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七岁小学生开餐馆

薛涌

关键词:小学生, 餐馆, 学校, 科技课程, 收款机, 桌子, 赢利, 甜点, 牛奶, 面食, 美元, 咖啡, 街区, 家长, 果汁, 菜单
摘要:Ryland Goldman从三岁起,就梦想着开个自己的餐馆,等七岁时搬了新家后,他眼前突然一亮:他家离小学仅一个街区,每天早晨孩子家长络绎不绝地从家门前走过.于是,他开始在家门口“练摊”,烤些简单的面食甜点,外加咖啡、牛奶、果汁,一张桌子、一台收款机,墙上写上餐馆的名字和菜单.另外,他还设想赢利对半分,一半归自己,一半捐给学校的科技课程.结果,餐馆一炮打响.三个月下来,他已经给学校捐了几百美元.
特别健康杂志相关文献
  • 土里长出熊掌

    白菜朴素,可无论富贵宅门还是贫寒人家,冬天都离不开它.而且,不管怎么做,它从来都是餐桌上的主角儿,熬、烧、炒、扒、熘、做汤、凉拌,乃至包饺子、蒸包子,样样拿得起.相比之下,香莱虽贵,却永远是陪衬和点缀.吃大白菜的方式很多,但地道的吃法是醋熘白菜.就是先把白菜炸透了,然后用醋熘.现在饭馆里的醋熘白菜,绝大部分不对,火候不到不说,还一股白菜臊气味儿.

    作者:崔岱远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为20种能力颁奖

    在她的大脑中,发生了某种神秘的变化,一只无形的橡皮擦,正以飞一般的速度擦去她的近期记忆,而且还渐渐地让她忘掉自己是谁,自己身处何方.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去往何方?这些伟大的生命之题她都回答不了了,勉强支撑着她的存在感的,是残留的生命初期记忆和他人给予的关怀.这个人,就是我患了阿尔茨海默症(简称AD)的老妈.这一年,AD更加威武,更加疯狂,但在我们三个孩子和阿姨的精心照料下,老妈并未彻底败下阵来.经过盘点,我发现她还拥有不少能力,比如:

    作者:陆晓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三等公民”在等啥

    又到了一帮古稀老同学例行聚会的日子.原以为照旧是一个嘘寒问暖、互道珍重的聚会,不见得有啥新花样.没想到召集人的开场白别出心裁,令大家兴致盎然.他说:“如今世面上有些赋闲老人以‘三等公民’自嘲,叹息终日无所事事,好像在等吃、等睡、等死.我看今天在座的个个精神矍铄、容光焕发,绝对不属此三等.这次聚会咱就出道题,请各位谈谈自己生活中的‘三等’在等什么.”

    作者:翁治方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舌尖导演话美食

    蔡澜说,美食总是从牺牲一点健康开始的.我同意这话.那些打着养生旗号的饭馆,我基本不去,经验告诉我,那些东西必定特别难吃,养什么生呢?养生前能不能先把它做好吃了!我的理念是,横竖都要生病,不如带着好心情生病.那种装神弄鬼的饭馆我也绝对不去,一听到“独门秘籍”就不愿意去了.饭店的味道是不是独一无二,结论是食客得出的.正常的饭馆应该什么样呢?就是以做饭为生,没有这些过度的修饰.

    作者:陈晓卿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生孩子多大个事

    小静的预产期快到了,到哪个医院生孩子,成了家里每天争论不休的话题.小静的老公认为,应该到第一人民医院,因为那是市里大的医院,有好的医生和先进的设备;小静的婆婆却认为,应该去妇女儿童医院,她觉得那里是专业管接生的,再说产检也一直在那里做,错不了;而小静的公公呢,他坚持要让儿媳去第二人民医院,那里的副院长是他同学,条件再好都不如有个熟人,有熟人好办事……

    作者:张宏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那一坛老酒

    那一坛老酒,在我家车库的墙角,寂寞了有一两年吧.那是妻子从娘家为我提回的.一尺多高的坛子,大肚窄口,可能是二十斤装,遂丢在车库,不愿出力把它抱上顶楼家中.一天晚上运动后,口渴心馋,我趁着肌肉还兴奋,把这坛老酒抱上楼.撕开包装纸,把酒坛上下摸了个遍,我竟找不到打开酒坛的机关.拿来菜刀、榔头、老虎钳、起子,在餐桌上摆下场子,野蛮操作,想敲掉坛口的盖子,用劲砸了几下,又不敢真的太用劲,担心一家伙下去,酒坛稀巴烂,喝不成酒便也罢了,弄得一屋子狼藉,我岂不成了罪魁祸首?情急之下,想起这坛老酒的初主人,妻子翻出电话,联系上多年不联系的表弟,请教他如何打开酒坛.

    作者:张正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长寿之乡不神秘

    长寿之乡的长寿奥秘并不神秘,除了遗传和自然环境等条件无法改变和难以改变外,大多数经验是我们完全能够通过努力做到的.在冲绳岛的大宜味村,“长寿不老”秘诀其实很简单——平衡.冲绳大学护理学院人类学教授克雷格·威尔科克斯这样说:“用板凳打个比方,只有四脚俱全才能平稳.”长寿的“四脚”又是什么呢?就是饮食、锻炼、心理健康和社交,而“冲绳岛居民就将这‘四脚’协调得很好”.冲绳岛居民主要吃自己种植的蔬菜和水果,饮食呈全麦和低盐的特点.

    作者:武留信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老年爱妻会

    从2007年起,日本战后出生的一代(1947年~1949年)开始步入退休年龄.早先,他们是支撑日本经济的“企业战士”,是社会的中坚和脊梁.外表看去,一副大丈夫不威不重的样子,其实内里早巳空空如也.能怪谁呢?都快累到麻木,闲愁既无份,又何况清欢.所以回到家中,通常只会对太太喊“老三句”——“吃饭”“洗澡”“睡觉”,然后连孩子的头都不摸一下就躺倒睡死.一旦有机会放松,则发疯似的团坐狂歌,其间演出可以很离谱,以至直到今天,仍是这浮世即景中一道热艳的风景.

    作者:汪涌豪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臧克家父子比长寿

    臧克家87岁时,一位诗友祝他长寿百岁.他感谢又感动,又一想,从87岁到1 00岁,只有1 3年,太少太短,他要再加20年.在臧克家的子女里,长子臧乐源1929年出生,是山东大学哲学系退休教授.1991年,父子俩同时获得国务院颁发的科学研究事业突出贡献特殊津贴,一时传为佳话.臧克家曾经说,喜食生花生米是一个秘而不宣的长寿药万.

    作者:一名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冬日晒被有讲究

    晒被时间.晒被时会闻到一种味道,这是纤维素被氧化损伤的味道.长时间暴晒,纤维素损害严重,保暖性会大大降低.秋冬季节被窝温度在32℃~34℃之间,人容易入睡.中午11点至下午2点,晒两个小时就足够了.不宜拍打.有人爱在晒后的被子上拍打,觉得既去尘又能使被子松软,其实此法不科学.经晾晒后,被子纤维之间储存了大量温热空气,盖起来蓬松、保暖、干爽.

    作者:范士木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为啥长得像

    孙和在一个高档住宅小区做门卫,每天负责查验出入车辆的出入证.一天,忽然有辆被孙和放行的宝马车停在门禁处,被后面车的喇叭催了快一分钟都不走.孙和走过去敬着礼催促时,摇下的车窗里忽然探出个脑袋看着他说:“喂,兄弟,你多大啊?”“二十二了.”孙和顺口回一句,突然愣住了:车里那人长得有八九分跟他相像,不同的是,年龄明显比他大.

    作者:茨园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七岁小学生开餐馆

    Ryland Goldman从三岁起,就梦想着开个自己的餐馆,等七岁时搬了新家后,他眼前突然一亮:他家离小学仅一个街区,每天早晨孩子家长络绎不绝地从家门前走过.于是,他开始在家门口“练摊”,烤些简单的面食甜点,外加咖啡、牛奶、果汁,一张桌子、一台收款机,墙上写上餐馆的名字和菜单.另外,他还设想赢利对半分,一半归自己,一半捐给学校的科技课程.结果,餐馆一炮打响.三个月下来,他已经给学校捐了几百美元.

    作者:薛涌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因特网上的祭奠

    记录母亲后的日子61岁的西蒙作为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的节目主持人,在母亲身体越来越糟糕的情况下,决定用140字以内的推特信息,记录下她后的日子和自己的感受.“心率降低了,我的心破碎了.”西蒙从他生命垂危的84岁老母亲病床边发回现场直播,记录下母亲给他的后教导,描述他的感觉.母亲死亡时,他写道:“她的光芒照亮夜空,整个世界都会因此爱上黑夜.

    作者:阿斯特里德·赫尔博尔德;王若兰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厨师比教授更牛

    法国文化部在1990年发起了一个“唤醒味觉运动”,法国教育部也批准向小学生开设烹饪艺术的系列讲座,教师则需要接受高水准的烹饪专家的培训.这架势,无疑是要把传统的美食文化,推到主流文化的层面上进行普及,在别的国家并不多见.书店里,法国厨师的个人文集排列得如经典著作,随手一翻,居然也有大量图表、引文、注释、实例、归纳.这些厨师的著作比很多学者的书籍更合乎国际通例,他们不是只考证前辈遗产,而是以自己的创造和见解为阐述主干.创造开始于每天早晨在菜市场里的精挑细选,非常实在;见解又突破经验性的范畴,上升到普遍的人生境界.

    作者:余秋雨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怡然的穴居生活

    22年前,普莱斯还是一名职业摄影师,拥有一本黑白摄影杂志,有妻有子,岁月静好,他却感到,为房贷和房租打拼的日子已经让他远离生活,吸干了他的创造力.他决定换种活法.他离了婚,回到故乡俄勒冈,找到一块荒弃的土地,又弄了个二手印第安圆帐篷,一住三年.若不是冬天太冷,生活倒也舒适.他又尝试了树屋和山地帐篷.10年后,他想到一个长久之计:地洞.

    作者:詹青云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不发薪的工厂

    在美国的大小城市里,都办有老年工厂.老年工厂大都设在居民比较密集的地区,因地制宜,环境很受老年人欢迎,85%的老年人都愿意参加此项工作,甚至乐此不疲.起初,我不太理解老年人的这种做法,心想,辛苦了一辈子,就应该在家里好好休养,享受天伦之乐,安度晚年,何苦要上什么班,而且还没有工资.但听了社区一位主管老年人福利的官员的一席话,方才明白美国职能部门的一片良苦用心.

    作者:张越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淘来智能生活

    家有神奇电子眼随着我摁动遥控器,电视屏幕上显现出我们住宅大楼进口和家门口的实时图像.继续按键,监控探头“东张西望”,近拉远伸,只要目力所及的大楼附近的所有区域,——展现无遗.毫不夸张地说,假如有歹徒敢在居家周遭几百米内作案,监控设施会将其牢牢锁定.后有朋友来访,我的家门也屡屡神奇打开,一时传为美谈.

    作者:江元坤;翁治方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萧伯纳感谢找碴

    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有一个叫赫里斯的朋友,是一个传记作家.与其他传记作家不同的是,赫里斯不喜欢替写作对象歌功颂德,虚夸拔高他们的非凡和卓越,相反,却特别喜欢在传记中找他们的碴儿.因此,当时很多知名人士都对赫里斯敬而远之,生怕有一天被他盯上,把自己的名声和形象给搞坏了.一次,赫里斯突然提出要给萧伯纳写传记,这可把萧伯纳吓坏了.“你是想把我写臭吧?我保证,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在,就绝不允许你写我,更不会向你讲述任何有关我的故事!”萧伯纳生气地回应道.

    作者:刘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两个老闺蜜

    连续三日,气象局发布豪雨特报.难得等到雨歇,老妇人拎着煮好放凉的一瓶白鹤灵芝茶,撑伞出门.她得走一公里路,才到她的小学同学家.这同学也七十岁了.两人分别五十年后,有一日在小诊所内重逢.起初,彼此觉得对方那张镶蕾丝、挂着流苏(皱纹太多)的脸有点儿不一样,等护士喊名字,又觉得这名字不一样.后来,其中一人鼓起勇气对另一人说:“我叫XXX.噫!我是不是认识你呀?”标准的老太太重逢法.

    作者:简媜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缅甸家庭不想远景

    鲜花车站是个小得不能再小的车站,每天只有三趟火车停靠.我们坐的是那天的后一趟,只能在这里过上一宿.扎卡是鲜花车站的站长,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光杆司令一个,员工也是他.我们那晚借住在了扎卡家里.在缅甸,扎卡算是高级知识分子,不仅在仰光外国语大学汉语专业接受过正规教育,还被公派至云南民族大学留过学.扎卡的太太叫莫佳莎,虽然他们才三十出头,但婚龄已有十来年,一儿一女两个孩子,是传统的早婚早育缅甸家庭.

    作者:尤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特别健康杂志

特别健康杂志

主管: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主办:湖北特别关注传媒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