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湘艳
目的:对比下颌低位近中水平埋伏阻生牙两种拔除方法的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5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下颌低位近中水平埋伏阻生牙病人50例,随机分组,参照组采用传统拔除法,试验组病人使用高速涡轮钻法,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试验组病人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参照组,手术时间明显比参照组短,张口受限、肿胀和第二磨牙松动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跟传统拔除法相比,高速涡轮钻法对下颌低位近中水平埋伏阻生牙拔除效果显著,有利于缓解病人疼痛,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
作者:王磊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究剖宫产瘢痕妊娠的诊断及治疗方式。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临床发病特点及治疗方式。结果:在本次研究中,行子宫动脉栓塞后清宫术患者17例,宫腔镜联合腹腔镜进行治疗15例,保守治疗26例,全子宫切除术2例。所有患者均全部治愈,无死亡病例。结论:治疗剖宫产瘢痕妊娠在临床中比较少见,诊断过程中容易出现误诊的情况,为了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必须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病情变化,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治疗,进而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谭丽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护理对Ⅱ型糖尿病患者精神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治疗的Ⅱ型糖尿病患者58例,入院后接受常规糖尿病药物治疗与护理,并在常规基础上对入组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护理。观察患者护理前后精神症状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患者在心理干预护理后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各大因子评分均比护理前有明显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住院Ⅱ型糖尿病患者实施心理干预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对提高治疗效果、保持血糖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吴红燕;朱敏;胡丹丹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我院在2013月1月到2014年12月期间收治160例采用中药注射剂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总结归纳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结果: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多发人群为儿童和老年人,联合用药、静脉滴注给药途径、复方制剂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P<0.05)。结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很多,且不良反应发生具有多样性、和普遍性等,要加强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用药途径、方式和药物选择上的重视。
作者:庞永;张莉丽;陈磊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一日病房规范化干预在流产后服务(PAC)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方法:对210例行无痛人工流产手术者实施一日病房规范化干预,自行设计如何避孕相关知识调查表,并评价病人入住一日病房前、后避孕知识掌握程度,同时评价病人满意度。结果:开展人群避孕知识得分显著提高,满意度100%,降低非意愿妊娠率。结论:流产后服务一日病房规范化干预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作者:朱萍儿;甘飞儿 刊期: 2015年第11期
中美科学家的一项新研究发现,给心脏病发作的小鼠注射一种微RNA分子,可以刺激小鼠心脏长出新的细胞。这种受损心脏修复法有望应用到人身上。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小儿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治疗与护理措施,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地分析62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症状,分析治疗方法和护理措施。结果:通过精心的临床护理,患儿均顺利通过治疗,预后良好。结论:通过病情观察和各项监测,及时有效的治疗,并改善疾病的预后,提高了患儿的治疗效果。
作者:许洪艳;孔德荣;周翠云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对品管圈在我院门急诊药房中的管理情况进行调查。方法:我院在2014年6月-2014年10月开展品管圈管理活动,对管理前后门急诊药房的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我院6月份6000张处方中调配不合格的300张;7月份240张;8月份190张;9月份160张;10月份140张。我院6月份的6000张处方中出门差错例数为2例,七月份、八月份、九月份、十月份均为0。结论:品管圈管理能够有效降低药物调剂的错误率,提升处方合格率。
作者:徐向彬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通过探讨血清CEACAM1和CEA联合检测对大肠癌早期诊断,旨在为临床提高大肠癌早期诊断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检查并确定为大肠癌早期患者40例作为研究组,再选择同期接受检查的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血清CEACAM1和CEA水平,及检测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研究组患者血清CEACAM1为(48.09±1.09) ng/mL、CEA水平为(7.69±1.21) ng/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血清CEACAM1和CEA联合检测敏感性显著高于单纯检测。结论:血清CEACAM1和CEA联合检测敏感性及准确性高,可以作为大肠癌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
作者:蒋敦科;刘莹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预处理后行宫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随机将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103例黏膜下Ⅰ、Ⅱ型子宫肌瘤患者分为A组(研究组)55例和B组(对照组)48例。A组患者给予米非司酮口服治疗3个月后行宫腔镜电切术治疗,B组直接行宫腔镜电切术治疗,比较米非司酮预处理前后A组患者情况及A、B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服用米非司酮预处理3个月后A组患者月经期时间短于服药前,月经量少于服药前,子宫体积和肌瘤体积小于服药前,血红蛋白高于服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输血率、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愈率高于B组,A组无效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非司酮预处理后行宫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治疗黏膜下子宫肌瘤较有效、安全,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黎普茜;陈健华;李栩萍;叶艳娜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与处理方法。方法:对胃大部切除术后可能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有效处理方法。结果:胃大部切除术后可能产生的并发症有将末段回肠误认为上段空肠而与胃吻合、发生内疝、十二指残端破裂、胃排空障碍及发生大量出血,必须引起重视。结论:术中观察仔细,术后细心护理,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症是可以预防的。
作者:方向前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对乳晕切口行乳腺手术后的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实验对象为2014年5月1日到2015年2月1日于我院接收治疗的96例行乳腺手术的患者,将她们随机地分成试验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两组;试验组经乳晕切口行乳腺手术,对照组经其它切口位置行乳腺手术;手术后,对两组行乳腺手术的患者的治疗有效情况、患者及家属满意度等指标进行统计。结果:试验组患者的切除总有效率为95.8%;对照组患者的切除总有效率为72.9%,试验组患者的切除有效率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试验组患者及家属的满意率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数据具有统计学方面的意义)。结论:临床上,经乳晕切口行乳腺手术的效果较好,可以较好地治愈乳腺疾病、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治疗满意度;因此,值得在临床过程中进行推广应用。
作者:孙选智;胡丹;黎旺林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研究seldinger技术经心包穿刺置管在心包积液诊治中的应用。方法:100例患者于心尖部或剑突下经心包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反复抽液或注入相应治疗药物,观察患者液体的引流变化及临床情况。结果:100例心包积液患者全部安全、有效置管成功。心包积液有心脏填塞的患者引流后症状迅速缓解,有明确病因需治疗的患者因中心静脉导管可长期保留(2~16天,个别患者30天),置管方便,反复抽液和药物注入利于治疗。患者能获得有效救治操作,且并发症少。结论:床边seldinger技术经心包置管引流心包积液法简单、安全、有效、经济,便于临床应用。
作者:杨海慧;高飞;张航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究脑梗死及白质病变临床分型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6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85例脑白质病变或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与白质病变(Ⅱ级、Ⅲ级)、皮质下关键部位梗死具有相关性。结论: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与脑白质病变、皮质下关键位置梗死具有相关性,临床上应引起足够重视。
作者:龚霁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及控制对策。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急诊外科创伤手术患者62例,将其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31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消毒处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抗感染药物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感染情况发生的几率。结果:经过治疗后,对照组患者9例发生感染情况,感染情况发生的几率为29.03%;观察组患者1例发生感染情况,感染情况发生的几率为3.23%, 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在不良反应情况方面,对照组患者与观察组患者的人数分别为5例、0例,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分别为16.13%、0%,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诊外科创伤手术患者的切口感染情况进行预防和控制不仅能够增强治疗的效果,而且还能够减少患者发生感染和不良反应情况的几率,具有极强的应用价值。
作者:戚文涛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在手术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手术室在实施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前进行手术的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后进行手术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对照组采用手术常规查对的方法,观察组按照安全核查制度的内容进行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通过实施安全核查制度,共核查出安全隐患13例,由于及时发现,妥善处理,患者均手术顺利,术后安全返病房,保证了患者的安全,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组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实施手术安全核查制度,避免了差错事故的发生,有效地降低了手术风险,保障了手术患者的安全,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作者:倪村花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说,将来也许可通过注入磁性纳米粒子外加一个磁场的方式实施深部脑刺激。与脑中植入永久性刺激电极的传统技术相比,新方法不仅创伤小,且可选择所需刺激的脑细胞,从而治疗特定的神经精神疾病。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比较输注新鲜机采血小板与冰冻机采血小板联合冷沉淀的输注效果。方法:观察临床输注新鲜机采血小板和冰冻机采血小板联合冷沉淀各30例患者的输注效果,并对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输注新鲜机采血小板与冰冻机采血小板联合冷沉淀在止血有效率和出凝血指标(BT、PT、APTT和TT)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输注冰冻机采血小板的血小板增高数不如新鲜血小板。结论:冰冻机采血小板可以用于临床上各种创伤性出血病人的急救。
作者:贾春媛;庞桂芝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分析鼻内镜鼻窦手术的眼部并发症及其预后结果。方法:对我院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25例鼻内镜鼻窦手术引起眼部并发症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5例眼部并发症患者中,10例纸样板损伤、7例视神经损伤、4例眼外肌损伤、1例眼底动脉栓塞、1例泪道损伤、1例框内感染、1例框内出血。探讨鼻内镜鼻窦炎手术引起眼部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提出有效的治疗方法与预防措施。结果:经过治疗之后,纸样板损伤、泪道损伤、框内感染患者痊愈;1例视神经损伤患者视力恢复正常,其余6例无变化;眼外肌损伤患者术后症状改善,眼底动脉栓塞、框内出血患者症状无改善。结论:鼻内镜鼻窦炎手术导致的眼部并发症原因复杂,需要做好术前准备,了解手术操作,进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且,及时发现眼部并发症,也是降低患者风险的重要手段。因为鼻内镜鼻窦炎手术引起的失明难以治疗,预后效果较差。
作者:吴静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分析和探讨新生足月儿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0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50例为早产儿(胎龄<37周),50例为足月儿(胎龄≥37周),观察和分析两组患者病因、治疗、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两者患儿发病原因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过程中,早产儿组使用NC-PAP和PS比例较高,足月儿组机械通气时间与PS使用时间均高于早产儿组;足月儿治愈好转率高于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肺出血、肺气漏发生率差异显著。结论:两组患儿在病因、治疗、并发症及预后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临床医师应加大对足月儿和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相关知识的认识,及时诊断和治疗,从而有效降低病死率。
作者:梁洪 刊期: 201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