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肺栓塞的心电图表现及鉴别诊断

马淑英;吕金兰;张媛

关键词:肺栓塞, 心电, 图表, 临床综合症, 脂肪栓塞, 羊水栓塞, 血栓栓塞, 误诊率, 空气栓塞, 疾病, 发病原因, 动脉系统, 发病率, 病死率, 特点, 漏诊, 堵塞
摘要:肺栓塞(pulmonary embol I sm,PE)是指各种栓子堵塞肺动脉系统为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症的总称.它包括血栓栓塞、脂肪栓塞、羊水栓塞、空气栓塞等,常见的栓子为血栓.PE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具有发病率、误诊率及病死率高的特点,且漏诊、误诊严重.
实用心电学杂志相关文献
  • 更年期综合征妇女患病前后心律失常临床观察

    目的 现察更年期综合征(MS)妇女患病前后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方法 随机选择符合MS诊断,并排除其他心脏病者女性192例,年龄47~58(平均52±4)岁.患MS前后分别壹常规心电图.结果 患MS后,窦性心动过速、房性、交接性和室性心律失常、传导阻滞均较发病前显著增多(P<0.05~0.01).结论 MS的妇女心律失常发生增多可能与卵巢功能减退、内分泌功能平衡失调、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精神心理作用和血管活性物质分泌异常,导致心肌缺血和心电不稳定有关.

    作者:韩鸣;任文娟;马雪红;蔡丽娇;慈书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室性早搏诱发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1例

    患者女性,18岁.因阵发性心动过速5年,加重3天就诊.查体:双肺呼吸音清晰,心律整齐.做24h动态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室性早搏,阵发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P1-R1为窦性心搏.R2、R3是两个起源心室不同部位的成对室性早搏.

    作者:黄华敏;卢喜烈;齐晓红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孕期室性早搏伴反复搏动1例

    患者女性,40岁.妊娠28周2天,常规12导联心电图记录.查体:体温36.7℃,心率65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30/84mmHg.心律不齐,可闻及早搏.双肺呼吸音低,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电图(图1)示:窦性P-P间距1.24s,P波时限0.06s,QRS波群时限0.10s,P-R间期0.13~0.14s,Q-T间期0.39s,心率约48次/分.

    作者:沈少罕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预激综合征合并束支阻滞心电图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预激综合征(WPW)合并同侧或异侧束支阻滞(BBB)的心电图特征及其形成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已确诊的WPW合并BBB的心电图特征并进行分析.结果 A型WPW合并右束支阻滞(RBBB)11例,A型WPW合并左束支阻滞(LBBB)1例,B型WPW合并RBBB 5例,B型WPW合并LBBB 4例.结论 旁路与BBB位于同侧时,BBB的特征一般可被掩盖;旁路与BBB位于异侧时,BBB的特征一般不会被掩盖:但并非绝对,可能与旁路附着心室的部位、旁道传导速度及旁道距阻滞束支的距离等因素有关.

    作者:贾邢倩;王凤秀;马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在早搏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研究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DCG)对早搏在性剐同时问段上存在的差异.方法 对340例资料,以24h分为4个时间段统计,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40例中男性205例、女性135例.男性205例中房性早搏195例(95.1%),室性早搏193例(94.2%);女性135例中房性早搏130例(96.3%),室性早搏105例(77.8%).女性房性早搏在0~6时明显高于男性(X2=7.54、P<0.01),女性室性早搏在18~0时也明显高于男性(X2=7.44、P<0.01).结论 发现女性早搏的高发时段,为临床提供了及时和准确的数据.

    作者:刘燕;刘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老年人Ptfv1与左房增大、P波离散度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人Ptfv1异常与左房增大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60岁以上老年人Ptfv1异常(≤-0.04mm·s)102例(A组),并以Ptfv1正常(>-0.04 mm·s)102例为对照,观察二维多普勒起声心动图(UCG)描记心脏形态结构及心功能参数,和心电图P波离散度(Pd).结果 A组LAD(45.2±7.1mm)、LVEDd(48.4±5.0mm)、E/A<1(占60.78%);B组LAD(34.1±4.4mm)、LVEDd(44.9±4.9mm)、E/A<1(占35.29%),两组呈显著差异(P<0.01).Pd在A组与B组间存在显著差异(39.4±9.9 VS 31.6±8.2,P<0.01),LAD与Pd呈正相关性(r0.530).结论 Ptfv1异常,Pd增大可作为左房内径增大及早期心功能障碍的判断指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Ptfv1的检测简便、重复性好,费用便宜,尤其适用于基层医院对老年人预防和长期治疗的监测.

    作者:高永雯;胡伟国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健康大鼠胸导联心电图分析

    目的 建立适合大鼠且易于定位的完整心电图胸导联体系,分析其波形的特点.方法 记录53只健康大鼠的12导联心电图,对每个胸导联的波形进行测量、分析,并与肢体导联进行比较.结果 本胸导联体系记录的R波、T波振幅较高,且多为直立,而S波出现率不高,有利于J点判断.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大鼠胸导联体系能快捷、准确地定位,记录的波形清晰,能满足实验研究所需.

    作者:何涛;李海霄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妊娠呕吐致心室暂停1例

    患者女性,28岁.中期妊娠.2月前(怀孕10周)开始出现剧烈呕吐,呕吐时伴明显心悸、黑矇、头晕,伴出冷汗及咳嗽,至妇婴保健院就诊,诊断为妊娠剧吐.三周前患者自觉呕吐频率减少,1天发作1次,多于晨间刷牙时发生,但呕吐时仍伴明显心悸、黑矇、头晕.临床诊断:中期妊娠,血管神经性晕厥?遂转人我院诊治.

    作者:王惠歆;李景霞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间位性室性早搏致二度莫氏I型房室阻滞1例

    患者女性,84岁.,因胸闷、心悸1月来我院就诊.近一段时间经常有短暂心慌,偶而伴头晕.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查体:脉搏82次/分,血压120/75mmHg,呼吸18次/分,胸部X线透视示:心肺未见异常.

    作者:杨义会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实时心电监测在室间隔缺损堵闭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实时心电监测在室间隔缺损(VSD)堵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5例均经左室造影证实为VSD者接受堵闭术治疗,并选手术前心电图检查基本正常者为研究对象.在堵闭术中及术后3~5d予实时心电监测,观察有无心律失常尤其是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并据此及时对应治疗甚至终止手术.随后跟踪随访心电情况1年.结果 65例在术中或术后发生心律失常事件13例,发生率20%.其中6例在建立股动静脉轨道过程中,出现三度房室阻滞(AVB)2例、完全性左束支阻滞(CLBBB)2例、CLBBB并三度AVB 1例、室性心动过速(VT)1例.评估术后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后放弃堵闭.另7例心律失常中5例术中出现完全性右束支阻滞(CRBBB)或一过性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ICRBBB),于堵闭器释放后均自行恢复正常;2例术后出现三度AVB伴短阵VT或ICLBBB,及时应用激素治疗2~3d后心律失常消失.跟踪随访期未见异常.结论 在VSD堵闭治疗中,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实时心电监测可及时发现术中、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并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陆颖;盛锋;吴琳;刘芳;黄国英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晕船病的心率变异性分析

    目的 研究晕船病者的心率变异性(HRV),分析两者间的关系.方法 88名健康学员根据航海中是否出现晕船反应分为晕船病组(A组)46例和不晕船组(B组)42例,分别采集其陆上安静状态下和海上航行中的短程HRV,分析其时城、频城指标,判断自主神经功能状态.结果 ①在陆上安静状态下,SDNN、PNN50、HRVI、VLF、LF、HF、TP指标A组高于B组,MRR、rMSSD在二组问无差异,而LF/HF A组低于B组.②海上航行中,A组MRR、SDNN、rMssD、PNN50、HRVI、LF、HF、TP高于B组.VLF二组间无差异.结论 晕船病者固有的自主神经张力较高,在发生晕船病时自主神经张力明显增高,特别是以迷走神经张力为主.HRV检测可以作为预测晕船病的一个敏感指标.

    作者:吕东岭;陈晓虎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肺栓塞的心电图表现及鉴别诊断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 I sm,PE)是指各种栓子堵塞肺动脉系统为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症的总称.它包括血栓栓塞、脂肪栓塞、羊水栓塞、空气栓塞等,常见的栓子为血栓.PE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具有发病率、误诊率及病死率高的特点,且漏诊、误诊严重.

    作者:马淑英;吕金兰;张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102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心电图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OP)者对心肌的损害厦心肌损害时的心电图(ECG)变化,用述引起心电图改变的机制.方法 分析102例ACOP者心肌损害的临床资料.结果 102例中97例出现ECG异常,占95.1%,且与中毒程度成正相关.结论 ACOP可致心肌损害,应及早应用保护心脏的药物.

    作者:刘顺菊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不完全性三分支阻滞心电图表现

    三分支阻滞是指右柬支、左前分支、左后分支均发生传导障碍.当三分支均为三度阻滞时,心电图呈完全性房室阻滞、室性逸搏心律或交接区逸搏心律.不完全三分支阻滞由于阻滞程度、传导比例的不同,可形成许多错综复杂的心电图改变,有些仅仅是推论.现将我们所见到的不同类型不完全三分支阻滞心电图简述如下.

    作者:王凤秀;贾邢倩;马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PR段偏移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PR段偏移的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不同时期首次心电图记录有PR段偏移者68例,测量各导联PR段及ST段的偏移情况,观察其各项临床资料特点.结果 ①PR段改变的方向与同导联ST段改变的方向相反,下移的幅度在0.05~0.15mV,抬高的幅度在0.05~0.10 mV:②68例PR段偏移者中急性心包炎59例(其中肿瘤性13例、结核性10例、尿毒症性8例、心脏手术性7例、化脓性7例、病毒性5例、自身免疫性5例、外伤性4例),在Ⅰ、Ⅱ、Ⅲ、aVL、aVF、V3~V6导联出现普遍PR段下移而ST段抬高,aVR导联则表现为PR段抬高而ST段下移;③急性心肌梗死或合并有心房梗死9例,在面向梗死区的导联PR段下移而ST段抬高,对应导联PR段抬高而ST段下移.结论 心电图PR段偏移强烈提示为急性心包炎或心房梗死.

    作者:陈青萍;黄学成;邓梓谦;张凤玲;黄宁;陈颖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动态心电图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诊断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00例住院窦性心动过缓者,进行DCG监测.结果 显著寞性心动过缓(24h平均心率小于50次/分)者35例,窦房阻滞51例,窦性停搏28例,慢-快综合征46例,心房颤动、心房扑动伴房室阻滞者11例.结论 DCG对间歇性心率和心律改变的SSS者,能明显提高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是早期诊断SSS可靠的方法.

    作者:汪金寰;陶红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2:1~高度窦房阻滞伴等频性干扰性房室脱节1例

    患者男性,58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电图(图1)示:为aVR导联连续记录.P波为窦性,相邻短P-P间距除一组为0.66s外,余均为0.70~0.73s的两倍.上行长P-P间距是0.64s的5倍,下行长P-P间距为0.73s的4倍.显性短P-P频率为41~45次/分(1.32~1.46s),实际窦性频率为82~94次/分(0.64~0.73s).窦性P波位于R波的前、中、后不等,与R波无传导关系.

    作者:周从义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100例颅脑外伤引发心电图改变的临床分析

    目的 对颅脑外伤患者的心电图改变进行探讨,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2009年7月100例颅脑外伤患者入院后的心电图变化,进行分蛆对比.结果 100例中有48例重度颅脑外伤,其中27例(56%)并发心电图异常;52例轻度颅脑外伤,其中10例(19%)并发心电图异常.重度颅脑外伤组出现异常心电图的例教明显多于轻度颅脑外伤组(P<0.05);心电图异常组出现死亡或病情恶化的例数明显多于心电图正常组(P<0.05).19例恶化或死亡病例中11例(57%)显示心电图异常.结论 颅脑外伤者的心电图异常,提示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作者:张雪银;刘冬红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安全性分析

    目的 研究平板运动(TET)过程中的异常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2009年1250例TET结果.结果 试验中未出现急性心肌梗死(AMI)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结论 平板运动试验是一种安全性较高的无创性检查.

    作者:耿学军 刊期: 2010年第02期

  • P-P间距长短渐变之二度Ⅲ型窦房阻滞酷似窦性心律不齐1例

    患者男性,55岁.2009年10月12日因胸闷、心悸作心电图(图1)示:V1导联,上、下两条系连续记录.P波外形双向(先正后负),负向部分较浅,振幅正常.白P1~P11,P-P间距由长渐渐变短后又变长,P11-P12长(达1.32s).P11-P12间距并非是其前短P-P间距的2倍.自P12开始,P-P间距又逐渐变短,至P15-P16为短(↑所示),P16-P17,又和P15-P16相等.

    作者:陈熔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实用心电学杂志

实用心电学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大学;中国医师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