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白血病并感染52例

牛新清

关键词:儿童, 白血病, 急性, 感染
摘要:为探讨儿童急性白血病患儿并感染的临床特点,我们对52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并感染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旨在提高对其感染特点有所认识,为预防和减少感染的发生提供依据.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缺氧缺血性脑病大鼠脑多巴胺含量的动态变化及病理观察

    目的探讨多巴胺(DA)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Z)中的变化规律,揭示HIBI中细胞形态变化及其死亡形式,为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发病机制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方法利用7日龄SD大鼠99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和实验组,用高效液相-电化学检测法测定脑损伤后0 min、30 min、1 h、3 h、6 h、9 h、12h、24 h、48h皮层、纹状体、脑干DA含量的动态变化.光镜下观察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 1.动物缺氧缺血(HI)后DA在30min即有明显上升,纹状体和皮层、脑干内DA含量分别在HI后6 h、9 h达高峰,之后缓慢下降.2.细胞病理改变:HI后3 h时水肿,6 h时有局灶性坏死,12 h、24 h及48 h出现大量坏死的神经细胞.3.凋亡(APO)出现在细胞坏死之前,HI后3 h APO细胞出现,6 h后APO细胞明显增加.结论 1.新生鼠HI后早期脑细胞内DA含量即增高,6 h、9 h可达到高水平,脑细胞损伤与DA含量有关.2.HI后脑细胞死亡有APO和坏死两种形式.

    作者:张淑玲;董艳臣;常全忠;蔡新华;路成吉;郭学鹏;罗克娴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结核纯蛋白衍化物与婴幼儿哮喘及细胞免疫的关系

    目的了解结核纯蛋白衍化物(PPD)结果与婴幼儿哮喘及细胞免疫的关系.方法将接种卡介苗后的婴幼儿100例按有无哮喘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检测PPD皮试及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水平.结果实验组PPD皮试阳性6例(6/50),阳性率12%;对照组阳性30例(30/50),阳性率60%,实验组PPD阳性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x2=8.92 P《0.01).实验组CD+3(69.05±5.55)%、CD+4(45.67±6.03)%、CD+8(24.32±3.06)%、CD+4/CD+8(1.66±0.36)%与对照组[分别为(67.33±5.96)%、(42.95±7.21)%、(22.37±3.97)%、(1.47±0.28)%]相比均增高,t分别为2.54、2.45、2.80、2.98,P均《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PPD结果与哮喘及免疫状态有密切关系.

    作者:李明;邓向红;郑铠军;程敏婷;何洁冰;邬蕴仪;冯桂英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综合方案治疗白血病35例

    近几年来,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淋)患儿采取了诱导期用V(VCR,长春新碱)、D(DNR,柔红霉素)、P(Pred,泼尼松)+中剂量MTX-CF(氨甲喋呤-四氢叶酸)、诱导分化剂维生素D3(VitD3),缓解后用小牛胸腺素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综合性措施,我们共治疗35例急淋患儿,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郭松伟;赵金枝;姚卓亚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加温诱导人神经母细胞瘤SK-H-SN细胞凋亡的研究

    目的探讨加温对诱导神经母细胞瘤SK-H-SN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用三种温度41.5℃、43℃、45℃诱导SK-H-SN细胞凋亡.采用形态学观察、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UNEL)的方法检测细胞凋亡的结果.结果加温至41.5℃、43℃均可诱导SK-H-SN细胞凋亡,且凋亡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45℃时凋亡率下降,但出现大量的坏死细胞.结论加温可诱导SK-H-SN细胞凋亡,在一定范围内,凋亡率和温度呈正相关,热疗可能为神经母细胞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手段.

    作者:王旭辉;杨启政;陈琦;杨险峰;徐尚恩;杨茹镜;赵晖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感染性疾病患儿门诊输液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我院某日门诊输液治疗感染性疾病患儿的年龄分布、所患疾病、治疗用药等临床特点,初步探讨存在的问题.方法应用x2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分析本组临床资料.结果全天输液治疗患儿以2~7岁为主;疾病以呼吸道和肠道感染为主;97.38%患儿应用抗生素,第三代头孢菌素使用率高达68.86%.结论需加强门诊输液和抗生素管理.

    作者:陈晖;白志荣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高浓度氧肺损伤研究进展

    氧气是临床上常使用的治疗气体,目前抢救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应用高浓度氧(高氧)进行机械通气治疗,这一措施虽可挽救大量新生儿的生命,但使用不当,却可导致氧中毒,其中直接的损害器官是肺脏,由于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其肺表面活性物质(PS)系统和抗氧化酶(AOE)系统发育不成熟,更易导致以炎症和纤维化为主要特征的另一并发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产生[1],近年来已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作者:许峰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缺铁性贫血对婴幼儿体格生长及智能行为发育的影响

    目的探讨缺铁性贫血(IDA)对婴幼儿体格生长和智能行为发育的影响.方法对264例婴幼儿的生长发育进行纵向监测,定期对体重、身高(长)、智力发育指数(MDI)、精神运动发育指数(PDI)以及行为问题进行测试,智能测试采用Bayley婴幼儿发育量表,行为测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筛查量表.根据2岁时有无IDA分为两组:1.贫血组(96例);2.非贫血组(168例).建立数据库,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贫血组2岁体重较对照组低(P《0.05),1~2岁体重年增长率较对照组低(P《0.05).2岁贫血组MDI、PDI均低于对照组,且这种改变在2.5岁贫血完全纠正时仍存在;另外2岁IDA患儿血红蛋白水平与其MDI和PDI分值呈正相关.行为方面贫血组2~3岁行为问题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突出表现在社交退缩和躯体诉述两个行为因子上.结论 IDA对婴幼儿体格生长和智能行为发育均产生不良影响,积极防治IDA对保证婴幼儿正常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衣明纪;马爱国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散发病例的诊断

    目的分析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散发病例的临床特点,探讨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总结了20例散发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了随访.结果起病年龄平均为4岁7个月,首发症状均为步态异常,以进行性痉挛性截瘫为特征,且肌张力增高较肌力减弱更为显著.体感诱发电位检查6例中5例有异常.脊髓MRI检查有2例异常.10例4岁前发病者,8例不能独走,5例发展为复杂型;10例4岁以后发病者,均能维持独走能力且均为单纯型.2例DDST筛查有精神发育落后的患儿均转为复杂型.结论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散发病例的临床特点与有家族史者相似.体感诱发电位检查可能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4岁前发病者或早期伴有精神发育落后者预后可能较差.

    作者:李明;张敬京;包新华;秦炯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补锌治疗地图舌60例

    临床上地图舌患儿并不少见,经微量元素测定发现均系锌缺乏症,现就我们近10年来诊治的120例地图舌患儿治疗情况,总结如下.

    作者:王俊芳;秦周顺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新生儿窒息缺氧程度与黄疸的关系

    一般认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高胆)常见原因除感染、溶血外,还与缺氧有关.但临床观察发现缺氧越重的新生儿黄疸反而越轻.为探讨缺氧程度与黄疸的关系,我们对轻、重度窒息及无缺氧的头颅血肿患儿黄疸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龙德瑾;周婕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儿童肺炎血小板四项参数检测的临床意义

    为更好地评价血小板(PLT)功能及其应用价值,我们收集了本院儿科病房1998年9月~2000年3月住院的102例肺炎患儿,应用PLT、血小板比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四项血小板参数探讨其在急性肺炎中的价值.

    作者:王锁英;余文丰;金胜利;赵鹏程;顾兆坤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幼儿园内肺炎链球菌感染爆发流行的调查报告

    目的分析引起幼儿园内肺炎链球菌感染爆发流行的相关因素和流行特点.方法详细调查导致流行的有关因素,动态分析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经过及实验室检查特点.结果 3 d内共有126人发病,占同期180名住园儿童的70%,其中50例咽拭子培养均有肺炎链球菌生长.126名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15例占91.4%,支气管炎6例占4.7%,肺炎5例占3.9%.均对青霉素敏感,经青霉素、哌拉西林等治疗全部治愈.居住拥挤、环境污染严重、外来人员大量涌入是导致流行的主要因素.结论肺炎链球菌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爆发流行,改善管理是杜绝流行的关键.

    作者:欧致新;徐益群;石军;李志方;王玉巧;朱德全;罗云;崔生瑞;薄辉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睾丸扭转与急性附睾炎的鉴别

    睾丸扭转和急性附睾炎在小儿并不少见,临床上二者不易区别,尤其是基层首诊医院对可疑病例未尽早手术探查,使扭转睾丸缺血坏死、失去治疗时机.我院自1994年11月~2000年9月收治14例阴囊急症,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铁强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原发性癫患儿抗癫药物治疗前后免疫学指标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癫患儿用药前后免疫功能的改变.方法全身性发作33例分别在用抗癫药物前、用药后3个月、6个月对其血免疫球蛋白、循环免疫复合物(CIC)、T细胞亚群等免疫指标进行测定.结果IgG用药后3个月明显升高,用药前后有显著差异(P<0.0001);CD+4用药前后均下降(P=0.045);CD+8用药前正常,用药后升高,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01);CD+4/CD+8用药前较正常降低,用药后下降更明显,比较有明显差异(P<0.001).结论癫患儿抗药物(AED)治疗前即存在自身免疫异常,而AED对免疫的某些指标有一定影响.

    作者:罗云;李志方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急性白血病并感染52例

    为探讨儿童急性白血病患儿并感染的临床特点,我们对52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并感染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旨在提高对其感染特点有所认识,为预防和减少感染的发生提供依据.

    作者:牛新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脑缺氧缺血损伤新生大鼠热休克蛋白70的合成研究

    目的观察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缺氧缺血(HI)新生大鼠脑内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正常对照组以及HI组不同时间点的脑海马和皮质部位的HSP70阳性细胞数.结果正常脑组织内未观察到明显HSP70阳性细胞,HI后阳性细胞明显增加.HI后2 h即可观察阳性细胞,48 h、72 h达到高峰,7d时已经明显下降.结论 HI是脑HSP70合成极为敏感的诱因,且HSP70的生成量随HI后时间增加呈动态变化过程.

    作者:刘志伟;陈惠金;蒋明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B组链球菌Ⅲ型特异性IgG抗体母婴配对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B组链球菌(GBS)Ⅲ型特异性IgG抗体在新生儿GBS感染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取母子双份血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GBSⅢ型特异性IgG抗体的检测,取子血清应用对流免疫电泳(CIE)的方法进行GBS抗原的检测.结果 113例中GBS抗原阳性34例,有感染症状者25例,无感染症状者9例,GBS抗原阳性者中有感染症状者的母子抗体水平明显低于无感染症状者,有感染症状者中GBS抗原阳性者的母子抗体水平明显低于GBS抗原阴性者.结论 1.GBS型特异性IgG抗体对新生儿GBS感染有保护作用;2.GBS型特异性IgG抗体的检测可作为新生儿GBS感染的辅助诊断方法.

    作者:钟雁;吴明昌;张桂荣;王咏红;王槿芳;佟月娟;杨永弘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病毒性脑炎儿脑脊液细胞因子测定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病脑)与细胞因子的关系.方法测定23例病脑患儿和对照组脑脊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IL-8、干扰素-α(IFN-α)的水平,对TNF-α、IL-8、IFN-α及IL-2两两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病脑组脑脊液TNF-α、IL-8、IFN-α、IL-2(ng/L)分别为374.90±74.38、16.55=3.73、257.80±47.23、179.66±40.6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病脑组TNF-α与IL-8、IFN-α、IL-2均呈正相关,IL-8与IL-2成正相关,差异有显著性(r=0.76,0.80,0.63,0.68 P《0.01).结论 TNF-α、IL-8、IFN-α、IL-2在病脑发病过程中相互作用形成细胞因子网络,参与了机体抗病毒免疫和病脑的病理损害过程.

    作者:吴革菲;刘智胜;余春涛;刘玲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肉眼血尿外阴分泌物增多

    病历摘要患儿,女,10岁,因间歇肉眼血尿8年,外阴分泌物增多1个月入院.患儿2岁时因感冒后出现肉眼血尿,不伴尿路刺激征、水肿及少尿.外院予抗感染及对症治疗12 d,肉眼血尿消失.8年来患儿多次于感冒后出现肉眼血尿,每次持续1~5 d,均在感冒症状缓解后肉眼血尿消失,但仍有持续镜下血尿.

    作者:栾江威;刘智胜;李翠华;鲁建生;徐万银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成都市学龄期儿童血清蛋白含量调查分析

    本文对成都市学龄期儿童1038名进行了血清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含量调查及分析,现报道如下.对象和方法一、对象成都市区和郊区共十所小学随机选择无心、肺、肝、肾及慢性传染疾病,无反复呼吸道感染,无急慢性腹泻及先天消化道畸形,无素食的小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1038名,男527名,女511名.年龄7~12岁.

    作者:郭文俊;廖清奎;王晓阳;吴艳乔;李晓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