘螨为主要变应原的患者120例,采用计算机数字表的方法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60例)给予螨变应原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结合基础抗组胺药物对症治疗,对照组(60例)仅给予抗组胺药物对症治疗。1年及2年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1年、2年后,试验组有效率分别为61.7%、80.0%。对照组分别为51.7%、61.7%。治疗1年时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治疗2年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螨变应原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对于确定尘螨过敏的慢性荨麻疹患者能缓解症状,疗效持久且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宋黎;叶俊儒;陆茂;唐懿;刘彦麟 刊期: 2016年第02期

临床医学杂志

临床医学杂志

主管:河南省卫生厅

主办:中华医学会河南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