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晓;张建好;孟路红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价值.方法:主动脉夹层患者23例,均行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采用容积重建、多平面重建及曲面重建等方法进行三维重建.结果:DeBakey Ⅰ型8例(34.8%),Ⅱ型3例(13.0%),Ⅲ型12例(52.2%).主动脉重要分支受累5例(21.7%),均在三维重建中有特征表现.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是诊断主动脉夹层准确、快捷、有效地检查方法.
作者:杨群顶;王良东;孙培祥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肱骨髁间并髁上骨折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行肱三头肌正中切口手术治疗的肱骨髁间并髁上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本组优17例、良1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85.0%.结论:切开复住内固定是治疗肱骨髁间并髁上骨折的首选方法,选择肱三头肌正中切口手术视野暴露充分,使骨折达到解剖复位,固定可靠、软组织损伤少,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疗效好.
作者:袁奇亮;朱明生;杨林;张翀;陈锋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动态变化与急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转归的关系.方法:急性脑卒中患者157例按预后分为存活组(128例)与死亡组(29例),按病因分为脑梗死组113例和脑出血组44例.比较各组患者发病第1、7、14、21天的血压、神经功能评分、实验室检查及超敏C反应蛋白变化.结果:脑卒中患者发病第1天超敏C反应蛋白明显增加,存活组患者随着病情好转,血压下降、神经功能评分改善,超敏C反应蛋白逐渐下降;死亡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随神经功能评分恶化呈上升趋势,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患者血压、神经功能评分、常规生化检查及超敏C反应蛋白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观察超敏C反应蛋白变化,有助于判断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转归和预后.
作者:周伟君;车在前;陈尔真;陆一鸣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缺血再灌注红霉素预适应对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方法:制备SD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缺血后脑组织形态学改变,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显示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变化.结果: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在大脑皮层红霉素缺血组表达高于缺血组(P<0.05),红霉素组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红霉素预适应促进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保护脑组织,避免损伤.
作者:李娜;郭宗泽;李光宇;陆威成;张伟新;王运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评价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顽固性特发性右心室室性早搏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症状严重、药物治疗疗效欠佳的顽固性特发性右心室室性早搏患者57例给予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比较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并进行远期随访.结果: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率96.5%,术后3 d复查动态心电图提示室性早搏明显减少(P<0.01);术后1个月内复发2例,再次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成功.室性早搏较术前明显减少(P<0.01),随访期间心悸等症状消失,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导管射频消融术对治疗顽固性特发性右心室室性早搏近、远期效果良好.
作者:王红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脓毒性休克早期胃肠黏膜pH变化与其预后相关性.方法:脓毒性休克患儿44例根据转归不同分为3组:存活组28例;休克死亡组12例(于入院24 h内死亡,死亡原因为不可逆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死亡组4例(治疗24 h以上,死亡原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采用胃管法监测其胃肠黏膜pH变化,同时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和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对其预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初次胃肠黏膜pH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治疗存活组胃肠黏膜pH明显升高,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死亡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肠黏膜pH变化可直接反映脓毒性休克严重程度,指导临床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并改善预后.
作者:孙毅;郎新玲;司徒超;农淑萍;靳艳;黄卫东 刊期: 2010年第03期
未成熟心肌在结构、功能、能量代谢及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与成熟心肌差异明显.目前由于低龄儿童心脏手术大规模开展,关于未成熟心肌的保护成为心脏外科关注的焦点.本文对心脏停搏液在未成熟心肌保护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朱耀斌;刘迎龙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小儿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疗效.方法:格林-巴利综合征惠儿55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联合治疗组32例(观察组)和单独治疗组23例(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免疫球蛋白400 mg/(kg·d),静脉注射,疗程5 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甲基强的松龙.结果:观察组显效率、24 h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呼吸肌麻痹、四肢肌力、肌张力、腱反射、感觉障碍恢复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结论:在控制好激素不良反应前提下,免疫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小儿格株-巴利综合征疗效优于单用免疫球蛋白治疗.
作者:张彦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评价实验室快速检测技术联合临床对结核病患病可能性的早期诊断.方法:依据临床对结核病患病可能性程度的判断将患者分为高、低2组,收集患者痰液标本,同时进行涂片抗酸染色法、荧光定量PCR法和培养法检测,根据终诊断对不同患病可能性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确诊肺结核患者25例;高可能性组涂片抗酸染色法、荧光定量PCR法和培养法阳性率分别为21.43%、28.57%和30.36%,与低可能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可能性组涂片抗酸染色法和荧光定量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优于低可能性组.结论:将结核病实验室检测技术与临床对患病可能性的判断相结合,可提高诊断肺结核的准确性.
作者:陈曼;胡启飞;祝绚;吴民泸;代娟;赖翼;段佳慧;谭积善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水通道蛋白5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及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学分级和转移之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9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及作为对照的癌旁组织中水通道蛋白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并与淋巴结转移和组织学分级进行分析.结果:水通道蛋白5主要表达于正常乳腺和癌组织细胞膜和细胞浆中.组织学分级Ⅲ级癌组织水通道蛋白高表达率明显高于组织学分级Ⅰ级和Ⅱ级患者;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中水通道蛋白5高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结论:水通道蛋白5可能在乳腺癌肿瘤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有望成为预测乳腺癌转移和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和治疗靶点.
作者:姜廷枢;赵恒成;张红;徐德魁;李胜岐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5例.结果:5例患者均痊愈出院.冠状动脉旁路移植9例次,释放国产房间隔缺损封堵器5枚,封堵器直径8~38 mm.住院时间13~33 d,平均16 d.5例患者术后随访6~38个月,无心绞痛复发,无脑卒中发生.超声心动图检查未见封堵器移位和房间隔缺损残余分流.结论: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安全可行.
作者:宋士秋;黄桂鹏;张健群;李温斌;王圣;王盛宇;赵铁夫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宫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8例行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内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次手术成功率100%,术后月经量正常、周期规律68例,月经量明显减少14例,绝经46例,均未发生子宫穿孔、空气栓塞、水中毒等并发症.术后随访3年无复发,妊娠38例均顺利妊娠至足月分娩,无胎盘粘连及植入.结论:宫腔镜电切术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芦亚萍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对甲硝唑的耐药机制.方法:体外诱导甲硝唑耐药株.PCR扩增rdxA基因使其突变,应用双向凝胶电泳分离敏感株和耐药株蛋白质,寻找其差异性蛋白质.结果:利用倍比稀释试验构建幽门螺杆菌对甲硝唑的耐药株,其低抑菌浓度为敏感株64倍.扫描蛋白表达图谱,共得到差异性蛋白质斑点55个.结论:运用双向电泳技术获得幽门螺杆菌敏感株与甲硝唑耐药株的差异蛋白,从蛋白质水平为研究幽门螺杆菌对甲硝唑耐药提供依据.
作者:李晓燕;张学英;柴晓文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加替沙星治疗急性尿路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0例急性尿路感染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加替沙星0.4 g.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给予左氧氟沙星0.2 g,静脉滴注,2次/d.2组疗程均为7 d.比较2组疗效、细菌清除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细菌清除率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替沙星治疗尿路感染疗效确切.
作者:王云祥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联合经直肠超声对鉴别前列腺良恶性结节临床价值.方法:127例前列腺结节患者分为良性结节组82例和恶性结节组45例,比较2组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浓度、声像图及结节内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恶性结节组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浓度高于良性结节组(P<0.01).良性结节内回声偏强,境界清晰,有假包膜,血供稀疏呈条状或枯枝状分布.恶性结节回声偏低、形态不规则、呈小分叶状外侵、局部血流信号丰富而不对称.恶性结节的舒张末期血流速度高于良性结节,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血流阻力指数和收缩末期与舒张末期大血流速度之比明显低于良性结节.结论: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联合经直肠超声可提高老年前列腺良恶性结节的鉴别.
作者:温赐祥;陈雪松;梁志勇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电视胸腔镜辅助下探讨漏斗胸矫形术后近期疗效和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胸腔镜下微创漏斗胸矫型术患儿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手术时间30~65 min,平均42 min,均于术后6~9 d出院.优良7例,良好1例.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切口感染及支架排斥反应.结论:电视胸腔镜辅助下漏斗胸矫形手术具有微创、美观、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等优点,近期效果满意,远期效果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金卫国;史宏灿;束余声;石维平;陆世春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鼓室内注射布地奈德联合沐舒坦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泌性中耳炎患儿13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5例(78耳)给予妓室内注射布地奈德和沫舒坦;对照组65例(73耳)给予豉室内注射地塞来松争α-糜蛋白酶,比较2组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骨气导差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下降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鼓室内注射布地奈德联合沐舒坦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疗效满意,安全性好.
作者:纪尧峰;樊驰;柳荫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Ⅱ水平在子痢前期发病机制及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38例子(癎)前期孕妇为子(癎)前期组(其中轻度18例,重度20例),30例正常妊娠晚期孕妇为对照组,应用ELISA检测对照组和轻、重度子(癎)前期组孕妇静脉血、新生儿脐血及羊水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Ⅱ的含量,分析与子(癎)前期发病相关性.结果:(1)孕妇血、新生儿脐血及羊水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含量在重度子痈前期组明显低于轻度子(癎)前期组(P<0.01),轻度子(癎)前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孕妇血及羊水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含量在重度子痢前期组明显低于轻度子痢前期组(P<0.01),轻度子(癎)前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新生儿脐血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含量在重度子(癎)前期纽明显高于轻度子痢前期组(P<0.01),轻度子(癎)前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3)子(癎)前期孕妇血及羊水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Ⅱ的水平与病情轻重呈正相关,新生儿脐血,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水平与病情轻重呈正相关,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水平与病情轻重呈负相关.结论:孕妇血、新生儿脐血及羊水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Ⅱ水平变化可作为预测和诊断子(癎)前期发病和疾病程度的一个指标.
作者:丁华;黄丽萍;刘和录;张荣贵;陈望;郭海香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冠心痛患者胰岛素敏感性和血脂水平与冠状动脉痛变范围及程度的关系.方法:检测100例冠状动脉造影阳性患者(冠心病组)、50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患者(阴性组)和50例健康者(对照组)的空腹血脂、血糖、胰岛素浓度及胰岛素敏感性指标.分别以冠状动脉狭窄分数和病变冠状动脉支数为因变量,血脂、血糖、胰岛素和胰岛素敏感性指标为自变量,进行单元直线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冠心痛组与对照组除总胆固醇、血糖外,血脂、胰岛素和胰岛素敏感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痛组仅有高密度脂蛋白和胰岛素敏感性指数明显低于阴性组(P<0.05).冠心病组胰岛素和胰岛素敏感性指数与冠状动脉狭窄分数显著相关(r-0.25,P<0.05;r=-0.32,P<0.01),病变冠状动脉支数与任何自变量无相关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胰岛素敏感性指数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独立相关.结论:冠心痛存在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和血脂尤其是高密度脂蛋白异常,均为冠心病发病危险因素;胰岛素敏感性指数是影响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独立影响因子.
作者:曾小莉;袁慧;王燕;韩琳琳;刘洁 刊期: 2010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山东地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基因A1675G多态性与钙拮抗剂降压效果的相关性.方法:对3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用硝苯地平控释片进行为期8周的降压治疗,用PCR结合高分辨率溶解曲线、基因测序方法检测患者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基因多态性.结果:257例患者完成试验,其中女127例,男130例.在女性患者中基因型AA、AG和GG收缩压和舒张压降压幅度及药物疗效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中基因型AA和GG在降压幅度及药物疗效方面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山东地区高血压患者中,A1675G多态性可能不会影响硝苯地平控释片降压效果.
作者:李传方;高东升;张绍辉 刊期: 2010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