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Achillon跟腱吻合器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

干旻峰;邹俊;张洪涛;徐明;陆俭;杨惠林

关键词:跟腱断裂, 微创, Achillon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Achillon跟腱吻合器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12月采用Achillon跟腱吻合器治疗的23例急性跟睫断裂患者进行随访。男22例,女1例,年龄20~48岁,平均34.1岁。所有患者术前Thompson试验阳性。术后观察有无并发症,并采用美国骨科协会足踝外科分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标准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所有患者切口一期愈合,无感染、腓肠肌神经损伤、跟腱再断裂等发生。AOFAS标准评分为89~98分,平均为93.5分。结论 Achillon跟腱吻合器治疗急性跟腱断裂有效、安全,并发症发生率低。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相关文献
  •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全胃切除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观察

    目的:研究和分析对全胃切除手术患者在围手术期采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进行治疗的效果情况。方法随机抽选2013年03月—2015年03月在外科进行全胃切除手术的患者25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之前的同手术患者25例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和常规方法进行围手术期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手术情况和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排气时间、进食恢复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8.0%)明显低于对照组(36.0%),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对全胃切除术患者进行围术期治疗,其临床疗效显著,是一种有效、安全、理想、科学的临床手术治疗方法。

    作者:王迎春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腰硬联合麻醉围术期垫枕和去枕平卧对术后头疼的影响

    目的:探讨围术期垫枕和去枕平卧对患者头痛发生率和舒适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拟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腹部、下肢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垫枕组和去枕组各30例,垫枕组患者围术期垫枕平卧,去枕组患者麻醉手术期间及术后6 h去枕平卧,术后1 d随访并记录患者头痛情况及垫枕舒适度评分以及对患者呼吸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两组头痛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垫枕组舒适度评分明显高于去枕组(P<0.01)。结论研究结果证实围术期垫枕不会增加腰硬联合阻滞患者术后头痛的发生率。根据患者的需求相应给予垫枕会增加患者的舒适满意度。

    作者:张灵威;李小静;高亚蕾;刘思丹;李哲;曹学照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婴幼与成年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体成熟化的差异研究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婴幼与成年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体成熟化异同。方法1.采用腹腔灌洗法分离和纯化野生型成年鼠(10周龄)及野生型和TLR2(Toll样受体2)-/-型婴幼小鼠(2周龄)腹腔巨噬细胞,按1:1(细胞数:细菌数)比例分别与双标记有carboxyfluorescein-SE(pH-敏感性荧光探针)和carboxytetramethylrhodamine-SE(pH-非敏感性荧光探针)的革兰氏阳性金葡球菌共同孵育,细胞流式仪测定孵育5、10、15、30 min巨噬细胞吞噬体内pH(酸化)值的变化;2.分离野生型成年鼠(10周龄)及野生型和TLR2-/-型婴幼小鼠(2周龄)腹腔巨噬细胞,巨噬细胞与革兰氏阳性金葡球菌在加入(胞外细菌杀灭)或不加入(总的细菌杀灭)Cytochalasin后共同孵育不同时间,溶解细胞计数细菌菌落生长数,胞内细菌杀灭=总的细菌杀灭-胞外细菌杀灭,重复3次。结果1.与野生型的成年小鼠相比较,婴幼小鼠的巨噬细胞吞噬体的酸化延迟且不足;TLR2-/-型婴幼小鼠吞噬体的酸化进一步受损。2.与野生型的成年小鼠相比较,婴幼小鼠的巨噬细胞胞内杀菌力明显下降;TLR2-/-型婴幼小鼠的巨噬细胞胞内杀菌力严重受损。结论1.与野生型的成年小鼠相比较,婴幼小鼠吞噬体成熟存在缺陷。2.TLR2在调节吞噬体成熟抵御革兰氏阳性细菌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陈静;葛令清;胡巧珍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早产母乳中淋巴细胞亚群与免疫学特征分析

    目的:研究不同时段早产母乳中淋巴细胞的亚群分布和免疫学特征。方法采集32例早产产妇乳汁,分为初乳组(2~5 d)、过渡乳组(5~14 d)和成熟乳组(>14 d),流式细胞仪作T细胞、B细胞、NK细胞分型,测定Th细胞亚群。结果不同时段早产母乳淋巴细胞中T细胞(CD3+)含量均>80%,初乳组和过渡乳组均高于成熟乳组(P<0.05);B细胞(CD19+)含量低于T、NK细胞,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的Th1细胞含量均高于同组Th2、Th0细胞含量(P<0.05),同组中Th2与Th0细胞含量比较、三组间Th1、Th2、Th0细胞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母乳中的淋巴细胞含量以T细胞为主,初乳高于成熟乳,其次是NK细胞、B细胞;T细胞中CD4+(Th)和CD8+含量具有优势,Th细胞中又以Th1细胞含量为主,不依采集时段变化。

    作者:王辉;冯宗太;杨晓路;王三南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77例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OVCFs)患者给予经皮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并结合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的疗效。方法77例OVCFs患者分为两组,入院评估全身情况后,在全麻下后路行经皮JACK撑开器撑开椎体复位骨水泥充填术(PKP)。对照组患者仅予PKP手术,而实验组患者同时给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1年予腰背部疼痛视觉评估表(visual analog scale, VAS)评分,测量伤椎椎体前缘高度(vertebral body height, VH)及上下节段Cobb角,测定股骨颈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以及调查术后二次骨折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后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VH均明显增高(P<0.01),Cobb角均明显降低(P<0.01),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两组股骨颈BMD值均略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组间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对照组股骨颈BMD值明显低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略低于术前,而与术后3个月基本持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内实验组患者再次骨折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OVCFs患者在实施PKP手术镇痛纠正后凸畸形的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抗骨质疏松尤为重要。

    作者:郭锐;左华;王卓;沈铁城;李大鹏;黄永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隐睾伴睾丸扭转10例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隐睾伴睾丸扭转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共10例隐睾伴睾丸扭转的临床资料。同期共收治隐睾症患儿1,035例,并发隐睾睾丸扭转10例。10例患儿平均年龄5.5岁(8个月~10岁),3例左侧,7例右侧,主要以腹股沟区疼痛、肿块为主诉就诊,就诊时间为6 h~3 d。10例患儿入院后均急诊下行腹股沟横切口睾丸探查术,术中见睾丸扭转270°~1,080°,6例睾丸扭转发黑坏死,行睾丸切除术,4例睾丸经复位后血运恢复,行睾丸固定术。结果10例切口均甲级愈合,6例睾丸扭转坏死行睾丸切除,4例随访2周~1年,2例扭转360°患儿B超显示患侧睾丸较对侧明显偏小,余2例扭转270°患儿B超显示睾丸发育基本正常。结论隐睾伴发睾丸扭转的病例,尽早行手术探查有利于明确诊断和挽救睾丸。

    作者:张婷;周云;严向明;付明翠;曹戌;夏红亮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子痫前期孕妇血清炎性标志物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孕妇血清炎性标志物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免疫比浊法等检测87例子痫前期孕妇血清内皮素(endothelium, ET)、D-二聚体(D-dimer, D-D)、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和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 Lp-PLA2)水平并与62例正常孕妇进行比对性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ET、D-D、CRP和LP-PLA2水平评估子痫前期孕妇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结果子痫前期孕妇血清ET、D-D、CRP和LP-PLA2水平较正常孕妇明显增高(P<0.001或P<0.01),血清ET与血清D-D、CRP和LP-PLA2呈正相关(r=0.7542、0.5618、0.8643,P均<0.01)。ROC曲线分析表明:血清ET、D-D、CRP和LP-PLA2水平评估子痫前期孕妇早期诊断的AUC分别为0.915、0.691、0.753和0.892;截断值分别为80.18 ng/mL、421.32μg/L、0.71 mg/L和152.78 ng/mL;敏感度分别为85.6%、62.8%、67.3%和84.3%;特异度分别为94.3%、60.6%、65.2%和92.8%。以血清ET和LP-PLA2水平为佳。结论炎性标志物是早期诊断子痫前期孕妇有价值指标,并以血清ET和LP-PLA2水平为好。

    作者:陈玲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与女性免疫不孕症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

    目的: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表达与免疫不孕症机制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RT-PCR方法检测30例免疫不孕症患者(不孕组)及30名正常生育者(正常组)着床窗期子宫内膜uPA、tPA及PAI-1表达,并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结果不孕组子宫内膜uPA (1.33±2.18)明显低于正常组(2.83±1.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孕组子宫内膜PAI-1(2.68±1.72)明显高于正常组(1.24±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孕组子宫内膜tPA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7±1.64、1.60±2.08,P>0.05)。结论免疫不孕症患者着床窗期子宫内膜uPA/PAI-1与正常人具有明显差异,与免疫不孕症的发病机制具有密切关联。

    作者:杨红;鱼瑛;顾惠芳;陆维娜;杨嫣红;俞莉雯;奚秋萍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微创介入腹腔置管引流治疗腹腔脓肿的手术护理

    目的:探讨腹腔置管引流治疗腹腔脓肿的护理。方法选择腹腔脓肿12例,配合医生采用腹腔置管;术后加强观察及合理用药,根据脓腔及引流情况,每天采用生理盐水加抗生素冲洗直至脓腔消失,并总结腹腔脓肿置管引流的护理经验。结果10例痊愈出院,无护理并发症发生。1例脓腔闭合拔除引流管后出院,1例引流1周后带管出院。结论腹腔置管引流具有安全可靠、疗效好、操作简便、病人痛苦小等优点,是治疗腹腔脓肿的有效方法,术后引流管的护理是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作者:陈玉环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Achillon跟腱吻合器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采用Achillon跟腱吻合器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12月采用Achillon跟腱吻合器治疗的23例急性跟睫断裂患者进行随访。男22例,女1例,年龄20~48岁,平均34.1岁。所有患者术前Thompson试验阳性。术后观察有无并发症,并采用美国骨科协会足踝外科分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标准评价踝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所有患者切口一期愈合,无感染、腓肠肌神经损伤、跟腱再断裂等发生。AOFAS标准评分为89~98分,平均为93.5分。结论 Achillon跟腱吻合器治疗急性跟腱断裂有效、安全,并发症发生率低。

    作者:干旻峰;邹俊;张洪涛;徐明;陆俭;杨惠林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JAK1基因突变的研究

    目的:探讨JAK1基因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中的突变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5年2月—2010年1月收治的86例初治APL患者标本,采用基因组DNA-PCR及测序方法分析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JAK1基因的突变情况及临床特征。结果86例患者仅在1例中发现同义突变,此外,分别在JAK1基因的277、655和677密码子存在多态性,这些多态性及同义突变均为首次发现。结论 JAK1基因突变在APL中罕见,在其发病中可能起较小作用,首次发现多态性及同义突变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尹佳;孙爱宁;田孝鹏;杨晓飞;程文秀;仇惠英;吴德沛;陈苏宁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合并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测定的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合并束支传导阻滞(BBB)患者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随机选取STEMI合并BBB行急诊PCI术的患者117例,包括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48例和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69例的STEMI患者。根据入院24 h的首次RDW,按照其中位数将患者分成二组(RDW<12.8%和RDW≥12.8%),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常规检查结果,入院时Killip分级、LVEF值、恶性心律失常、术后30 d及90 d的死亡率等指标有无差别。结果 RDW≥12.8%组患者术后1周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比例及术后30 d及90 d的死亡率均高于RDW<12.8%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DW对预测合并BBB的STEMI患者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RDW升高的合并BBB的STEMI患者预后较差。

    作者:刘洋;蒋廷波;王钰;薛刚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苏州市区2014年献血人群血样不合格原因分析

    目的:了解苏州市无偿献血人群经血传播主要传染性疾病的现患率以及影响无偿献血人群血液复检不合格的因素,为推动无偿献血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无偿献血资料,运用统计方法对年龄结构、性别、季节、参与方式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检测总不合格率为1.57%,排名前三的不合格项分别为:ALT>梅毒抗体>HBsAg。不合格率与年龄有密切关系,其中21~40岁年龄段低,之后逐渐升高。男女献血比例为1.90:1,男女之间复检不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季节分布以2月份与12月份较高,均占1.93%,自愿无偿献血合格率明显优于互助献血。结论严格甄选献血者,进一步加大无偿献血的宣传力度,重点关注适宜献血人群,从低危人群中招募献血者,保障血液安全。

    作者:颜瑜;沈月平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Mammotome微创旋切系统在多发乳房良性微小肿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Mammotome微创旋切系统在多发乳房良性微小肿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超声图像的监控下,利用Mammotome微创旋切系统对960例(3,680个)乳腺微小肿块进行活检并将肿块完全切除。结果958例3,678个(99.95%)肿块被准确地完全切除,2例2个(0.05%)肿块被漏切,局部血肿42例,皮肤瘀血24例,均自行吸收,无其它并发症。946例患者对疗效满意(98.7%),956例患者主观较为满意(99.8%),952例患者经复查客观效果满意(99.4%)。结论 Mammotome乳腺肿块微创旋切术,由于整个操作过程在高分辨率声像图上可视性进行,定位准确,切除彻底,创伤小,并发症少,几乎不影响乳房外观,尤其适用于年轻多发乳房良性微小肿块。

    作者:王晓东;傅卫;高泉根;金建文;吴克勤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聚醚砜膜血液透析对终末期肾病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影响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 ESRD)患者聚醚砜(polyethersulfone, PES)膜血液透析前、后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66例ESRD患者PES膜血液透析前、后外周血清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TGF-β1;同时收集39名健康体检者外周血标本,同法检测TGF-β1,作为对照组。结果透析组透析前血清TGF-β1水平(232.38±153.91)ng/L显著高于对照组(146.23±89.51)ng/L(P<0.01),透析后没有显著性改变(P>0.05)。结论 PES膜血液透析并不能降低ESRD患者血清TGF-β1水平。

    作者:陈志强;李智;邓胜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盐酸左西替利嗪片联合玉屏风颗粒对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盐酸左西替利嗪片联合玉屏风颗粒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慢性荨麻疹患者78例,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39例(盐酸左西替利嗪片联合玉屏风颗粒口服)和对照组39例(单用盐酸左西替利嗪片口服),两组患者于治疗第一周、第二周、第三周、第四周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盐酸左西替利嗪片联合玉屏风颗粒治疗慢性荨麻疹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余秀琴;杨长志;朱婷婷;杜纳;闵玮;钱齐宏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Wnt通路信号蛋白β-链蛋白、糖原合成酶激酶-3β在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表达变化

    目的:初步探讨Wnt信号通路中相关因子在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规律。方法将96只1月龄健康昆明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后1 d、7 d、14 d、28 d组,采用夹闭小鼠双侧颈总动脉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通过Y-迷宫检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TTC染色和透射电镜观察小鼠海马形态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β-链蛋白(β-catenin)、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的表达变化。结果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身体出现神经功能损伤症状,同时学习记忆能力明显下降。脑片TTC染色海马区出现白色梗死灶,透射电镜显示海马区神经元细胞水肿,线粒体肿胀,核固缩,核膜间隙扩大。免疫组化显示正常组和假手术组中β-catenin呈弱阳性,GSK-3β呈阳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GSK-3β阳性细胞呈低表达,21 d升高;而β-catenin在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中均有表达,且阳性表达于7 d达到高峰,随后开始下降,28 d降至正常,两者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初步证实夹闭小鼠双侧颈总动脉成功构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同时Wnt信号通路参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

    作者:傅马;余资江;罗时鹏;余彦;肖朝伦;孙宝飞;李玉美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护理方式对肝硬化行单纯脾切除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护理在肝硬化行单纯脾切除患者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50例肝硬化行单纯脾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术前处理方法相同。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护理、常规营养;观察组采用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营养、免疫状态、胃肠功能及康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5 d的血浆总蛋白、白蛋白、前蛋白、血红蛋白计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切口愈合时间、普通饮食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有利于改善肝硬化行单纯脾切除术患者的术后营养状态和胃肠功能恢复,减少住院时间。

    作者:孙青;徐清玲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测食管癌全身转移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食管癌全身转移方面的诊断价值。方法48例食管癌患者行全身磁共振弥散成像检查,处理生成全身弥散图,并与相应患者全身SPECT结果相对照。结果48例经病理证实的食管癌患者中,全身弥散检出病灶170处,其中锁骨上淋巴结89处,纵隔淋巴结43处,腋下淋巴结22处,腹股沟淋巴结16处。肝脏转移者5例,肺转移者3例,脑、脊髓等其他部位转移者8例。SPECT发现转移淋巴结185处,其中锁骨上淋巴结93处,纵隔淋巴结51处,腋下淋巴结23处,腹股沟淋巴结18处。肝脏转移者5例,肺转移者5例,脑、脊髓转移者5例。结论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恶性肿瘤的全身转移是一种有效的检查方法。

    作者:陆大军;张向阳;金胜昔;马超;顾成东;高辉 刊期: 2015年第03期

  • 多波长多点扫描激光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577 nm黄光+多点扫描激光治疗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577 nm黄光+多点扫描激光行黄斑区格栅样光凝联合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的DME患者25例(46眼)。光凝分4次完成,随访3个月。治疗前及治疗后1、3个月均进行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光凝前及光凝后3个月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FFA)。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患者BCVA和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的变化。结论光凝术前与光凝术后3个月BCVA比较,总计79.3%的患眼视力提高或稳定。患者光凝术前与术后3个月的CM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77 nm黄光+多点扫描激光可有效地减轻DME,不良反应少,对控制和延缓患者病情发展,稳定患者视力有重要意义。

    作者:臧涵怡;包欣 刊期: 2015年第03期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