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丽娟;王蓓;王开慧;朱虹;杨雯
[目的]探讨“1+3”管理模式在儿科护士针刺伤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成立科内项目小组,围绕儿科护士针刺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进行讨论,运用“1+3”管理模式,即发现一个问题后,寻找一个问题的根本原因,提出一套整改方案,分享一群人,避免类似错误的再次发生,采取相应改进方案,如加强护士的培训,加强与患儿及陪护的配合,鼓励护士充分发挥聪明智慧,改进临床护理用具,规范操作行为等,并对实施“1+3”管理模式前后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实施“1+3”管理模式后,儿科护士针刺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前(P<0.01)。[结论]实施“1+3”管理模式有助于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提出整改并优化流程,降低儿科护士针刺伤发生率。
作者:马小花;谢开屏;梁盼;石萍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研究白血病病人化疗的护理对其生存效应的影响,为白血病病人护理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接受化疗的96例白血病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化疗护理,观察两组病人干预前后多维度健康心理控制源量表(MHLC)各项分值、30问卷调查(QLQ C30)各功能分值和各症状分值。[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病人的多维度健康心理控制源量表(MHLC)中分值均有下降(P<0.05);观察组病人干预后30问卷调查(QLQ C30)各项功能分值均较对照组高(P<0.05)、各症状分值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基于化疗的护理措施可有效改善白血病病人心理状态及生存质量,加强术后化疗护理对提高病人生存效应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媛 刊期: 2016年第32期
总结临床静脉留置针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认为开展健康宣教,提高护理人员静脉留置针操作技能,掌握正确的静脉留置针穿刺、固定方法,指导病人掌握简单的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时相关注意事项,能够有效预防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发生,明确静脉留置针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并掌握相应的预防对策,有利于降低静脉留置针并发症发生率,提高静脉留置针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程黎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探讨心理暗示联合放松疗法对乳腺癌术后病人心理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的病人,按手术先后进行编号,单号为观察组,双号为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暗示及放松疗法,术后第3天及术后6个月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病人的心理进行评价并进行比较。[结果]术后6个月观察组病人的 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暗示联合放松疗法能够减轻乳腺癌术后病人的焦虑、抑郁情绪。
作者:解丽娟;王蓓;王开慧;朱虹;杨雯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总结精神病专科医院搬迁过程中护理风险管理措施与体会。[方法]成立搬迁安全管理小组,包括搬迁领导组、护理安全管理小组、病区搬迁组和搬迁护理协助团队,通过搬迁前风险评估,包括病人病情、人员培训、新病房环境以及急救设施评估,制订完善的搬迁方案,充分做好搬迁前的准备,保证病人搬迁期间的安全。[结果]2次搬迁病人303例,搬迁过程中病人病情没受到转运过程的影响,无一例不良事件及医疗纠纷问题发生,无财产损失。[结论]实行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能确保转运过程病人的安全。
作者:郑清荣;李香临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对院外长期胰岛素泵治疗病人的自我管理现状、代谢指标及生存质量进行调查分析,针对存在问题及影响因素,制定相应规范化的管理对策。[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43例院外长期胰岛素泵治疗的糖尿病病人进行基本资料收集、填写胰岛素泵日常护理知识量表、糖尿病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并进行相关知识教育,次日采集空腹血标本。[结果]病人糖化血红蛋白为7.95%±2.2%,达标率仅为30.24%,病人胰岛素泵日常护理知识、操作、维护及管理方面存在一定问题,糖尿病病人生存质量与国内常模比较,生理功能得分高于常模、治疗得分低于常模(P<0.05),生存质量总分、心理/精神和社会关系得分均高于常模,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外长期胰岛素泵治疗病人未得到专业医护的培训指导,大部分病人未能进行良好的自我管理,代谢指标控制不理想,未真正发挥胰岛素泵方便、安全降糖的优势,因此有必要加强院外长期胰岛素泵治疗病人的规范化管理,以保证院外胰岛素泵治疗者的血糖安全达标,减少负性事件发生,提高病人治疗满意度及生存质量。
作者:关守萍;杨晓飞;欧杨;苏恒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了解临床护士核心能力水平,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护理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对120名护士应用注册护士核心能力量表进行调查。[结果]护士核心能力总分为184.96分±35.35分,均分为3.36分,处于高能力水平。伦理和法律实践得分高(3.52分±0.62分),评判性思维和科研得分低(3.17分±0.71分)。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护士职称及养育孩子情况是影响临床护士核心能力的主要因素并与临床护士的核心能力呈正相关。[结论]管理者结合实际情况,在护士培训中应注重评判性思维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加强对低职称及未婚未孕护士的培养,以提升护士的核心能力。
作者:李颖雅;江志潇;冯晓玲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对危重病人动脉血采集的位置进行研究,分析得出易于病人接受且便于临床操作的佳位置。[方法]结合文献及临床实际操作,选择4个部位进行研究分析,对符合入选条件的400例病人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分为4组,比较各组的成功穿刺率、操作耗时、疼痛分值及血肿发生率,比较哪种位置更适合进行动脉采血。[结果]足背动脉的成功穿刺率明显低于桡动脉、肱动脉、股动脉;操作耗时方面股动脉明显长于桡动脉、肱动脉;疼痛方面桡动脉高于肱动脉;血肿发生率方面桡动脉高于肱动脉。[结论]对危重病人,动脉血采集时尽可能地从肱动脉进行采集,可提高病人的接受度,也能减少有创操作带来的副反应。
作者:周灿;陈孝萍;王红萍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观察专人管理人工气道在气道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12例病人,均经口气管插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将2015年4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6例病人作为观察组,将2014年4月—2014年12月收治的56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气道护理专管人员负责气道管理,对照组责任护士给予病人打针、发药、心理护理、基础护理、气道护理,对两组病人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及湿化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病人 VAP 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气道湿化效果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气道管理实施专人管理比普通责任护士管理气道更能保证气道通畅,减少 VAP发生,气道护理管理质量更优。
作者:蔡军峰;袁茜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探讨早期干预对早产儿神经和行为发育效果的影响。[方法]将94例早产儿按照家长自愿的原则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早期干预,比较两组12个月时的体格发育、神经行为发育以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早产儿12个月时的智力发育指数、运动发育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早产儿12个月时的大运动、精细运动、社交行为等神经发育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早产儿12个月时的神经后遗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干预能够促进早产儿神经、行为发育,减少神经后遗症的发生,改善患儿的预后。
作者:翁铭娜;刘柯伶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探索阶段式临床带教路径在急诊实习生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6月在急诊轮转的实习护生为对照组,采用传统临床带教模式,选取2014年7月—2015年12月在急诊轮转的实习护生为观察组,采用阶段式临床带教路径进行带教,对两组护生的考核成绩及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护生理论考核成绩、操作考核成绩以及师生教与学满意度调查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教师节优秀带教科室评比中2014年、2015年急诊均获得优秀带教科室。[结论]阶段式临床带教路径适合急诊的临床带教的特点,使实习护生在短的时间内循序渐进掌握急诊的专科知识和技能,有助于提升实习护生急诊临床带教的整体水平。
作者:卢跃;李蕊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探讨护理隐性知识在年轻护士临床带教中的应用。[方法]岗前培训增设护理隐性知识相关课程;有效落实规范化培训和考核;组织各种活动,提供交流机会,促使护理隐性知识的传递和共享。[结果]年轻护士临床工作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综合考评、护理“三基”理论和操作考核成绩令人满意;病人满意度提高。[结论]在年轻护士临床带教中护理隐性知识教育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重视护理隐性知识的开发、传播和共享对年轻护士的成长发展和医院护理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淑洁;王莉敏;马蕾 刊期: 2016年第32期
为满足市场对口腔专科护理人才的需求,加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口腔护理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构建跨专业复合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护理岗位认知、岗位能力养成、岗位能力实践分阶段培养的教学策略,创新医护一体化教学模式,培养兼具护理和口腔专业技能的复合型护理人才。
作者:周玉琴;高金利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探究自制胸部肿瘤放疗病人评估卡在胸部放疗心肌损伤检测中的临床研究价值。[方法]将90例胸部肿瘤病人随机分为A组、B组和对照组各30例。A组病人接受前胸放疗,B病人接受前胸与后背放疗,对照组病人未接受放疗,根据我院自制的胸部肿瘤放疗病人评估卡检测临床参数分析接受放疗的病人心肌是否出现异常状况。[结果]A 组与 B组病人的磷酸激酶与磷酸激酶同工酶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组与B组病人的 E/A参数较对照组病人显著降低(P<0.05);B组病人放疗后左心室前壁、前间隔以及后壁的收缩期大应变率(SRS)与舒张早期大应变率(SRE)较 A 组与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A 组病人放疗后左心室前壁、前间隔的SRS、SRE较对照组病人显著降低(P<0.05)。[结论]通过检测自制的胸部肿瘤放疗病人评估卡指标,能够评价胸部放疗病人心脏的损伤,可指导临床及早采取干预措施以改善病人预后。
作者:柳丽娜;孙丽;胡雪芝;李利霞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了解改革前后医院员工对医院运营情况的认可度,更好完善医院内部运行管理机制。[方法]分别于2013年、2014年抽取7家医院对共3854名员工就改革前后医院内部运营认可度进行调查,特别对B医院员工对内部运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改革前后医院员工对医院内部运营情况的认可度进行比较,2014年认可度整体高于2013年,改革后 B医院员工对医院内部运营认可度下降明显。[结论]医院员工对医院内部运营的认可情况直接关系员工工作积极性,医院内部运营、考核机制的完善对改革起推动作用,也可以成为医改成效评价的敏感指标。
作者:孔雪英;王福根;周晓庆;杨香玉;张白香;曹丽 刊期: 2016年第32期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CRRT)又称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是通过体外循环的方式,连续性清除体内代谢产物、异常血浆成分以及蓄积在体内的药物或毒物,同时有效地维护“内环境平衡”,包括血流动力学、酸碱、电解质乃至代谢平衡、免疫功能、细胞功能,从而为后续的病因疗法创造条件,争取时间[1]。随着 CRRT 技术的日趋成熟, CRRT治疗临床应用范围远远超出肾脏替代治疗领域,已成为各种常见危重症病人救治的重要手段之一[2]。为确保 CRRT 能顺利、有效、安全实施,要求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CRRT的工作原理,细心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并加强护理。我科2013年1月—2016年4月采用CRRT抢救57例危重症病人,现将其护理总结如下。
作者:刘蓉;王健叶 刊期: 2016年第32期
从灾害救援护理专业体系发展的状况、培训途径、培训内容等方面阐明其发展的意义。认为灾害救援护理人员需要具有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熟练的实践技能和稳定的心理素质,还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优化护理人员培训方案以及大力开展灾害救援医学继续教育,注重专业能力建设才能适应灾害救援护理需要;专业性训练的护理人员在灾害救援中能够做到有效地应急冲突;提高护理人员专科岗位胜任能力,对促进护理队伍的应急救援能力有重要意义。
作者:宫平;霍金荣;吴丹 刊期: 2016年第32期
吻合口瘘是食管癌根治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以术后2d~8d为常见,且颈部吻合口瘘发生率明显高于胸内吻合口瘘,国内食管癌术后颈部吻合口瘘发生率为2.5%~11.6%[1]。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descending necrotizing mediastinitis,DNM)是1983年Estrera等[2]定义为颈部感染经颈深筋膜间隙下行引起的纵隔坏死性蜂窝织炎称为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其病死率高达40%~50%。面颈部感染沿颈深筋膜进入纵隔,重力、呼吸、胸腔负压等因素对其往下扩散均有促进作用,纵隔一旦感染,易引起心包积脓,大血管破裂,并可进入胸腔造成脓胸。其主要临床表现是起病急,颈胸部肿胀疼痛、颈部活动受限、吸气性呼吸困难,严重时出现窒息,并且病人多有急性感染中毒症状等。该病发病罕见、病情危重、进展迅速和病死率高,是胸外科急症之一。2015年3月我科收治1例食管癌手术后颈部吻合口瘘并发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病人,诊断明确后急诊行颈部脓肿切开引流+纵隔脓肿切开引流术,术后恢复较好出院。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作者:权丹丹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的]探讨自制新型皮肤保温装置在冷冻消融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80例接受冷冻消融治疗的肿瘤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温盐水手套,观察组采用新型皮肤保温装置,观察比较两组病人术中体温、应激指标、术后一般情况、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满意度的差异。[结果]两组病人冷冻消融术开始前、开始后10 min和开始后30 min的体温无明显差别(P>0.05),观察组病人手术结束后的体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结束时观察组病人血糖、胰岛素、皮质醇水平均较麻醉前增高,且对照组高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病人的护理时数、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病人皮肤苍白、水肿、血压降低和心率细速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手术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制新型皮肤保温装置在冷冻消融术中的应用可明显降低病人并发症发生率,减轻病人应激反应。
作者:郑雪芬;何凡;舒兴玉;张媛华 刊期: 2016年第32期
目前临床上医用锐器收集盒的使用是防止和减少操作者锐器伤、防范医疗废物泄漏的有效措施,但安装不当、使用不便、携带不便或者需转移一定距离进行针头处理而至的环节增多,势必增大锐器伤引起职业暴露的风险[1]。本专利介绍了如何改进锐器收集容器,为防范针刺伤提供一款科学有效的容器。本专利产品“便携式防针刺伤医用锐器盒”,与目前使用的同类产品相比其结构简单、体积小(直径约12 cm)、临床上携带方便,使用方便,理论上会很好地控制锐器伤发生,从环节上做好职业防护,控制由于护理穿刺治疗操作中造成的职业暴露而致的医院感染。
作者:曾白兰 刊期: 2016年第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