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温馨提示

《中医学报》编辑部

关键词:
摘要:
中医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宣白承气汤治疗机械通气急性肺损伤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鼻饲宣白承气汤对给予机械通气急性肺损伤患者呼吸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118例急性肺损伤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鼻饲宣白承气汤。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气道峰压、平台压、呼气末正压、吸氧浓度通气指标、机械通气时间、入住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时间以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研究组气道峰压、平台压、呼气末正压和吸氧浓度通气指标值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研究组机械通气时间和入住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比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鼻饲宣白承气汤治疗急性肺损伤机械通气临床疗效较好,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呼吸力学指标。

    作者:陈振平;刘学芬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桃红四物汤中阿魏酸的含量测定

    目的:建立桃红四物汤中阿魏酸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Inertsil ODS-3 C18柱(250 mm ×4.6 mm,5μm)为固定相,甲醇-水(含体积分数1%乙酸)(45:55,v/v)为流动相,流速1.0 mL ·min-1,检测波长为321 nm。结果:阿魏酸进样量在0.6~180.0 mg·L-1与色谱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102.65%,RSD为2.23%。结论:本方法快速、灵敏、重现性好,可用于桃红四物汤中阿魏酸的含量测定。

    作者:王雁梅;申现锋;康美清;史恒军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王素梅教授应用钩藤经验举隅

    王素梅教授在临床中运用钩藤不仅用于肝风内动所致的惊风抽搐,还依据该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结合小儿咳嗽、湿疹、夜啼、多发性抽动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等疾病的病因病机,遣方用药时酌加钩藤以提高临床疗效。但临床中还需注意两点:①钩藤质轻味薄,入药煎煮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可显著降低其疗效。②钩藤性微寒,小儿脾常不足,过用或久用可致脾阳亏虚,而见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故在临证时钩藤用量一般不超过10 g,同时注意顾护脾胃,清热平肝同时而无伤脾损胃之忧。

    作者:于文静;张雯;崔霞;卫利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来稿要求

    作者:《中医学报》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浅析《黄帝内经》与《希波克拉底文集》对中西医学发展模式的影响

    《黄帝内经》和《希波克拉底文集》均唯物地、辩证地认识疾病和生命现象,是中西医学的奠基性著作,因此两种医学理论体系在建立之初都表现出顺从自然以恢复人体自组织平衡的相同点。然而,两种医学体系在研究方法上终以西方医学逻辑体系的建立和实验方法的确立分道扬镳,从而导致中西医学发展成为两种截然不同的医学体系,形成各具特色的“贯通—传承”模式和“证否—更替”模式。

    作者:王志翔;王振华;谷莉莉;徐江雁;韦大文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乳腺康凝胶膏剂治疗乳腺增生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乳腺康凝胶膏剂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乳腺增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治疗组给予乳腺康凝胶膏剂贴敷于乳腺增生的肿块和疼痛显著处,每日更换1次,15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口服乳癖消胶囊治疗,每日3次,每次2粒,共治疗30 d。两组均治疗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72例,占80%;显效15例,占16.67%;有效2例,占2.22%;无效1例,占1.11%;有效率为98.89%。对照组治愈57例,占63.33%;显效8例,占8.89%;有效17例,占18.89%;无效8例,占8.89%;有效率为91.11%。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乳腺康凝胶膏剂治疗乳腺增生疗效显著,使用方便,安全可靠,且无不良反应。

    作者:李伟泽;刘世泽;崔竹玲;孔朋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牙周康泰对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TNF-α及IL-1β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牙周康泰方治疗慢性牙周炎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1β( interleu-kin-1,IL-1β)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6例慢性牙周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3例。两组患者均接受龈上洁治和龈下刮治等牙周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连续口服牙周康泰方8周。于用药前及用药第0周、第2周、第4周、第8周采用滤纸条法收集两组患者龈沟液,采用夹心ELISA法检测龈沟液中TNF-α及IL-1β水平,比较两组间及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均在牙周基础治疗后患牙龈沟液中 TNF-α及 IL-1β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 P ﹤0.01)。用药第4周和第8周时治疗组TNF-α和IL-1β水平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 P﹤0.05)。结论:牙周康泰方能降低TNF-α及IL-1β水平,减轻牙周炎症反应。

    作者:牛兵;范雪萍;王国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量和单位

    文中各种量和单位除在无数值的叙述性文字和科普期刊中可使用中文符号外,均应使用量和单位的国际符号。非物理量的单位,例如个、次、件、人、年、周等用汉字表示。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孙建芝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对药分析

    孙建芝教授认为,胸痹之病,本虚标实。本虚为宗气亏虚,标实乃寒凝、气滞、血瘀、痰阻痹于血脉。胸痹虽为本虚之证,但绝非单纯的虚证,而总属本虚标实。在治法治则上,孙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博采众长,在胸痹的辨证论治中选用有针对性的对药(包括:丹参,檀香,砂仁;丹参,川芎;黄芪,川芎;蒲黄,五灵脂;人参,五灵脂;瓜蒌,薤白;石菖蒲,远志;党参,麦冬,五味子;郁金,姜黄;乳香,没药)加减治疗,提高了胸痹治疗的临床疗效。

    作者:孙慧君;金先红;金瑾;高洋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十二经筋临床应用浅析

    经筋为病,除了各经筋循行所过之处的筋肉、关节的运动障碍及疼痛外,还有各条经筋独自循行部位的主病。对于经筋病的治疗除以痛为腧、经脉取穴外,还有对应点针刺法、不同经筋刺法等多种治法。但经筋病的主治范围还比较局限,很多与经筋相关的五官九窍和内脏疾病涉及较少,需要继续深入研究。

    作者:闫明;张贝贝;贾红玲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2型糖尿病中医证候研究进展

    中医药在改善2型糖尿病临床症状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及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但目前由于疗效评价指标不统一,缺乏严格而科学的具有中医特色的诊疗标准,使中医防治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疗效评价缺乏说服力。制定统一、客观、规范化的2型糖尿病中医证候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是目前糖尿病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所以应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采用临床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等技术方法,开展2型糖尿病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研究,建立2型糖尿病的证型及其证候内涵量化诊断标准,深化中医诊断学的发展,为中医证候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研究提供一个可操作的范例,还可推广到其他疾病的规范标准化,推动中医学的发展。

    作者:刘美君;刘志诚;徐斌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毛冬青中三萜皂苷类成分的研究进展

    毛冬青药材的主要活性物质三萜皂苷类成分具有明显的药理作用,包括降低血压、抗心律失常、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保护脑组织、保护肾小球、抗炎、抗病毒等。目前,毛冬青已被制成多种制剂用于临床,对心脑血管疾病的疗效尤为显著。但毛冬青的研究还有待完善,尤其是制剂的质量控制、药理作用及药物代谢方面,此外,毛冬青中不断有新化合物发现,比如毛冬青皂苷D,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赵文珠;居文政;谈恒山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加味化痰通络汤治疗脑梗死风痰瘀阻证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加味化痰通络汤治疗脑梗死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加味化痰通络汤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的痰证与血瘀证均得到一定改善,且治疗组治疗后的痰证与血瘀证积分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加味化痰通络汤治疗脑梗死风痰瘀阻证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并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熊勋波;成祥林;向明清;汪华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非小细胞肺癌脾虚痰湿证相关蛋白质组学研究

    目的:比较非小细胞肺癌脾虚痰湿证和其他证型血清蛋白质组学的差异,筛选能用于非小细胞肺癌脾虚痰湿证客观化辨证的血清生物学标志物。方法:利用双向荧光差异凝胶电泳技术( two-dimensional fluorescence difference gel electrophoresis,2D-DIGE)比较非小细胞肺癌脾虚痰湿证血清(3例)和其他证型血清(3例)蛋白图谱的差异,使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MS)及生物信息学相关技术对获得的差异蛋白进行鉴定和初步分析。结果:成功建立了非小细胞肺癌脾虚痰湿证血清差异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通过质谱分析初步鉴定出6个差异蛋白。结论:非小细胞肺癌脾虚痰湿证血清和其他证型血清蛋白表达存在明显差异,可能为非小细胞肺癌脾虚痰湿证辨证客观化提供新的线索和实验基础。

    作者:管艳;王雄文;刘展华;周岱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吴标教授从脾辨治中风后失语经验

    吴标教授认为中风后失语主要源于脾胃功能不足,健运失司,升降失调,导致气血亏虚,清窍失养;或痰瘀内生,痹阻脉络,或气血逆乱,血溢脉外痹阻脑窍而发病。治疗应以气血为本,调理气机升降,兼顾通腑,健脾和胃,使气血充盛,气机升降相因,痰瘀得以消散,则病自愈。

    作者:董新刚;贾奎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养阴益气活血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养阴益气活血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6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二甲双胍联合瑞格列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养阴益气活血汤治疗。两组均12周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所有患者进行糖尿病饮食、卫生、运动宣传教育。结果:①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14例,无效12例,有效率65.71%;治疗组显效16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有效率85.29%;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74,P=0.026)。②治疗组治疗后尿蛋白排泄率( urinary protein excretion rate,UPER)及血肌酐( serum creatinine,SCr)均明显降低( P均﹤0.05),且优于对照组( P均﹤0.05)。结论:养阴益气活血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疗效显著,且能明显降低UPER及SCr。

    作者:蔡庆春;李华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滋肾宁心法在妇科临床的运用

    心、肾两脏通过胞脉胞络与胞宫相通,心肾相交,水火既济,才能阴阳平衡。在月经过少、更年期综合征、复发性流产、不孕症等妇科病症的治疗中,以“心-肾-子宫生殖轴”学说为指导,运用滋肾宁心法滋水益精、宁心安神,可达到交通心肾、水火相济、调理阴阳、促进疾病向愈的目的。

    作者:于红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78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方法(包括低流量吸氧、强心利尿、扩张冠脉、营养心肌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补肾调脾救心汤。两组治疗周期均为30 d。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脑利尿钠肽、心脏彩超疗效、心功能及临床症状(喘促、下肢水肿)的改善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脑利尿钠肽、心脏彩超疗效、心功能及临床症状(喘促、下肢水肿)改善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显著,且能够改善患者症状及心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杨清;高鹏;徐玉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炎症性肠病生存质量问卷》评估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生存质量

    目的:分析《炎症性肠病生存质量问卷》(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questionnaire,IBDQ)用于评估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存质量。方法:将72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等分为3组,每组各24例。对照组Ⅰ为常规治疗基础上仅联用溃结灌肠液气药灌肠;对照组Ⅱ则单纯行常规治疗,即口服5-ASA制剂及固肠止泻丸(结肠炎丸)治疗;试验组采用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用溃结灌肠液气药灌肠+益生菌口服。各项治疗均由前期临床试验证明其临床有效。每例患者均于治疗前进行首次IBDQ问卷。进行相应治疗方案4周,即1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再次完成IBDQ问卷。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各组生存质量均有提高( P﹤0.05),且生存质量改善情况随治疗方案递减呈下降趋势;但完成问卷病例数递增。结论:IBDQ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生存质量改善情况;并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感受有所体现。

    作者:郑发鹃;张苏闽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四肢骨折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骨折手术治疗。治疗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的同时予以中医疗法联合治疗。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记录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以及肿胀消失时间,术后随访记录术后并发症情况以及四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以及肿胀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术后并发症情况以及四肢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四肢骨折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单纯手术治疗四肢骨折患者,同时能够显著缩短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促进患者康复进程,缩短肿胀消失时间,减轻患者痛苦,明显减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四肢功能恢复。

    作者:徐德利;林浩 刊期: 2015年第08期

中医学报杂志

中医学报杂志

主管:河南中医学院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河南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