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璇;王蕊;宫文红
例1患者男性,32岁,阵发性心慌气短10d,卧位或夜间睡眠时症状加重来院就诊.体检:BP 120/75mmHg,心脏听诊心率随体位改变有明显变化,双肺(-)、心脏超声、血常规、血清酶谱及电解质均正常.平时身体健康,无可疑病史可查.心电监护连续可见:坐位或站立位时窦性P波顺序发生,P-P间期0.88~0.90s,P-R间期固定(0.20s),房室传导比例1:1,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平卧位时窦性P波顺序发生,P-P间期0.88~0.90s,P-R间期逐渐延长(0.20s→0.24s→0.31s)直至QRS波脱漏,房室传导比例多呈4:3,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卧位性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反复更换体位,结果与上述相同,说明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与体位有直接关系.
作者:冯秀杰;柳丽萍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男性,52岁.因反复左背疼痛于2004年4月9日入院.既往无冠心病及预激综合征史,入院心电图示正常范围.第3d晚上又突然左背疼痛,BP 90/55mmHg,急诊心电图示:B型预激综合征,QRS 200ms.含硝酸甘油10min后疼痛缓解,复查心电图QRS 100ms,STⅡ、Ⅲ、aVF抬高0.25mV.9月10日做动态心电图,凌晨3h又出现上述症状,用同样药物含化7min后缓解.后经回放动态心电图证实症状缓解后间歇性预激综合征持续了约1h(图1).
作者:王庚勤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12导联心电能量谱(CEP)对心肌缺血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对56例诊断Ⅱ型临床期糖尿病者,82例恶性肿瘤者均未合并冠心病,同时作12导联CEP及12导联心电图检查,检查结果作统计学x2检验并进行分析.结果56例Ⅱ型糖尿病中,心电图检查无心肌缺血48例,有ST-T改变者8例.CEP检查无心肌缺血39例,有心肌缺血17例.82例恶性肿瘤患者中,心电图检查无心肌缺血79例,有ST-T改变者3例,CEP检查无心肌缺血49例,有心肌缺血33例.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EP对心肌缺血早期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谈家红;李秋英;王卫;乔玲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者,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窦性心率震荡(HRT)的变化.方法选择24h动态心电图(DCG)有室性早搏(PVS)的典型心绞痛或心肌梗死者32例(A组),与有PVS但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34例(B组),分别用手工测量HRT的起始值(TO)和震荡斜率(TS).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组者与B组TO值分别为(0.014±0.030%)和(-0.024士0.028%)(P<0.0001),TS分别为(3.565士4.87)和(10.385士5.236)ms/RR(P<0.0001).结论ACS者HRT明显异常,HRT异常可作为心肌存在严重缺血的一个有价值的新的心电指标.
作者:王昭军;孙广辉;侯建民;吴骏;梁仪;隋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为提高室速检出率,降低死亡率.用动态心电图(DCG)和常规心电图(ECG)对比观察96例冠心病短阵室速检出率和高危确定率.结果 DCG对室速的检出率为84.4%,明显高于ECG 32.3%,提高DCG监测能及时更准确发现冠心病严重心律失常.
作者:邓新;姜慧珍;李慧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8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电图分析:2000年9月16日记录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图略):Ⅰ、Ⅱ、Ⅲ、aVL、aVF、V2~V6的P波直立,aVR的P波倒置.
作者:熊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介入性治疗以其痛苦小、恢复快、疗效好,大大改善了冠心病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迅速在临床中应用.心脏的介入性治疗是指经皮肤穿刺血管,将特制导管沿血管插入病体内,对心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1].其毕竟带有创伤性,手术难度大及风险高,多数病人对其认识不足,产生多种心理问题.了解病人的心理反应,使其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介入性治疗,越来越引起护理工作者的重视.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作者:王培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小儿支原体肺炎(MP)P波离散度(Pd)变化.方法测定40例MP患儿(A组)Pd,并与同期入院40例细菌性肺炎(B组)及40例健康体检的儿童为对照组(C组).结果MPPd异常发生率为45%.明显高于B组.结论MP易发生心肌损害.其Pd异常比常规心电图改变及心肌酶改变更敏感,有助于了解病情,特别对房性心律失常有预测价值.
作者:马淑英;李旭东;魏留臣;李志平;刘玉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早期高血压病(EH)者V1、V5、V6导联T波改变.方法对96例EH者(A组)与正常对照组(B组)94例之间心电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Tv1/Tv5>1伴V6 T/R<1/10在A组中占23.96%,B组中占6.38%,A组显著高于B组(P<0.01).②A组中Ⅰ、Ⅱ、Ⅲ期中分别占48.57%、16.13%和3.33%.Ⅰ期与Ⅱ、Ⅲ期比较有统计意义(P<0.05、P<0.01),而Ⅱ期和Ⅲ期相比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Tv1/Tv5>1伴V6 T/R<1/10与早期EH有良好的相关性,可作为早期高血压病判断指标之一.
作者:王胜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ST-T改变对不同性别人群冠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8例男性(A组)与63例女性(B组)ST-T改变者冠脉造影之结果对比分析.结果A组阳性率为59.256%,B组阳性率为33.33%,两组之间阳性率有非常明显的差异(P<0.01).结论体表心电图ST-T改变预测冠心病应考虑性别对其诊断的影响.
作者:刘龙芬;陶长生;朱晓菲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女,55岁.临床诊断:冠心病(余不详),于院外安装DDD起搏器.在我院门诊作心电图检查,可见双腔起搏与房性夺获呈二联律(图略).图1为Ⅱ导联连续记录中节选的3段.
作者:李霞;王连春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不仅肾实质受损,而且常常累及心脏,致使心电图发生各种改变.现对我院近5年来95例慢性肾功能衰竭致高钾血症的心电图分析如下.
作者:詹慧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急性脑血管疾病不仅造成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损害,而且可导致心功能损害,急性脑血管意外并发一系列心电图异常与心功能改变已越来越多地引起临床工作者的注意.我们自2000年2月~2004年12月对脑出血与脑血栓住院者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探讨,现报告如下.
作者:秦丕效;秦文英;宁红红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室性早搏(PVS)在临床上十分常见,现将我院1989年5月~2004年5月诊治的50例非器质性心脏病频发PVS者进行追踪观察后,对其临床意义及预后探讨于后.
作者:崔红;孙玲;张晓玲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儿女,6岁.3年前行室间隔封堵术后,查体发现心律不齐,图1示:窦性心律不齐,当P-P间期短于0.72s时,窦性激动不能下传心室.下传心室者P-R间期固定为0.16s,当下传和受阻的P波交替出现时,呈现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作者:胡晓丽;顾法霖;高悦顺;陈维芬;刘京营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分析高尿酸血症(HUA)与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变的关系.方法以城市居民健康体检资料中HUA者为研究对象,UHA标准定为>416ummol/L.结果 690例HUA有ST-T改变者28例,占4%,119例无HUA对照组为4.2%.血尿酸浓度平均值两组亦无差异.结论 HUA与缺血性ST-T改变无相关性.
作者:李维本;郝新生;张红梅;董志凤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右胸导联心电图作为常规18导联的一部分得以推广应用,本文将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李琦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患者男性,78岁.因持续心前区疼痛,烦躁不安、出冷汗2d,于8月30日入院.既往有高心病史.体检:T36.1℃,P 54次/min,BP 150/105 mmHg,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心界无扩大.X线胸透心肺无异常.
作者:许金兰;丁海英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多部位心肌梗死(MI)心电图与冠脉造影的关系.方法对36例心电图确诊为急性多部位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左心室及冠脉造影.结果前壁+下壁或侧壁22例(甲组),下壁+侧壁或后壁¨例(乙组).冠脉造影示单支血管病变甲组16例(均为左前降支病变),乙组9例(右冠脉病变7例,回旋支病变2例);多支血管病变甲组6例和乙组5例.甲组左心室室壁活动异常积分,临床心功能分级及死亡率均高于乙组(P<0.05).但单支血管病变患者与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的左心室功能及心脏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因此,首次多部位AMI时,单支血管病变多见,且在累及前壁时,常由左前降支病变引起,同时临床预后较差.
作者:王桂芳;陈仕宗 刊期: 2005年第05期
选取我院2000年5月~2002年5月间收治的首诊急性心肌梗死(AMI)者68例进行超声心动图及心室晚电位检查,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秦丕效;秦文英;牟晓雯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