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超声引导下深静脉置管与传统方法深静脉置管的比较

刘华秋

关键词:PICC置管, 超声引导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行PICC置管的优越性。方法:将130例行PICC置管的患者分为65例对照组和65例观察组,对照组按照传统方法对患者行PICC置管,观察组则在视锐5超声引导下对患者行PICC置管。结果:对照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和一次置管成功率明显低于观察组,静脉炎和血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结论:视锐5超声引导下行PICC置管比常规置管更能准确定位靶向血管,降低局部组织损伤,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等。
医药前沿杂志相关文献
  • 心血管疾病联合用药及不良反应分析

    目的:分析心血管疾病联合用药及不良反应。方法:对我院2014年1月~2015年6月期间心血管患者临床用药情况进行分析,以合理用药监测系统监测,分析其用药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用药包括:噻嗪类利尿剂与保钾利尿剂、二氢砒啶类钙拮抗剂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以及β受体阻滞剂与α1受体阻滞剂,不良反应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心悸、便秘等。结论:临床应重点监测心血管疾病中联合用药,掌握药物禁忌证,注意药物之间相互作用,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性。

    作者:许志斌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目标BIS监测下舒芬太尼与芬太尼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应激反应的临床观察

    目的:研究目标BIS监测下等效剂量舒芬太尼与芬太尼全麻诱导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气管插管时心血管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60例全麻下行开腹手术的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等分为F组和S组。F组:芬太尼3μg/k g;S组:舒芬太尼0.3μg/k g。两组患者均采用咪唑安定、异丙酚、顺式阿曲库铵麻醉诱导,BIS值为(45±5)时行气管插管。观察并记录麻醉前(T0)、气管插管前(T1)、插管后即刻(T2)、插管后5min(T3)、插管后10min(T4)时MAP、HR、BIS值及血糖水平。结果:两组患者麻醉前(T0)及插管前(T1)BIS值及血糖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但麻醉诱导后MAP、HR均较T0时明显下降(P<0.05),两组间并无统计学差异。气管插管后S组M A P、H R波动明显小于F组(P<0.05),B I S、血糖水平较插管前升高,但均低于F组。结论:B I S监测下等效剂量舒芬太尼、芬太尼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全麻诱导气管插管时的应激反应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但舒芬太尼诱导的抑制效果比芬太尼诱导的抑制效果更好。

    作者:詹剑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危重患者转运过程中病情观察及护理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危重患者转运过程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需要院内转运的危重患者13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2例和对照组6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转运方法对危重患者进行转运,患者在对危重患者转运的过程中给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在转运过程中意外发生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共出现1例意外,意外发生率为1.39%,对照组共出现9例意外,意外发生率为13.6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危重患者的转运过程中,护理人员应该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有效地护理干预能够明显地降低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的意外发生率的发生,从而提高转运的安全性。

    作者:舒瑶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手术并发症及发生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手术并发症及发生因素。方法:对2014年8月~2015年4月期间本院收治的37例(43)眼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行三切口闭合式玻璃体术,术后随访发现37例(43)眼中医源性视网膜裂孔7眼(16.28%),术中玻璃体出血5眼(11.63%),术后玻璃体出血7眼(16.28%),角膜水肿8眼(18.6%),视网膜脱离3眼(6.98%),虹膜红变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4眼(9.3%);并发白内障19眼(44.19%)。结论: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原因主要包括手术技巧、病变程度以及术中术后病灶是否得到彻底处理等。术中、术后加强对眼部病变的正确处理,同时术前、术后有效评估患者全身情况,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陈军锋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我院儿科药品不良反应的分析与临床合理用药

    目的:分析儿科药品的不良反应、探究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60例药品不良反应患儿的报告,并分析儿科药品的不良反应结果及临床合理用药的相关策略。结果:60例药品不良反应患儿中,有55例患儿通过静脉滴注给药,从而诱发不良反应,占91.67%;诱发患儿出现不良反应药品的药物共有18种,其中主要诱发药物有:抗菌药物类共有6个品种21例次,占33.33%;中成药类共有5个品种23例次,占27.78%。结论:针对不同体质的儿童进行适量口服,按照新生儿的体重进行酌量给药,提高对儿科药物的检查力度,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粟乃叶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塞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对患有急性心肌梗塞伴恶性心律失常患者行胺碘酮治疗,观察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通过数字抽签法选取本院在2014年1月~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后室颤以及室速病患28例,在对病患行电复律后或是病患处于心律失常状态时,向病患静脉注射负荷量为75~150m g的胺碘酮,静脉滴注速率为每分钟0.5~1.0m g,并对病患行胺碘酮口服治疗措施,口服用量为每天400~600mg。记录病患窦律转复效果、血流动力学变化以及治疗副作用。结果:在治疗24小时以内,有18例病患转为窦律,转复率为64.3%,治疗48小时后21例病患转为窦律,转复率为75.0%,72小时后转为窦律的病患有25例,转复率为89.3%,治疗无效例数为3个,治疗总有效率是89.3%。在胺碘酮静脉注射期间,病患的QRS、QTc、PR间期改变并不明显,有5例病患出现心动过缓症状,且降低药物使用量后症状消失。结论:对患有急性心肌梗塞伴恶性心律失常患者行胺碘酮治疗,副作用较小,整体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汪俊秋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新疆四种维药对白色念珠菌体外抑菌实验的研究

    目的:研究新疆4种维药没食子、石榴皮、玫瑰花、薰衣草对白色念珠菌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60%乙醇分别萃取四种维药,利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体外抑菌试验,试管倍比稀释法测定低抑菌浓度(M I C)和低杀菌浓度(M B C)。结果:四种维药醇提物中没食子、石榴皮、玫瑰花对白色念珠菌有明显的抑菌作用,低抑菌浓度(M I C)分别为15.6m g/m l,62.5m g/ml,62.5mg/ml,低杀菌浓度(MBC)分别为31.2mg/ml、125mg/ml、125mg/ml。结论:没食子醇提物的抑菌浓度低,抑菌效果好,石榴皮和玫瑰花醇提物次之,薰衣草醇提物对白色念珠菌无明显抑菌作用。

    作者:倪萍;阿曼古丽·牙生;田慧;贺恺;李祥;刘坤;强鑫;张春桃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医院高危药物管理和风险防范探讨

    目的:规范院内高危药品管理,在大程度上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方法:对高危药品的目录进行全面制定,规范原有高危药物管理工作的流程和制度,全面建立起高危药物以及使用准则。结果:我院自2013年实施完高危药物管理办法之后,无违规使用高危药品案例,成果喜人。结论:院内高危药物的管理和风险防范非常重要,对于高危药物,院方应该加强警惕,使用有效措施规范原有管理流程,这对于提升患者从医依从性,减少医患纠纷来讲,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杨宜歆;时磊;王延虹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我院2014年用药情况分析

    目的:客观评估用药情况,为合理调控用药结构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14年用药数据,从药品金额、药理分类、用药金额排名等几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用药结构稳定,用药情况基本合理。

    作者:杨雪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钢板螺钉置入物的设计及在四肢骨折治疗中的探讨

    目的:探讨钢板螺钉置入物的设计方法,及其在四肢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7月至2014年12月期间于本院就诊的80例四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两组患者均在本院接受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其中对照组按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0%)显著高于对照组(75.0%),组间差异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结论: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中,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疗效,并减少并发症,护理效果较为理想。

    作者:冯璇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小儿动脉导管未闭术后护理及常见并发症的观察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患儿术后如何护理及并发症的观察。方法:对1例典型PDA患儿术后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患儿手术成功,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加强动脉导管未闭的术后护理及并发症的观察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作者:张秀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胃癌患者microRNA与化疗敏感性的研究

    microRNA是一类内源性非编码单链RNA分子,其参与调控部分基因表达。某些microRNA不仅作为“癌基因”、“抑癌基因”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还可调控胃癌的化疗敏感性。研究microRNA与胃癌化疗敏感性,为临床化疗开辟了新思路。本文就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和分析。

    作者:尹晓菊;骆玉霜;赵君慧;沈存芳;范宝华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脑出血患者外周血粘附分子表达及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外周血粘附分子表达及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30例白血病患者及30例健康人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组和对照组。对两组实验者采取流式细胞仪技术对脑出血患者外周血粘附分子表达及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C D11b+、C D54+以及C D18+外周血粘附分子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C D3+、C D4+、C D8+以及C D4+/C D8+细胞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研究组患者CD3+、CD4+以及CD8+T淋巴细胞亚群明显减少,且两组患者的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比值明显变小,证明患者的免疫功能出现异常。结论:脑出血患者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为外周血自细胞粘附分子C D11b、C D54以及C D l8表达增多,而T淋巴细胞亚群中CD3+、CD4+、CD8+以及CD4+/CD8+比值下降。

    作者:王洪流;刘胜武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急性脑梗塞病人护理中全程优质护理的应用

    目的:探究急性脑梗塞病人护理中全程优质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内科收治的74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观察组采用全程优质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住院的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进行具体的调查。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程优质护理合理的应用于急性脑梗塞病人护理,可有效的提高患者护理的满意度,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的时间,进而降低患者医疗方面所带来的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方面应用和推广。

    作者:刘大玮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急诊科护士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心理资本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急诊科护士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心理资本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随机抽样选取急诊科护士40名和内外科护士40名,运用工作倦怠量表、中国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和心理资本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职业倦怠中情感衰竭和去人格化与工作压力呈正相关(P<0.05),个人成就感与工作压力呈负相关(P<0.05);心理资本各维度与职业倦怠呈负相关(P<0.05)。结论:护理管理者应采取积极措施降低急诊科护士工作压力,提升心理资本,从而降低职业倦怠,提高急诊科护理质量。

    作者:严鹏;王兴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胃和十二指肠溃疡164例内科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164例胃和十二脂肠溃疡患者的内科诊治方法以及诊治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在2013年7月~2014年7月间收治的胃和十二脂肠溃疡患者,患者数量164例,对所有患者的内科诊治方法以及诊治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腹膜刺激症患者数量130例,出现溃疡症状和有溃疡病史患者数量100例,膈下游离气体患者数量112例,轻度休克患者12例。在治疗方法上,实施穿孔修补患者108例,实施胃大部切除患者22例,保守治疗患者数量8例,在实施胃穿孔修补术后发现为胃癌穿孔患者并实施胃癌根治术患者数量12例。结论:胃和十二脂肠溃疡患者会出现诸多症状,也会出现较多的并发症。在对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为有效的治疗手段为穿孔修补术,但需要按照患者的临床情况选择治疗手段。

    作者:范国廷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TRUST与TPPA在梅毒诊断和疗效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比较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与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在梅毒诊断和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763例性病门诊就诊者、120例非梅毒病例患者、120例健康体检者、100例梅毒治疗患者随访3个月、6个月后的血清标本用TRUST法与TPPA法联合检测,记录结果并分析。结果:1763例性病门诊就诊者中,TRUST检出阳性303份(17.19%), TPPA检出阳性493份(27.96%),TRUST和TPPA均阳性296份(16.79%);120例非梅毒患者的TRUST和TPPA阳性率分别为6.67%和0;120例健康体检者的TRUST和TPPA阳性率分别为0.83%和0;TRUST阳性滴度>1:4、滴度≤1:4的样品TPPA检测结果有差异;100例梅毒治疗患者随访检测结果显示,TPPA均为阳性,TRUST出现滴度下降或转阴。结论:TRUST和TPPA都是梅毒诊断快速有效的方法, TPPA特异度和灵敏度均明显高于TRUST,但TRUST适合大批量标本筛查,且在疗效观察价值上明显好于TPPA,建议对高危人群就诊者、初诊患者使用TRUST和TPPA联合检测,在治患者可只进行TRUST检测。

    作者:罗德维;王开宇;王顺东;周林碧;彭焕文;袁丹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标准吞咽困难评估及肠内营养支持在高龄吞咽困难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住院高龄老人常患有多种疾病,因年龄、疾病因素较多存在吞咽障碍,常出现误吸,进而导致吸人性肺炎的发生,使患者的死亡率升高,住院时间延长[1],故对其早期发现和评定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积极有效合理的营养支持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病人的康复,改善预后。大量研究表明,肠内营养有其更多的优越性[2]。我科对2013年8月~2014年12月住院的老年患者进行吞咽困难评估并采取相应的肠内营养支持,现报道如下。

    作者:周丹青;王静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产科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及治疗措施

    目的:对产科发生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积极的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2例产科出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发生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积极的治疗措施。结果:21例宫缩乏力,9例胎盘植入,5例胎盘粘连,4例产妇凝血功能异常,3例软产道损伤;有效40例,有效率为95.2%;无效2例,无效率为4.8%;其中,38例患者保留子宫,占90.5%。结论:宫缩乏力、例胎盘植入、胎盘粘连以及产妇凝血功能异常等因素为导致发生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根据出血性休克原因应用补充血容量、止血、子宫切除术以及纠正酸中毒等方法,进而大大降低死亡率。

    作者:李世莲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优质护理服务在老年性脑梗塞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究优质护理服务在老年性脑梗塞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10例老年性脑梗塞患者,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观察组通过优质护理,对照组通过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的满意度为94.54%,明显优于对照组63.64%,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老年性脑梗塞通过优质护理服务,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方面应用和推广。

    作者:王桢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医药前沿杂志

医药前沿杂志

主管:河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