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儿过敏性紫癜的综合护理体会

房兆丽;邢丽丽;扈爱莲

关键词:过敏性紫癜, 小儿病, 综合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归纳分析对过敏性紫癜患儿的健康教育、病情观察以及护理常规等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2013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1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对其护理情况、临床资料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归纳。结果本组51例患儿治疗47例,好转4例。结论对过敏性紫癜患儿进行一般护理、皮肤护理、严格饮食管理以及心理护理等,可以有效地促进患儿康复,提高临床疗效。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杂志相关文献
  • MA方案联合小剂量反应停治疗50例难治复发性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经过临床实践,分析 MA方案联合小剂量反应停治疗难治复发性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从2009年11月至2012年10月间收治的50例难治复发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对他们实施MA方案联合小剂量反应停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一个疗程治疗之后,显效患者有16例,有效患者有14例,总有效率为60%;症状没有缓解并死亡的患者有5例,占总数的10%。经过两个疗程治疗之后,显效患者22例,有效患者18例,总有效率为80%。出现的毒副作用。临床上出现多的为髓抑制,但非血液不良反应表现的并不显著。该组患者都出现了血小板减低和粒细胞缺乏,同时出现了严重感染症状,其中20例败血症,5例肛周脓肿,4例肺部曲霉菌感染,3例严重出血。结论对难治复发性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采取MA方案联合小剂量反应停治疗,效果显著,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医生对症选用。

    作者:郝迎春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的护理

    艾滋病(AIDS)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人体后侵犯免疫系统,使人体免疫功能低下,出现各种机会性感染。肺孢子菌肺炎( PCP)(旧称卡氏肺孢子虫肺炎)是一种由肺孢子菌引起的间质性肺炎,是常见威胁感染者生命的机会性感染,是 AIDS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PCP典型三联征包括:干咳、低热、逐渐加重的运动性呼吸困难。经常伴有明显的鹅口疮[1]。我院于2012年7月---2013年7月共收治 AIDS患者35例其中合并 PCP8例。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姜莹莹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督查反馈追踪记录本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运用

    目的探讨“督查反馈追踪记录本”在护理持续改进中的运用。方法制定“督查反馈追踪记录本”,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护理质量督查的相关标准,病区创造人人参与督查的氛围,落实护理质量班班督查;统计3年来使用“督查反馈追踪记录本”后病区各项护理质量考核指标的持续改进成效。结果使用护理质量“督查反馈追踪记录本”后,护理质量问题发生数及重复发生数明显降低,护理质量综合得分高于使用前。结论使用护理质量“督查反馈追踪记录本”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参加护理质量管理的意识,提高病区基础管理的效率,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及提高。

    作者:杨新雅;蔡萍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思密达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疗效

    目的探讨思密达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2例患有母乳性黄疸的新生儿,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26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光疗法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予思密达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患儿,两组患儿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思密达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可减少胆红素代谢的肝-肠循环,加速其分解和排泄,且未见明显副作用,应用方便,可作为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常规用药。

    作者:丁洁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重度中暑合并电解质紊乱病人的病情观察

    目的对重度中暑合并电解质紊乱病人进行病情监测,通过积极的治疗及密切的临床观察提高病人的治愈率。方法对重度中暑合并电解质紊乱病人各个系统进行病情观察。

    作者:吴媛婷;姚爱霞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盐酸替罗非班治疗心绞痛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盐酸替罗非班治疗不稳定心绞痛效果和安全性。方法以我院2011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120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段治疗,治疗组加用盐酸替罗非班进行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中有效率为8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5.00%,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盐酸替罗非班对不稳定心绞痛具有良好疗效,值得推广采用。

    作者:陆春海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CT增强扫描规范化护理措施及效果评价

    目的分析总结CT增强扫描规范化护理措施,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将放射科200例需行CT增强扫描的患者分为2组,其中100例对照组患者CT增强扫描前仅按照一般护理要求对其护理,另外100例观察组患者CT增强扫描整个过程中贯穿规范化护理措施,扫描结束后比较效果以及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差异。结果观察组96例图像高度清晰,4例不清晰,扫描成功率为96%,对照组78例图像高度清晰,22例不清晰,扫描成功率为78%,2组增强扫描成功率比较差异明显;观察组12例头痛、14例恶心呕吐、1例荨麻疹,副作用发生率为27%(27/100),明显低于对照组副作用发生率37%。结论将规范化护理措施贯穿于CT增强扫描整个过程中,可有效提升扫描成功率,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发生。

    作者:贾姝丽;王建;王英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探讨脑血管疾病病后继发癫痫86例临床特征及其治疗

    目的探讨分析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生癫痫在临床上的表现特征,寻求佳的治疗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42例脑血管疾病患者( MR I确诊)的临床资料,其中86例患者发生继发性癫痫。结果86例脑血管疾病出现继发性癫痫患者,54.7%的患者是由原发病脑出血引起的,39.5%的患者是脑梗死引起的,5.8%的患者是由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57%的患者是部分性癫痫发作,与患者原发性病灶比较,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生继发性癫痫与患者的原发性病灶、癫痫类型以及癫痫发生的时间有关。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抗癫痫药物对癫痫的控制作用强。

    作者:佟智国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扁平疣175例

    我科于2009年12月---2010年12月以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扁平疣175例,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共275例,其中男87例,女188例,年龄8-35岁,平均年龄23岁,病程6个月至3年,疣体分布颜面部125例,分布手背50例,疣体少者4个,多者达113个,随机分为:治疗组175例,对照组100例。

    作者:洁晓;吕春波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尼莫地平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与验证

    目的制备并评价尼莫地平-β-环糊精包合物。方法采用超声辅助饱和水溶液法制备尼莫地平-β-环糊精包合物,通过考察包合物的溶解度、相溶解度及红外光谱验证包合物的形成。结果红外光谱分析尼莫地平被β-环糊精包合物充分包合,包合物溶解度得到显著提高,表观稳定常数达到874.4L· mol-1。结论本实验采用的包合方法可以显著改善尼莫地平的溶解性能。

    作者:蓝海珍;张红梅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凝胶和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联合应用对糖尿病下肢溃疡创面的修复作用

    目的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凝胶和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联合应用于糖尿病下肢溃疡创面,探究其对糖尿病下肢溃疡的修复作用。方法选择2009年9月至2013年5月本院糖尿病下肢溃疡住院患者34名,随机分为四组,分别为:联合用药8例,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凝胶组8例,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组9例,生理盐水对照组9例。联合用药组采用外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凝胶20μg/次和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720 IU/次;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组采用单纯外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生长因子40μg/次;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组采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1500IU/次外喷;生理盐水组仅采用生理盐水擦拭创面。各组患者创面均采用敷料包扎,每日换药一次,于创面处理后的第7d和14d 观察创面上皮葡行情况以及创面肉芽成熟情况。结果本实验选用34名糖尿病下肢溃疡患者,均纳入结果分析。联合应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后7d 创面愈合率高于其余三组,14d后创面肉芽生长情况优于其余三组,而单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第14d创面愈合率优于表皮生长因子组。结论说明了两种生长因子同时作用可以显著提高创面愈合率和促进创面肉芽生长,提示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在促进创面愈合中可能略优于表皮生长因子。

    作者:王洪明;王艳艳;董玲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骨质增生的原因及症状研究

    骨质增生是一种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的长期不良习惯以及破坏性外伤所导致,随着发病率的日益增加,医学界对骨质增生的关注必须得到加强。本文简要概括了对骨质增生的理解,分析了造成骨质增生的原因及其症状表现,并提出了有关骨质增生治疗上的建议。

    作者:王磊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结核病患者的家庭护理体会

    目的提高肺结核患者的治愈率,减少结核病的复发和进一步传播。方法通过对192例肺结核患者进行随访、电话跟踪、与当地结防所联系等方法对肺结核患者进行了家庭护理指导,包括心理、消毒隔离、休息营养、用药及其不良反应等管理。结果以上192例患者,完成疗程者159例,10例中途放弃,15例治疗失败进入复治,8例丢失。完成疗程者其中49例痊愈;94例病灶钙化、纤维化,症状消失,达临床痊愈;9例空洞净化愈合,7例形成纤维干酪灶。结论结核患者的家庭护理在治疗中的作用是明显、有效的,提高了肺结核的治愈率,在结核治疗过程中很重要。

    作者:崔晔;梁翠荣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中医辨治消化性溃疡

    目的分析中医辨治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2年1月到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86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本组患者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观察组则要采用中医辨证治疗,以1个月为一个疗程,针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科学评价。结果治疗1个月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6.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60.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停止用药后,中医治疗无一例复发,而西医治疗组有2例患者复发,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医辨治消化性溃疡,短期有效率低,但是长期作用良好,停止治疗后,病情不复发,疗效较为理想,临床上应该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作者:鄢斌余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创伤性休克患者急救护理补液速度的探讨

    目的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急救护理的合理补液速度进行探讨和研究。方法选择30例于2010年2月至2012年11月间在我院进行创伤性休克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每组各有15例患者,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补液治疗,对照组患者补液速度保持不变,采用休克指数公式调整治疗组患者的补液速度,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4例患者复苏无效,11例患者复苏有效,补液速度准确率为73.33%。治疗组1例患者复苏无效,14例患者复苏有效,补液速度准确率为93.33%。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休克指数公式调整创伤性休克患者的补液速度,能够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作者:刘慧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DTI的FA值对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1.5T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中各向异性(FA)值对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明确诊断的SAE患者37例应用超高场1.5T磁共振行常规MRI及DTI检查,分别于室周不同白质区域测量脑白质病灶的 FA值。结果 SAE患者脑白质病灶的病变程度与 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1.5T磁共振的DTI技术,通过测量及观察特定脑白质病变区域的 FA值,可更为准确地诊断SAE病灶,有助于在SAE发病早期就能够得到及时诊断。

    作者:刘俊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遵义市存活麻风病人调查报告

    目的了解遵义市麻风病人生存状况,针对性地制定有效救助措施。结果调查病人960例,外迁31例,失访155例,死亡115例,存活659例。存活病人中Ⅰ级畸残77例,Ⅱ级畸残218例,无残疾364例。结论麻风病人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要实现麻风病人与社会融合的目标依然任重道远。

    作者:吴铁菊;李林英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白内障术前准备

    晶状体浑浊称为白内障。按病因分为:年龄相关性(老年性)、外伤性、并发性、代谢性、辐射性、发育性和后发性等白内障。其中老年性白内障为常见。白内障手术可解决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其术前准备对手术成功尤为重要。

    作者:王家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干预及效果评价

    目的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干预与效果进行评价分析。方法对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进行分组研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对干预组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则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对两组的研究质变进行观察。结果干预组早产儿的体重开始增加明显早于对照组,且出现腹胀、胃潴留消失、呕吐消失时间也都早于对照组。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对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有积极意义,可以改善其肠胃功能,促进早产儿的发育。

    作者:张先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血浆可溶性Fas水平和Toll样受体4在多发性骨髓瘤的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血清可溶性 Fas水平(sFas)和 Toll样受体4(TLR4)表达情况,以及用于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择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来我院接受诊断的多发性骨髓瘤的患者123例,根据国际分期体系(ISS)分成Ⅰ期组(n=39)、Ⅱ期组(n =41)和Ⅲ期组(n=43),并纳入45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所有患者血清可溶性Fas水平和Toll样受体的浓度,并比较各组间浓度的差异。结果疾病组血清可溶性Fas和TLR4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36.76,P=0.000;T=-50.55,P=0.000)。Ⅱ期组血清Fas和TLR4浓度显著高于Ⅰ期组(T=-17.05,P=0.000;T=-10.31,P=0.000),Ⅲ期组血清Fas和TLR4浓度显著高于Ⅱ期组(T=-28.10,P=0.000;T=-34.96,P=0.000)。结论血浆中sFas和TLR4浓度检测可以用于多发性骨髓瘤的早期诊断。

    作者:张慎锋;王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杂志

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