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微创软通道技术治疗小脑及四脑室出血12例疗效分析

乔景尊;刘沛涛;李艳华

关键词:小脑血肿, 四脑室出血, 微创, 软通道
摘要:目的 探讨小脑出血及四脑室出血的微创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行侧脑室引流+小脑四脑室穿刺置管引流术小脑出血及四脑室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随访3~6个月,日常生活能力1~2级6例,3级3例,4级2例,5级1例.结论 微创软通道治疗小脑及四脑室出血损伤小、方便快捷、疗效确切.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相关文献
  • 电动取皮机联合负压封闭引流装置治疗大面积皮肤缺损46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电动取皮机联合负压封闭引流装置在大面积皮肤缺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大面积皮肤缺损46例,均应用电动取皮机实施创面修复手术,游离皮片应用负压封闭引流装置覆盖固定,通过观察术后皮片成活情况、受皮区外观及瘢痕、有无感染,供皮区边缘整齐程度、取皮深度是否均匀对修复效果进行评估.结果 46例患者中,31例(67.4%)创面一期愈合,15例(32.6%)二期愈合.结论 应用电动取皮刀修复大面积皮肤缺损方便快捷,取皮厚度均匀、边缘整齐,节省皮源,皮片成活率高;回植皮可提高皮肤缺损修复效率;负压封闭引流装置利于皮片固定及皮片生长.

    作者:孟宇;陈聚伍;王楠;任佳;孟伟莉;朱志强;肖飞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冠心病患者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后血管再狭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后血管再狭窄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成功药物洗脱支架治疗的893例冠心病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其中161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随访,随访时间12~39(27.97±6.15)个月,记录其血管再狭窄程度及用药情况,分析其无血管再狭窄事件生存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随访期间支架内再狭窄19例(11.8%),支架邻近血管再狭窄21例(13.0%),血管再狭窄率为24.8%,术后中位时间(20个月)和39个月无血管再狭窄事件生存率分别为87.3%和54.8%;Cox多因素逐步回归显示术后吸烟与血管再狭窄发生率呈正相关(HR=2.586,95%CI:1.343~4.979,P=0.004).结论 术后持续吸烟可能是冠心病患者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后发生血管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刘军;朱中玉;高传玉;王宪沛;张优;齐大屯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短重建髓内钉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42例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短重建髓内钉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观察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分析其疗效.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58.6±21.2)min,术中出血量(119.5±63.2)mL;术后获随访3~1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81±13)d,术后肢体短缩(0.5±0.3)cm;疗效优34例、良5例、可2例、差1例,治疗优良率92.9%.结论 短重建髓内钉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固定牢固、骨折愈合快、患肢功能良好及并发症少.

    作者:任世祥;林源;张博;王志为;曲铁兵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腹腔镜辅助直肠癌根治术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腹腔镜辅助下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腹腔镜辅助或开腹手术治疗77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除淋巴结个数、术后排气时间、流质恢复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分析2种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 与开腹手术组相比,腹腔镜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减小、术中出血量减少、术后住院时间缩短(P<0.05),手术时间、切除淋巴结个数、肠外镇痛药使用、术后排气时间和流质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腹腔镜直肠癌切除术可达到与传统开腹术相同的治疗效果,具有损伤小、患者恢复快等优势.

    作者:张瑞奎;张东昌;贾志龙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微创软通道技术治疗小脑及四脑室出血12例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小脑出血及四脑室出血的微创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行侧脑室引流+小脑四脑室穿刺置管引流术小脑出血及四脑室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随访3~6个月,日常生活能力1~2级6例,3级3例,4级2例,5级1例.结论 微创软通道治疗小脑及四脑室出血损伤小、方便快捷、疗效确切.

    作者:乔景尊;刘沛涛;李艳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梅毒反向筛查方法应用评价

    目的 评价反向筛查方法在梅毒高流行人群和梅毒低流行人群中应用价值,及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reponemal pallidum particle agglutination,TPPA)作为确认试验的应用价值.方法 住院和性病门诊患者50685例,其中行手术、内镜检查、输血等住院患者49 040例为梅毒低流行组,性病门诊患者1 645例为梅毒高流行组,采用酶免疫法(enzyme immunoassay,EIA)筛查,阳性血清再行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apid plasma regain,RPR),其中RPR阴性血清进一步做TPPA检测.结果 50 685例筛查血清中EIA阳性1 610例(3.2%),其中1 009例(62.7%)RPR阴性;1 009例EIA阳性RPR阴性血清中TPPA阴性138例(13.7%);低流行组EIA阳性率(1.5%)明显低于高流行组(51.6%)(P<0.01),EIA阳性RPR阴性的发生率(73.4%)高于高流行组(53.1%) (P<0.01),假阳性(EIA阳性RPR阴性TPPA阴性)结果的发生率(20.4%)明显高于高流行组(5.3%)(P<0.01).结论 以EIA为初筛试验时有高假阳性率,尤其对梅毒低流行人群.所有EIA阳性血清均应再行非梅毒螺旋体试验如RPR,对不一致结果的血清再做第2种梅毒螺旋体试验如TPPA.

    作者:郭大文;方秀菊;李坤;杨柳;张英辉;单娜;孟冬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CD11b及CD64在早产儿感染早期诊断中意义

    目的 探讨CD11b与CD64在早产儿感染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胎龄≤36周早产儿60例,感染组29例与非感染组31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组中性粒细胞CD11b、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CD64的平均荧光强度,并进行比较.结果 感染组早产儿中性粒细胞CD11b、中性粒细胞CD64、单核细胞CD64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粒细胞CD11b、中性粒细胞CD64及单核细胞CD64在早产儿早期感染的佳临床诊断界值分别为1 151、1 013、4 340,敏感度分别为69%、72%、76%,特异性分别为65%、74%、71%,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5%、72%、71%,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9%、74% 、76%.结论 早产儿早期感染时中性粒细胞CD11b、中性粒细胞CD64、单核细胞CD64平均荧光强度均升高,其中CD64的表达明显升高,可作为早期诊断早产儿感染的实验室依据.

    作者:陈睿;陈幽;马丽亚;陈丽芝;钟文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Lauren分型对胃癌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 分析Lauren分型对胃癌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650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分析Lauren分型中肠型、混合型、弥漫型胃癌患者的生存函数.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Lauren分型、T分期、N分期、TNM分期和肿瘤部位与预后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和T分期、N分期、TNM分期及肿瘤部位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肠型胃癌患者的生存函数与TNM分期相关,而弥漫型胃癌Ⅱ期、Ⅲ期、Ⅳ期患者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uren分型与胃癌患者的预后相关,虽不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但对患者治疗策略制订有指导意义.

    作者:徐扬;王玉;王文义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在住院期间死亡和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448例结直肠癌患者,对自变量(包括术前危险因素、术中危险因素)和因变量(包括住院期间死亡和并发症)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住院期间死亡和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结直肠癌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为1.6%(7/448),住院期间总并发症发生率为33.7%(151/448);术后并发症中肺部感染与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明显相关(OR=7.125,95%CI:1.542~32.916);住院期间死亡的高危因素为低蛋白血症(OR=15.000,95%CI:3.056~68.064);总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为低蛋白血症和高龄(OR=2.337,95%CI:1.151~4.358;OR=2.284,95% CI:1.004~1.038);吻合口瘘的危险因素为低蛋白血症(OR=3.487,95%CI:1.357~8.963).结论 术前对住院期间的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预测,对临床评价手术风险和预后有参考意义.

    作者:吴燕剑;黄桂林;李志刚;侯吉学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解耦连蛋白在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作用

    解耦连蛋白2是线粒体内膜上一种阴离子载体蛋白,在体内分布广泛,有抑制氧应激、负调节β细胞分泌胰岛素、促进脂肪酸代谢的作用.解耦连蛋白2-866G/A基因多态性影响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与2型糖尿病发病相关.本文对解耦连蛋白2在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冯晓朋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腹部淋巴结肿大对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 评价腹部淋巴结肿大对AIDS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disseminated penicilliosis Marneffei,DPsM)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1 6例有可疑DPsM症状AIDS患者的腹部淋巴结超声/CT检查结果,应用流行病学各项指标评价腹部淋巴结肿大对DPsM的诊断价值.结果 腹部淋巴结肿大诊断AIDS合并DPsM的灵敏度75.8%,特异度72.1%,阳性似然比2.72,阴性似然比0.34,准确度73.6%;在有脐凹样皮疹的AIDS人群中,以上指标分别为88.9%、78.6%、4.15、0.14、87.2%.结论 腹部淋巴结肿大对AIDS合并DPsM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作者:梁欣;姚钦江;李春玫;江生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与治疗

    脑影像、脑脊液的生物标志物和匹兹堡化合物B与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可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早期阶段和AD前轻度认知障碍阶段进行诊断.目前多奈哌齐、卡巴拉汀和加兰他敏被用于治疗AD,美金刚被用于治疗中度至重度AD,其对认知、日常生活能力、行为和整体临床评估有改善作用.维生素E可用于无血管危险因素的AD患者.疾病修饰免疫疗法仍处于研究阶段.

    作者:张洪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预测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预后的价值

    目的 探讨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type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H-FABP)预测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年龄≥60岁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75例,分为H-FABP阳性组48例和阴性组127例,记录并分析2组资料及12个月随访结果.结果 阳性组年龄、体质量指数大于阴性组(P<0.05),吸烟、冠心病家族史、既往心肌梗死病史、冠状动脉介入和旁路移植手术史及合并糖尿病比例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左室射血分数低于阴性组(P<0.05);冠状动脉造影显示,阳性组多支、弥漫甚至闭塞病变、累及左主干和前降支比例高于阴性组(P<0.05);随访12个月,阳性组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1).结论 H-FABP可用于≥60岁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危险分层和1 a预后的预测.

    作者:钱海燕;黄觊;杨跃进;杨艳敏;张朝阳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定量组织多普勒速度成像技术在评价左心室收缩功能中作用

    目的 应用定量组织多普勒速度成像技术检测二尖瓣环纵向运动峰值速度,评价左心室收缩功能价值.方法 85例住院心脏病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依据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分为2组,LVEF<50%者40例为观察组,LVEF≥50%者45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应用定量组织多普勒速度成像技术测量二尖瓣环前壁、下壁、后间隔、侧壁处收缩期运动峰值速度(systolic movement,Sm),并与LVEF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观察组二尖瓣环前壁、下壁、后间隔、侧壁处Sm均低于对照组(P<0.05);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LVEF与Sm呈明显正相关(r=0.69,P<0.05).结论 二尖瓣环Sm可作为评价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指标.

    作者:孟凡银;崔永鸿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CT与脑电地形图诊断精神分裂症价值

    目的 探讨头颅CT和脑电地形图(brain electrical activity mapping,BEAM)在精神分裂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37例临床诊断精神分裂症患者的CT和BEAM检查结果.结果 脑部CT检查发现脑萎缩征象113例(33.5%),其中脑沟裂增宽102例(30.3%),脑沟加深102例(30.3%),侧脑室扩大68例(20.2%),第三脑室扩大57例(16.9%);BEAM异常增强部位出现在额部48例(14.2%),颞部33例(9.8%),中央部23例(6.8%),顶部18例(5.3%),表现为θ,δ频域功率值增加.结论 CT和BEAM分别从脑器质和脑功能2个方面对精神分裂症进行诊断,可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作者:赵建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心包腔转染AAV1介导SERCA2a基因过表达对快速起搏兔右心房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心肌肌浆网Ca2+-ATP酶(sarcoplasmic reticulum Ca2+ ATPase,SERCA2a)基因过表达对快速起搏右心房新西兰大白兔SERCA2a活性和蛋白的影响.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AAV1/EGFP+心房颤动(房颤)模型组(B组)、AVV1/SERCA2a+房颤模型组(C组),每组各10只.B组注射含报告基因的AAV1-EGFP 500 μL,C组注射含靶基因的AAV1-SERCA2a 500 μL.转染4周后,行短期快速起搏新西兰大白兔右心房24 h,处死各组动物,行BCA法测定SERCA2a蛋白活性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SERCA2a在心肌中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基因转导后4周,B组SERCA2a蛋白活性及蛋白含量明显低于A组(P<0.01),C组SERCA2a蛋白活性及蛋白含量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快速起搏兔右心房致快速心律失常模型兔右心房SERCA2a活性和蛋白含量下降,心包腔转染AAV1介导SERCA2a基因过表达,可增加SERCA2a活性和蛋白含量.

    作者:班努·库肯;阿迪拉·阿扎提;相生跃;黄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S100A4在肿瘤中研究进展

    S100A4属于钙离子结合蛋白S100蛋白家族,参与细胞骨架及细胞膜的相互作用,钙离子信号传递和细胞生长及分化等,在细胞内、外均可发挥作用,增加肿瘤细胞的运动、侵袭能力,降低细胞间黏附力、重塑细胞外基质,促进细胞异常增生及血管生成,被称为转移促进基因.本文就S100A4在肿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罗亮;朱逸慜;曹宏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硬膜外联合静脉自控镇痛效果

    目的 观察硬膜外与静脉联合镇痛用于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择期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手术结束前30 min,对照组经硬膜外注入质量分数0.3%罗哌卡因4 mL,观察组注入吗啡+质量分数0.3%罗哌卡因4 mL(年龄≤70岁者吗啡剂量1.2 mg,>70岁者年龄每增加5岁吗啡剂量减少0.1 mg);术毕拔出硬膜外导管,连接镇痛泵行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对照组PCIA配方为舒芬太尼1.2 μg/kg+地佐辛0.32 mg/kg+生理盐水至150 mL,观察组为舒芬太尼0.6 μg/kg+地佐辛0.16 mg/kg+生理盐水至150 mL,镇痛泵参数设定为负荷剂量0.05 mL/kg,背景剂量2.8 mL/h,自控镇痛剂量1 mL,锁定时间15 min.观察2组开启镇痛泵后4、8、12、24 h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Ramsay sedation score,RSS)、PCIA有效按压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各时间点R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4、8h时NRS评分及PICA有效按压次数低于对照组(P<0.05),头晕、嗜睡、低血压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硬膜外联合静脉镇痛用于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效果满意,不良反应轻.

    作者:李文辉;王光杰;田刚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不同压力滴定技术对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压力滴定技术对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60例自愿接受持续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治疗的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使用手工压力滴定技术,对照组使用自动压力滴定技术,2组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分别行生活质量相关指标评定,并进行比较.结果 CPAP治疗前2组Calgary生活质量指数(sleep apnea quality of life index,SAQLI)量表评分、Epworth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g scale,E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PAP治疗6个月后,2组SAQLI评分均提高,ESS嗜睡评分下降(P<0.05),但观察组SAQLI评分高于对照组、ESS嗜睡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行CPAP治疗前采用手工压力滴定技术进行压力测定,准确性高、患者依从性好,治疗后生活质量高于自动压力滴定患者.

    作者:宋葆云;杨巧芳;董万里;王海播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 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患者62例,随机分为鼠神经生长因子组和甲钴胺组各31例,鼠神经生长因子组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30 μg/次,1次/d,肌肉注射;甲钴胺组给予甲钴胺注射液0.5 mg/次,1次/d,肌肉注射,2组均连续治疗28d,比较2组疗效,观察治疗前、后VAS评分、睡眠质量评分(quality of sleep,QS)评分、神经传导速度等指标.结果 鼠神经生长因子组有效率为70.96%,甲钴胺组有效率为45.1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VAS评分、Q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鼠神经生长因子组较甲钴胺组降低明显(P<0.05);2组治疗后正中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CV)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CV)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鼠神经生长因子组腓总神经MCV、正中神经及胫神经SCV与甲钴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疗效优于甲钴胺.

    作者:杨丕坚;李舒敏;吕以培;黄中莹;黄虹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