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水阳;吕杰青
目的:观察硒治疗桥本氏甲状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已用左旋甲状腺素治疗3月甲状腺未明显缩小,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微粒体抗体(MCA)仍未明显降低的桥本氏病患者随机分成补硒组(42例)、对照组(30例).3月后对两组患者甲状腺大小及TGA、MCA测定.结果:补硒组30人(71.4%)甲状腺明显缩小,TGA28人(66.6%)、MCA25人(59.5%)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甲状腺激素治疗基础上补硒治疗对桥本氏病患者甲状腺缩小及自身抗体水平降低是有益的.
作者:胡新艳;殷先德;李东海;郑云会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四川地区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病因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37例ARF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7例ARF病例中,病因以肾实质性因素多(111例),其中毒蕈中毒56例,鱼胆中毒21例,各种肾炎10例.其次为肾前性因素(19例),包括败血症及感染性休克13例、产后大出血3例.肾后性4例.在全部病例中,以农民病员居多(72例).所有病例均予利尿及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治疗,64例进行血液透析,1例行腹膜透析.死亡17例,其中因败血症、感染性休克及产后大出血导致者共10例.结论:毒蕈中毒和鱼胆中毒是四川地区ARF的主要病因,该类病因所致的ARF预后较好,而肾前性因素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作者:周树录;杨秀川;王莉;何强;王志静;张涛;罗宏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提高对创伤及非肾上腺术后所引起的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的认识.方法:对12例创伤及非肾上腺术后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12例患者经过及时治疗,症状均完全缓解,痊愈出院.结论:创伤及非肾上腺术后以谵妄及嗜睡等症状为主的患者,排除肾上腺本身出血、药物及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应考虑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予及时诊断及治疗,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作者:刘忠;戚艾华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经皮内镜胃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是一种适宜于进食困难的患者进行长期肠道营养摄入的优良方法,我院自2000年7月以来共完成8例操作,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华;杨楠;陆美仙;汪朝惠;刘珍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尿酸的变化,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方法:选择同期住院的高血压病及慢支病患者对照分析,了解血尿酸的水平及差异并分析相关的因素.结果:高血压病组血尿酸水平高于慢支组,二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血尿酸的升高与高血压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高尿酸血症者血脂升高,特别是甘油三脂.尿酸的升高与肾功能的改变有关,且相互影响.结论: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提示早期肾功的改变,在控制血压的同时纠正血尿酸及血脂的异常对改善病人的预后有益.
作者:刘晓红;高庆江;周宏伟;高镜风;古力巴克;严玉梅;刘玉兰;张小刚;张艳红;张云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的血脂变化.方法:对197例AMI患者进行血脂检测,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及HDL-C/TC(H/T).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MI组TC、TG水平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LDL-C升高,HDL-C降低,H/T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AMI死亡组与存活组相比,TC、TG、LDL-C水平差异无显著性,HDL-C水平及H/T则死亡组显著低于存活组,统计学差异显著.结论:HDLC下降、H/T下降是AMI发病及死亡的有意义的独立危险因素,调整血脂代谢治疗尤其应注重提高HDL-C水平.
作者:裘培恒;周中源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糖尿病病人由于组织修复和抵抗力降低,容易引起各种感染,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尤其是女性绝经后发病率更高且常易复发,我们在1999年5月至2000年12月,在应用敏感抗生素治疗绝经期后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同时,合用小剂量女性素,治疗19例,疗效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何英姿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冠脉循环血浆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和意义.方法:冠心病患者33例,冠脉造影前冠状静脉窦(CS)和冠脉开口处(AO)取血,比色法测定血浆NO水平.结果:冠心病组CS血浆NO水平(NOcs)及CS与AO血浆NO水平之差(NOcs-AO)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冠心病组NOcs明显低于AO血浆NO水平(NOAO)(P<0.05).急性心肌梗死(AMI)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NOcs-AO明显低于稳定性心绞痛(SAP)组(P<0.05),AMI组和UAP组NOcs均明显低于NOAO(P<0.05).结论:冠心痛患者冠脉循环系统血浆NO水平降低,AMI和UAP患者更为显著.
作者:杨卫芳;许文亮;郭新贵 刊期: 2002年第12期
我院从2000年以来共收治急性脑出血病人5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昏迷和吞咽困难,采取鼻饲护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盛利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总结张力性纵隔气肿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收治的10例张力性纵隔气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0例均行纵隔切开引流术,无手术死亡,均康复出院.结论:早期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是抢救张力性纵隔气肿的关键,纵隔切开引流术是治疗张力性纵隔气肿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向群;韩丕显;蒋朝阳;陈贵和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硫普罗宁对抗结核药所致轻、中度肝损害的疗效.方法: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病人98例,分成2组,治疗组53例,不停用抗结核药,加用硫普罗宁注射液0.2g,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4周.对照组45例,停用抗结核药且不用硫普罗宁.两组均采用基础治疗(肌苷、维生素B1).结果: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4.34%和71.11%(P<0.01),治疗组中ALT、AST、γ-GT、AKP和TB治疗前后的测定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分别为ALT173±50与48±16U·L-1;AST132±36与53±42U·L-1;γ-GT93±32与61±8U·L-1;AKP168±43与120±23U·L-1;TB70±48与21±5μmol·L-1.治疗组各项肝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硫普罗宁对抗结核药所致的轻、中度肝损害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作者:柳锋;刘晓辉;王武兴 刊期: 2002年第12期
胃平滑肌肿瘤临床少见,因其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和体征,术前不易明确诊断,误诊率高.本文收集经手术治疗的胃平滑肌肿瘤98例,均经病理证实,其中胃平滑肌瘤48例,胃恶性平滑肌瘤50例(包括胃平滑肌肉瘤、胃平滑肌瘤恶变、胃平滑肌母细胞瘤).
作者:吴海明;华晓阳;陶革方;朱德升 刊期: 2002年第12期
胎儿宫内发育迟缓(IUGR)是指孕37周后,胎儿出生体重小于2500g,或低于同孕龄平均体重的两个标准差,或低于同孕龄正常体重的第10百分位数.我国的发病率平均为6.39%.IUGR围生儿死亡率为正常儿的4~6倍,不仅影响胎儿的发育,也影响儿童期及青春期的体能和智能发育[1].
作者:张斌 刊期: 2002年第12期
淋球菌(NG)、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所致的泌尿生殖系感染,已成为我国各地区常见的性传播疾病.而快速、准确的性病病原体定量检测,是临床诊断治疗的迫切需求.
作者:史华瑞;陈桂桂;王现亭 刊期: 2002年第12期
因胃窦部肿瘤行胃大部切除,周围淋巴清扫,毕Ⅱ式胃肠吻合术后,残胃引流液为血性是较常见的.此时胃液中的血可能来源于术时出血的残留或吻合口的少量渗血.一般术后24~48小时胃液色泽可恢复正常,术后3~5天胃液中已无血性,部分病人已恢复少量流质饮食.若此时,残胃又重新出血,笔者称之为迟发性出血.此类出血,偶可数量较大,又因出血部位不明,而难以作出治疗决策,有的甚至须紧急手术抢救.
作者:单水阳;吕杰青 刊期: 2002年第12期
子宫破裂是分娩损伤中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对母婴危害很大.我院从1989年8月至1998年3月共收治妊娠子宫破裂22例,现将治疗方面的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孔广华 刊期: 2002年第12期
一氧化碳(CO)中毒是一种常见的致残和致死的疾病.对CO中毒所致的神经病变,已有较多文献报道,然而对其所致的心肌损害却少有提及.我院自1996年1月~2001年3月共收治CO中毒患者194例,其中62例达到了心肌损伤的诊断标准(CK-MB>5.0ng/ml),占住院患者的32%.现报告如下.
作者:董法娥;顾显水;顾云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桥本病与甲亢的关系,减少桥本病的误诊率.方法:回顾分析27例桥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结果:全组病人在化验检查前均被诊断为甲亢,25例非手术治疗,21例病人随访2~36个月,8例治愈,11例好转,2例甲状腺机能减退.16例T3、T4增高的病人经治疗后T3、T4明显下降或恢复正常,24例TGAB、TMAB增高的病人治疗后恢复正常.结论:桥本病女性多于男性,掌握其临床特点,结合其自身免疫球蛋白的检测,可以提高诊断率.必要时对可疑病人行诊断性治疗及穿刺细胞学检查,使病人得到有效的治疗.
作者:张玉国;许建伟 刊期: 2002年第12期
消化性溃疡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随着心理-社会-生物模式的发展,目前普遍认为消化性溃疡属于典型的心身疾病范畴之一[1].近年来,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消化性溃疡病人常有抑郁症状,并认为在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上,除了制酸剂及解痉剂以保护粘膜并促进愈合外,予以小量抗焦虑或抗抑郁剂以调节情绪[1],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作者:夏追军;徐斌;章义贵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的:观察贝那普利对高血压病患者血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选择1、2级高血压患者52例,给予贝那普利10~20mg/d降压治疗12周,分别于治疗前1周、治疗后6、12周测量血压值及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血脂水平.结果:贝那普利治疗后6周,收缩压、舒张压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持续到治疗后12周;血脂代谢指标在治疗后6周较治疗前无明显差异,但于治疗后12周TG明显下降,HDL-C明显升高.结论:1、2级高血压病患者长期服用贝那普利降压治疗,不仅具有良好而持久的降压效应,还同时具有使血清甘油三酯降低、HDL-C升高等有益的脂代谢效应.
作者:符耀华;季云章;顾惠英 刊期: 200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