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民;鲍迎秋
慢性荨麻疹临床上可供使用的药物较多,但总体疗效欠佳,在治疗过程中易出现用药时病情好转,停药后复发的现象.我科于2010年1月-2010年6月应用依巴斯汀联合多塞平及桂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并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杜丹 刊期: 2012年第08期
患儿男,11岁.因背部结节6个月,出现水疱样外观2个月,于2011年4月16日至我院就诊.患儿于6个月前上背部出现一绿豆大的红色质硬结节,缓慢增大,无自觉症状.2个月前结节表面出现水疱样外观,渐增大.患儿发病前1个月局部有昆虫叮咬史.既往体健,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
作者:胡国红;万川;罗保香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来自硬皮病患者的成纤维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受体活化的Smad3及Smad7 mRNA表达水平.方法:体外培养4例硬皮病患者(患者组)及4名正常对照者(对照组)组织的成纤维细胞,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分别检测硬皮病患者组成纤维细胞及正常对照组成纤维细胞中Smad3和Smad7 mRNA的表达情况,并比较两组间的表达差异.结果:体外培养的硬皮病患者组成纤维细胞的Smad3及Smad7 mRNA表达水平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成纤维细胞(P < 0.05).结论:Smad3在硬皮病中的上调,提示Smad3在硬皮病的发病过程中可能与TGF-β协同作用,共同促进了硬皮病的纤维化过程.而Smad7在硬皮病中的表达升高,可能是机体的一种负反馈调节作用.
作者:施健;曹双林;花卉;张捷 刊期: 2012年第08期
报告1例以甲损害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男,43岁.因指(趾)甲改变伴左足疼痛半年就诊.患者1年半前行姊供弟6/6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血型A-A.半年前出现口腔白斑,视力下降及指(趾)甲改变.皮肤科检查:双侧颊黏膜可见环形白斑,口角溃疡.双手指甲可见纵向隆起及出血,双足趾甲变厚、表面粗糙、易断,部分远端缺失,左足大拇趾有触痛.
作者:柯宜均;季娟;杜娟;张建中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扁平苔藓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皮肤CT)的影像特征.方法:应用皮肤CT对5例扁平苔藓患者皮损进行扫描,并与苏木精-伊红染色组织病理进行对比.结果:所有患者的典型皮损均可见到真皮乳头及其周围大量圆形、高折光性炎性细胞浸润以及真-表交界处指环状结构的破坏(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其中4例患者皮损可见颗粒层局灶性楔形增厚以及棘层细胞不规则增厚.结论:皮肤CT作为一项新技术,可以作为扁平苔藓的重要辅助诊断技术.
作者:权晟;魏志平;刘彦群;金鑫;钟连生;周琳;张昕博;张兴洪 刊期: 2012年第08期
天疱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疾病,主要累及皮肤和黏膜,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根据文献[1]的天疱疮分类标准,本组患者皮损面积大于体表面积的50%,符合重症天疱疮的诊断.
作者:陈丽红;朱冠男;施秀明;程波 刊期: 2012年第08期
患儿女,3岁.因外阴、肛周红色丘疹1个月,于2010年10月19日于我科就诊.1个月前患儿祖母发现患儿外阴有数个红色丘疹,患儿无搔抓,无发热等其他不适,未诊治.皮疹逐渐长大,并于肛周出现散在红色丘疹.患儿为第一胎,足月顺产,出生体重约3 kg,发育正常.既往体健,无外生殖器溃疡及全身皮损史,否认性虐史.其父母无梅毒病史,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患儿平时与祖父、祖母一起生活.
作者:刘静穆;向丹黎;张谊芝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真菌感染性皮肤肉芽肿病变的诊断大多依据直接镜检、真菌培养、鉴定及组织病理检查,特别在首报病例的诊断中培养和组织病理检查的作用无可替代.免疫组化及以PCR为基础的分子诊断实验技术多见于回顾性诊断报道,尚未广泛应用于临床初诊.皮肤损害并发系统性真菌感染者可用血清学方法辅助诊断.
作者:张瑞峰;冉玉平 刊期: 2012年第08期
报告1例播散性丘疹型环状肉芽肿.患者男,61岁.因躯干、四肢起大量粟粒大、无症状的丘疹3年余就诊.组织病理检查显示真皮浅层栅栏状肉芽肿形成,中央有局灶性胶原纤维变性,周围可见组织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阿新蓝染色示肉芽肿的中央有阳性物质沉积.该病需与毛囊性扁平苔藓、丘疹型结节病、发疹性汗管瘤、光泽苔藓和毛囊性蕈样肉芽肿等病鉴别.
作者:刘广悦;马东来;石秀艳;方凯 刊期: 2012年第08期
患者男,25岁.因双前臂频发白色斑点2年于2011年5月9日就诊.2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双前臂出现白色斑点,每于手臂下垂时发生,抬高手臂消失;夏季症状明显,冬季减轻;剧烈甩动上臂后白斑明显;接触冷热水无明显变化;饮酒后也无明显变化.
作者:陈国;张莉;张松;纪秀军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研究不同型别天疱疮患者体内乙酰胆碱受体的表达状况,初步探讨其与病情活动度和天疱疮分型的关系.方法:主要采用免疫组化和ELISA方法.结果:乙酰胆碱受体IgG (acetylcholine receptor IgG,AChR IgG) 在 30例天疱疮患者中有8例患者为阳性,7例为寻常型天疱疮,1例为落叶型天疱疮,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AChR IgG阳性的患者中,病情分级较重,当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外周血AChR IgG的吸光度(A)值下降.AChRM3亚型在寻常型天疱疮中褐色的颗粒仍然分布在基底层,但颜色加深,颗粒变大,且大小不一致.AChRM3亚型在落叶型天疱疮中的表达模式与正常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AChRα亚基在寻常型天疱疮和落叶型天疱疮中褐色的颗粒仍然分布在全层,但颜色加深,颗粒变大,且大小不一致.结论:在落叶型天疱疮和寻常型天疱疮中,AChR抗体的表达状况不同.AChR抗体更易出现在桥粒芯糖蛋白(Dsg)3抗体阳性患者的外周血中,在Dsg3阳性患者皮损的组织切片中,除了AChRα蛋白之外,AChRM3蛋白的染色模式也发生了改变.这提示Dsg3抗体更易导致AChR途径的异常.
作者:冯素英;周武庆;桑红桂;李阿梅;林麟;靳培英;王宝玺 刊期: 2012年第08期
1 病历摘要患者女,52岁.因躯干散在硬斑半年,于2011年2月来我院住院治疗.患者4年前因右侧乳房乳腺癌接受右侧乳腺癌根治术,术后同侧胸部接受放射治疗,照射部位包括胸壁野及区域淋巴结(锁骨区域、腋窝及内乳区),处方剂量50 Gy,分割为25次.
作者:孔祥君;卢桂玲;华银双;姚凤玲 刊期: 2012年第08期
面部再发性皮炎为在面部发生的一种轻度红斑鳞屑性皮炎,多见于30~40岁女性,发病突然,自觉瘙痒,好发于春秋季节,反复发作[1].自2010年2月-2011年4月,我们用他克莫司软膏治疗面部再发性皮炎76例,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白瑛;牛桃香;武三卯 刊期: 2012年第08期
患者女,50岁.因左足红斑、、脓疱、溃疡伴疼痛及发热半月,于2011年7月26日至我院就诊.患者半月前左足第4趾间因搔抓后出现片状红斑、水疱,破溃后出现糜烂、渗液, 1 d后皮损逐渐扩大至左足背,依次出现大疱、脓疱,伴疼痛,发热(体温高达40 ℃).于当地医院就诊,查血常规示:WBC 28.31×109/L,N 0.946,予抗炎治疗(具体用药不详)3 d未见好转,同侧小腿及大腿各陆续出现类似皮损,伴持续性发热,病程中无畏寒、咳嗽、咳痰、头晕、心慌、胸闷、气促、腹痛、腹泻、关节疼痛等不适.半个月内左足背即发展为较深溃疡,出现黑色坏死组织及大量脓性分泌物.
作者:蒋思;谢春丽;李慎秋 刊期: 2012年第08期
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confluent and reticulate papillomatosis,CRP)是一种临床上相对少见的皮肤病,病因迄今不详.在前期的临床分析中我们发现:本病组织病理上有表皮角化过度及乳头瘤状增生,颗粒层变薄甚至消失,棘层肥厚,基底细胞层黑素增加,真皮浅层及血管周围少许单一核细胞浸润[1].
作者:袁肖海;宋宁静;章楚光 刊期: 2012年第08期
患者男,51岁.手足、臀部角化性丘疹伴色素异常14年,双手肿物、破溃1年,于2011年1月6日就诊.患者18年前在外院诊断为银屑病,服用含雄黄的中药治疗1年,停止服药3年后于双侧掌跖部皮肤出现点状增生性角化性丘疹,诊断不详.
作者:张(華);吴侃;任发亮;孙建方 刊期: 2012年第08期
1 病历摘要患者女,27岁.因外阴后联合处色素性斑片2年于2010年10月20日就诊于我科.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外阴后联合处出现一黑褐色斑,直径0.5 cm,无明显自觉症状.后斑片逐渐扩大,表面无破溃.既往体健,否认婚外性生活史及性病史.孕0产0,配偶无类似疾病史.
作者:潘然;彭美雄;徐宏俊;陈周;张建中 刊期: 2012年第08期
患者男,28岁.主诉:左手指结节3个月.现病史:患者自3个月前开始发现左手示指出现一淡红色丘疹,无自觉症状,丘疹逐渐增大.曾自行外用莫匹罗星(百多邦)治疗,效果不明显,于2009年2月就诊.患者否认在皮损发生前患处有外伤史.
作者:常建民;鲍迎秋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皮肤血管炎的重要依据,不同类型的临床皮损与受累血管的大小和损伤程度有关,佳取材为深达皮下脂肪的早期、症状明显、红色或紫色皮损.皮肤血管炎的特征性组织病理表现为血管壁纤维蛋白样变性,以及血管周围和(或)血管壁炎性细胞浸润,某些临床、组织病理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可为特异性诊断皮肤血管炎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作者:廖文俊;李承新;王雷 刊期: 2012年第08期
患者女,36岁.因双小腿结节、斑块及触痛4个月,于2010年2月28日到我科就诊.患者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先后于两小腿出现板栗大红色结节,疼痛不明显,触之稍痛,未引起重视.
作者:阮光洪;郑博文 刊期: 2012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