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检测及临床意义

徐宏骏

关键词:脑梗死, 超敏C-反应蛋白, 纤维蛋白原
摘要:目的 研究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检测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驻马店市中心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轻型30例,中型40例,重型30例,选择同期行健康体检的50例正常人群为对照组,通过乳胶比浊法、免疫比浊法分别对患者、健康人群hs-CRP、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进行测定.结果 脑梗死组与对照组hs-CRP[(11.64±6.35) mg/LVS(5.10±3.17) mg/L]、FIB[(4.85±1.32) g/L VS(3.03±0.94)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另外,不同严重程度脑梗死患者hs-CRP、FI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7.84、13.50,P<0.01).结论 hs-CRP、FIB可作为脑梗死病情发生、严重程度评估的重要指标.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相关文献
  • 痰热清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目的 观察痰热清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2011年9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4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1例.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结束后,治疗组临床症状、体征的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治疗组血小板的恢复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痰热清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疗效确切肯定,优于单用利巴韦林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元敏;李春姬;姚兰兰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生长抑素联合洛赛克治疗难治性上消化道出血

    目的 探讨难治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难治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单用生长抑素治疗,观察组联用洛赛克治疗,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止血有效率为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止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再出血率为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难治性上消化道出血采用生长抑素联合洛赛克治疗,可显著提高止血有效率,缩短止血时间,降低降出血率,对保障患者生命健康及生存质量意义重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孙良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子宫性索样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子宫性索样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方法 对2例子宫性索样肿瘤标本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果 子宫性索样肿瘤形态学表现多样化.肿瘤细胞不同程度表达Calretinin,a-inhibin,Melan-A,CD99,Cytokeratin,EMA,SMA,desmin,ER,PR,CgA,CD56,CD10,Vimentin,Ki67标记.结论 子宫性索样肿瘤是一种形态学类似卵巢性索成分、免疫表型多样化的肿瘤,其生物学行为有待更多病例的积累及长期的随访.

    作者:任颖;银平章;孔令非;郝远瑞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切开挂线术在肛周脓肿中的应用

    目的 研究切开挂线术在肛周脓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96例患者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为48例,对照组行常规脓肿切开引流术,观察组行一次性手术切开挂线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与随访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9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肛痿形成率与脓肿复发率分别为6.25%、2.0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92%、85.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切开挂线术治疗肛周脓肿效果可靠,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赵增华;陈杰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呼吸重症患者下呼吸道标本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特点

    目的 了解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引起呼吸道感染的致病菌菌群分布及其耐药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驻马店市中心医院2011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分离出的致病菌的菌群菌群分布和耐药性监测.结果 共分离出3189株致病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2600株,占81.5%,革兰阳性球菌111株,占3.48%,真菌478株,占15.0%.革兰氏阴性杆菌中鲍氏不动杆菌1069株(33.5%),铜绿假单胞菌834株(26.2%),肺炎克雷伯氏菌357株(11.3%),大肠埃希氏菌146株(4.58%)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71株(2.22%),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分别占56.3%和61.6%;革兰阳性球菌111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80株(2.51%),粪肠球菌28株(0.88%).药敏试验结果提示革兰阴性杆菌对米诺环素、头孢哌酮/舒巴坦、多粘菌素B耐药性较低,葡萄球菌,肠球菌属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没有发现耐药株.结论 重症患者感染率高,各主要致病菌均耐药严重且呈多重耐药,提示加强ICU细菌耐药检测,了解细菌分布及耐药变化,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防止细菌耐药性扩散尤为重要.

    作者:娄峻;邱卫强;张智敏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三种全凭静脉麻醉患者术中知晓的对比研究

    目的 对比三种全凭静脉麻醉方法中全身麻醉患者术中知晓的发生情况,探讨术中知晓的影响因素及预防策略,减少术中知晓的发生.方法 选择择期手术的全身麻醉患者632例,随机分为三组,A组214例,以咪达唑仑0.05 mg/kg、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2mg/kg、舒芬太尼2μg/kg、丙泊酚2.0 mg/kg行麻醉诱导,麻醉维持TCI丙泊酚血浆靶浓度2.5 ~3.0 μg/ml,顺苯磺酸阿曲库铵2μg/(kg·min),TCI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4.5~5.5 ng/ml;B组207例,除麻醉诱导无咪达唑仑外,其余同A组;C组211例,麻醉维持TCI丙泊酚血浆靶浓度增加到3.8~4.8 μg/ml,顺苯磺酸阿曲库铵减至0.5 ~1.0μg/(kg·min),其余同B组.分别于术后第1天和第5天进行术后随访,记录术中知晓的发生情况.结果 B组术中知晓的发生率与C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但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 应用小剂量咪达唑仑或丙泊酚维持在一定血浆浓度可以减少和预防全凭静脉麻醉术中知晓.

    作者:王桂荣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探究老年患者62例口腔修复的临床治疗效果

    目的 分析老年口腔修复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老年口腔修复的有效途径.方法 62例患者入院后立即检查口腔情况,并根据口腔情况、老年患者的口腔修复要求及意愿等采用对应的口腔修复方法.结果 治疗后62例口腔疾病均治愈,经口腔修复后牙齿咬(牙合)良好,且无塞牙情况.为62例老年患者中的46例实施了义齿修复治疗,修复比例为74.19%;固定义齿19例,活动义齿27例,46例缺失的牙齿数共为394颗,人均8.6颗.结论 根据具体的口腔状况,为老年患者提供口腔修复治疗能够获得理想的临床疗效.

    作者:苏拥军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早期应用纳洛酮联合多巴胺对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纳洛酮联合多巴胺对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取117例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抽样法分成联合用药组(A组,n=60)和常规治疗组(B组,n =57)两组.B组予以早期常规治疗,A组在上述基础上采用纳洛酮联合多巴胺方案.进行为期1年随访,使用Gesell量表行发育商数评估,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DQ值变化情况,记录其适应行为、语言行为、个人社会行为及运动行为等四项行为领域评估均值.结果 治疗后,两组DQ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提升,其中A组治疗后第12个月达到(103.3±1.1)分,明显高于B组[(97.7±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内,A组Gesell量表各行为领域评估均值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临床治疗早期予以纳洛酮联合多巴胺方案,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郭鹏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有限接触锁定加压钢板联合Judet植骨法治疗股骨骨折不愈合

    目的 探讨有限接触锁定加压钢板(LCP)联合Judet植骨法对股骨骨折不愈合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08年至2013年股骨干骨折不愈合患者58例,手术取出原内固定物,重新用锁定加压钢板固定,同时在不愈合部位联合行Judet植骨术,术后进行影像学观察和疗效评定.结果 58例患者术后愈合率为96.55%,并发症发生率为39.31%,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膝关节功能(87.41±8.59)分,明显高于术前的(51.36±6.9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优良率为81.03%,高于术前的3.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有限接触锁定加压钢板联合Judet植骨法可提高骨折愈合率和功能恢复率.

    作者:范探云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Survivin mRNA和血清IL-8表达水平在大鼠肺鳞癌中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和血清IL-8在肺鳞癌动物模型发生发展各阶段的表达水平及相关性.方法 Wistar大鼠48只,40只行左肺下叶支气管灌注含三甲基胆蒽(MCA)和二乙基亚硝胺(DEN)的碘油溶液0.lml,另8只灌注0.1ml碘油作为对照,分批处死前行心尖穿刺抽血4~6ml,然后摘除灌注部位肺组织,获取肺鳞癌发生过程各阶段标本;采用双抗体夹心免疫酶标法(ELISA)检测48只大鼠IL-8血清含量,原位杂交法检测各阶段病变组织中Survivin mRNA的转录水平并采用半定量法进行评分.结果 本试验共获取支气管黏膜上皮增生18例,不典型增生11例(含鳞状化生7例),原位癌6例,侵袭癌7例,转移癌6例.根据原位杂交评分在鳞癌组织中Survivin mRNA表达高于癌前病变组、增生组及正常组(P<0.01);在鳞癌组中转移癌Survivin mRNA表达评分为5.00±0.707,非转移癌的评分为3.08±1.382,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阴性对照组血清IL-8的表达水平为(24.13±0.97) pg/ml,随着癌变进展而逐步上调,与不典型增生、肺鳞癌阶段IL-8的血清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P<0.01).在大鼠肺癌组中,发生肿瘤转移组的血清IL-8水平明显高于非转移组(P =0.002).此外,Survivin mRNA表达阳性的肺组织标本中IL-8浓度为45.910±20.232,Survivin mRNA表达阴性的肺组织标本中IL-8浓度为31.214±11.7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Survivin和IL-8在大鼠肺鳞癌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协同促进肿瘤的浸润和转移.联合检测可能对肺癌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估有着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付美;李磊;牛慧君;杨廷桐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28例腹腔镜胃旁路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腹腔镜胃旁路手术(LRYGB)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和随访28例LRYGB治疗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前后空腹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糖化血红蛋白、体质量指数等指标变化.结果 28例患者术后1个月内空腹血糖均明显下降,葡萄糖耐量明显增强.13例术后随访6个月,血糖均在正常范围,无需药物辅助.全部患者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均有不同程度缓解.结论 LRYGB治疗T2DM近期疗效明显,长期效果有待观察.

    作者:马力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小儿偏头痛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小儿偏头痛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为提高小儿偏头痛治疗效果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偏头痛患儿的临床资料,观察记录其临床表现,将72例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偏头痛特异性及非特异性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加服中药治疗,随访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72例患者中34例有典型的偏头痛先兆,占47.2%;27例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占37.5%;6例为家族性头痛,占8.3%;5例为普通性偏头痛,占6.9%.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1.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偏头痛在小儿疼痛中较为常见,病情易反复,预后较差.在坚持非特异性和特异性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服中药调理有助于达到根治目的,促进预后,减少不良反应,也利于小儿正常成长发育.

    作者:余涛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不同剂量氯吡格雷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sCD40L水平的影响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氯吡格雷对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Scd40L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于濮阳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SAP(稳定型心绞痛)组50例,NST-ACS(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组70例,随机将SAP患者分为A组(n=20)与B组(n=30),均给予氯吡格雷治疗,A组75 mg/d,B组150 mg/d.NST-ACS组给予氯吡格雷300 mg后分为C组(n=35)与D组(n=35),均给予氯吡格雷维持,C组75 mg/d,D组150 mg/d.同时选取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不给予任何药物治疗.于服药前后取患者静脉外周血液样本,测定血清sCD40L水平.结果 服药前,C组血清sCD40L水平为(804.55±257.25) pg/ml,D组为(860.72±154.85) pg/ml,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与A、B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B、C、D四组服药前血清sCD40L浓度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负荷量ld后,C、D两组血清sCD40L浓度水平明显降低,与服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5d后,A组sC D40L浓度为(630.31±238.57)pg/ml,与B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与C、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常健康人血清内sCD40L水平明显低于NST-ACS患者,采用氯吡格雷治疗可有效抑制血小板活化,降低患者血清sCD40L水平,降低治疗的危险性,优化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史周乾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快速流程在高龄直肠癌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快速流程在高龄直肠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阳泉市阳煤集团总医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9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快速流程(FT)组和传统组,传统组应用传统围术期管理,FT组应用快速管理流程,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FT组的住院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及首次进食时间分别为(8.4±1.2)、(3.9±0.8)、(2.5±1.1)d,均显著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T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4% (4/47),分别为l例尿潴留、2例切口裂开及1例吻合口出血,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6%(11/4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于高龄直肠癌患者围术期应用快速流程可有效减轻患者的手术应激反应,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期康复,应用效果较好,临床价值高,快速流程的进一步优化值得继续展开深入研究.

    作者:田伟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球囊保护边支技术可行性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PCI)球囊保护冠脉边支技术采用桡动脉径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桡动脉径路对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43例冠心痛患者43处真性分叉病变(边支开口为局限病变,内径2.0~2.5 mm)行主支支架外侧球囊保护冠脉边支操作技术.结果 所有患者均经桡动脉径路行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成功,无中转股动脉径路,技术成功率100%.穿刺处恢复良好,无血肿、假性动脉瘤等发生.结论 桡动脉径路行冠脉分叉病变球囊保护冠脉边支技术可行、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安全有效.

    作者:李爱琴;郑海军;杨长宝;曾辉;晋辉;朱艳霞;刘海波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0.1%双氯芬酸钠眼液对减轻视网膜光凝疼痛程度的观察

    目的 观察0.1%双氯芬酸钠眼液对视网膜光凝过程中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 将86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45例患者患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给予每周1次视网膜光凝术,共两次.B组41例患者患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黄斑水肿,19例为双眼,22例为单眼,给予黄斑格栅样光凝,0.1%双氯芬酸钠眼液和0.9%氯化钠注射液视网膜光凝前30 rmin点眼.行两次激光光凝患者第1次和第2次随机应用不同药物.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疼痛反应进行评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患者90次光凝中85次(94%)出现疼痛,其中应用0.1%双氯芬酸钠眼液平均疼痛水平为44.2%,应用氯化钠注射液的患者平均疼痛水平为53.1% (P=0.011).B组60次光凝中有16次(26.7%)出现疼痛,疼痛程度10%~ 60%不等,两组疼痛的程度与激光斑数量、激光光凝的能量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0.1%双氯芬酸钠眼液可明显减轻视网膜光凝的疼痛程度.

    作者:高建伟;张阿芳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目的 观察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收治的AECOPD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取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中性粒子细胞、C-反应蛋白(CRP)、肺功能指标等的变化,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9.13%,显著高于对照组71.7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CRP为(10.16±3.21) mg/L显著低于对照组(17.20±4.51)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l)、用力肺活量(FVC)、FEVl/FVC(FEVl%)分别为(1.62±0.60)L、(2.63±1.12)L、(63.26±9.84)%,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痰热清注射液治疗AECOPD,能够改善患者肺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王彤兵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甲泼尼龙联合甘露醇在缓解椎间盘源性坐骨神经痛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甲泼尼龙联合甘露醇在缓解椎间盘源性坐骨神经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永城市人民医院2012年5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椎间盘源性坐骨神经痛患者70例,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牵引、理疗、抗感染药物口服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甲泼尼龙联合甘露醇治疗,对两组临床疗效、疼痛缓解程度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3d后,两组患者无痛(42.86% VS 5.71%)、中度疼痛(17.14% VS 48.57%)、重度疼痛(0.00% VS 11.4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29%,与对照组的77.1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甲泼尼龙联合甘露醇能有效缓解椎间盘源性坐骨神经痛症状,临床疗效高,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凤芹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两种穿刺引流术治疗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穿刺引流术治疗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的疗效.方法 选择郑煤集团总医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60例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腰椎穿刺引流治疗,观察组行改良经皮穿刺引流术,对两组治疗效果、并发症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与对照组(83.33%)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2.01±4.13)分vs(14.75±4.78)分]、并发症发生率(6.67% vs 26.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常规腰椎穿刺引流治疗,改良经皮穿刺引流并发症少,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可作为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治疗的重要手段.

    作者:王彦彬 刊期: 2015年第17期

  • 三维DSA技术在颅内血管性病变介入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三维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技术在颅内血管性病变介入诊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指定具有专业知识及丰富经验的临床医学影像检查医师完成所有患者DSA、三维DSA检查工作,记录其DSA、三维DSA检查结果.结果 分析90例颅内血管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可知,经三维DSA技术检出率高达100.00%,显著高于DSA技术(9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颅内血管性病变患者给予三维DSA检查可显著提高诊断正确率,有利于患者尽快获得治疗,保障其疗效及预后,降低致残率及致死率.

    作者:赵德政 刊期: 2015年第17期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中国实用医刊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