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误诊为肝炎的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4例

陈荷英;冯藏蕊

关键词: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肝炎, 丙氨酸转氨酶, 肌酸激酶
摘要:我院肝炎病房1988~1997年收治4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患儿,均因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就诊,误诊为肝炎,现报告如下.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心肌酶谱测定在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并心脏损害的意义

    1999年10月~2001年2月我们对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确诊为轮状病毒性肠炎58例患儿,常规进行心肌酶学测定,观察患儿是否存在心肌损害及损害程度,现报告如下.

    作者:郑凤莲;霍开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噬血细胞综合征4例

    我院2000年10月~2001年9月收治噬血细胞综合征4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友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腺苷脱氨酶、抗结核抗体在颅内感染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结脑、化脑、病脑)为常见的小儿颅内感染性疾病,不典型病例较多,给诊断带来较大困难.我们对43例结脑、25例化脑、31例病脑患儿进行脑脊液腺苷脱氨酶(ADA)、抗结核抗体(结抗)测定与分析,以探讨其在颅内感染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安金斗;张静;高铁铮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脑性瘫痪早期诊断和干预治疗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CP)作为一种运动性伤残,主要影响儿童生长发育,也很影响心理、社会和情绪成熟.上学可出现许多特殊困难,工作训练、就业和融入成人社会也面临挑战.CP患儿将增加损伤的危险及易于患病,在保健、康复和教育方面都将有大量经济负担.平均寿命也明显缩短.是个人、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因此,我们应寻找减少CP发生率,减轻其严重性的解决办法.

    作者:鲍秀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药物性心肌病1例

    患儿,女,6岁,因确诊白血病0.5年要求化疗入院.患儿于0.5年前因呕血在我科住院确诊急性白血病(M3b型),当时查染色体未见异常,予维甲酸治疗一疗程后,予DA3-5方案(Ara-c 70 mg+DNR 10 mg),共4次化疗,复查骨髓提示缓解.既往曾在我科诊断二尖瓣脱垂症,查体:体温 36.5 ℃,脉搏147次/min,呼吸37次/min,血压120/70 mmHg,神清,轻度贫血貌,皮肤黏膜未见黄染、皮疹及皮下出血点,淋巴结不大,颈软,颈静脉无怒张,两肺呼吸音粗,无罗音,心率147次/min,律齐,可闻及奔马律,无早搏及杂音,腹稍胀,肝肋下4 cm,脾左肋下2 cm,质中偏硬,腹水征(-),双下肢无水肿.

    作者:刘德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幼年型皮肌炎22例误诊分析

    目的了解幼年型皮肌炎的特点,提高对其认识,减少误诊和漏诊的发生.方法统计22例幼年型皮肌炎外院误诊情况,分析原因,了解外院疑诊疾病的特点,加以鉴别.结果 42例中22例误诊,占52.4 %,其中误诊过敏性皮炎占40.9 %,急性肾炎占18.2 %,系统性红斑狼疮占13.6 %,感染后肌炎及生长痛各占9.1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及肺结核复发各占4.5 %.结论幼年型皮肌炎与成人皮肌炎不同,其早期症状多为皮肤损害,且常无特异性,易误诊.误诊原因在于对其认识不足,仅考虑常见病而忽视少见病.

    作者:李晓红;王宏伟;程佩萱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深低温停循环下布-加综合征根治术4例

    1997年2月~2001年2月我院在深低温停循环(DHCA)下为4例布-加综合征患儿施行手术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永武;白希玲;谌启辉;杨能善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玉丹荣心丸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玉丹荣心丸治疗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病毒性心肌炎61例常规使用大剂量维生素C和能量合剂.随机将其分成A组31例为玉丹荣心丸治疗组,B组30例为对照组.两组均治疗并观察随诊8周,治疗开始前及治疗结束后记录患儿体征、心肌酶谱、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变化,所得数据采用χ2检验.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09 %,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66.67 %).结论玉丹荣心丸治疗儿童病毒性心肌炎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王航雁;衣京梅;张晓飞;刘立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普米克令舒治疗肺炎105例

    目的观察雾化吸入普米克令舒治疗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13例肺炎随机分为治疗组105例及对照组108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普米克令舒(布地奈德雾化混悬液)雾化吸入.观察两组呼吸恢复正常的时间、肺部罗音消失时间及住院天数,并行统计学对比.结果治疗组呼吸恢复正常时间、肺部罗音消失时间及住院天数分别为(4.60±1.28)d、(6.83±2.38)d、(7.20±2.39)d,而对照组分别为(5.35±1.77)d、(8.56±2.87)d、(8.30±3.03)d.两组各项观察指标对比有极显著差异(P<0.001).结论普米克令舒雾化吸入佐治小儿肺炎,能较快改善患儿呼吸功能,肺部罗音消失更快,缩短患儿的住院天数.

    作者:白剑鹏;华涛;许白叶;陈激文;刘思赵;林泽编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肝豆状核变性误诊13例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由铜代谢障碍引起,男女比例约为2~5:1,多见于儿童,临床表现多样,误诊率高.我院自1998年1月~2000年12月收治的肝豆状核变性误诊13例,现分析如下.

    作者:赵青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免疫性血管炎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免疫性血管炎与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的关系.方法 4周龄日本大耳幼年家兔61只及4月龄成兔10只分为6组.用10 %牛血清清蛋白重复静脉注射诱发免疫性血管炎,并喂饲胆固醇饲料.A组:血管炎幼兔冠脉造影组27只;B组:正常成年兔冠脉造影对照组10只;C组:正常幼兔冠脉造影对照组10只;D组:血管炎加胆固醇喂饲组8只;E组:单纯胆固醇喂饲对照组8只;F组:基础喂饲对照组8只.实验满4周后A、B、C三组行冠状动脉造影;满12周后D、E、F三组分别取心脏做主动脉冠状动脉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A组中6只出现明显冠状动脉扩张,B组和C组冠脉无扩张.D组出现严重AS,表现为脂质斑块厚,隆起于内膜表面.E组仅出现轻度AS,表现为脂质斑块薄,且主要集中于主动脉根部.D组与E组比较,其脂质斑块面积百分比(PA)、冠状小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IA)和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DS)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F组无AS改变.结论血清性免疫血管炎急性期可致部分幼兔冠状动脉扩张,并可显著加重胆固醇喂饲家兔AS形成.免疫性血管炎是AS和缺血性心脏病发生新的危险因素.

    作者:康闽;韦卫中;王宏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苯巴比妥治疗新生儿海洛因撤药综合征2例

    我们使用苯巴比妥治疗2例新生儿海洛因撤药综合征,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湛月娥;王丹;马恒颢;谢祥鳌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生物节律在中央-颞区棘波的小儿良性癫(间)单次择时服药的意义

    目的探讨得理多睡前一次用药治疗具有中央-颞区棘波的小儿良性癫(间)(BCECTS)的疗效及与生物节律的关系.方法 47例BCECTS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常规治疗组24例,得理多10~30 mg/(kg*d),分3次口服;择时治疗组23例,得理多5~10 mg/(kg*d),睡前一次口服.治疗随访3年.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 %及87 %(P>0.05),择时治疗组副作用少于常规治疗组.结论得理多择时治疗(睡前顿服)与常规治疗治疗BCECTS的疗效相近,生物节律可能呈现于BCECTS的睡眠发作中.得理多单次择时治疗的用量小,副作用少.

    作者:吴小满;刘智胜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高位硬膜外阻滞治疗儿童扩张型心肌病2例

    儿童扩张型心肌病(DCM)预后很差,1年生存率为75 %,5年生存率为60 %[1],心衰晚期用常规药物提高心功能效差.为探索有效治疗办法,我们应用高位硬膜外阻滞尝试治疗儿童DCM 2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竹琴;刘凤岐;刘志襄;李竹英;吴树亮;孙波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水痘并小脑脑干炎1例

    患儿,男,6岁,因水痘后运动障碍4 d入院.患儿在水痘结痂后出现头晕、呕吐,次日出现站立不稳,全身摇晃,不能坐、站、走,并出现流涎、发声低哑.入院查体:体温正常,脉搏9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6/10.7 kPa,面部及躯干部皮肤可见较多水痘结痂,心肺腹未见异常.神经系统检查:神清,查体合作,双眼球无震颤,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迟钝,声音低哑,流涎,腭反射、咽反射消失.

    作者:屈素青;吴南海;栾佐;黄宁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西力欣致阴茎血管性水肿1例

    患儿,男,38 d,因鼻塞、口吐白沫5 d入院.体检:体温37.2 ℃,呼吸38次/min,心率110次/min,体重6 kg,发育营养好;前囟1.5 cm×1.5 cm,平软;唇周微绀,无鼻扌扇及三凹征;咽轻度充血;双肺呼吸音粗,闻及中细湿罗音及少许痰鸣音;心律齐,心音有力,心前区闻及Ⅱ~Ⅲ/6级收缩期杂音,吹风样;腹平软,肝肋下1.5 cm,剑下1.5 cm,质软、缘锐,脾未扪及.

    作者:方敏;李华强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特发性扭转性肌张力不全的临床及治疗

    目的探讨小儿特发性扭转性肌张力不全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疗效的初步评价.方法对10例特发性扭转性肌张力不全患儿的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均采用口服药物治疗,住院治疗1例缓解,9例有效,并对5例进行随访,平均2年6个月.结果发病高峰年龄6~9岁,单下肢起病5例,单上肢3例,颈部2例.10例实验室及头颅影像检查均正常.随访5例坚持治疗,3例好转,2例无效.结论药物治疗是小儿特发性扭转性肌张力不全的主要治疗方法,疗效有时不稳定,治疗需个体化.

    作者:肖静;吴沪生;邹丽萍;方方;丁昌红;安静;沈颖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免疫缺陷儿童的肺部并发症

    免疫缺陷病在儿童是较常见的,而在免疫缺陷的儿童中,肺部并发症常见,它是死亡的主要原因.探讨免疫缺陷儿童的肺部病变,对于及早诊断、及早治疗、降低死亡率非常必要.

    作者:冯雪莉;申昆玲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反复热性惊厥对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及其机制

    目的观察热性惊厥对学习记忆的影响及其与海马苔藓纤维发芽的关系.方法采用热水浴诱导惊厥模型,诱导生后22 d SD大鼠发生15次热性惊厥.采用Morris水迷宫方法检测大鼠惊厥后近期和远期(3个月后)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采用Timm染色观察海马颗粒细胞苔藓纤维发芽现象.结果热性惊厥组大鼠在惊厥后早期和3个月后的寻找平台潜伏期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Timm染色显示惊厥15次大鼠海马区有明显的苔藓纤维发芽现象,持续至3个月后.结论反复热性惊厥可造成学习记忆损伤,海马苔藓纤维发芽可能是其发生的潜在基础.

    作者:常杏芝;秦炯;游石琼;李朝阳;吴希如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亚低温治疗对窒息新生儿消化系统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亚低温治疗对窒息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儿消化系统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重度窒息足月新生儿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7例.两组均采用相同常规基础对症治疗.治疗组同时采用选择性头部降温方法,维持鼻咽温度34±0.5 ℃,持续72 h;对照组不进行亚低温治疗.检测肝功能、胆红素及临床胃肠动力学改变等指标.结果两组肝功能异常人数比较无差异,生后68~79 h血清胆红素治疗组为136±27 μmol/L,对照组为159±22 μmol/L,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选择性头部降温并未加重HIBD新生儿肝脏功能损伤,但可能对胃肠动力存在一定影响.

    作者:张旭东;周文浩;邵肖梅;陈超;樊绍曾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