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的护理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龚晓华

关键词:脑卒中, 后遗症, 照顾者, 照顾需求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护理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0-12—2013-01收治的7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2组均接受高血压脑出血的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由专职护士给予综合护理干预。随访半年比较2组血压监测、合理用药及饮食锻炼的依从性及血压的控制水平。结果观察组干预后6个月各项指标的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平均血压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提高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识和治疗的依从性,降低血压,改善患者病情,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临床实用价值,值得推广。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溶栓后高压氧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目的:观察溶栓后高压氧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和常规支持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治疗。比较2组血流动力学改变、神经功能、生活能力和运动能力。结果治疗前2组血流动力学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全血黏度、红细胞电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FAM和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溶栓后高压氧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神经功能、生活能力和运动能力,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殷振江;王力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梗死再发的效果比较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梗死再发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诊治的92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组各46例,A组给予氯吡格雷治疗,B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2组治疗情况。结果治疗后A组CCAD、IMT和斑块面积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与B组比较改善程度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B组明显高于A组(P<0.05),2组间病死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氯吡格雷预防缺血性脑梗死再发效果明显,优于阿司匹林,可推广应用。

    作者:何芸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以同期健康体检的受检者60例为健康对照组,对比2组以及不同面积与分型的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与 FIB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P<0.05);脑梗死面积越大,血清hs-CRP与FIB水平越高(P<0.05);脑梗死病情越重,血清hs-CRP与FIB水平越高(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与FIB水平能够有效提示患者发病以及病情严重程度,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汪倩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脑卒中介入治疗患者住院不同阶段健康教育需求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脑卒中介入治疗患者住院不同阶段健康教育的需求内容及方式,提高健康教育的效率和质量。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100例脑卒中介入治疗的住院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患者入院时的主要需求是了解病情及相关检查;住院期间的主要需求是知道介入治疗方法及护理,并发症的预防;出院阶段的主要需求为用药安全及康复指导。结论脑卒中介入治疗患者住院不同阶段的健康教育需求存在多样性,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教育,可提高患者的掌握度和满意度,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卫生资源的利用率。

    作者:张婧爽;冯英璞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高血压患者平均动脉压与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分析高血压史和平均动脉压水平与脑卒中发病的相关性。方法对5434例中老年人群进行基线调查,根据有无脑卒中分为脑卒中组和非脑卒中组,记录其高血压史、年龄、平均动脉压、性别、体重指数等一般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探讨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史和平均动脉压与脑卒中的相关性采用分层单因素分析,高血压史分为无高血压组、20 a以下组和20 a以上组3个亚组;平均动脉压分成<75 mmHg组、正常组和>165 mmHg组3个亚组。结果高血压病程、平均动脉压异常、年龄、性别等为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史亚组组间比较,P<0.01;平均动脉压<75 mmHg组与平均动脉压正常组比较,P<0.01;平均动脉压正常组与平均动脉压>165 mmHg组比较,P<0.01;平均动脉压<75 mmHg组与平均动脉压>165 mmHg组比较,P>0.05。结论高血压史与脑卒中的发生率密切相关,病史越长,脑卒中发生几率越高;平均动脉压异常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过高或过低对脑卒中发病率的影响不明显。

    作者:郑蕾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联合应用氯吡格雷(波立维)、阿司匹林抗血小板凝聚治疗的临床效果,旨在为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3-06—2014-06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75例。2组入院后均行基础治疗,观察组联合应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进行抗血小板凝聚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外单独应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凝聚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和血小板凝聚率。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和血小板聚集率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显著,可改善早期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有效抑制血小板凝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利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早期高压氧治疗儿童弥漫性轴索损伤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早期高压氧治疗儿童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疗效和机制。方法选取36例弥漫性轴索损伤儿童,分为高压氧治疗组(19例)和对照组(17例)。观察FA值的变化及治疗6月后GOS预后评分。结果高压氧治疗组GO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各区域FA值均有升高,但高压氧组治疗后各区域FA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高压氧治疗对弥漫性轴索损伤有一定疗效,并能改善其预后。

    作者:陈中俊;刘文广;郑金玉;左建东;李靖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血塞通联合西医抗血小板治疗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血脂代谢的影响

    目的:探讨血塞通联合西医抗血小板治疗对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及血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13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时间分成中西医结合组(A组,n=69)和西医组(B组,n=69)。B组予以依达拉奉+阿司匹林+奥扎格雷钠的西医治疗方案,A组在西医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联合血塞通静滴。对比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神经功能评分及血脂代谢指标变化情况,记录临床疗效。结果 A组临床总有效率91.3%,显著高于B组的72.5%( P<0.05)。治疗后,2组中医症状积分及NIHSS、NFDS等神经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其中A组降幅大于B组(P<0.05)。治疗后2组TC、TG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HDL-C水平较治疗前显著提升(P<0.05);其中A组各指标变化幅度均显著大于B组(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予以西医抗血小板治疗联合血塞通静滴方案,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其血脂代谢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郭东青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高血压脑出血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后迟发再出血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后颅内迟发再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本院近2a收治的86例骨瓣开颅手术清除血肿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析12例术后再出血中迟发出血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按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 )分级法评价:Ⅲ级1例,Ⅳ级2例,Ⅴ级1例。结论防止术后脑组织塌陷、移位导致血管牵拉破裂和平稳控制术后血压是预防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迟发再出血的重要环节。

    作者:张猛;颜庆华;刘枫;黄海源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尼莫地平对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脑氧供需平衡的影响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尼莫地平对于行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脑氧供需平衡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03—2014-07我院治疗的幕上肿瘤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于麻醉前注射尼莫地平,而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对比2组全麻诱导前(T1)、气管插管即刻(T2)、切硬脑膜即刻(T3)、切硬脑膜后1 h(T4)、缝硬脑膜时(T5)、术后1 d (T6)的血气分析结果及脑氧供需指标的变化。结果与T1时刻比较,2组 T2时刻SjvO2、PjvO2、CaO2、CjvO2均显著升高, Ca-jvO2、CERO2显著降低(P<0.05);而 T6时刻2组SjvO2、PjvO2、CaO2、CjvO2、Ca-jvO2显著降低,CERO2显著升高(P<0.05);组间比较发现,T6时刻观察组SjvO2、CjvO2较对照组显著升高,而CERO2显著降低(P<0.05)。结论脑氧供需失衡多在幕上肿瘤切除术后显现,术中注射尼莫地平并不能改善气管插管及术中脑氧供需平衡的变化,但对改善术后脑氧供需失衡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作者:顾永涛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艾灸联合喜辽妥对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压疮的治疗作用

    目的:探讨艾灸联合喜疗妥在压疮患者中的治疗作用。方法96例压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传统护理基础上给予艾灸联合喜疗妥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护理,观察2组压疮治愈率及治愈时间。结果治疗组压疮治愈率68.8%,对照组为47.9%,治疗组较对照组治愈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86,P=0.038)。治愈时间治疗组(7.5±3.0)d ,对照组(12.5±3.5)d ,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联合喜疗妥治疗压疮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黄红霞;陈勇;孔天东;刘丹娜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TLRs表达及分析

    目的:分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 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 ,TLRs)及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探索免疫系统在 H IE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入住我院66例H IE患儿,根据病情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3组,选取32例正常新生儿为对照组,应用ELISA法检测IL-2、IL-4、TNF-α、TLR-4、TLR-9的表达水平。结果 HIE患儿IL-2、TNF-α、TLR-4、TLR-9表达增加(P<0.05),且随着病情严重程度而明显增加(P<0.01);IL-4在重度 HIE中表达显著减少(P<0.01)。结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免疫应答主要以Th1诱导的细胞免疫应答为主;TLRs可作为治疗靶点,为 HIE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刘晓红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凝血因子Ⅶ基因多态性与颅脑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关系

    目的:观察FⅦ基因多态性对FⅦa活性的影响,探讨FⅦ基因多态性与单纯性颅脑创伤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或直接PCR方法检测 FⅦ多态性基因型。结果凝血功能障碍和正常组FⅦ基因-402G/A和IVS7多态性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FⅦ基因-402G/A多态性与血浆FⅦa活性有关,FⅦ基因-402G/A和IVS7多态性与单纯性颅脑创伤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有关。

    作者:栗超跃;赵黎明;史锡文;裴兵兵;常运光;甘强;杜文锦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小骨窗开颅经外侧裂显微血肿清除术治疗中等量基底节区脑出血的预后分析

    目的:探讨小骨窗开颅经外侧裂显微血肿清除术对中等量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中等量(30~60 m L )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表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观察组行小骨窗开颅经外侧裂显微血肿清除术治疗,对照组行传统经颞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术后1周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近期预后,术后6个月采用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评估远期预后,术后1周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对比2组再出血率。结果观察组近期恢复良好率2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DL评分Ⅰ级占34.2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3.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4.52±1.71)显著低于对照组,ADL评分(89.27±5.33)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骨窗开颅经外侧裂显微血肿清除术治疗中等量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近远期疗效显著。

    作者:周文;董美华;孙西周;李洪朋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外嚢区中量脑出血微创置管引流与保守治疗的疗效对比

    目的:对比外囊区中量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置管引流与内科保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科行微创置管引流治疗的外囊区中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6例为微创组,同时选取同类型行保守治疗的32例为保守组;2组均采用脑出血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行微创置管外引流术,比较2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组显效率88.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9.3%(P<0.05);微创组治疗后2周、4周、6周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低于保守组(P<0.05)。结论微创置管引流术具有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等优点,对于外囊区中量脑出血患者可迅速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缩短住院时间,节约医疗资源。

    作者:张维涛;路丕周;蔺广东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妊娠相关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妊娠相关脑卒中患者的高危因素,以期为临床该病的防治提供借鉴。方法回顾2009-06—2013-12入我院的孕妇为研究对象,以诊断为妊娠相关脑卒中的孕妇为观察组,同时搜集与观察组前孕周、分娩过程中及产后天数相匹配的非脑卒中孕妇为对照组,2组1:1配比,收集一般情况、临床表现、病史及实验室与影像学资料、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等,并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妊娠相关脑卒中患者的高危因素。结果观察组共搜集37例,对照组37例,通过单因素分析,年龄、颅内动静脉畸形、贫血、血小板减少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住院时间、多次妊娠、初产妇、D-二聚体阳性、肢体瘫痪、病理征等是妊娠相关脑卒中患者的高危因素,排除住院时间、D-二聚体阳性、肢体瘫痪、病理征等继发性因素后,对余下年龄、颅内动静脉畸形、贫血、血小板减少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多次妊娠、初产妇等因素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OR=2.362,P<0.05)是妊娠相关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妊娠相关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其患妊娠相关脑卒中的风险是非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2.362倍。

    作者:胡晋;李昀晖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神经外科显微手术治疗前循环脑动脉瘤的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神经外科显微手术治疗前循环脑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1—2015-04我院收治的68例前循环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治疗时间为1~3d、>3~8d和>8d的患者预后优秀率分别为53.33%、40.00%和33.33%。治疗时机较早的患者预后质量较佳,不同治疗时机患者的预后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前循环脑动脉瘤患者给予显微手术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尽早给予治疗能够达到较佳的临床疗效。

    作者:叶世泰;李建荣;魏雨雨;邓勇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硫必利与利培酮治疗老年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的疗效对比

    目的:探讨硫必利与利培酮治疗老年痴呆精神行为症状的疗效。方法选择108例老年痴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利培酮100 mg/d ,观察组给予硫必利2.0 mg/d ,治疗周期2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PANSS评分;对比2组有效率,观察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嗜睡、头痛、体质量下降、锥体外系反应、易怒、失眠)发生情况。结果2组治疗前PAN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7 d、15 d、30 d、60 d后PAN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效率74.1%,观察组为88.9%,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25.9%,观察组为9.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必利、利培酮均对老年痴呆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硫必利更能够改善老年痴呆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有效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作者:周春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15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oxLDL 与 Lp(a)水平临床分析

    目的:通过检测15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oxLDL、Lp(a)水平,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与oxLDL、Lp(a)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55例,以5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比较2组oxLDL、Lp(a)水平,分析其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24 h、7 d、14 d的oxLDL、Lp(a)血浆水平(分别为511.16±89.26、527.23±86.98、529.32±91.27;329.26±62.17、333.21±50.13、330.68±59.88)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oxLDL、Lp(a)检测可提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发展状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杨桂强;刘文超;刘滋润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长期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实施综合干预对抑郁和焦虑状态的影响

    采用维持血液透析是治疗终末期肾脏疾病有效、安全的肾脏替代疗效。但由于患者受到疾病长期困扰,且血液透析带来的血管穿刺疼痛和沉重的治疗成本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多数患者伴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笔者分析长期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实施综合干预对抑郁和焦虑状态的改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勇 刊期: 2016年第19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