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映
目的:麻痹性贝类毒素的N-2a细胞检测方法的建立并确定可能的检测限值.方法:使用不同浓度毒素标准品结合藜芦定和乌本苷共同作用对数生长期的N-2a细胞,通过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毒性,确立细胞检测方法的检出限及比较各毒素作用大小,并同步利用小鼠生物法进行验证,通过精确记录小鼠死亡时间,比较各毒素的毒作用大小.结果:麻痹性贝类毒素能明显降低藜芦定和乌本苷的细胞毒性,且具有剂量-反应关系,通过比较得出毒素各成分毒性大小为:neoSTX>STX>dcSTX>GTX1,4>GTX2,3>dcGTX2,3;小鼠生物法的毒作用平均死亡时间为:neoSTX组(6.5 min),GTX1,4组(8.0 min),STX组(9.0 min),dcSTX组(15 min);GTX2,3组和deGTX2,3组未见动物死亡.结论:细胞检测与小鼠生物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所建立的细胞检测法可行,且细胞毒性试验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低检出限值可达到10-9 mol/L剂量水平,其中浓度在10-6~10-8 mol/L间具有较好的线性.
作者:黄海燕;付英斌;赵昆山;袁建辉;周丽;刘建军 刊期: 2010年第04期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环境、食品、药品的安全,尤其是其有害残留物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同时由于世界贸易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我国食品、农产品及中草药的出口不断增大,但与此同时遇到的出口障碍也不断增加,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害残留物含量超标问题.
作者:谢婷婷;戚爱棣;杨美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及药敏情况.方法:对解放军第302医院2005年12月到2008年12月有关肝硬化患者院内感染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86例次院内感染革兰阴性菌为主,发生率高为大肠埃希菌,约占所有菌株的31.8%,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占12.3%;革兰阳性菌中表皮葡萄球菌占4.9%,金黄色葡萄球菌占4.0%;真菌中白色念珠菌常见,占9.9%.结论:大肠埃希菌是肝硬化患者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且对多种抗生素耐药.
作者:孔华丽;庄英杰;杨静;文萃荣;聂为民;姜天俊;张秀;赫兢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RAPD)探讨绍兴地区散发的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菌株间的同源性.方法:对临床分离的55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进行RAPD分型,使用NTSYS-2.10e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经聚类分析,相似系数在0.70时,55株甲副可以分为6个类群,其中多的一群内聚集的菌株数达40株;相似系数在0.90时,可以分为17个群,多的一群内聚集的菌株数达13株;相似系数在1.00时,可以得到10个组群,每组内菌株之间的同源性高.结论:利用RAPD技术对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进行基因分型对于确定不同来源的甲型副伤寒沙门菌间的同源性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孙桂芹;陈菁;王宗欣;俞洪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功能性饮料中游离牛磺酸和赖氨酸的定量测定方法.方法:氨基酸分析仪定量测定.结果:同时测定功能性饮料中游离牛磺酸和赖氨酸的含量,牛磺酸和赖氨酸的低检出限都为2 nmol/ml,线性范围都为6~100 nmol/ml,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7,RSD均小于5%,回收率在98.7%~100.2%.结论:此方法灵敏度高,操作简单,重复性好,切实可行.
作者:姜荷;王红青;孙岚;林赛君;潘向荣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HBsAg阴性出国劳务人员血清HBV-DNA存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09年6月590例经检测HBsAg阴性出国劳务人员的血清HBV-DNA检查资料.结果:590例HBsAg阴性出国劳务人员中,血清标本HBV-DNA阳性率4.9%(29/590);以HBeAb、HBcAb阳性模式人群血清HBV-DNA阳性率高,达20.3%,HBV全阴性的出国劳务人员血清中HBV-DNA阳性率为2.5%.结论:HBsAg阴性人群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血液中存在乙型肝炎病毒(HBV),HBV-DNA检测对减少漏诊,正确评价HBV感染尤为重要.
作者:陈峰;吴尔翔;何学明;邵亚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我国西北地区葡萄酒产品质量状况,为完善葡萄酒行业的监管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2008年至2009年,共对西北3个省的葡萄酒产品质量状况进行国家监督抽查,按照<葡萄酒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实施规范>要求进行检验并评价分析.结果:连续两年的国家监督抽检促进了葡萄酒行业产品稳步提高,2008年葡萄酒产品质量的合格率为82.6%,2009年合格率上升至90.0%.不合格项目主要是甜味剂和酒精度.结论:葡萄酒产品质量同质化现象应引起重视,加强监管并保护有地方特色的葡萄酒品牌,推动我国葡萄酒行业发展.
作者:易新萍;许东滨;周文革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季节性流感监测,对流感病毒进行抗原性和基因特性分析,及时发现变异病毒和新型毒株,预测流感流行趋势.方法:采用PCR方法进行流感病毒检测,采用MDCK细胞培养法分离流感病毒.结果:从锦州市2007年~2009年季节性流感监测结果来看,2007年和2008年流感毒株分离率较低,分别为6%和8.2%,而2009年流感毒株分离率相对较高,为11.36%.结论:锦州市2007年和2008年的流感流行主要在秋冬季节,主要以甲型H3和BY型为主;2009年全年均有流感毒株出现,主要以甲型为主,并在季节性流感监测中检测出引起世界大流行的新型毒株甲型H1N1型.
作者:郭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为进一步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加强实验室问合作与交流,从2006年起扬通徐镇泰五市疾控系统建立实验室能力建设联合工作网,组织开展理化、微生物检验实验室问比对试验.
作者:殷红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对Sysmex SF-3000和XE-2100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比对和偏倚评估,探讨两检测系统间测定结果的一致程度和差异大小.方法:按照美国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EP9-A2文件要求,以SF-3000为比较方法,XE-2100为实验方法,分别测定不同浓度水平患者当日血清共40例的自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计算两法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以美国临床实验室改进法案修正案(CLIA'88)中能力验证对检测项目的分析质量要求的可接受范围的1/2为标准,在不同医学决定水平判断不同检测系统的偏倚,评估结果之间的可比性.结果:Sysmex SF-3000和XE-2100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结果具较好的一致性,预期偏倚可接受.结论:当使用两个以上检测系统检测同一项目时,应进行方法比对和偏倚评估,判断其临床可接受性能,确保测定结果的可比性,本实验室两台血细胞分析仪间测定结果能满足临床需要.
作者:黄慧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支原体在夫妻间通过性接触的传染性、致病性以及对男性生精功能的影响.方法:对不育症的夫妇双方进行阴道分泌物检验、精液分析及支原体培养.结果:双方均检出支原体24.6%,均未检出40.3%,男或女单方检出35.1%;男女双方支原体阳性组与阴性组的精液WBC异常、白带清洁度异常检出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原体阳性组与阴性组的各项精液分析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支原体在夫妻间通过性接触的传染性较低,与生殖或泌尿道感染无相关性,通常不引起精液质量的降低.
作者:陶红;朱卫中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不同因素对定量ELISA检测结果的影响,评估ELISA方法的测量不确定度.方法:参考CNAS-GL06:2006<化学分析中不确定度的评估指南>等测量不确定度指南文件,重复检测低、中、高值3个混合标本,对本实验室ELISA法检测肿瘤标志物CA242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估.结果:低、中、高值标本测定结果分别为3.69、14.57、89.31 U/ml,其相应的扩展不确定度为0.38、0.50、6.96 U/ml.随着标本浓度的上升,不确定度逐渐增大,精密度在总不确定度中所占比例逐渐升高,与此相反,标准曲线拟合引入的不确定度随标本浓度逐渐降低.结论:在临床工作中应严格控制ELISA实验条件,尽量保证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标准曲线的稳定性,以获得准确可靠的结果.
作者:秦绪珍;高学慧;徐二木;赵芳;齐志宏;邱玲 刊期: 2010年第04期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 coli)存在于人和动物的肠道中,是肠道正常菌群之一,属于条件致病菌.其中一些特殊的血清型(肠致病性大肠杆菌、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肠侵袭性大肠杆菌、肠聚集性大肠杆菌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具有致病性,可引起人类感染性腹泻.
作者:罗中捷;周卓晟;郝春慧;刘红艳;黄正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了解目前武汉市市售水产品中孔雀石绿残留情况.方法:分别在上半年的6月份和下半年的10月份各采样75件,依据GB/T 20361-2006,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孔雀石绿.结果:上半年的孔雀石绿检出率为8.0%,下半年的孔雀石绿没有检出.结论:孔雀石绿的残留情况可能与季节有关.
作者:肖永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为快速查找食物中毒原因,并预防类似食物性疾病的再次发生.方法:分别对13份剩余食物样品进行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结果:在糯米糖饭和凉拌胡豆中分离出的可疑菌株为伤寒沙门菌.结论:根据临床症状及实验室分析,本次食物中毒是食用受到伤寒沙门菌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
作者:刘惠虹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含朱砂中药制剂中可溶性汞盐,测定含量并进行安全性评价.方法:通过处方分析、提取方法及检测方法筛查,并根据可溶性汞盐的化学性质,选用微波消解-原子荧光光度法检测含朱砂中药制剂中可溶性汞盐的含量,光电倍增管负压为300 v,原子化器温度为200℃,A通道灯电流为80 mA,还原剂为0.5%氢氧化钠+0.75%硼氢化钾,载流为3%硝酸.并根据样品检测结果及朱砂的日摄取量制定合理限度,完善质量标准中的安全性检查.结果:在0.8-4.0 μg/L的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检出限为0.1073 μg/L.平均回收率(n=6)为91.33%,RSD为3.36%.结论:本法简便、灵敏、准确,可用于含朱砂中药制剂中可溶性汞盐的测定,评价药品安全性,完善质量标准.
作者:张映娜;李旸华;曾丽玲;林秋凤;雷柳冰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垂体瘤转化基因(PTFG)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的表达相关性及其与肺癌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7例NSCLC组织及6例良性病变肺组织中PTTG和PCNA蛋白的表达.结果:NSCLC组织FITG和PCNA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7.72%和61.4%,在良性病变肺组织中均未检测到两者的表达.上述两种组织之间的PTTG和PCNA蛋白表达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TTG蛋白表达与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无关(P>0.05).PCNA蛋白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P<0.0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癌组织中PTYG和PCNA蛋白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306,P=0.005).结论:PTTG和PCNA在非小细胞肺癌中高表达,两基因表达成显著正相关,二者在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中有协同作用,并可作为非小细胞肺癌生物学行为的指标.
作者:苗淑荣;王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分析河北省2004~2008年流行性感冒(流感)流行特点和流感病毒优势毒株的情况,为流感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流感流行季节,采集流感样病例(Influenza Like Illness,ILI)咽拭子标本,用MDCK(Madin Darby Canine Kidney)细胞培养分离流感病毒,经血凝抑制(Hemasslutination Inhibition,HI)试验鉴定病毒型别.结果:2004年10月一2008年3月共采集ILI咽拭子标本3179份,分离到流感病毒288株,血清学鉴定结果A(H1N1)亚型78株,占27.08%,A(H3N2)亚型113株,占39.24%,B-Victoria系36株,占12.50%,B-Yamagata系61株,占21.18%.在2004~2005年流行期和2006~2007年流行期均以A(H3N2)亚型流感病毒占优势;2005~2006年流行期以A(H1N1)亚型流感病毒占优势;2007~2008年流行期优势流行株为B-Yamagata系流感病毒.除2005~2006年流行期外,我省流感病毒流行高峰期均在1月份.结论:河北省流感病毒流行有明显季节性,1月为发病高峰,感染人群中流感毒株A(H1N1)、A(H3N2)亚型和B-Victoria、B-Yamagata系交替出现,流行优势毒株不断发生变化.
作者:彭世强;刘艳芳;韩光跃;高伟;齐顺祥 刊期: 2010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实验验证并建立一种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准确检测血清中HBV cccDNA的方法,同时能够消除HBV rcDNA非特异性扩增的干扰.方法:用两步法提取20例乙肝患者血清中的total HBV DNA,分别用荧光PCR试剂盒定量检测HBV DNA和cccDNA.然后通过质粒保护型的DNA酶对提取的DNA模板进行消化处理,使rcDNA得到一定程度的降解后,再分别进行HBV DNA和cccDNA的定量检测.结果:未经过酶消化处理直接定量cccDNA时存在一定的非特异性扩增.这种非特异性扩增在HBV DNA含量>106 copies/ml时比较明显,消化前后cccDNA定量值的对数平均相差1.94.经过酶消化后的定量cccDNA值基本消除了rcDNA非特异性扩增的干扰.结论:通过质粒保护型的DNA酶降解rcDNA后再进行cccDNA检测是一个方便可行的解决cccDNA准确定量问题的方法,非特异性干扰几乎可以完全消除.血清cccDNA与HBeAg及HBV-DNA有关,提示它可能也是HBV复制的血清标志.乙肝患者血清中cccDNA的含量与total HBV DNA含量成正相关.
作者:江明凤;江培学;陈伟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检验科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生化检验.如何进一步提高生化检验质量,保证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并将其纳入标准化、科学化的统一管理轨道,已成为检验工作者急需思考和解决的主要课题之一.
作者:刘凤春;齐春华 刊期: 2010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