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妮;吕琴;骆朝辉
[目的]分析社区居民现场急救能力、自我效能及应对方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唐山市1296名社区常住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自我效能感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及现场急救知识、态度、行为能力问卷进行评测。[结果]急救态度和急救行为方面,自我效能高水平组的正确率高于中水平组和低水平组。不同自我效能水平居民的应对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应对方式与社区居民现场急救知识、态度及行为呈正相关。[结论]专业人员及培训人员应注意社区居民的自我效能水平和应对方式,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其自我效能,促进良好应对方式的形成,终提高社区居民的现场急救水平。
作者:李玉梅;郝正玮;赵雅宁;郭霞 刊期: 2015年第30期
3D打印技术目前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被誉为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1],将成为改变未来世界新的创造性科技,即将使人类进入“点击制造”时代。数字医学之父钟世镇院士奠定了中国数字医学发展的基础,在他的倡导下我国于2001年和2003年召开了两次香山科学会议。在2001年举行的第174次香山科学会议上,首次研讨了“中国数字化虚拟人体的科技问题”;2003年召开的第208次香山科学会议上,研讨了“中国数字化虚拟人体研究的发展与应用”。之后,从无到有、从模仿到创新、从继承到研究、从理论探讨到开发应用,数字医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此背景下,钟世镇院士基于数字医学提出了数字骨科的理念,为3D打印技术在数字骨科的应用及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随着制造技术、数字建模技术、数控技术、信息技术、材料科学与化学、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多学科的密切合作,3D打印技术的开发已经成为当今热门的新技术之一[2]。3D打印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骨科医学领域提供了难得的发展契机,尤其是对数字骨科领域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数字骨科结合数字技术使传统骨科步入数字化时代,为数字骨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引领一场新的数字骨科医学革命。3D打印结合数字化技术是数字骨科个性化治疗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它的出现有效解决了个性治疗的难题[3],它是利用三维重建、逆向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等技术提取病人的影像数据并通过3D打印制作出个性化的实体模型、植入物及辅助器械,有效地提高疗效。我院2014年1月—2015年2月对8例骨科的病人应用3D打印技术实行个性化手术治疗,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邱雪;吴荷玉 刊期: 2015年第30期
[目的]探讨补肾活血通络方联合康复训练在老年类风湿关节炎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80例老年类风湿关节炎病人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病人给予中药补肾活血通络方治疗,研究组病人在此基础上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比较两组病人的疗效、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研究组病人疗效和生活质量总分高于对照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活血通络方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老年类风湿性关节炎,可有效降低病人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提高病人的疗效和生活质量。
作者:李爱华 刊期: 2015年第30期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病人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7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认知行为疗法,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前后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肠易激综合征病人生活质量量表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行为疗法有助于改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病人的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贾悦;魏萍;姬文 刊期: 2015年第30期
[目的]探讨黛芩化痰丸在脑出血行气管切开病人气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60例脑出血行气管切开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气道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黛芩化痰丸结合常规气道护理进行干预,比较两组病人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和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和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行气管切开病人使用黛芩化痰丸可稀释痰液,预防气道出血和肺部感染的发生。
作者:李洁;黄艳君;闭春丽;潘妍;张高炼 刊期: 2015年第30期
[目的]探讨出院准备计划与家庭康复护理在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48例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及出院后的电话随访,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出院准备计划与家庭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儿家长的焦虑自评量表得分,并比较患儿出院6个月并发症发生率及再住院率。[结果]出院后6个月后,观察组患儿家长的焦虑量表得分、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和患儿再住院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出院准备计划及出院后持续家庭康复护理能有效改善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患儿家长的焦虑心理,降低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和再住院率。
作者:武晋萍;赵可;董艳;李灵先 刊期: 2015年第30期
先天性心脏病是先天畸形的一类常见病,每年新出生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5万~20万,且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由于单纯先天性心脏病病人自觉症状常不明显,易被忽略,因此有很多病人至成年时才进一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根治方法为手术治疗,目前有体外循环下开胸手术治疗及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两种治疗方式,后者较前者创伤小,除年龄过小或合并精神疾患等难以配合体位要求者,大部分病人采用局部麻醉即可进行手术治疗。介入封堵术目前已成为常规治疗方法,其风险较开胸手术大大降低,但也存在一些并发症,如急性溶血,一旦发生,需紧急处理。2006年12月—2013年12月我科先天性心脏病病人经导管介入封堵术后共并发溶血7例,现将其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任梅惠;王乐乐;侯春英;黄文娟 刊期: 2015年第30期
[目的]对桂林市社区慢性肾脏病(CKD)流行病学进行调查,筛选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桂林市社区的3000名常住居民开展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桂林市社区CKD的发病率和知晓率均较低,性别、年龄、糖尿病、高血压与肥胖均是CK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应开展广泛性的知识宣教并建立定期尿液检查制度,以降低CKD的发病率,提高疾病知晓率,争取佳预后。
作者:陈向红;阳兰;李丽连;李超云 刊期: 2015年第30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30期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在老年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58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老年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康复训练,干预前后两组均采用反复唾液吞咽试验和洼田饮水试验方法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干预3周后,试验组反复唾液吞咽试验评分高于对照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老年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的吞咽功能。
作者:贾秀萍;黄爱云;陈芳 刊期: 2015年第30期
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病人的治疗与护理。对难治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伴小肠淋巴管扩张症的病人通过营养支持、血制品支持治疗、积极纠正低蛋白血症治疗及饮食指导、心理护理、安全保护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护理后,病人未发生生命危险,病情趋于稳定。
作者:张带带;张丽;冯妍妍;崔振珠 刊期: 2015年第30期
目前,静脉留置针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在基层医院儿科,收治的住院患儿主要来自于附近社区,大多数病情较轻的住院患儿,在完成当天的治疗后,常被家属擅自带回家。而将静脉留置针带回家,家属又担心出现脱管、出血等问题。因此,很多家属不愿使用留置针,不但对患儿的血管及心理造成一定的伤害,而且影响用药治疗、增加患儿痛苦、影响护理工作效率及质量。为了满足家属将留置针带回家的需求,本研究对住院患儿带留置针回家的可行性进行探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薛莲;利梅芬;陆敏娟 刊期: 2015年第30期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急诊科风险事件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分别于PDCA循环管理模式实施前后选取150例病人为研究对象,比较实施前后急诊科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质量考核情况及病人满意度。[结果]实施PDCA循环模式后,急诊科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实施前,护理质量考核结果和病人满意度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DCA循环管理模式应用于急诊科风险事件管理中,降低了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和病人满意度。
作者:谭春兴;杨艳青;潘新喜;黄奇花;李红涛 刊期: 2015年第30期
[目的]利用组织支持理论对我院护士人力资源进行管理,提高护士的工作满意度、职业认同感,降低护士离职率。[方法]选择我院在职的注册护士706人,利用组织支持理论进行干预,比较干预前后护士的工作满意度、职业认同感、离职意愿和组织支持感。[结果]干预后我院护士的工作满意度、职业认同感和组织支持感提高,离职意愿降低。[结论]利用组织支持理论进行护士人力资源管理,可提高护士工作满意度、职业认同感和组织支持感,降低离职意愿。
作者:王育红 刊期: 2015年第30期
1病例介绍病人,男,92岁,于2012年11月10日因肺部感染3周、加重5d入院。病人3年前发现结肠癌行左半结肠切除术,术后辅助化疗4周,病灶无转移。患皮肤瘙痒症10年,间断使用维康松乳膏等多种外用止痒药物。病人入院后给予抗感染、补充营养等治疗。因病人为高龄老年人,身体虚弱、营养状况差、血管弹性差、皮肤病致手背及前臂皮肤成糟糠样、肺部感染需要长期治疗等原因[1],经家属同意,为病人行右侧贵要静脉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置入术,导管维护每周2次。病人住院80 d后,于2013年1月30日PICC置管处出现红色硬结,面积约3cm×3cm ,无破溃,局部皮肤温度升高,有触痛。病人无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身感染症状。请皮肤科会诊后,遵医嘱密切观察。2013年2月2日PICC置管处出现多处红斑及大小不一的水疱,水疱破溃后有淡黄色渗液流出,诊断为PICC置管处感染。
作者:宋昭婧;陈金凤 刊期: 2015年第30期
[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本科护生人格特征和共情能力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杰弗逊共情量表和大五人格量表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两所医学类高校445名本科护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不同性别、年级护生共情能力总分不同,不同年级护生人格特征总分不同;神经性和共情能力的3个维度呈负相关;外倾性、开放性、外倾性和谨慎性与人格的5个维度呈正相关。[结论]护生的共情能力与人格特征具有相关性,改变人格特征对提高共情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姚德雯;严林峰;代亚丽 刊期: 2015年第30期
[目的]调查护患双方对护患关系现状的认知,探索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有效途径。[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护患关系评价表对330例病人和542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护士和病人对护患和谐程度、护患信任程度、护患关系平等与否的认知具有差异( P<0.05);护士遭受语言伤害和躯体冲突的发生率分别为63.28%和7.20%。[结论]病人对护患关系的认知明显好于护士,护患双方对护患关系的评价较以往的研究好,护患关系紧张的局面有所改善。
作者:丁荆妮;彭静玲;杨艳丽 刊期: 2015年第30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30期
输液微粒是指输入液体中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其直径在1μm~15μm者占多数,少数可在50μm~300μm [1],是肉眼不可见、易动性的非代谢性的有害粒子。这些看不见的微粒进入人体引起的反应是非常严重的,因此,不溶性微粒引起的微粒反应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微粒超标可直接导致病人在半小时内死亡。2003年,一项对1例曾进行40 L 液体输注的病人的研究发现,其肺部有5000多个肉芽肿。由此可见,输液微粒不但广泛存在而且危害巨大[2]。目前,大多数科室的静脉药物配制是由各病区护士在各自的治疗室完成的,但治疗室只是一个相对洁净的非封闭环境,人员及非净化空气的流动不可避免,治疗室内无空气净化装置,各种操作均暴露于非净化空气中,不能保证配药环境的洁净度,微粒、热源、活性微生物等普遍存在,配制时极易造成药液污染。本研究就两种洁净级别及三种不同的处方配液质量进行研究,以期对减少配液过程的输液微粒提供参考。
作者:罗彩虹 刊期: 2015年第30期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男护生对护理专业的认同情况。[方法]采用护生专业认同问卷对506名不同民族、不同学历层次的男护生进行调查。[结果]新疆地区男护生专业认同处于一般水平。除专业期望之外,不同民族、不同学历男护生专业认同得分不同。[结论]护理教育者应根据男护生的不同情况,开展分层次、多方式、多渠道的专业思想和职业规划教育。
作者:王燕妮;吕琴;骆朝辉 刊期: 2015年第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