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泛发性湿疹32例综合护理

谷敏

关键词:泛发性湿疹, 临床症状, 综合护理
摘要:目的 探讨泛发性湿疹患者的综合护理体会.方法 选取我科收治的48例泛发性湿疹的患者进行分析研究,给予细心的护理干预措施,健康教育指导,饮食护理,等全方面的护理干预.结果 此组泛发性湿疹的患者经有效治疗和护理在不同时间内均治愈出院,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针对泛发性湿疹的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是至关重要的,能够减轻了患者湿疹带来的不适,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加快了患者疾病的治愈时间,缩短了住院日期,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痴呆症的中西医防治进展

    老年痴呆症是当代医学技术仍然无法克服的一种智能损害综合征,主要包括原因不明的阿茨海默型痴呆(简称AD)和由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糖尿病等原因引起的脑血管性痴呆(简称VD),而其中以AD为多见,老年然发病率7%到10%.临床表现主要是进行性的学习能力减退,直到丧失,伴有活动能力降低,后期甚至不能说话和行走.文就目前国内外对老年痴呆症中西医治疗进展综述.

    作者:刘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针对老年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对策

    目的 是探讨老年性脑梗死的护理方法,总结相关护理经验,使患者得到更优质的护理,促进患者的康复.方法 对97例患者从心理、饮食,到各项专科护理及出院指导等各方面的护理措施.结果 经过实施周密的护理措施和全面的健康教育97例患者有显著疗效的82例、有效的11例、无效的4例,有效率达95.87%.结论 有效的护理措施和全面的健康教育不仅可以缩短病程、改善症状、减少并发症,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苗志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胱抑素C和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测在糖尿病早期肾病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了胱抑素C(Cys C)和尿微量白蛋白(U-mAlb)联合检测于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日立7100生化分析仪分别检测55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80例健康体检者的Cys C、U-mAlb的含量.结果 糖尿病患者Cys C和U-mAlb的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 Cys C和U-mAlb的浓度与T2DM患者的肾功能早期损伤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可作为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较敏感的指标,联合检测能大大提高检测阳性率,对于监测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病情发展程度有重要意义.

    作者:曹瑞锋;陈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针对急性脑梗死临床治疗的研究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 86例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全部患者采用西医疗法进行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医疗法进行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4%,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合中西医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作者:杨洁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检测的临床评价

    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威胁人们身体健康,主要经血传播的传染病,目前尚没有特殊的预防和治疗方法.目前我国阻断丙型肝炎传播的主要方法是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丙型肝炎抗体(抗-HCV)筛选供血员.然而抗-HCV的出现时在HCV感染后的6-12周(窗口期),所以抗-HCV阴性并不能排除携带HCV具有传染性的可能.而HCV核心抗原(HCVCAg)的检测可将HCV的检测的窗口期缩短到15天,降低了HCV经血传播的风险.本文对136例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CVCAg)的检测并分析期临床意义.

    作者:王宏芝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早餐营养干预模式对2型糖尿病的控制效果研究

    目的 探索早餐干预模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效果及其对糖尿病人体内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 采用早餐干预模式和自身对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90天饮食干预.结果 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患者空腹血糖(FBG)和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HbA1c、TG、体重、BMI、腰围、臀围和上臂围值均有显著性下降(P<0.05);血清TC、HDL-C水平均有显著性升高(P<0.05);血清LDL-C变化不明显.结论 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早餐模式干预时,其血脂代谢具有特殊性,需要密切监测与观察.

    作者:赵长峰;于连龙;胡藩;王淑娥;刘岩;张世秀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对55岁以上肺结核患者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55岁以上肺结核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大竹县CDC结防所2005年——2010年55岁及以上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表现、X线胸片、实验室检查、合并症和治疗效果.结论 55岁起之后,随着年龄的增大肺结核的症状和X线表现越来越不典型,并发症增多,治疗效果渐差,复发率增高.

    作者:蒋进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88例冠心病心绞痛联合应用舒血宁、参麦注射液的临床观察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堵塞,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为冠心病,也是临床上常见、普通的疾病.自2010年1月——2012年1月冠心病88例,将患者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4例,治疗组采用舒血宁注射液、参麦注射液联合治疗;对照组用复方丹参、红花注射液以及消心痛口服.

    作者:高艳琴;汤舒琴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探讨颅脑外伤昏迷患者鼻饲肠内营养四种干预方法对患者腹泻情况的影响

    目的 探究与讨论颅脑外伤昏迷的患者鼻饲肠内营养四种干预方法对患者腹泻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2011年5月份——2013年1月份来我院住院治疗颅脑外伤的昏迷患者22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然后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四组,Ⅰ组患者利用专用泵持续给予常温的营养液;Ⅱ组患者则给予加热的营养液间歇的输入;Ⅲ组患者给予持续输入加热的营养液;Ⅳ组患者则是利用传统的方法在常温下将营养液依靠重力来滴注输入.然后对以上四组患者的腹泻情况进行连续的观察,并且做详细的记录,后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在分析资料之后得出四组患者的腹泻发生率都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而且前三组患者与第四组患者的差异也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利用专用的营养液输入泵来进行鼻饲肠内营养的补充效果显著,可以明显减少腹泻的发生率;而在输入的方式间歇和持续两种方法对腹泻的发生没有直接的影响;营养液的温度需要在温度低时给予适当加热,这样对减少腹泻的发生也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刘兴琼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盐酸昂丹司琼与地塞米松磷酸钠、呋塞米注射液存在配伍禁忌

    目的 探讨盐酸昂丹司琼注射液与地塞米松磷酸钠、呋塞米注射液之间存在的配伍禁忌,为临床的合理用药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 将2ml盐酸昂丹司琼注射液+ 250ml0.9%氯化钠溶液配好后再分别加入呋塞米和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中,观察莫非氏滴管内有没有白色的絮状沉淀或者其他的化学反应.结果 当滴入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中时,两种药液的交界处马上变成乳白色;当滴入呋塞米注射液中时,两药的交界处马上产生白色的混悬物或者白色的絮状沉淀;而呋塞米注射液加入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中时,没有白色絮状沉淀产生,仍为澄清透明液体.结论 盐酸昂丹司琼与地塞米松磷酸钠、呋塞米注射液配伍时,可能会出现变色、沉淀或者浑浊等现象,存在配伍禁忌.因此,护士在给药的过程中,必须加强注意,应分开给药,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作者:何萍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循证护理在额颞部对冲性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对循证护理在额颞部对冲性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方法 资料选取2010年4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额颞部对冲性脑损伤患者68例,将其平均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循证护理,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次68例患者经护理后进行6个月及1年随访,研究组患者6个月及1年后的存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额颞部对冲性脑损伤患者进行循证护理的同时,关注患者心理的状态,增强患者自信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对于提高预后效果,提升存活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白蒗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降钙素原检测对儿科发热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的价值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检测对儿科发热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的价值,为早期鉴别诊断小儿发热的病因提供新的方法.方法 选取于2012年3月至2012年9间因小儿发热来我院就诊的患儿108例,按照发热病因的不同分为细菌感染组和非细菌感染组,采集静脉血并测定两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白细胞数、降钙素原;对于降钙元素水平,记录<0.5μ g/L、≥0.5μ g/L、≥2μg/L和≥10μg/L4个区段内的患者数,并以PCT≥0.5μg/L作为细菌感染阳性阈值,评价PCT在细菌感染监测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与非细菌感染组相比,细菌感染组的CRP、WBC未出现变化,而降钙素原(PCT)显著升高;细菌感染组中仅2例患儿的PCT含量小于0.5μg/L,非感染组仅5例患者的PCT水平介于0.5 μg/L-2.0μg/L之间,以PCT≥0.5 μg/L作为细菌感染阳性阚值,PCT水平鉴别是否细菌感染的敏感性为92.5%,特异性为95.1%.结论 降钙素原的检测对于临床早期小儿发热病因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庞志萍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慢性肾小球肾炎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 探究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将我科2010年6月到2013年6月接诊的76例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自愿原则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自38例患者,两组患者皆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加用泼尼松+雷公藤多甙治疗,研究组加用维甲酸+雷公藤多甙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GFR(肾小球滤过率)与生化指标进行观察对比.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总有效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GFR与生化指标皆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研究组在尿蛋白、甘油二酯与治疗前相较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研究组治疗后的甘油二酯与对照组有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在基础治疗上加用维甲酸+雷公藤多甙治疗,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而且生化指标改善良好,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王宇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发病机制

    1 概 述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是以双肺弥漫性呼吸性细支气管的慢性炎症为特征,炎症累及细支气管壁的全层,导致细支气管区域内继发性支气管扩张,从而引起支气管、肺反复感染,终发展为呼吸衰竭.本病有报道男性占优势,男女比常超过2:1,高峰年龄在30多岁,通常于20-50岁时诊断.2 流行病学本病主要发生于东方亚洲人,少数病例被报道在亚洲以外的国家如美国和欧洲等,但大多数是亚洲移民[1].

    作者:郭爱新;刘炳波;王辉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72例正畸与修复联合治疗牙列间隙患者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正畸与修复联合治疗牙列间隙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72例牙列间隙患者均采用正畸与修复联合法治疗,牙列间隙应在治疗前后用游标卡尺对其进行精确测量,并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患者经过积极的治疗牙列间隙明显减小,纠正了牙齿畸形症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牙列间隙发生概率高的是中切牙,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效果完全满意者20例,比较满意者52例,2例患者在佩戴矫治器期间并发牙周病,停止治疗并积极治疗牙周病后再次给予正畸治疗,治疗效果比较满意;2例切牙先天缺失的患者经矫治后复发,给予重新矫治后进行义齿修复.结论 牙列间隙的发生率较高.所有患者经正畸与修复联合治疗后,患者的牙列间隙消失,前牙形态正常,左右基本对称美观,上下前牙中线协调一致,覆合覆盖关系趋于正常,牙齿畸形得到纠正,外形恢复自然美观,符合生理要求,经正畸与修复联合治疗后大部分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徐晓静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期精神分裂症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期精神分裂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我院收治的88例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地分为对照组和护理组,对照组44例给予一般护理,护理组44例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6个月后护士观察量表和SCL-90量表的差异.结果 护理6个月后,护理组患者护士观察量表和SCL-90量表评分明显较优,两组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予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李璠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儿童支气管哮喘与出生体重的研究进展

    支气管哮喘是儿童时期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主要以气道慢性炎症为特点.目前关于围生期相关因素与儿童支气管哮喘之间的研究越来越多,查阅了大量关于出生体重对哮喘影响的文章后,本文通过探讨出生体重对支气管-肺发育、肺功能(气道功能,肺弥散功能)的影响,予以阐述其与哮喘之间的关系.

    作者:陈小琴;贾春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深静脉导管在临床的应用和护理

    探讨深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和有效护理,选择科室使用深静脉置管患者35例,通过临床观察、使用和护理,总结深静脉导管的临床应用和护理经验,减少并发症发生,减轻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

    作者:李松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经行发热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经行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经行发热患者60例进行分析,按照治疗方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泰诺酚麻美敏片治疗,连续服用4天,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退热时间.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体温均有明显下降(P<0.05),且下降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退热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经行发热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退热时间,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廷祥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肠间质瘤28例临床体会

    目的 探讨对患有胃肠间质瘤的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之后的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本院在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28例患有胃肠间质瘤的患者,所有的患者均通过腹腔镜手术进行质量,患者的肿瘤直径为3-10cm之间,采用腹腔镜切除方法的5例,采用腹腔镜联合超声内镜胃楔形切除8例、远端胃部分切除3例、近端胃部分切除3例、腹腔镜辅助下部分小肠切除4例.结果 所有的患者都顺的将手术治疗完成,胃间质瘤患者CD34的表达率,其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之间,以及恶性肿瘤和交界性肿瘤之间,所表达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胃肠间质瘤,在治疗的过程中具有安全性、可靠性,且创伤较小,术后患者恢复快,是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强;李硕贤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杂志

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原卫生部)

主办:全国卫生产业企管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