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宁静;李佳琳;章伟;章楚光;乐嘉豫;曾学思
目的:为探讨蒿甲醚治疗光敏性皮肤病的机制,观察一定剂量的中波紫外线(UVB)照射HaCaT细胞后,不同浓度蒿甲醚对HaCaT细胞活性的影响及其表达凋亡相关蛋白Fas和Bcl-2的影响.方法:采用45.00 mJ/cm2剂量UVB照射培养的永生化HaCaT角质形成细胞,以羟氯喹及不同浓度的蒿甲醚进行干预处理,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及免疫组化检测紫外线照射及经羟氯喹和篙甲醚处理后HacaT细胞活性变化及其Fas和Bcl-2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①羟氯喹及小剂量(≤50mg/L)蒿甲醚对细胞活性影响不明显,而≥100mg/L蒿甲醚增加细胞活性.但浓度超过200mg/L,可见大量细胞悬浮于培养液上;②与未照射组相比UVB照射可使HaCaT细胞表达Fas增加;③与UVB组相比,UVB+羟氨喹(Q)组、UVB+25 mg/L蒿甲醚(H1)组、UVB+50mg/L蒿甲醚(H2)组、UVB+100mg/L蒿甲醚(H3)组使HaCaT细胞表达Fas减少;④与未照射组相比,UVB照射可使HaCaT细胞表达Bcl-2减少;⑤与UVB组相比,UVB+Q组、UVB+H1组、UVB+H2组、UVB+H3组可以使HaCaT细胞表达Bcl-2增加.结论:小剂量(25 mg/L、50 mg/L、100 mg/L)蒿甲醚可以抑制HaCaT细胞凋亡,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蒿甲醚可能通过影响与凋亡相关的Fas和Bcl-2表达,减少紫外线诱导的HaCaT细胞凋亡.
作者:严慧;邓丹琪;王金焕;苏伟婷;樊应俊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疣状表皮发育不良(epidermodysplasia verruciformis)临床较少见.2005年8月,我科诊治1例有家族发病史,并有指(趾)甲损害的疣状表皮发育不良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曾令济;宁娟;罗时艳;余轶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毛孔紧致类化妆品功效评价的方法.方法:选择60名健康中青年女性受试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及对照组,分别采用研究者评估、受试者自评和仪器测试3种方法对宣称有紧致毛孔功效的某国外著名品牌化妆品进行功效评估.结果:研究者评估和受试者自评可反映受试者整体皮肤毛孔的变化;仪器测试可以客观地反映皮肤毛孔大小的改变.结论:皮肤毛孔孔径的测量结合研究者和受试者的评价是毛孔紧致类化妆品功效评价的有效方法.
作者:万苗坚;赖维;谢淑霞;苏向阳;龚子鉴;易金玲;杨素莲;区凤仙 刊期: 2008年第07期
先证者女,19岁.因双侧掌跖皮肤增厚、变硬19年,于2006年10月1日在华山医院皮肤科就诊.患者出生2个月时家人发现其双侧掌跖皮肤增厚、变硬、发红,未予治疗.三四年后患者双侧掌跖及指(趾)屈面皮肤弥漫性增厚,表面光滑、发亮,呈黄色.
作者:祝伦;王侠生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组织病理特征图1的主要特征是:表皮大致正常,真皮中下部有较多炎性细胞浸润,有泡沫样细胞、组织细胞、淋巴细胞以及较多的多核巨细胞.泡沫细胞主要位于真皮上部,细胞较大,胞质淡染,呈气球状:多核巨细胞核多位于边缘,形成花环状外观,胞质呈嗜酸性.
作者:常建民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由朱文元和倪容之教授主编的<疑难皮肤病彩色图谱>一书出版了.读后欣喜万分.本图谱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本图谱共收集414例疑难皮肤病例,1264张照片.
作者:常建民 刊期: 2008年第07期
患者男,61岁.因颜面部暗红色斑丘疹、结节伴轻度瘙痒2年余,于2006年5月8日至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就诊.
作者:刘靖;杨爱成;查旭山;李勇 刊期: 2008年第07期
足癣是皮肤癣菌侵犯足部所引起的浅部真菌感染性疾病,因其顽固易复发,外用给药患者的依从性差,难以达到预期疗效,因此笔者于2006年6月-2007年6月采用特比萘芬(商品名:兰美抒,北京诺华公司)口服联合特比萘芬乳膏(天津中美史克制药)外用治疗足癣94例,获得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周琛;陈保江;陈新 刊期: 2008年第07期
1 病例资料例1.女,36岁.因左拇趾红肿4d加重2d,于2006年9月21日入院.患者4d前无明显诱因左拇趾背侧出现红肿,中央一米粒大黄白色丘疱疹,外用鱼石脂软膏后,效果较差.2d前肿块明显增大,红肿明显,轻微压痛,无发热.
作者:李囡;范红;陈慧莉;冉玉平;郭在培 刊期: 2008年第07期
患儿男,5岁.主诉:左肩部起多个红色丘疹40余天.现病史:40余天前家人发现患儿左肩部有2个粟粒大红色丘疹,随后邻近部位渐出现20余个类似的红色丘疹,渐增至绿豆或黄豆大,无自觉症状,部分皮损擦破后易出血.发疹前局部无外伤史.
作者:尚进;何威;吴军;黎智;黄海;余小勤;付秋红 刊期: 2008年第07期
毛发经常暴露于日光中,紫外线的辐射会造成毛发光损害,其损害的程度与紫外线波长、光线强度及毛发黑素类型有关.毛干本身的特殊结构有一定的光防护作用,但作用有限.染发剂会引起毛小皮和毛皮质黑素沉着,所以能够提供一定的光防护.许多护发产品,如洗发水、护发素、头发造型剂等,由于添加了遮光剂也有一些光防护作用.
作者:李梅云;朱文元;范卫新 刊期: 2008年第07期
吡美莫司是一种强效的大环内酯类局部免疫调节剂,至今吡美莫司治疗白癜风的文献报道仅有十几篇.有作者报道每日外用1%吡美莫司乳膏2次治疗白癜风,3个月后平均复色率为25%,6个月后平均复色率为72.9%.躯干部复色效果佳,其次为四肢和面部.1%吡美莫司乳膏局部外用偶有灼热感.
作者:曹妍;朱文元;骆丹 刊期: 2008年第07期
患者女,23岁.因全身反复出现红斑、水疱、糜烂20余年,于2007年7月14日就诊.患者自出生后不久四肢、躯干出现大小不等的红斑,红斑上有水疱,多为孤立分布.
作者:张豫凤;赵东利;李竹茜;杨艳;王泽淑 刊期: 2008年第07期
报告1例静脉内化脓性肉芽肿.患者男,75岁.因左手拇指结节3年就诊.组织病理学检查示真皮内一扩张静脉,内有大量毛细血管增生.增生的血管被纤维组织分隔形成典型分叶状结构.诊断为静脉内化脓性肉芽肿.
作者:王雷;杨励;廖文俊;高天文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检测2个板层状鱼鳞病家系TGM1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采用PCR-DNA直接测序方法明确两个家系TGM1基因突变位点,并以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其中一家系患者皮肤中转谷氨酰胺酶的活性.结果:在1个家系的患者中发现TGM1基因第13号外显子第2060位碱基发生G→A纯合突变,使密码子CGT→CAT,导致R687H突变:在另一个家系的患者中发现TGM1基因第4号内含子第一个核苷酸发生G→T及第5号外显子第760位碱基发生G→A杂合突变,分别导致IVS4+1G>T及D254N的复合杂合突变,其父母均为相应突变的携带者.在50名无关正常人中未发现相同突变.R687H纯合突变患者皮肤转谷氨酰胺酶的活性降低.结论:R687H纯合突变及D254N和IVS4+1G>T复合杂合突变为新发现的TGM1基因突变位点,可能是引起两家系板层状鱼鳞病患者的病因.
作者:曹先伟;林志淼;张黎黎;李岩;陈丽;吴红萱;杨勇 刊期: 2008年第07期
患者男,17岁.因右肩胛皮肤出现水疱、血疱1个月,于2006年12月11日入院.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右肩胛部出现少量簇集性水疱,约针尖至米粒大,疱壁厚,疱液清,无瘙痒及疼痛,未予诊治.上述水疱逐渐增多,部分水疱转变为血疱.
作者:陈小玫;李薇 刊期: 2008年第07期
报告1例表现为面部结节的皮肤栅栏状包囊性神经瘤.患儿男,10岁.下颏部淡红色无痛性丘疹、结节半年就诊.根据临床和组织病理改变诊断为皮肤栅栏状包囊性神经瘤.该病诊断主要依靠特异性的组织病理改变.
作者:钟华;杨希川;钟白玉;叶庆佾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紫外线照射对皮肤产生一系列急性或慢性损伤,预防紫外线损伤越来越引起公众的注意.口服防晒剂的作用不依赖于局部应用因而更加稳定,易于调控,除了可在人群中普遍应用外,还可以用于敏感人群对紫外线损伤的预防.该文就口服抗氧化剂抗紫外线的损伤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李敏;朱文元;骆丹 刊期: 2008年第07期
扁平苔藓为一种较常见的皮肤病,其病变主要发生在皮肤黏膜上,少数病例可有指、趾甲和毛发病变.假性箍指病又称自发性断指(趾)症,是一种在遗传或非遗传性疾病基础上并发的由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收缩导致的指(趾)环状萎缩与自截.
作者:徐艳;万屏;何黎 刊期: 2008年第07期
目的:研究表皮通透屏障功能破坏后表皮CD44的表达.方法:外用胶带破坏裸鼠躯干部表皮通透屏障功能,分别于30min、1 h、3 h、6 h、24 h和48 h后取皮肤标本,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CD44在表皮的表达.结果:在表皮通透屏障功能破坏后30 min,表皮CD44的表达明显上调;1 h和3 h后,恢复至正常水平;6 h后,表皮CD44的表达又明显增强,并持续到48 h;人为地纠正屏障功能(封包)对表皮CD44的表达没有明显影响.结论:表皮通透屏障功能破坏后,表皮CD44的表达增强,其表达的改变与屏障功能本身无显著相关性.
作者:Mona Man;吕成志;辛淑君;Kenneth R Feingold;Peter M Elias;(蔄)茂强 刊期: 2008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