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论“证”的研究思路

赵学军;李任先;郎建英

关键词:证, 规范化
摘要:回顾近50年来“证”的研究成果,提出“证”的研究可划分为“证”的规范化和“证”本质的研究两大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故应优先进行“证”的规范化研究,特别是证候标准的研究。通过分析目前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指出证候标准的规范化研究应该紧密联系临床实际,病证结合,在严格遵循循证医学、现代流行病学和数学等学科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调查、前瞻性研究与回顾性研究相结合以及多种多元数理统计方法的比较研究,从而获取确凿、充分的临床证据,据此创建优的、科学的、规范化的(即客观化又计量化)的疾病中医证候标准。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恐吓影响小鼠恶性肿瘤侵袭与转移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恐吓在肿瘤侵袭与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小鼠子宫颈癌(U14)接种昆明种小鼠爪垫并以猫吓鼠,分组观察截下的荷瘤肢体、淋巴结与肺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结果:非恐吓组8只小鼠中侵袭度0级占75%(6/8),Ⅲ级占(2/8)25%;恐吓两组16只小鼠中侵袭度 0级占50%(8/16),Ⅰ级占6.25%(1/16),Ⅲ级占31.5%(5/16),Ⅳ级占1.25%(2/16);恐吓组中仅1只小鼠有淋巴结与肺部发生转移。结论:恐吓对小鼠恶性肿瘤的侵袭有一定促进作用,对促进小鼠恶性肿瘤淋巴结与肺转移的作用不明显。

    作者:贾建义;王泽时;吴良村;郭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试论外感病蓄血证的源流及辨治

    1 蓄血证源流追溯与证治浅析 1.1 源流追溯 蓄血证始出于《伤寒论》。伤寒蓄血,太阳病篇和阳明病篇均有论述。概括而言,是以桃核承气汤治蓄血轻证,抵挡汤、丸治蓄血重证。明清时期温病学家对温病蓄血进行了阐述,如吴又可在《温疫论*蓄血》中指出:“邪热久羁,无由以泄,血为热搏,留于经络,败为紫血,溢于肠胃,腐为黑血。”其临床表现是:小腹硬满,小便自利,至夜发热,昼日热减,治疗宜桃仁承气汤。吴氏还注意到蓄血证要观察大便的情况,强调“便色如漆,大便反易者,是结粪得瘀而润下,结粪虽行,真元已败,多至危殆。”对此,郑重光《温疫论补注》提出救危治法:“急当温里以固气。”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下焦篇21条曰:“少腹坚满,小便自利,夜热昼凉,大便闭,脉沉实者,蓄血也。桃仁承气汤主之。”叶天士则提出:“夏月热久入血,多蓄血一证。”这些认识和《伤寒论》相得益彰,使得外感病蓄血证辨证论治趋于完善。 1.2 证治浅析 伤寒蓄血分太阳蓄血证和阳明蓄血证。太阳蓄血又有轻重两证,轻者表现为少腹急结,神志如狂,小便自利;重者证见少腹硬满,其人发狂,小便自利,脉沉结等,病因病机皆为太阳受病后,外邪随经陷入膀胱,与血相结所致。而阳明蓄血是邪热与宿有的瘀血相结下焦,故证候表现与太阳蓄血不同,非神志如狂发狂,而是健忘;不是小便自利,而是大便黑硬易解。由于蓄血在少腹,故皆见少腹急结或硬满。可见辨太阳蓄血是以少腹硬满,小便自利为要点,而辨阳明蓄血是以大便异常为关键。《温疫论》论疫病蓄血继而有所发挥,突出观察大便的“结粪”和“黑易”两种情况,胃实结粪者可用活血化瘀之法,便色如漆反易者,治疗则不宜再行攻瘀,否则有气随血脱之危候出现。《温病条辨》直接指明蓄血证的辨证要点为少腹坚满,小便自利,夜热昼凉,大便闭,脉沉实,并就蓄血证的瘀血溢于肠间的大便黑易等症,提出具体治疗方药,弥补了吴又可的缺憾。

    作者:刘兰林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金泰冲剂对哮喘豚鼠TNF-α与sIL-2R水平及氧自由基代谢的影响

    目的:探讨金泰冲剂对哮喘豚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与可溶性白细胞介素Ⅱ受体(sIL-2R)水平及氧自由基代谢的影响。方法:建立豚鼠哮喘模型,分组测定血清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TNF-α、sIL-2R、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和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金泰冲剂可降低哮喘豚鼠血清及BALF中sIL-2R和血清TNF-α水平,并使哮喘豚鼠血清及BALF中SOD含量回升,MDA水平下降。结论:金泰冲剂可抑制炎性细胞合成sIL-2R,并降低TNF-α水平及减轻哮喘豚鼠氧自由基损伤,从而减轻哮喘豚鼠的气道免疫炎症。

    作者:韩明向;朱慧志;李泽庚;雷黎;王艳昕;孙敏;邹晓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养肺活血汤防治实验性肺纤维化的研究

    目的:探讨养肺活血汤对实验性肺纤维化大鼠的防治作用。方法:通过气管内注射博莱霉素复制大鼠肺纤维化模型,给予养肺活血汤治疗后,以肺指数、肺羟脯胺酸及胶原蛋白含量、肺泡炎程度、肺病理形态为指标,观察养肺活血汤对其的影响。结果:该方能抑制肺指数及肺组织中羟脯胺酸、胶原蛋白含量的异常升高,减轻肺部的病理损害。结论:养肺活血汤对博莱霉素复制的肺纤维化大鼠模型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作者:龚婕宁;杨进;周坤福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外感热病初起辨治的探讨

    外感热病是感受外邪而致的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其初起是指首发病证的病性、病位尚未出现明显变化(即未传变)的阶段。由于外感病是许多疾病的诱因或开端,如约70 %的哮喘急性发作由外感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哮喘、肺结核等也常是外感误治、病邪深入、病情恶化的结果,有些严重的疾病如间质性肺疾病、心脏病、肾脏病、免疫病、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或血液病等的发生也与外感病治疗不当有关。同时,一些难治病在合并外感时可能会有转机,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在外感高热时易于治愈,哮喘在外感诱发急性发作时才易于根治;还有一些难治病本身可能就是外感病的特殊类型,如白血病与伏邪温病、哮喘与邪伏膜原等。因此,深入研究外感病的中医辨治方法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京安;苗青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轻度脑动脉硬化症和脑梗塞血瘀证的相关性基础研究

    目的:探讨轻度脑动脉硬化症和脑梗塞血瘀证相关性。方法:选择轻度脑动脉硬化血瘀证、非血瘀证和脑血栓形成血瘀证、非血瘀证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并设立正常对照组。测定患者和健康人血浆TM、GMP-140、D-Di值。结果:患者各组血浆TM、GMP-140、D-Di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血瘀证组明显高于非血瘀证组。脑血栓形成病人明显高于脑动脉硬化症患者。结论:TM、GMP-140、D-Di可作为脑动脉硬化症和脑血栓形成血瘀证的微观辨证指标。

    作者:张彦丽;邢秀吉;林求诚;田德禄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止喘胶囊对大鼠哮喘模型气道壁胶原和纤维连接蛋白沉积的影响

    目的:观察止喘胶囊对哮喘模型大鼠气道壁胶原、纤维连接蛋白含量及气道壁厚度的影响。方法:造模后用胶原染色、纤维连接蛋白(Fn)免疫组化、图像分析等方法分别检测各组肺组织切片气道壁胶原、Fn含量和气道腔直径、面积。结果:止喘胶囊组气道壁胶原、Fn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气道内腔直径、面积明显大于模型组。结论:止喘胶囊可能具有抑制哮喘模型大鼠气道壁胶原和Fn沉积,防止气道增厚,从而抑制气道重建的作用。

    作者:要全保;李英博;赵秀华;李剑平;吴银根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从“物化之常”到“夭”

    内经提出久服药物会产生由“物化之常”到“夭”的不同药物作用效应。“物化之常”为正常的机体生理功能,而“夭”则是本文重点探讨的内容。 1 “夭”的概念阐述 《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酸先入肝,喜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而“夭”的本义有这样几种:1.草木茂盛;2.初生的禽兽;3.艳丽;4.夭折。《内经》一书中提到“夭”共有40处,其大意一则为不得终寿而死。如《天元纪大论》:“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一则为枯萎无华,如“色夭不泽”(《玉机真藏论》)等。同时我们根据“夭之由也”与“物化之常”的互文关系,认为“夭”是由于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失常,从而造成脏腑功能损伤甚至机体夭折的药物效应。由此“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整句话的含义应当为:久用增加脏腑生理功能的药物,既是维持和促进正常生理功能的来源,又可能成为对相关脏腑功能损伤,使人夭折的原因。 我们认为随着“气”之“增”,在一定的时间和量的范围内,表现出以药物对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维持和促进,即“物化之常”。超过一定时和量的范围后,则表现出以抑制或损害机体脏腑功能的药效效应,即“夭”效应。二者相互关联,是同一属性药物在不同时间和剂量下的表现,既是“物化之常”之源,又是“夭”之由。“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作者:阎晓宇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现代经络研究中的三个主要思路——兼论循经感传现象的机理

    现代经络研究已经进行了40多年,各种解释经络现象和阐述经络实质的假说多如牛毛,但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神经论。主张经络现象是神经系统的一种功能表现,并无独立的经络结构。神经论目前已涉及从皮层、脊髓到外周传入的各个神经层次以及植物神经。二是体液论。认为经络就是已知的脉管或间隙性结构,包括早期的血脉论、淋巴管论、间隙体液论等,以细胞内液为介质的细胞缝隙连接假说也可包括其中。三是能量论。认为经络是某种电磁波或电子能量的优势传递渠道。以上三类观点涵盖了人体信息传递的三种基本形式:神经传递、体液传递和能量传递。 假说及学派的形成是科学发展的重要阶段。纵观科学史,由一种学说取代另一种学说的,如天文学中日心说取代地心说;有两种学说互相促进长期共存的,如物理学中的粒子说与波动说;有行政因素影响下一个学派压制另一个学派的,如前苏联在遗传学领域的米丘林学派压制摩尔根学派。由此可见,学派的竞争与学术观点的自由辩论对学科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笔者试对上述三类观点作一点评,以求抛砖引玉。

    作者:张维波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古之上党人参即为今之五加科人参略考

    古之上党人参是否即今之五加科植物人参,学术界尚有争议。本文研究了古代文献记述的人参的植物形态及功用,并运用诗史互证的方法,确认古之上党人参即今之五加科人参,而非党参。

    作者:徐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轻重按摩手法拮抗家兔内毒素发热的对比观察

    目的:对比观察轻、重按摩手法对家兔内毒素发热的拮抗作用,藉以反映不同手法的退热功效。进而结合我们此前所做按摩手法对躯体感受器活动影响的工作,分析按摩退热的穴位物质基础。方法:用热敏电阻温度计测定内毒素致热兔直肠温度变化。手法选择直推与指压,分别代表轻、重按摩手法。穴位取涌泉穴。结果:指压手法拮抗内毒素发热非常显著(P<0.01),直推手法的是项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 5)。结论:按摩较重手法的退热作用明显优于轻手法,究其原因初步认为与能否激动和深痛相关的高阈的细纤维(Ⅲ、Ⅳ类)性感受装置有关系。

    作者:董泉声;董新民;先茂全;郑贤龙;张素华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浅谈接经配穴及应用

    “接经”的概念古书早有记载,《济生拔萃》于《窦太师流注指要赋》后附“接经法”,其“接经”就是通经接气的意思,即把腧穴与其所在的经络紧密地联系起来。由于“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通里达外,贯穿上下,施术于腧穴首先产生对经络的影响,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于身体各部。故笔者认为,凡是选择两个相应的腧穴,使之相互作用,产生畅通经脉,加强“行血气而营阴阳”的作用,达到“气至病所”效果的配穴方法均可归纳为接经配穴,其具体内容包括如下4个方面。 1 上下经脉的接经配穴法 杨上善说“以其上下相接,故手太阴、阳明之上病,宜疗足太阴、阳明;足太阴、阳明之下病,宜疗手太阴、阳明。”此谓接经配穴法,即取上下相互衔接之经脉上的相关腧穴配经应用。首先要诊断出属何经之病证,然后取其同侧与上或下所接经脉,或取手足同名经脉的五腧穴、原穴或络穴的穴位进行针刺治疗。如咽喉肿痛属手太阴肺经病证可取其大肠经的原穴合谷和肺经的荥穴鱼际配伍治疗;胁肋痛属足少阳胆经病可取胆经同侧的合穴阳陵泉与上接经脉三焦经的络穴支沟治疗;腹胀、泄泻属手阳明大肠经病,可取足阳明胃经上的下合穴足三里治疗等。

    作者:张鸥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热休克蛋白、免疫及针灸

    1 概述 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是在热休克反应过程中,细胞内正常蛋白合成关闭并诱导产生的一组蛋白质,它能保护组织细胞免受骤起的热休克损伤,形成热耐受性以防御随后发生的热休克或其他紧急状态。这一现象早(1962年)是由Ritossa发现的,果蝇在温度升高(热休克)时,其唾液腺多线染色体发生蓬松现象并有转录活性。推测这种现象是由于与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相关的某些化学修饰引起的,他把这种现象称为“热休克反应”。其后的研究表明,除热应激以外的许多其他理化因素,如感染、缺氧、重金属、低血糖及某些药物等刺激也能诱导HSP的合成增加,由此引入了应激蛋白的概念。“热休克反应”不仅表现了它对物种的普遍性,而且对不同的应激条件也具有反应的相似性,因而,“热休克反应”更确切地应称为“应激反应”。 目前已发现的HSP已有10多种,Morimoto[1]将主要的HSP分为HSP90、HSP70、HSP6 0及小HSP等4个家族。此外还有分子量100~100kD而性质不同于上述家族的大分子HSP。不同的应激因素以及不同的实验动物可致不同比例的HSP产生,近几年已陆续证实HSP的诱导现象存在于从细菌至人的整个自然界。为了防止标准不统一而造成混乱,近Schlesinger [2]提出了HSP必须具备的两个标准:(1)它的合成是由于环境应激因素的强烈刺激而引起,特别是温度变化高于正常几个摄氏度的条件下;(2)它的编码基因的5′端非编码区域含有14个碱基对组成的保守序列,称为Pelham盒。这一序列起HSPmRNA转录启动子的作用。

    作者:程金莲;张露芬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缺血性脑损伤机制及其针刺干预作用的研究进展

    1 自由基(FR)与缺血性脑损伤 FR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正常生理情况下,由于有FR生成抑制剂(如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等)、抗氧化剂(如VitC、VitE)和机体自身的调控机能(如脂酶、蛋白酶)的存在,FR 处在生成和清除平衡状态,不损害机体,具有毒物降解作用。实验研究证明[1], FR代谢失平衡是缺血性脑损伤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特征。由于脑缺血时产生大量的FR,它们主要攻击细胞膜脂、蛋白质、nDNA和RNA等,造成一系列损伤,使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神经元膜和血管遭受破坏,引起脂质过氧化瀑布效应,蛋白质则发生变性失活,DNA多核苷酸主链断裂,碱基发生修饰,膜通透性、离子转运、膜屏障功能均受影响,造成神经元损伤。

    作者:许能贵;易玮;赖新生;靳瑞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活血、益气方药对心梗后心衰大鼠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活血、益气等不同治则中药早期、晚期分别给药对心衰模型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冠状动脉结扎的方法造成大鼠心梗后心衰的动物模型,分别应用活血、益气、气血注射液早期给药4周及8周、晚期给药4周,以西药组(卡托普利)作为对照药物。应用阻抗法观察给药后大鼠心功能的变化。结果:早期给药组中均以活血组疗效好,给药4周与假手术组无差异,给药8周与其余同期各给药组比较P<0.01 或P<0.05。晚期给药组中益气组改善明显,但同期各治疗组间无差异。结论:活血法治疗心衰以及早期给药对逆转心衰的发生和恶化有更好的作用,推测其在改善心梗后左室重塑和细胞坏死、凋亡的病理过程有积极作用。

    作者:李敏;王硕仁;赵明镜;王振涛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用比较医学思想构建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几点思考

    本文分析了中西医比较医学思想的差异,认为比较医学对构建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意义在于实现模型的可控性和标准化,并结合笔者经验,对用比较医学思想构建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作者:程志清;徐田红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论“证”的研究思路

    回顾近50年来“证”的研究成果,提出“证”的研究可划分为“证”的规范化和“证”本质的研究两大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故应优先进行“证”的规范化研究,特别是证候标准的研究。通过分析目前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指出证候标准的规范化研究应该紧密联系临床实际,病证结合,在严格遵循循证医学、现代流行病学和数学等学科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调查、前瞻性研究与回顾性研究相结合以及多种多元数理统计方法的比较研究,从而获取确凿、充分的临床证据,据此创建优的、科学的、规范化的(即客观化又计量化)的疾病中医证候标准。

    作者:赵学军;李任先;郎建英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益心康胶囊和复方丹参片含药血清对Fe2+/抗坏血酸致大鼠心肌线粒体游离钙及摄钙能力改变的影响

    目的:研究益心康胶囊(H303)和复方丹参片(FD)对大鼠心肌线粒体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利用体外自由基产生体系造成线粒体氧应激损伤,观察两药含药血清对线粒体游离钙及摄钙能力的影响。结果:2.5/2.5mM Fe2+/抗坏血酸损伤心肌线粒体30min后,可使线粒体游离钙及其摄钙能力发生不同的变化。线粒体摄钙能力明显降低,由正常血清对照组的73.1%降至30.8%。H303及FD(50~800mg/kg)含药血清组可使钙摄取能力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结论:自由基损伤可引起大鼠心肌线粒体游离钙及摄钙能力改变,H303和FD含药血清对此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韩玲;陈可冀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肺与妇科证治

    妇人以血为本。《灵枢*营卫生会》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必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说明血之生化与肺气调节息息相关。本文探讨肺在妇科证治中的地位,及对妇科疾病的辨证、立法、遣方用药的指导意义。 1 从肺治经 1.1 经行鼻衄 肺素有热,则因经前或经期血海旺盛,肺热加重,热迫肺窍而出血。本人临床上用泻白散加黄芩、元参、牛膝、生赭石、生地,清热泻肺,引血下行,月经前1周开始服药,每日1剂, 15d为1疗程,治疗多例,疗效甚佳。 1.2 血枯经闭 血枯经闭与肝、肾、肺三脏有关,肝主藏血,肾主藏精,肺主气,血亡精少气耗则经闭不行。《素问*评热病论》曰:“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薛立斋云:“有因肾水亏不能生肝血而闭者,补脾肺,有因肺气虚不能行血而闭者,补脾胃。”笔者曾治3例肺痨(肺结核)病人经血不行,面色少华,少气乏力,舌质淡,脉细,拟用归脾汤加驴皮胶、丹参、桃仁、川贝、大力子、平地木健脾生血,益气补肺,连服3个月,月经按期而至,追访1年已正常。

    作者:彭振声 刊期: 2001年第06期

  • 白苔和黄苔细胞化学指标的观测

    目的:考察不同舌苔舌上皮细胞化学变化特点。方法:运用显微分光光度技术,检测了33例病理白苔和35例黄苔舌上皮细胞化学7项指标的含量,并按辨证分型进行了比较。结果:白苔组各项指标除G-6-PDH外,均低于正常组,其中LDH、MDH、ACP有显著性差异,黄苔组各项指标(ACP除外)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和白苔组;各项指标数值实热证组>正常组>虚寒证组,实热证组与虚寒证组、正常组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白苔和黄苔各有其不同的细胞化学特点,并与辨证结果基本一致。

    作者:李新华;周小青;吴正治 刊期: 2001年第06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