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究外科不同术式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和胃肠动力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8月收治的53例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进行外科的手术治疗,实验组30例患者采用腹腔镜的手术修补,对照组23例患者选择胃切除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效果和胃肠动力的情况。结果:实验组无患者出现并发症,对照组并发率为为17.4%,对照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率较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患者的胃肠情况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进行腹腔镜的手术修补,治疗效果显著,且对胃肠动力影响较小,值得推荐。
作者:曲砚青;陈学艳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中西结合治疗冠心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方法:收集2013年2月到2014年4月本院收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给予患者中西结合治疗与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对比患者中西医治疗前后的心绞痛发作以及心电图改变情况。结果:患者心电图恢复有效率为81.25%。中西医治疗及护理干预后,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少于治疗前,发作持续时间短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冠心病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与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确保较高的临床治疗效果,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促进心电图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剑萍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NICU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采用加强入科宣教、参加医师查房、新形式护理查房、角色扮演中施行操作演练、实习日记交流等策略,对NICU护生进行为期1年的培训,采用中文版评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在培训前后进行测评,以观察培训效果。结果:培训后NICU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该培训策略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
作者:梁湘艳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究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期间,于我科收治确诊为子宫肌瘤的42例患者,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行单纯米非司酮治疗,分析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先患者的子宫肌瘤体积变化情况及血红蛋白变化情况。结果:连续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患者的子宫肌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肌瘤比单纯西药米司非酮的临床疗效明显,可以有效减少子宫肌瘤的体积,可以考虑将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肌瘤的方法运用于临床。
作者:薛美玲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索医院加强药品管理、处方调剂工作的新方法,减少用药错误。方法: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目前医院药品管理和处方调剂工作的现状,国家实施药品电子监管工作的进展,零售企业的管理模式,探讨医院在药品管理和处方调剂工作中利用电子监管码的方法。结果:医院在药品管理和处方调剂工作中利用电子监管码的条件具备,操作可行。结论:在药品管理和处方调剂工作中利用电子监管码,能有效地避免药品管理的差错,提高处方调配的精准度,减少用药错误事件的发生,有利于药品使用的监管。
作者:余福安;郭玉娟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 D R)发生特点及引起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方法:采取回顾式调查方式,对医院465例 ADR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465例ADR报告中,≧60岁者构成比高,占36.79%,18~49岁年龄段女性居多,占21.08%;抗感染药居各类药的首位,占28.82%;以静脉方式给药引起的ADR构成比高,占78.07%;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包含22类,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减少不必要静脉用药,合理使用抗感染药,能降低ADR的发生风险。
作者:罗晓梅;郑朝晖;尹怀文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维生素D是保持骨骼健康和肌肉功能的必需营养素。然而,美国《精神病学研究》杂志刊登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年轻女性维生素D水平偏低还会增加抑郁症危险。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分析临床综合护理应用于急性胆囊炎的效果。方法:将68例急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观察组临床综合护理,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对比护理后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88%,低于对照组的23.52%,且差异较大,P<0.05。结论:给予急性胆囊炎患者临床综合护理能有效缓解病情,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值得推广。
作者:白美琼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人性化护理的效果。方法:对我院于2012年01月至2015年02月接收治疗的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个性化护理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有效率,以及治疗过程中发现的不良反应。结果: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过个性化护理后,有1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完全痊愈,随后出院,有1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病情逐渐好转并终趋于稳定,有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治疗后病情没有好转,或终死亡;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4%。结论:临床上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人性化护理后效果显著,可以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治疗的预后效果,还可以增强医患之间的交流、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的发生,因此值得在临床实践中加以推广应用。
作者:徐姗姗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究剖宫产瘢痕妊娠的诊断及治疗方式。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临床发病特点及治疗方式。结果:在本次研究中,行子宫动脉栓塞后清宫术患者17例,宫腔镜联合腹腔镜进行治疗15例,保守治疗26例,全子宫切除术2例。所有患者均全部治愈,无死亡病例。结论: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在临床中比较少见,诊断过程中容易出现误诊的情况,为了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必须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病情变化,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治疗,进而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谭丽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究新生儿黄疸患者临床应采用的护理措施和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7月收治的51例新生儿黄疸患儿进行相应护理,随机分组,实验组30例选择综合护理,对照组21例给予常规护理,对比护理后身体的改善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护理后有效率为76.19%,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黄疸患者接受常规的护理措施,能够使身体症状得到改善,减轻病痛,使身体能够早日康复。
作者:王杰;朱效文;王笑荷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总结胸腺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7例胸腺囊肿的CT及MRI表现,并与病理对照。结果:37例胸腺囊肿形态、大小、位置、边界、密度及信号分析。结论: CT及MRI影像学检查能充分清楚显示胸腺囊肿的大小位置形态及其与纵隔血管、脂肪及邻近其他结构的关系,为术前诊断、鉴别诊断及手术治疗提供重要价值。
作者:张成芳;王明亮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基层医院上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中出现的常见问题。方法:对我院2011年-2014年期间上报药品不良反应的28份报告表的填写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其表15大项中有6大项出现漏填、填写不完整、错填现象。结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的填写存在较多问题,需要加强临床医护人员的培训工作。
作者:许丽萍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宫外孕与生殖道感染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的关系,降低宫外孕发生率。方法:观察86例宫外孕患者及86例正常宫内早孕妇女,行宫颈分泌物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检测,采用x2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86例宫外孕患者宫颈分泌物检测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及两者混合感染率均高于正常宫内早孕组。结论:生殖道感染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导致宫外孕的患病几率增加,因此早期筛查和治疗女性生殖道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感染有助于降低宫外孕发生率。
作者:郑淑婕;郭华娟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肺心病的保健护理措施。方法:对52例老年慢性肺心病患者给予心理疏导,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患者有效咳嗽,加强基础护理,给予出院健康指导。结果:52例患者经精心治疗与护理均痊愈出院,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加强慢性肺心病患者的保健护理,可以显著增强老年患者的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雷燕鸣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应用pdca管理模式提高儿科住院患者满意度。方法:利用问卷调查方式,分别从满意、一般、不满意三个层次,对实施pdca模式前后儿科病区住院患者满意度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比发现,病人满意度由原来的满意的82%提高到95%,一般的由14%降至3%,不满意的由3%降至0。结论:针对不同患儿及家长的需求,合理应用pdca模式,可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增加病人满意度。
作者:陈玉兰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比较聚髌器与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2例髌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镍钛聚髌器内固定治疗组(聚髌器组)和张力带内固定治疗组(张力带组),每组各36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同时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聚髌器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短于张力带组患者(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6%,明显低于张力带患者的22.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骨折愈合时间及膝关节功能优良率方面的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髌器与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均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但聚髌器治疗对患者的损伤较小,并发症较少,更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隗昱 刊期: 2015年第11期
总结35例脑干梗塞患者的康复护理体会,包括康复专科护理,脑梗塞一般常规护理,家属及患者的康复宣教和健康宣教;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气管切开的护理,吞咽困难的进食护理以及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认为严密的病情观察,认真细致的专科护理,严谨科学的康复宣教,早期积极康复介入是积极预防并发症是使患者提高生存质量、早日回归家庭的保证。
作者:王美娇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综合性干预对精神病患者家属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将80名精神病患者家属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名,研究组给予综合性干预,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干预。观察住院全程。于干预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定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研究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1),对照组则无显著变化(P>0.05),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对精神病患者家属予以综合性干预能有效缓解或消除其焦虑抑郁情绪。
作者:刘亚萍;李全会;赵敏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评价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监测的护理效果。方法:对医院收治的3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持续有创颅内压检测,并依据颅压变化情况,对患者实施护理措施。结果:ICP水平正常1例,轻微增加1例,预后情况良好;ICP中度增加患者中预后良好23例,不良3例,死亡1例;I C P水平高于5.33k P a患者中,预后不良3例,死亡1例。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接受持续颅内压动态监测,可及时准确的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颅脑损伤的预后效果。
作者:张琳 刊期: 201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