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莉
目的:探究急性颅脑损伤实施麻醉处理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2013年10月-2014年11月在我院就诊的8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麻醉处理的注意事项和临床疗效。结果:在手术治疗期间没有死亡出现,术后出现10例患者并发症严重或病情严重导致死亡,5例患者多器官衰竭,7例患者出现肺部感染,剩余58例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全面诊断和评估可提高对颅内压的控制程度,有助于做好术前准备,针对患者的病情不同采取合适的麻醉方式可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唐明富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和观察对心胸外科患者进行镇痛药护理管理的效果。方法:收集心胸外科患者共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镇痛药的护理管理,将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抑郁评分和焦虑评分与对照组相比,以P大于0.05表示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心胸外科患者的护理过程中进行镇痛药的护理管理,能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避免患者对药物产生依赖,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敏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对护理不良事件的类型、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对策。方法:对我院2014年1~12月收到的科室报告中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良事件中,跌倒、坠床事件的发生率高,为41%;其次为查对错误和院内压疮。不良事件均对患者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结论:在管理层面应制定切合临床实际的制度,完善相关的流程,并做好督察工作;从组织系统上改善护士配置,弹性排班;同时对护士进行相关培训;采取有效安全防范措施,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作者:刘小燕;杨云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糖耐量异常(I G T)是葡萄糖耐量正常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过度阶段,此时,患者空腹血糖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水平已经超过正常,但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在 IGT阶段,由于胰岛素抵抗的持续存在和不断加重,长期餐后高血糖的毒性作用可逐渐加重胰岛细胞的功能受损程度,胰岛细胞功能丧失达50%或以上时,便不能维持正常的代谢功能,即出现临床糖尿病[1]。与正常人相比,社区糖耐量异常者发生糖尿病的几率非常大,并且作为代谢综合征的一部分,具备了与2型糖尿病相同的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因此,对于社区糖耐量异常的防治成为目前预防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病死率的重要措施。
作者:杨文金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使用穴位注射及中药热奄包治疗,探讨对患者术后第一次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并发症(腹胀、恶心呕吐)的影响。方法:将我科76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8例,在术后4小时以vitk3行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术后第一日给中药热奄包治疗;对照组38例,按常规术后护理,不给予辅助治疗。结果:观察组术后第一次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不易发生腹胀、恶心呕吐。结论:穴位注射配合中药热奄包治疗能有效缩短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减轻术后腹胀、恶心呕吐等并发症。
作者:王玄玫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严重低钾血症发生的病因及行高浓度、大剂量补钾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对一例烧伤致重度低钾血症患者行超大剂量、高浓度深静脉控制性补钾病例进行分析。结果:对影响生命的严重低钾血症患者行高浓度、深静脉补钾是安全的。结论:常规治疗不足以纠正威胁生命的严重低钾血症时行高浓度、大剂量、深静脉补钾可能会纠正低钾血症,挽救生命。
作者:黄义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术后护理干预对胃肠手术患者早期胃肠功能恢复影响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68例胃肠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焦虑、抑郁及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情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各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正常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间各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手术患者术后采用护理干预进行护理可减轻患者不良情绪,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具有显著临床应用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韦继鲜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结合近几年来有关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的现代医学研究,显示对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和靶器官损害、动态血压监测和相关实验室指标等方面原因研究已取得了较好的进展,但在中医辨证分型和科研设计思路、方式等方面有一些问题。
作者:宋殿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2014年8月18日,八师石河子市结核病定点门诊在第八师152团医院正式开诊,定点门诊的成立标志着八师石河子结核病控制工作开启一个全新的模式,即初步构建成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规划管理、医疗机构负责初筛转诊和定点医疗机构负责确诊治疗以及基层医疗机构全程管理的“三位一体”结核病防治新型服务体系。此举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肺结核病的治疗和管理,积极的推动垦区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可持续发展,更好的把这项国家免费治疗的惠民工作落到实处。
作者:陈文平;谢恬;黄爱莲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对医院药剂科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份~2014年4月份我院药剂科200种药品,设为观察组,采取分类管理制度,另选取2012年2月份~2013年3月份药剂科200种药品作为对照组,采取常规管理方法。分析比较两组药品医院合理利用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结果:观察组药品合理用药率均普遍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药品不良反应占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4.0%<22.5%),两组相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研究可知,药品的分类管理制度可有效提高用药合理率,降低不良反应占比,值得临床推荐应用。
作者:张莉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究脑梗死及白质病变临床分型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6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85例脑白质病变或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与白质病变(Ⅱ级、Ⅲ级)、皮质下关键部位梗死具有相关性。结论: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与脑白质病变、皮质下关键位置梗死具有相关性,临床上应引起足够重视。
作者:龚霁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分析预见性护理对减少骨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效果。方法:将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期间收治于我院的骨科术后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分组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5例以及对照组4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预见性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在经过不同的护理模式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9%(4/4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8.9%(13/45),两组间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于骨科术后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能够帮助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以及缩短康复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在临床中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柴婷婷 刊期: 2015年第11期
冠心病是当今社会中患病率高的疾病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冠心病的患病率与日俱增。冠心病的病变主要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血液供应不足而引起的一时性或持续性心肌缺血缺氧,轻者发生心绞痛,重者可使冠状动脉突然闭塞导致心肌缺血性坏死,形成心肌梗塞(以下简称心梗),由于其病情凶险瞬息万变,可直接威胁病人的生命,应及时调整病人的心态,将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放在同等的地位。同时嘱病人戒烟酒,避免劳累,积极配合医生的药物治疗,适当的体育锻炼,使病人早日康复。让病人以佳的心态迎接新生活,积极地接受治疗,不但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QOL),更能帮助缩短疗程,降低冠心病的死亡率。
作者:阎静韬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究加强优质护理对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影响。方法:选取100例艾滋病患者,随机进行分组;对照组采取常规的艾滋病护理,而观察组在常规的艾滋病护理的基础上,加强优质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对症治疗、心理护理及教育宣导等优质护理。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护理前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及总体健康的 SF-36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常规护理或优质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及总体健康的S F-36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观察组患者的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及总体健康的SF-36评分提高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强优质护理可提高艾滋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显著改善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健康状况,护理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孙丽娟;蒋雄伟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在手术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手术室在实施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前进行手术的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后进行手术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对照组采用手术常规查对的方法,观察组按照安全核查制度的内容进行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通过实施安全核查制度,共核查出安全隐患13例,由于及时发现,妥善处理,患者均手术顺利,术后安全返病房,保证了患者的安全,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组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实施手术安全核查制度,避免了差错事故的发生,有效地降低了手术风险,保障了手术患者的安全,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作者:倪村花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临床多普勒超声诊断分析。方法:对临床收治的15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多普勒超声诊断影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心脏超声检查提示三尖瓣前叶腱索断裂12例,后叶腱索断裂3例;所有患者均为三尖瓣大量反流。结论: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可直接显示舒张期起源于主动脉瓣环的红色为主的返流束,并延伸入左室流出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左室流出道内测及起自主动脉瓣的舒张期返流束。脉冲或连续多普勒可见正向的返流频谱曲线。
作者:曹淑平 刊期: 2015年第11期
总结35例脑干梗塞患者的康复护理体会,包括康复专科护理,脑梗塞一般常规护理,家属及患者的康复宣教和健康宣教;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气管切开的护理,吞咽困难的进食护理以及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认为严密的病情观察,认真细致的专科护理,严谨科学的康复宣教,早期积极康复介入是积极预防并发症是使患者提高生存质量、早日回归家庭的保证。
作者:王美娇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究与分析综合护理干预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6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护理组与综合护理干预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压变化情况。结果:综合护理干预组总有效率为93.33%,常规护理组总有效率为73.33%,综合护理组干预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与舒张压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综合护理干预组收缩压与舒张压较常规护理组下降的更加明显,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行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有效降低血压,值得推广。
作者:季梅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针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观察在实施临床护理过程中给予优质护理干预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20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完成高血压患者的随机分组。C2组(对照组60例):临床选择常规护理方法;C1组(观察组60例):临床选择常规护理+优质护理的方法。对比两组高血压患者完成护理后在护理有效率以及生活质量两方面存在的差异。结果:两组老年高血压患者完成护理后,在临床护理有效率方面,C1组明显高于C2组高血压患者(P<0.05);在生活质量方面,C1组明显高于C2组高血压患者(P<0.05)。结论:针对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选择常规护理联合优质护理的方法,可以将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提高,凸显优质护理针对老年高血压疾病的干预价值。
作者:杨旭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比较聚髌器与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2例髌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镍钛聚髌器内固定治疗组(聚髌器组)和张力带内固定治疗组(张力带组),每组各36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同时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聚髌器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短于张力带组患者(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6%,明显低于张力带患者的22.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骨折愈合时间及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方面的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髌器与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但聚髌器治疗对患者的损伤较小,并发症较少,更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隗昱 刊期: 201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