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明艳;张晓坤;王喆妍;顾伟;吴瑶;顾小萍;马正良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连续腰丛神经阻滞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65~84岁, ASA Ⅱ或Ⅲ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术后均接受连续腰丛神经阻滞镇痛,背景剂量8 ml/h,冲击剂量4 ml/30 min。D 组配方为1μg/ml 右美托咪定+0.1%罗哌卡因,C 组配方为0.2%罗哌卡因。所有患者同时接吗啡静脉镇痛泵(1 mg/ml 吗啡50 ml)作为爆发疼痛时的解救药,冲击剂量1 ml/5 min,无背景输注。观察吗啡用量、术后6、12、24和48 h 的静息及运动 VAS 疼痛评分、患肢肌力、髋关节大屈曲和外展活动度。记录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于术前1 d、术后第1、7天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价睡眠质量。结果 D 组吗啡用量明显少于 C 组(P <0.05)。两组静息和运动 VAS 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12、24和48 h,D 组患肢肌力评分明显高于 C 组,髋关节大外展活动度和大屈曲度明显大于 C 组(P <0.05)。与术前1 d 比较,术后第1天和第7天两组的 PSQI 评分明显增高,且 D 组明显低于 C 组(P <0.05)。D组术后恶心呕吐、瘙痒、谵妄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 C 组(P <0.05)。结论相对于0.2%罗哌卡因,1μg/ml 右美托咪定复合0.1%罗哌卡因连续腰丛神经阻滞可以为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提供更好的镇痛,提高术后睡眠质量,有利于患者关节功能锻炼和术后早期康复。
作者:曾德亮;章放香;马熠;余相地;赵倩;彭晶;许国琴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腰椎间盘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 PELD)中后颈部疼痛与腰段硬膜外腔压力(lumbar epidural pressure,LEP)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设计,选择择期经椎板间隙入路 PELD 患者86例,男46例,女40例,年龄19~71岁, ASA Ⅰ或Ⅱ级。采用腰段硬膜外麻醉,并经硬膜外导管接换能器连续监测 LEP,记录手术开始前LEP 基础值(LEPbase )、后颈部开始疼痛时 LEP(LEPpain )和术中 LEP 大值(LEPmax ),采用趋势卡方检验分析 LEPmax 与后颈部疼痛发生率的关系。结果有30例(34.9%)患者术中出现后颈部疼痛。LEPmax 低为31.0 mm Hg,高为77.0 mm Hg。后颈部疼痛患者 LEPmax 为(60.6±8.8)mm Hg,明显高于无疼痛患者的(50.7±9.5)mm Hg (P <0.01)。后颈部疼痛的发生与 LEPmax 呈显著正相关(P <0.01)。结论经皮内镜腰椎间盘摘除术中腰段硬膜外腔压力大值越高的患者,后颈部疼痛发生的可能性越大。
作者:茆庆洪;史长喜;李青;肖兆妍;刘向荣;阮加萍 刊期: 2016年第12期
临床试验设计(clinical trial design)或称临床研究方案是临床研究设计、实行、报告和评价的基础[1]。一篇高水平的临床科研论文不仅在理论上有所领先,方法先进,而且具有完整、严谨的试验设计及科学的统计学方法[2]。循证医学的快速发展证明了以规范严谨的科研设计为基础并正确运用统计学的论文才是高质量的论文。然而,从一些调查研究可以看出,国内的科研论文尤其是临床试验论文的质量并不高,有些所谓的随机临床试验(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RCTs)并不是真正的 RCTs[3]。国内外的研究均表明,科研设计不完善是造成论文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4]。本刊来稿中有2/3的稿件是临床科研型论文,笔者分析近几年的来稿发现,高质量的论文往往科研设计比较规范,统计学方法正确,而大多数退稿的论文,其科研设计比较简单和粗糙,从而造成研究有明显的“硬伤”[5]。在终发表出来的论文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经过反复修改后才能见刊。为了帮助广大作者特别是年轻的临床医师提高论文撰写的水平,本文主要从临床科研设计方面总结和归纳一些常用的基本规范。
作者:张伟;杨建军;万茹;徐建国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对胃癌手术老年患者红细胞糖代谢限速酶活性和血糖及丙二醛(MDA)浓度的影响。方法选择胃癌手术老年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60~80岁, 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右美托咪定组(D 组)术前10 min 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术中右美托咪定静脉维持0.3μg·kg-1·h-1,对照组(C 组)术前、术中静脉泵注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麻醉前(T0)、手术60 min(T1)、术后60 min(T2)、术后1 d 晨(T3)和术后2 d 晨(T4)抽取肘静脉血,测定红细胞磷酸果糖激酶(PFK)、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和醛糖还原酶(AR)的活性及血糖和血浆丙二醛(MDA)的浓度。结果与 T0时比较,T3时两组 PFK 活性明显降低(P <0.05),G-6PD 和 AR 活性明显升高(P <0.05或 P <0.01),且 D 组 PFK 活性明显高于、G-6PD 和 AR 活性明显低于 C 组(P <0.05)。T1时两组血糖浓度开始升高(P <0.01),至 T3时达峰值(P <0.01);T1~T3时 D 组血糖浓度均明显低于 C 组(P <0.05)。与 T0时比较,T3时两组血浆MDA 浓度在 T3时明显升高(P <0.01),D 组 MDA 浓度明显低于 C 组(P <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降低胃癌手术老年患者围术期血糖浓度,减轻氧化应激,改善红细胞糖代谢状态。
作者:宿明艳;张晓坤;王喆妍;顾伟;吴瑶;顾小萍;马正良 刊期: 2016年第12期
论著文章须有中、英文摘要,内容必须包括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和结论(Conclusion)四个部分,目的主要是回答为什么进行此项研究,说明提出问题的理由,表明研究的范围和重要性。方法中应简要说明研究课题的基本设计,所用的原理,条件,对象,材料,设备,如何分组对照,研究范围精确度,观察的指标等。结果部分应写出本研究的主要数据,被确定的关系,观察结果,得到的效果,有何新发现。结论是结果内容的升华,是由结果推论而出,是结果的分析,研究的比较,评价,应用,假设,启发,建议及预测等。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不用“本文”、“作者”等主语,不加评论和解释,摘要中首次出现的缩略语、代号等,非公认公知者,须注明全称。考虑篇幅的限制,中文摘要可简略些,一般300~500字左右,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原则上相对应,考虑到国外读者的需要,可更详细,一般500个实词左右。英文摘要尚应包括文题(仅第一个字母大写)、所有作者姓名(姓在前,名在后;姓全大写,名字仅首字母大写)、第一作者单位名称和科室、所在城市名、邮政编码及国名。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评价 Rho/Rock 信号通路在大鼠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entilator-induced lung injury,VILI)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健康雄性 SD 大鼠96只,12~15周龄,体重300~3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四组:空白对照组(C 组)、Rho 激酶抑制药法舒地尔组(F 组)、高潮气量组(H 组)和高潮气量+Rho 激酶抑制药法舒地尔组(HF 组),每组24只。C 组和 F 组不行机械通气,H 组和 HF 组行高潮气量40 ml/kg 机械通气4 h。F 组和 HF 组在机械通气前1 h 给予腹腔注射法舒地尔10 mg/kg。分别于通气前(T0)、通气后4 h(T1)、8 h(T2)和24 h(T3)每组随机取6只大鼠,采集血样,测定血清 TNF-α、IL-6及 IL-10浓度;采血结束后处死大鼠,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采用考马斯亮兰法检测 BALF 总蛋白;测定肺组织湿/干重比(W/D);光镜下行肺组织病理学损伤评分;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采用 Western blot 和 RT-PCR法分别检测肺组织 RhoA、Rock2蛋白含量和 mRNA 表达水平。结果与 C 组比较,T1~T3时 H组和 HF 组大鼠血清 TNF-α、IL-6及 IL-10浓度、BALF 总蛋白含量、肺组织 W/D、病理学损伤评分、MPO 活性、RhoA、Rock2蛋白含量和 mRNA 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 <0.05);与 H 组比较,T1~T3时 HF 组大鼠血清 TNF-α、IL-6浓度、BALF 总蛋白含量、肺组织 W/D、病理学损伤评分、MPO 活性、RhoA、Rock2蛋白含量和 mRNA 表达水平明显下降,血清 IL-10浓度明显升高(P <0.05)。结论 Rho激酶抑制药法舒地尔可减轻大鼠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 Rho/Rock 信号通路,降低肺组织内炎性反应有关。
作者:陈勇;梁应平;徐仁美;郎海丽;罗梦思;杜晓红;徐国海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感染性休克早期大鼠脑组织中脑红蛋白(neuroglobin,NGB)含量的动态变化在感染性休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健康雄性 SD 大鼠60只,12~15周龄,体重300~350 g,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只。M 组经尾静脉注射脂多糖(LPS)10 mg/kg 制备大鼠感染性休克模型,当 SBP 下降幅度达到基础值的40%时认为感染性休克模型复制成功;C 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分别在给 LPS 前(T0)、给 LPS 后1 h(T1)、2 h(T2)、4 h(T3)、6 h(T4)采用 ELISA 法检测血清中 TNF-α、IL-6浓度和 NGB 含量,Western blot 法检测脑组织中 NGB、半胱天冬酶-3(caspase-3)的含量。结果与 C 组比较,T1~ T4时 M 组血清中的 TNF-α、IL-6浓度明显增高(P <0.05),脑组织中caspase-3含量明显增加(P <0.05);T3、T4时血清和脑组织中 NGB 含量明显增高(P <0.05)。结论感染性休克后大鼠脑组织发生了炎症损伤、细胞凋亡病理学改变,脑红蛋白在感染性休克所致的损伤脑组织中含量增加,推测其可能发挥了内源性神经保护功能。
作者:杨彤;孙雪华;刘志武 刊期: 2016年第12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切口浸润对开腹肝癌肝切除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及快速康复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随机、三盲、对照试验,选择择期行开腹肝癌肝切除术患者52例,男32例,女20例,年龄18~70岁,ASA 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6例。关腹前,分别使用0.75%罗哌卡因(ROP 组)或10 ml 生理盐水(NS 组)行切口两侧局部浸润。观察并记录术后6、12、24和48 h 的 NRS 疼痛评分、总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肠道恢复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以及术后肝肾功能、过敏反应、恶心呕吐及切口感染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NS 组比较,ROP 组术后6 h [(3.85±1.29)分 vs.(5.30±1.76)分]、12 h [(3.38±0.85)分vs.(5.69±1.38)分]、24 h [(3.69±0.74)分 vs.(4.42±1.13)分]的 NRS 疼痛评分明显降低,总住院时间明显缩短[(17.92±1.97)d vs.(19.53±2.42)d],首次排气[(48.07±7.49)h vs.(53.42±10.38)h]和首次下床活动时间[(2.34±0.62)d vs.(2.80±0.84)d]明显提前(P <0.05)。两组术后肝肾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无过敏反应发生,NS 组有1例(4%)切口感染和4例(15%)恶心呕吐,ROP 组有5例(19%)恶心呕吐。结论罗哌卡因切口浸润能有效减轻肝癌患者术后疼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易行的快速康复措施。
作者:饶竹青;董世阳;王灿琴;高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颈横突旁阻滞与肌间沟臂丛阻滞在肱骨近端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拟行肱骨近端手术患者60例,男27例,女33例,年龄18~70岁,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T 组超声引导下行 C4、C5、C6横突旁阻滞,分别给予0.5%罗哌卡因2、2、4 ml;I组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给予0.5%罗哌卡因8 ml。记录神经阻滞操作时间、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阻滞是否成功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T 组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 I 组[(8.73±3.17)min vs.(14.40±8.21)min,P <0.01],阻滞成功率明显高于 I 组(100% vs.80%,P<0.05),膈肌麻痹发生的严重程度明显低于 I 组(P <0.01)。结论在肱骨近端手术神经阻滞中,与肌间沟臂丛阻滞比较,横突旁阻滞可以提供更短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更高的成功率和更少的膈神经阻滞不良反应。
作者:韩流;王宏宇;张勇;蒋卫清;鲍红光 刊期: 2016年第12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2期
骶骨由5个骶椎融合而成,各自的椎上、下切迹形成了4对骶前孔和4对骶后孔。骶后孔在骶骨的背面,分布骶正中嵴的两侧,基本上呈对称分布,有骶神经后支通过。骶后孔的解剖位置对应中医上的八髎穴,可用于一些疾病的推拿、针灸治疗,如盆底疾病,便秘,尿潴留,二便失禁等[1,2]。经骶后孔的骶神经阻滞或骶管麻醉也有着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然而因其缺乏行之有效、简便又准确的定位方法,可能影响麻醉效果,甚至导致麻醉失败。本文为1例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下骶后孔阻滞行坐骨结节囊肿切除手术的患者,阻滞完善,麻醉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肖静;刘九红;梅伟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在产妇自控硬膜外分娩镇痛基础上加用背景剂量方案并持续至第二产程结束的镇痛效果及其是否增加围产期风险。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选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4年3月和2015年3月所有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的初产妇503例,按照镇痛方案分成两组,有背景剂量组(P 组,n =245)和无背景剂量组(C 组,n =258)。收集产妇的基线资料,围产期资料和 NRS 疼痛评分,分析不同镇痛方案对围产期不良事件的影响。结果 P 组第二产程 NRS 疼痛评分[3(3~4)分 vs.5(4~5)分]明显低于 C 组(P <0.001)。P 组第二产程时间[50(29~82)min vs.38(24~62)min]明显长于 C 组(P =0.001),产时出血量[200(100~250)ml vs.150(100~200) ml]明显多于 C 组(P =0.003)。两组的终分娩方式(P =0.656)和产后出血发生率(9.8% vs.10.9%,P =0.6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比于单纯自控镇痛,加用背景剂量的硬膜外分娩镇痛提供更好镇痛效果的同时不增加围产期风险,可安全应用于临床。
作者:徐婧;曲元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探讨围术期实施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策略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6月择期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84例,男55例,女29例,年龄36~78岁,ASA 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2例。E 组采用硬膜外阻滞联合全麻,加强术前宣教,术中保温,限制性补液,术中、术后完善镇痛等一系列 ERAS 策略进行围术期管理,C 组采用常规围术期处理。记录补液量、术毕鼻咽温度、术后首次肠鸣音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进流体食物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导尿管拔出时间;记录术后 PACU 停留时间、总住院时间及总住院费用等。结果 E 组补液量[(1328±64)ml vs.(2463±135)ml]明显少于 C 组(P <0.05),术毕鼻咽温度[(36.2±0.2)℃ vs.(35.1±0.5)℃]明显高于 C组(P <0.05),术后首次肠鸣音时间[(33.4±12.5)h vs.(42.8±14.3)h]、首次排气时间[(43.6±13.9)h vs.(60.7±15.4)h]、首次进流体食物时间[(26.8±4.1)h vs.(67.4±13.5)h]、首次下床活动时间[(7.4±1.6)h vs.(26.5±3.8)h]、导尿管拔出时间[(29.2±6.1)h vs.(51.8±7.6)h]、术后 PACU 停留时间[(26.4±8.5)min vs.(37.2±11.6)min]和总住院时间[(7.5±0.9)d vs.(9.7±1.2)d]明显短于 C 组(P <0.05),总住院费用[(2.1±0.6)万元 vs.(2.6±0.8)万元]明显少于 C 组(P <0.05),术后恶心呕吐(2.4% vs.21.4%)、躁动(4.8% vs.26.2%)、皮肤瘙痒(7.1% vs.23.8%)及寒战(0% vs.19.0%)的发生率明显低于 C 组(P <0.05)。结论加速康复外科策略应用于腹腔镜结直肠癌患者围术期管理,可减少术中舒芬太尼用量,防止术后低体温的发生,胃肠功能恢复更快,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和降低医疗费用。
作者:靳红绪;黄立宁;王忠义;张同军;孙学飞;王福朝;柴鸣;刘义粉 刊期: 2016年第12期
全球每年的手术量超过2.3亿例次,术后并发症严重影响外科手术治疗的质量和患者预后[1]。而术后肺部并发症,如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肺炎和肺不张等,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机械通气是手术患者呼吸支持的必要手段,但不恰当的通气策略会导致通气相关性肺损伤(ventilator-induced lung injury,VILI),延长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增加死亡率。
作者:赵亚杰;曹江北;米卫东 刊期: 2016年第12期
目的:通过在老龄大鼠行脾切除术或心肺转流(CPB)术建立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模型。方法健康雄性 SPF 级 SD 大鼠60只,18月龄,随机分为脾切除术组(A 组)、CPB 术组(B 组)及空白对照组(C 组),每组20只,术后第31~35天进行Morris 水迷宫、穿梭箱实验及旷场实验,评估大鼠认知功能。结果与 C 组比较,B 组穿越原平台次数明显减少[(5.2±2.2)次 vs.(8.6±3.2)次],主动回避反应次数明显减少[(12.3±2.7)次 vs.(15.2±1.8)次],主动回避反应潜伏期明显延长[(9.50±2.31)s vs.(5.14±1.43)s],修饰次数[(13.8±2.6)次 vs.(19.5±2.2)次]、直立次数明显减少[(6.8±1.5)次 vs.(10.2±1.7)次],中央格停留时间明显延长[(7.78±1.51)s vs.(5.34±0.72)s],术后第33~35天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 <0.05);与 A 组比较,B 组中央格停留时间明显延长[(7.78±1.51)s vs.(6.06±1.67)s,P <0.05]。结论行心肺转流术的老龄大鼠术后长期认知功能损害明显,可作为心血管麻醉后长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研究的动物模型。
作者:袁雪梅;张英;陈齐;李妙龄;袁建蓉;刘庆 刊期: 201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