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宏峰;姜珺;刘杰;葛桂杰;刘世红
我院1980年至2000年住院患者中,有猝死病例10例,占同期住院患者的0.6%.现作临床分析.1 临床资料10例中男6例,女4例;平均年龄(39.8±12.3)岁.平均病程(18.4±16.7)年,平均住院时间(18.7±59.4) d.诊断精神分裂症7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2例(其中1例为震颤谵妄),脑炎后综合征1例.伴冠心病及支气管炎、结核性胸膜炎、陈旧性结核灶、高血压并陈旧性心肌梗死各1例,心律失常3例.其中营养较差者7例,压疮2例,进食障碍6例.
作者:张卫东;戴天鸿;王德增;刘会民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评价丁螺环酮治疗焦虑症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 方法:对56例焦虑症患者,分别应用丁螺环酮和地西泮进行对照治疗,疗程4周.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Hamilton焦虑量表(HAMA)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 结果:丁螺环酮与地西泮对焦虑症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治疗第4周末两组SAS、HAMA以及HAMA因子分的减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两药不良反应相仿. 结论:丁螺环酮治疗焦虑症有效,不良反应轻微.
作者:田博;景洪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以文拉法辛与氯米帕明治疗强迫症进行临床对照研究.1 对象和方法2002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强迫症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诊断标准,排除严重躯体及脑器质性疾病.
作者:李智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新型抗抑郁剂引起的性功能障碍(NAISD)日益受到重视,他常使患者增加非依从性,引起抑郁复发[1].现对此作一综述.
作者:胡永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前驱期的症状学特征. 方法:对71例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首次发作患者,按照自编精神分裂症前驱症状调查表的32条症状进行检查,并与62名正常成年人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所有的前驱症状正常人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出现,但发生率以患者明显较高.其中灵敏度≥0.25、阳性预测值≥0.70的症状是:个人卫生形象变差;行为怪异;情感不适切;赘述或话不切题;孤僻等. 结论:这些前驱期表现有助于理解精神分裂症早期的发病过程,并为早期识别和干预提供参考.
作者:陈瑜;谢世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比较氯氮平和利坦塞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分别以氯氮平或利坦塞林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57例,采用韦氏记忆量表、数字划销测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评估其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记忆、注意及执行功能. 结果:氯氮平和利坦塞林能显著改善记忆、注意及执行功能. 结论:2种药物均可改善精神分裂症的认知功能,但各有其特点.
作者:罗维玲;孙艳;王谦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对我院22例精神疾病住院患者骨折资料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为1986年至2000年期间住院患者,均诊断为精神分裂症.骨折经X线摄片及计算机断层扫描(CT)确诊.共22例,其中男16例,女6例.年龄33~72岁,40岁以上占19例.住院时间40 d~34年.
作者:周占榜;吴正奇;周吉荣;王亚玲;张小萍;陈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患者女性,54岁,已婚,退休工人.2 d前无诱因说听见邻居在议论自己,正在计划害死自己,自己周身感到不舒服,有人用针扎自己.大声叫喊,谩骂邻居,约30 min后逐渐平静.傍晚去市场买东西,突然说听见有人讲自己把菜袋放在前面是害前面的人,移至身后又是在害后面的人,而不敢拿袋.
作者:闫宏峰;姜珺;刘杰;葛桂杰;刘世红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对米氮平治疗抑郁症的疗效进行研究,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均为我院2002年8月至2003年3月门诊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24项)≥17分;排除严重的躯体疾病,物质依赖史,妊娠或哺乳妇女.共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18~68岁,平均(36.1±12.4)岁;病程2~192个月,平均(45.3±56.8)个月.
作者:胡恒章 刊期: 2004年第02期
1 强迫症状与强迫症的特点强迫症(OCD)可与某些疾病共病,如抑郁症.强迫症状(OCS)在其他疾病中也有较高的出现率,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等.OCS从精神病理学上可以归属于不随意体验(alien experience)[1].
作者:金卫东;冯斌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我们收治1例口服氯氮平50 mg后高热,意识障碍,多形性红斑,腓总神经麻痹,心动过速,心肌酶升高,心电图ST-T改变,胸片肺部高密度影,全身肌肉酸痛等,报告如下.
作者:杨晓敏;张志恒;王树贵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比较帕罗西汀与氯米帕明在阿尔茨海默病(AD)抑郁症状治疗中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方法:帕罗西汀组51例,氯米帕明组44例,均诊断为AD,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项)≥18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HAMD减分率,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 结果:帕罗西汀组与氯米帕明组总体疗效相当,但帕罗西汀组起效较快,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结论:帕罗西汀在AD抑郁症状治疗中具有一定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任清涛;刁艳云;耿国绪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本研究旨在探讨工娱治疗对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1 对象和方法所有病例均为我院精神科住院患者.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慢性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以阴性症状为主,阴性症状量表(SANS)≥50分;病程>5年,住院时间>1年;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25分;能参与工娱疗活动.
作者:嵇利亚;徐枝楼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治疗抗精神病药所致迟发性运动障碍(TD)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对80例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治疗且符合TD诊断标准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丙戊酸钠和安慰剂治疗.采用异常不自主运动量表(AIMS)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及副反应量表(TESS)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2、4、6周末分别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治疗组于治疗后4周AIMS评分有显著下降,治疗后6周较对照组显著为低.有效率64.1%,显著较对照组的25.0%为高. 结论:丙戊酸钠治疗抗精神病药所致TD有效,但以低剂量为宜,应注意监测血象.
作者:尹秀如;谢宝钦;蒋龙;武浩然;李志文;张东坡;张玉英;王克强;刘秀丽;赵淑霞;刘珍;霍绪平;高顺卿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奥氮平合用氯米帕明治疗强迫症的疗效与不良反应. 方法:将43例强迫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以奥氮平合用氯米帕明及单用氯米帕明治疗,以强迫症量表(Y-BOCS)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与不良反应. 结果:奥氮平合用氯米帕明组显效率高于单用组,8周末Y-BOCS评分低于单用组;合用组体重增加数高于单用组. 结论:奥氮平合并氯米帕明治疗强迫症安全有效.
作者:甘建光;何国琪;何为民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局部脑血流(rCBF)特征,探讨rCBF与临床症状和疗效的关系. 方法:采用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应用99m锝-双半胱乙脂(99mTc-ECD),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技术,测量患者治疗前后rCBF,并与11名正常人作对照. 结果:治疗前患者组右侧额叶与右侧颞叶rCBF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右侧额叶与右侧颞叶rCBF较治疗前明显增加.治疗前不同脑区rCBF与精神病理症状和疗效均无显著相关. 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右侧额叶与颞叶局部脑功能减退,但未发现rCBF与精神病理症状和疗效有关.
作者:郑洪波;殷青云;余金龙;钟潇琦;李含秋;朱海兵;潘小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初中学生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与行为问题的关系. 方法: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珠海市4所中学的初一至初三学生1 223名,男638名,女585名,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家长或监护人进行调查,以及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Ⅱ-CV)对初中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初中生行为问题总检出率为13.7%,有行为问题学生的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得分比无行为问题学生显著为低,行为问题因子与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间存在相关性. 结论: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是初中学生的行为问题的重要影响因素,在进行预防及干预时不应忽视.
作者:高瞻;刘珍妮;李新天;林建龙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丙戊酸镁联用氯硝西泮治疗躁狂症的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对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62例躁狂症患者,其中40例用丙戊酸镁联用氯硝西泮,22例用碳酸锂治疗.疗程6周.以躁狂量表(BRMS)评定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 结果: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联用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 结论:丙戊酸镁联用氯硝西泮治疗躁狂症,疗效确切,起效时间与安全性优于碳酸锂.
作者:王伟航;周德平;孙菊水;钟华;张帆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抑郁转向躁狂的相关因素及其危险程度. 方法:对68例以抑郁为首发症状的双相障碍患者(软双相)进行回顾性调查并与55例反复发作抑郁症对照比较. 结果:软双相患者的年龄和发病年龄显著小于反复发作者、病程小于反复发作组,而且已婚者少,个性外向者多,OR界于2.87~7.24之间.首次发作<3个月、病情重度及以上、精神病性、生物症状明显多于反复发作组,OR界于2.64~28.15之间.而用过3种药物者明显少于反复发作组.结论:软双相有自身的临床和某些特征的差异,这些特征可能促进软双相患者向双相转化.
作者:金卫东;陈虹;邢保平;王鹤秋;童振华;冯斌;徐乐平;李宁;王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丁螺环酮与氟西汀联合治疗抑郁症的疗效. 方法:抑郁症患者65例,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用丁螺环酮联合氟西汀治疗(联用组)和单用氟西汀治疗(单用组),疗程6周.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疗效,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 结果:治疗6周后联用组HAMD和HAMA评分显著低于单用组;在第2、第6周末联用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单用组.两组不良反应相仿. 结论:丁螺环酮联合氟西汀治疗抑郁症有良好的疗效.
作者:朱雄伟;梅其一 刊期: 200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