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雷艳君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现代认为心力衰竭与心肌细胞某些先天基因表达、调控异常有关。心力衰竭的基因治疗主要是通过转移和表达特异的基因,将目的基因导入靶细胞,纠正或补偿失去正常功能的蛋白质,抑制不利基因的表达。根据心力衰竭时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的改变,从病因学角度,导入不同的基因,以达到治疗心衰的目的。基因治疗有望成为心力衰竭新的治疗途径,本文就此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周晨虹;仲玲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分析流产后计划生育优质服务(PAC )在人工流产术后关爱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搜集本院2014年2-12月人工流产术后4975例,依据术后关爱指导方法不同将其分两组。对照组2475例,给予常规指导;观察组2500例,给予PAC指导。观察比较两组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 HAMD评分较低,知识知晓率及满意度较高,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AC在人工流产术后关爱中应用效果佳,应予推广。
作者:张丽;卢春洁;王福乡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究血液检验指标对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6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另外选取60例同期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根据研究组冠心病患者与对照组健康者体检者中的血液检测,对两组检测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两组对比结果中血小板各项指标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组患者红细胞分布、超敏CRP、同型半胱氨酸、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肌钙蛋白等各项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检验指标对冠心病的诊断具有显著的诊断价值,可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作者:汤琼健;董仁康;廖清霞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胆汁、血清CA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CA199)、hsCRP(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水平在良恶性梗阻性黄疸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以2012年6月-2014年12月我院普外科住院收治的恶性梗阻性黄疸疾病患者(A组,n=51)、良性梗阻性黄疸疾病患者(B组,n=45)、无黄疸的胆道良性疾病患者(C组,n=60)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免疫比浊法测定三组患者的胆汁、血清CA199及hsCRP水平。结果:与血清CA199及hsCRP水平相比较,三组患者的胆汁CA199水平较血清升高,胆汁hsCRP水平较血清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三组组内血清 CA199/hsCRP比值相比较,胆汁 CA199/hsCRP比值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 CA199/hsCRP比值与D/T比值(直接胆红素D‐BIL与总胆红素 T‐BIL的比值)在A组表现为相关关系(r=0.925, P<0.01),而在B组、C组均无相关性。结论:测定胆汁、血清CA199、hsCRP水平以及CA199/hsCRP比值有助于鉴别良、恶性梗阻性黄疸疾病。
作者:任清河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总结内镜黏膜切除术联合钛夹治疗结肠无蒂及亚蒂息肉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本研究选取60例直径>1.5cm无蒂及亚蒂结肠息肉患者进行内镜黏膜切除术联合钛夹治疗,先进行黏膜下注射,然后行全齐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再用肽夹封闭创面。结果:60例患者均一次性切除成功,术中12例患者发生出血现象,经针对性处理后均停止出血。4例患者在术后12h出血,经处理出血停止。结论:内镜下配合金属钛夹夹闭手术创面,无蒂及亚蒂结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中预防出血、穿孔及促进创面愈合均取得满意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叶向荣;雷霞;王细金;梅万甜;吴琪芳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他达拉非、坦洛新单用或联用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继发性性功能障碍临床效果差异。方法:观察对象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慢性前列腺炎继发性性功能障碍患者共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即A组、B组及C组,每组50例,分别采用他达拉非单用、坦洛新单用及两种药物联用治疗,比较三组患者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 NIH‐CPSI评分。结果:C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 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C组患者治疗后NIH‐CPSI评分均显著低于A、B组及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他达拉非、坦洛新单用,两种药物联用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继发性性功能障碍可有效缓解排尿障碍,提高日常生活质量,并有助于促进性功能恢复。
作者:陈厚富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肺炎合并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患者C反应蛋白(CRP)、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70例肺炎作为观察组和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根据是否合并全身炎性反应分为SIRS组(32例)和非SIRS组(38例),比较三组CRP、NT‐proBNP水平。结果:SIRS组及非SIRS组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SIRS组 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RS组患者NT‐proBNP水平与体温、心率呈正相关,与CO2分压、中性粒细胞分数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RP、NT‐proBNP对诊断肺炎合并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郭进 刊期: 2016年第14期
巨细胞病毒(CM V )感染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由于小儿机体发育尚未成熟,免疫力较弱,易受到侵害。CM V的感染主要器官是肝脏,也对呼吸、神经、血液等系统有侵害,重者导致胎儿畸形,乃至死亡,严重威胁到小儿的身心健康。通常,CM V感染在正常人群中主要表现为亚临床不显性感染和潜伏性感染。尤以妊娠期和小儿巨细胞感染为突出,是导致各种生理缺陷和各类不可逆损伤的主要因素。所以,加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早期临床诊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对小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进行综述。
作者:陆念英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胃窦癌采用钡餐、胃镜及C T检查结果差异。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胃窦癌患者44例为观察对象,病理检查前分别采用钡餐造影、胃镜和C T进行检查,比较各种检查方法在胃窦癌中检出率及表现。结果:钡餐造影、胃镜、CT 在胃窦癌中检出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胃镜和CT在胃窦癌分型符合率均高于钡餐造影(P<0.05)。结论:钡餐造影、胃镜及CT扫描在胃窦癌中均有较高检出率,但胃镜和CT扫描可更有效判定胃窦癌分型,不同检查方法有不同适应证、禁忌证和表现,临床中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适宜的辅助检查方法,同时可采取联合检查方法进行诊断,以更好提高检出效率。
作者:段天鹏;尹建军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9月收治的80例胫骨平台骨折的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加压钢板内固定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骨折愈合时间、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骨折愈合时间以及完全负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后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随访时的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满意,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短,膝关节功能恢复好。
作者:赵智勇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研究炭疽杆菌菌龄、青霉素浓度及琼脂浓度对炭疽杆菌串珠试验结果的影响。方法:将20亿/ml浓度炭疽杆菌菌液接种在青霉素培养基(青霉素浓度0.1~0.05U/ml ,琼脂浓度为0.4%~0.5%)中继续培养6h、4h、3h、2h、1h、0.5h;将20亿/ml浓度炭疽杆菌菌液接种含青霉素浓度0.6U/ml、0.4U/ml、0.2U/ml、0.1U/ml、0.05U/ml、0.025U/ml的青霉素培养基(琼脂浓度为0.4%~0.5%)中37℃培养2h;将20亿/ml浓度炭疽杆菌菌液接种在琼脂浓度分别为0.7%、0.6%、0.5%、0.4%、0.3%、0.2%的青霉素培养基中(含0.05U/ml青霉素)37℃培养2h ,随后取涂片干燥、固定和染色。结果:串珠试验结果在青霉素培养基中继续培养2h的准确率为60%。串珠试验结果在含0.05U/ml青霉素的青霉素培养基中培养2h准确率达72%;串珠试验结果在含0.05U/ml青霉素和0.4%的琼脂的青霉素培养基中培养2h准确率达90%。结论:炭疽杆菌的菌龄、青霉素培养基中青霉素浓度及琼脂浓度三者与串珠试验结果关系密切,串珠试验结果在含0.05U/ml青霉素和0.4%的琼脂的青霉素培养基中培养2h的准确率高。
作者:徐珠锦;郭震;刘军 刊期: 2016年第14期
近年来,精神心理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其治疗、预防与康复工作已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目前,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是患者融入社会、恢复社会功能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赣州市精神疾病防治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以精神专科医院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重视精神卫生知识宣传和家庭支持,建立社区精神疾病防治体系,以促进精神疾病患者更好的恢复社会功能融入社会。
作者:郑亚楠;胡明双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分析优质护理措施对降低儿科院内感染的效果。方法:以2012年1月-2013年6月我院儿科收治的1448例患儿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以2013年7月-2014年1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1532例患儿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措施。结果:观察组患儿院内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或家长相关健康知识知晓得分与健康行为形成得分情况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家长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优质护理措施能有效降低患儿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儿与家长的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更加符合其对于护理服务的需求,值得应用与推广。
作者:梁雪梅;刘增香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云克联合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以40例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为观察对象,全部患者入院后均以云克联合化疗进行治疗。随机将入选病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加用针对性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0%)显著低于对照组(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疼痛改善总有效率为80.0%,高于对照组的65.0%( P<0.05)。结论:云克联合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具备临床疗效,予以患者针对性护理可明显改善疼痛,有利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邓春晓;杨观娣;许美仙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在药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引入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BL ),比较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药理实验教学中的教学效果。方法:以我院2011级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生113名为考察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56名)和对照组(57名),前者采用PBL教学法,后者采用传统教学法,通过理论知识考核和问卷调查两个方面比较。结果:理论知识考核结果显示实验组成绩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在知识掌握、沟通和交流能力、搜集资料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个人兴趣、团队合作互助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PBL教学法在药理实验教学中的使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及个人综合素质,值得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作者:霍宇;杨捷;龚志强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分析上尿路结石的手术方式对患者治疗效果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9月-2015年11月79例进行手术治疗的上尿路结石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四组,1组为体外震波碎石组,共15例;2组为输尿管镜下弹道碎石组,共29例;3组为经皮肾镜取石术,共22例;4组为开放取石术,共13例,比较各组的治疗效果。结果:1组患者取石成功率为80.0%;2组、3组、4组患者取石成功率分别为89.7%、90.9%、92.3%,与1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四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具有较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3.8%,明显高于1、2、3组,四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临床中要根据患者病情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提升患者治疗效果。
作者:赵景新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分析应用血清恶性肿瘤特异生长因子(TSGF)和鳞状细胞癌(SCC)两项指标联合检测方式对患有宫颈癌疾病患者的病情实施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手术后病理学确诊为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和宫颈癌疾病的患者,各56例,和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健康女性56例。分别将其定义为研究1组、研究2组、对照组。对三组的血清TSGF和SCC两项指标水平进行测定,并对比检测结果和检测结果的阳性人数。结果:研究2组血清TSGF和SCC两项指标水平及检测阳性人数明显高于研究1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1组血清TSGF和SCC两项指标水平及检测阳性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血清TSGF和SCC两项指标联合检测方式对患有宫颈癌疾病患者的病情实施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周斌峰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A )患者免疫球蛋白和血小板参数与病情活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5年1月在我院初诊为RA的76例患者作为研究组,40例为活动期RA ,36例为临床缓解期RA ,另选取同期在院体检的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RA患者及健康者血清标志物AKA及抗CCP抗体,计算其在两组研究者体内的阳性检测率;分别测定RA患者及健康者免疫球蛋白和血小板参数,比较其在不同病情活动者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AKA和抗CCP抗体的相关性。结果:AKA和抗CCP抗体检测活动期RA及缓解期RA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活动期RA阳性率高于缓解期RA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患者免疫球蛋白及血小板参数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在活动期RA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缓解期RA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M及血小板参数PLT及PCT与AKA及抗CCP抗体呈直线正相关。结论:RA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血小板参数的早期检测,可及时反映其病情活动变化,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刘静;雷艳君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分析助产护理对提高高龄初产妇分娩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00例高龄初产妇作为观察对象,将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分娩护理,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助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产妇分娩后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助产护理对提高高龄产妇分娩质量的影响。结果:观察组产妇的自然分娩率高达90%,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产妇产后2h内的出血量、分娩时间都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产妇的抑郁评分以及Apgar评分也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分娩护理上加入助产护理干预可以提高高龄初产妇的分娩质量,也能够有效消除产妇在分娩前的焦虑心理,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产妇分娩的风险,还保障了母婴健康,因此,助产护理干预在产科临床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顾菊香 刊期: 201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治疗胸腔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80例胸腔积液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胸腔穿刺术,观察组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胸腔积液控制时间、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引流术治疗胸腔积液具有安全性高、操作简便等特点,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快速恢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刘海库 刊期: 2016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