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殊
目的:探讨对心脏介入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将100例行心脏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传统方式进行健康教育,观察组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全面的健康教育。结果观察组在疾病知识、介入治疗了解、自我护理能力、预防并发症、抗凝药物性能及作用等方面均好于对照组,且对整个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心脏介入治疗患者实施健康教育能促使患者积极主动参与护理,提高其自我护理及预防并发症能力,进而提高患者满意度与护理质量。
作者:刘迎春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研究HBeAg阴性、低病毒载量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轻度升高的原因。方法对49例ALT轻度升高、HBeAg阴性、低病毒载量的患者进行肝穿刺活检,根据肝组织的病理特征进行分组,并对各组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天门冬氨基转移酶( AST)、碱性磷酸酶( ALP)、γ-谷氨酰转移酶(γ-GT)、总胆红素( TBIL)、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血糖水平、体质量指数(BMI)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ALT的平均值为(95±28.5)IU/L,NAFLD组、慢性肝炎组、其他组之间的ALT、AST、ALP、TBIL、TG、TC、血糖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AFLD组与非NAFLD组之间的血糖、TG、TC、BMI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肝穿刺活检结果中肝脂肪变,毛玻璃样肝细胞,慢性肝炎,威尔逊病分别占38.8%,32.6%,26.6%,2%;肝脂肪变中2例脂肪性肝炎分别处于 G2S3和G3S4,慢性肝炎组中近一半患者处于S3和S4。结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常见的导致 HBeAg阴性、低病毒载量的患者ALT轻度升高的原因,慢性肝炎次之,部分患者炎症或纤维化程度较重。
作者:宋雪;徐峰;李娅;曾引财 刊期: 2014年第17期
婴幼儿静脉采血是门诊采血室常见的一项护理技术操作,静脉穿刺失败、反复穿刺、采血量不足、溶血等问题常可影响检验结果,引起医患纠纷。对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110例3个月~2岁的患儿静脉采血常用的三种方法进行总结,临床发现,婴幼儿颈外静脉穿刺采血法成功率达98%。
作者:秦殊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深入分析和总结颅脑外伤气管切开病患气道湿化不佳的影响因素,探寻效果较好的护理方法。方法收集2010年6月至2011年9月行气管切开手术的20例颅脑外伤病患,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两组患者分别做气道湿化不足和气道湿化过度两种情况,然后进行对比试验。结果气道湿化不足10例患者,传统组痰痂1例,血痂2例,气管堵塞2例;雾化组痰痂1例,血痂2例。气道湿化过度10例患者,低浓度组痰液黏稠2例;正常浓度组痰液黏稠1例;刺激性咳嗽1例;气道黏膜出血2例。结论在颅脑外伤病患的临床治疗过程中,气管切开操作是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的重要因素,而操作好气管切开湿化护理也很重要,可有效保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为脑部提供足够的氧,改善预后。
作者:杜书美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与传统外科开腹切除术( OC)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焦作市第四人民医院2003年7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105例胆囊疾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LC组(采用腹腔镜切除术)63例,OC组(采用传统开腹切除术)42例,观察两组手术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LC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均好于OC组。结论应用腹腔镜技术对胆囊疾病患者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是比较好的手术方式,临床应推广应用。
作者:曹其武;王攀科;魏培瀚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钉棒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将同时期需要手术的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32例,采用经椎弓根钉棒内固定骨折复位并固定后,再经椎弓根向椎体内植入异体骨;对照组35例,采用经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行骨折复位内固定。观察两组椎体高度的变化、Cobb’s角的矫正程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平均随访17.7个月,椎体内植骨融合良好,至末次随访时观察组术后椎体高度比值增加56.6%,Cobb’s角由术前37.6°恢复到6.9°,无断钉及松动;对照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增加47.6%,Cobb’s角由术前37.1°恢复到8.9°。两组间椎体高度和Cobb’s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椎弓根钉固定联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避免术后蛋壳现象的发生,减少内固定物折断、松动、椎体高度再丢失等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李伟标;卢中道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双胎剖宫产术中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临床效果。方法根据产妇及家属意愿将80例双胎剖宫产产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产妇采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 CESA),对照组产妇采用硬膜外麻醉( EA),比较两组产妇麻醉起效时间、胎儿娩出时间、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麻醉起效、胎儿娩出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时间点观察组孕妇血流动力学与对照组产妇比较更加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头痛、出血等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双胎剖宫产术中应用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麻醉镇痛效果良好,能够缩短分娩时间,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之勇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CARTO标测指导下维拉帕米敏感性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将46例维拉帕米敏感性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接受射频消融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采用CARTO系统标测指导组26例,常规透视组( X线)20例。结果所有手术均获得即刻成功,无手术并发症。CARTO标测指导组与常规透视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2±11)min vs(89±12)min,P﹥0.05)];而X线透视时间少[(6±2)min vs(15±4)min,P﹤0.05)]。平均随访6个月,CARTO标测指导组无心动过速复发,常规透视组1例复发。结论 CARTO标测指导下维拉帕米敏感性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安全有效,且显著减少了 X 线透视时间。
作者:董淑娟;杨蕾;楚英杰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不同病因发热患者的个性化护理效果。方法选择不同病因发热患者98例,给予个性化护理。结果98例发热患者均得到个性化舒适护理,有效协助治疗和改善预后。结论细致观察病情、密切监测体温、及时送检标本、个性化护理对发热患者及时诊断、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耿芳;梁首勤;靳秀;高飞;张璐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比较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与翼状胬肉切除术加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83例(92眼),A组41例(46眼)行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B组42例(46眼)行翼状胬肉切除加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随访6~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角膜创面愈合、角膜散光及复发情况。结果角膜荧光染色显示A组、B组角膜创面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7.34 d和6.32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角膜散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组复发8眼(复发率为17.4%),B组2眼(复发率为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术加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手术方式优于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
作者:林文雅;黄丽娟;张招德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了解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2年临床病原菌流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和医院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分离出的3387株病原菌用WHONET 5.6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革兰阴性杆菌占62.0%(2101/3387),革兰阳性球菌占25.0%(845/3387),真菌占13.0%(441/3387)。病原菌感染位居前五位的依次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为14.6%和63.4%,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或中介的葡萄球菌,但分离到万古霉素中介肠球菌2株。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株分别为60.5%和31.3%。结论我院临床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多重耐药菌感染情况比较严峻,临床应严格控制抗生素使用,减少耐药菌株的暴发流行。
作者:潘军;许青霞;肖伟强;常彦敏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轻中度高血压伴肥胖、血糖异常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02例高血压伴肥胖、血糖异常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1例。治疗组服用厄贝沙坦联合二甲双胍,对照组单纯口服厄贝沙坦,8周为1个疗程,对比两组的血压控制情况以及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变化,同时监测心率、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以及服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组的血压、血糖、血脂、体质量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厄贝沙坦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轻中度高血压伴肥胖、血糖异常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雨旺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长葛市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60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 Hcy )浓度,分为观察组 H 型高血压( Hcy≥10μmol/L)80例和对照组单纯性高血压( Hcy﹤10μmol/L)80例,分别比较两组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结果160例患者中,单纯高血压急性脑梗死的发生率为21.25%,H型高血压患者急性脑梗死发生率为47.50%。H型高血压组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单纯性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Hcy作为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导致急性高血压脑梗死的重要原因。降低Hcy水平和血压,可有效降低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
作者:马敏芳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斑块特征与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白细胞介素-6(IL-6)等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自2012年7月至2013年9月入院的冠心病患者52例,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组和稳定型心绞痛( SA)组,分别进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 CAG)检查,并用血管内超声( IVUS)对狭窄病变处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形态学及性质特征检查。所有患者均于入院时检测血浆hs-CRP及IL-6浓度。结果 ACS组斑块以脂质斑块为主,SA组斑块以纤维斑块为主,两组间钙化斑块及混合斑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CS组斑块破裂发生率、斑块面积及斑块负荷较SA组大。ACS组hs-CRP、IL-6水平较SA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不稳定的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作的病理生理基础, hs-CRP和IL-6参与的炎症反应导致斑块的功能性不稳定,其可以作为预测 ACS斑块破裂风险及预后的独立指标。
作者:张晋东;杨海波;赵荫涛;李凌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于2008年3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40例单侧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生物羊膜移植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术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痊愈率更高,复发率和并发症出现的比率更低,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复发率低,并发症少,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刘红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左卡尼汀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0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血脂、肾功能、尿蛋白水平及左卡尼汀、乙酰左卡尼汀、丙酰左卡尼汀含量及两组患者治疗后所测的各项指标。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左卡尼汀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合玲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限制性输血在科学合理用血和节约血液资源中的作用。方法对2013年输血治疗的患者实施限制性输血;2012年输血治疗的患者实施开放性输血,比较2013年与2012年用血量、手术例数和出院患者数。结果2013年比2012年用血量明显减低,而手术例数和出院患者例数明显增加。结论限制性输血是临床科学合理用血和节约血液资源的有效手段。
作者:董海伟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观察子宫切除与阴道修补术治疗子宫脱垂伴阴道前后壁膨出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0年以来收治的子宫脱垂伴阴道前后壁膨出患者52例,其中26例患者接受子宫切除与阴道修补术治疗,为实验组;另外26例患者接受阴道部分闭合术治疗,为对照组。对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切除与阴道修补术治疗子宫脱垂伴阴道前后壁膨出,其手术时间更短、出血更少、住院时间更短、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更好,可减少患者生理上的痛苦,是目前治疗该疾病的较佳手术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何丽;梅文笑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低血糖与脑损伤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100例新生儿血糖检测,采用足跟血,应用ACCU-CHEK罗氏血糖仪进行血糖测定,其中50例血糖正常,50例有低血糖,出生7 d行脑电图、头部MRI检查。结果血糖正常组脑损伤发生率为6.00%(3/50),低血糖组脑损伤发生率为26.00%(13/50)。结论新生儿低血糖是脑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低血糖持续时间越长,脑损伤发生几率越高,脑损伤越严重。
作者:张青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寻常型和节段型白癜风CD分子表达的差异。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3、CD4、CD8、CD20、CD45RO、CD68和CD79α在白癜风皮损中的表达。结果寻常型与节段型白癜风皮损中 CD3、CD4、CD8和CD45RO浸润细胞数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寻常型及节段型白癜风皮损中CD20、CD79α和CD68浸润细胞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寻常型与节段型白癜风存在CD3、CD4、CD8及CD45RO的免疫参与,可能与白癜风的免疫发病机制有关。
作者:李虎羽;张江安;于建斌;李税琪;徐武生;刘冬冬 刊期: 2014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