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卫;王莹;胡江兰;郝宇薇;刘婧恰;安冬青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是临床常见疾病,其临床表现与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相似,以浮肿、泡沫尿为主要表现,后期可出现肾病综合征表现,甚至出现肾功能减退,发展为尿毒症期.该病具有迁延性、不典型、多样化等特点.邵朝弟教授认为其中医病机在于正气不足,湿热毒邪壅滞,邵教授运用自拟补肾祛邪方以补气养阴,清热解毒治疗该病,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胡锦庆;巴元明;丁霑;石铖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在《中医护理学基础》实训课教学中开设综合设计性实训项目并探讨其教学效果.方法 2015级护理本科生62人为实验组,2014级63人为对照组,实验组采用综合设计性实训教学,对照组则沿袭传统教学法.结果 教学改革后实训开设项目显著增加,学生综合反馈满意度较高.结论 综合设计性实训课改变了传统实训课护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知识、技能的现状.在不影响既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激发护生学习兴趣,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进一步提高了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沟通技巧、团队协作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及创新思维.
作者:施慧;袁亚美;单媛媛;王建青;方正清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多元化教学法的应用是实施双主教学模式的必备方法,在《中医各家学说》课程中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针对不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特点,设计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并实施,可以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李萍;赵树明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补中助长颗粒治疗学龄前特发性矮身材(ISS)伴厌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6例学龄前ISS伴厌食症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给予补中助长颗粒口服,对照组给予赖氨酸维B12颗粒口服.分别比较组内、组间治疗6月、12月患儿身高(H)、身高增长速度(GV)、身高落后标准差(HtSDS)、体重指数(BMI)、年龄/骨龄(CA/BA)、预测成人身高(PAH);比较治疗前和治疗6月、12月患儿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生长激素激发试验所得生长激素峰值(GHP)的变化.制定简易厌食症候表,比较治疗12月后两组患儿厌食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期间两组患儿H、BMI、CA/BA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月后,观察组GV、PAH高于对照组,观察组HtSDS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血清IGF-1高于对照组,二者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二者比较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儿GHP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补中助长颗粒在促进ISS患儿生长、改善患儿厌食症状方面优于赖氨酸维B12颗粒,促进ISS患儿血清IGF-1的表达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孙凤平;崔伟锋;葛国岚;韩雪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刘尚义国医大师治疗肺衰病,以“宣畅肺气、祛湿化痰”为总治则,早中期以调理肺气为法,予保金立甦汤治之,晚期以“泄热存阴”为原则,取得良好疗效,凸显中医药在危急重症中的潜力和优势,对总结、传承、发扬国医大师治疗重症疾病的经验,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李兰;杨柱 刊期: 2017年第05期
旨在探讨香附及其复方在抑郁症治疗中发挥的作用.通过分析相关文献,结合香附的临床功效和抑郁症的疾病特点,表明香附具有发挥抗抑郁作用的理论基础.以香附为主药的中药复方柴胡疏肝散和越鞠丸临床抗抑郁疗效肯定,作用途径包括单胺类递质系统、神经元损伤和凋亡、HPA轴功能、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等多方面.香附及其复方的抗抑郁作用研究有助于揭示抑郁症发病机制,提高抑郁症的诊治水平.
作者:王联生;潘菊华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黑米花色苷对哮喘炎症的影响.方法 50只雄性清洁级BABL/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组;黑米花色苷低、中和高剂量组.OVA诱导建立哮喘模型,哮喘小鼠在激发前按50,150和300 mg/kg给予黑米花色苷灌胃治疗.观察支气管炎肺泡灌洗液(BAFL)炎症细胞变化,ELISA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黑米花色苷对BALF和肺组织白细胞介素-4、5(IL-4、5)表达的影响.HE染色观察肺部炎症变化,结果 哮喘组BALF中炎症细胞计数、BALF和肺组织中IL-4、IL-5水平增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黑米花色苷中、高剂量组明显降低BALF中炎症细胞计数、IL-4、IL-5水平(P<0.05),同时抑制哮喘小鼠肺部炎症.结论 黑米花色苷能够降低哮喘小鼠炎症细胞因子释放从而抑制哮喘炎症.
作者:王天宇;车楠;姜京植;叶晶;李良昌;赵洪伟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酶解法制备北冬虫夏草活性多肽并筛选出佳酶解条件.方法 分别用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对北冬虫夏草进行单酶酶解,然后先加胃蛋白酶后加胰蛋白酶进行双酶酶解.按时间,加酶量和底物浓度不同条件采用正交试验,通过茚三酮比色法检测水解度优化佳酶解工艺,采用MTT法检测单酶酶解液和双酶酶解液对PC12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 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水解度测定吸光度大值分别为0.899和0.788,对应酶解时间、加酶量和底物浓度都是5h、2.5%和12%;双酶酶解在此条件下的吸光度值为0.875.酶解液对PC12细胞修复率影响大值为139.59%,对应样品为胃蛋白酶酶解原液稀释10-6倍.结论 胃蛋白酶酶解效果高于胰蛋白酶和双酶.
作者:谢立亚;安丽萍;杜培革;赵南晰;徐广宇;李洪宇;苑广信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谢氏温针法(盱江医学五官科流派传承人谢强教授经验)结合红外线照射治疗变应性鼻炎(肺气虚寒型)的临床疗效,探索其治疗机理,为变应性鼻炎提供更加简便安全有效的治疗新技术.方法 将80例确诊为变应性鼻炎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运用谢氏温针法结合红外线照射进行治疗,对照组应用氯雷他定片口服进行治疗.结果 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有1例病例脱落,有效病例39例,其中总有效37例(94.87%),临床痊愈32例(82.05%),显效4例(10.26%),有效1例(2.56%),无效2例(5.13%);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谢氏温针法结合红外线照射疗法具有疏经通络,振奋阳气,调理气血,祛风散寒,通利鼻窍之功效,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效佳、价廉的治疗技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亢婷婷;杨淑荣;谢强 刊期: 2017年第05期
新医改形式下必须大力发展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中医全科医师人才的培养质量决定中医全科医师的综合水平,院校教育是中医全科医师人才培养重要的一个途径,我们计划以中医全科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卓越医师培养计划为蓝本,通过修订完善《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在中医全科班实施,期望培养出高质量的中医全科人才.
作者:常学辉;张良芝;孟毅;刘志勇;丁虹;杜凤丽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化瘀解毒方提取物对荷瘤小鼠的抑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胃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化瘀解毒方对荷瘤动物(裸鼠)肿瘤成瘤性影响,计算肿瘤生长率及脾脏指数,采用Western blot和qRT-PCR法测定肿瘤PI3K、PDK1和Akt蛋白及基因表变化.结果 每日口服2g/kg化瘀解毒方提取物显著抑制体内肿瘤细胞的增殖,小鼠瘤重显著下降.口服化瘀解毒方提取物对小鼠体重和脾脏指数均无影响,而阳性对照药环磷酰胺显著降低小鼠体重和脾脏指数.qRT-PCR结果显示化瘀解毒方提取物不影响PI3K,PDK1及Akt蛋白的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发现,每日口服2g/kg化瘀解毒方提取物显著降低肿瘤组织中Akt蛋白的磷酸化水平.结论 化瘀解毒方提取物有效抑制体内肿瘤细胞增殖,对荷瘤小鼠的体重及其脾脏指数无影响,存在较低的毒副作用,PI3K/Akt通路参与化瘀解毒方提取物的体内抗肿瘤作用.
作者:张俊萍;赵一;赵国岑;魏征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四神丸对脾肾阳虚泄泻模型大鼠十二指肠组织三磷酸肌醇(IP3)、钙调素(CaM)、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的影响.方法 将72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得舒特组、四神丸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灌服腺嘌呤和番泻叶水煎剂复制脾肾阳虚型泄泻大鼠模型.连续给药14d后,采用ELISA法检测十二指肠组织中IP3的含量,Western Blot、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十二指肠中CaM和MLCK的蛋白表达.结果 模型组大鼠十二指肠组织匀浆中IP3含量及十二指肠中CaM、MLCK蛋白表达均明显增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与模型组比较,四神丸高、中剂量组和得舒特组IP3含量降低(P<0.05或P<0.01),四神丸各剂量组和得舒特组CaM、MLCK蛋白表达下降(P<0.05或P<0.01);且四神丸高剂量组优于低剂量组(P<0.05),而四神丸中剂量组上述指标改变与得舒特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四神丸对脾肾阳虚泄泻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十二指肠IP3-CaM-MLCK信号途径指标有关.
作者:蔺晓源;李霞;蔡莹;邓娜;夏旭婷;刘富林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建立测定金银岗梅颗粒中绿原酸含量的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YMC-Pack ODS-A(250 mm×4.6mm,5μm),流动相以0.4%磷酸溶液为流动相A,以乙腈为流动相B,检测波长:327nm,流速为1.0ml/min,进样量为10μl.结果 绿原酸质量浓度线性范围在1.72 ~ 34.35 μg/ml(r=0.99996,n=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1.75%,RSD为0.48%.结论 结果准确、快速、简便、专属性好,重现性良好,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作者:范文昌;梅全喜;陈优生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复方四黄外洗液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的抑菌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Kirby-Bauer(K-B)法测定不同浓度的复方四黄外洗液体外抑制MRSA生长的情况,检测不同浓度复方四黄外洗液作用下MRSA菌液中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以及钾镁离子的渗漏情况.结果 复方四黄外洗液在较低浓度即可抑制MRSA在琼脂平板上的生长,高浓度时抑菌圈直径可达15mm;复方四黄外洗液可以导致受试MRSA菌液ALP、钾离子、镁离子的检出量的改变.结论 复方四黄外洗液对MRSA有显著抑制作用,其机制之一可能与影响菌体细胞壁及细胞膜的通透性有关.
作者:陈晓坚;邱雄泉;陆丹倩;王巧媚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心瘅一病,王国斌教授辨其病因为素体虚弱,毒邪入里损伤心肌,病机为气阴两虚,且瘀阻心脉,治以益气、养阴、祛瘀.王教授根据“五脏相关论”中“治心当理脾胃”的学术思想,创立了“心瘅方”,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李可;姚涛;张海霞;何磊;刘冰;车志英 刊期: 2017年第05期
在SARS的中医药治疗中,京、粤两地制定了不同的诊疗方案.文章通过文献分析以探讨影响方案制定的因素.分析结果认为,同一病原体采用不同治疗方案,与中医因地制宜理论有关.两地医家对SARS病因病机持不同的认识,在温病学辨证体系的指导下对病程进行分期,继而根据不同病情在温病学经典方药基础上给予不同方药,体现了中医药在治疗急性传染病方面的优势.
作者:蒋鼎;卓秦宇;陈欣敏;胡静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电针大椎穴对脑出血大鼠的治疗效果及初步探索其可能机制.方法 将Ⅰ型胶原酶和肝素注入SD大鼠的右侧尾状核,制备脑出血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步态分析评估脑出血大鼠的神经行为缺损症状.PET/CT扫描探测出血灶体积及其糖代谢水平.免疫组化观察出血灶周边组织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电针治疗明显促进了脑出血大鼠神经行为学功能的恢复.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治疗14d后出血灶体积明显减小,而两组之间的糖代谢水平差异不明显;Bcl-2蛋白的表达增加,而Caspase-3和Bax蛋白的表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电针治疗能够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这可能与血肿的吸收和凋亡相关蛋白的调节有关.
作者:朱燕;邓莉;汤华军;高小青;王友华;郭侃;杨朝鲜 刊期: 2017年第05期
水液代谢与水通道蛋白(Aquaporins,AQPs)紧密相关,找到水通道蛋白与中医水液代谢的相关性,探求中医脏腑在水液代谢中作用的分子基础及其在水液代谢中的重要意义.文章结合大量近几年国内外、古籍文献,归纳整理与水液代谢有关的脏腑所参与的AQPs.AQPs的发现可能是合理解释中医学水、津液、水病和水液代谢过程的证据,研究AQPs与中医学水液代谢相关性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宁;刘树民;于栋华;汪娜;李自辉;于卉;赵洪伟 刊期: 201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参附注射液抗早、中期心源性休克模型大鼠的血流动力学指标量效关系.方法 采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近心尖端、远心尖端结扎法复制早、中期心源性休克大鼠模型,分别给予休克模型大鼠0.1,0.33,1.0,3.3,10,20ml·kg-16个剂量参附注射液(其中0.1 ~1.0ml· kg-1为低剂量范围,1.0~10 ml· kg-1为中剂量范围,10~20ml· kg-1为高剂量范围),采用Powerlab电生理记录仪测定平均动脉压(MAP)、脉压差(PP)、ST段高度(ST Height)、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期末压(LVEDP)、等容收缩期左心室内压力上升的大速率(dp/dtmax)、等容收缩期左心室内压力下降的大速率(dp/dtmin)等8项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经GraphPad Prism6.0软件拟合量效曲线,评价参附注射液抗早、中期心源性休克模型大鼠的量效关系,计算相关剂量阈参数.结果 参附注射液抗早期心源性休克模型大鼠,MAP和LVSP量效曲线呈良好的“S”型,剂量阈[D]20 ~ [D]80和阈剂量[D]20多集中在3.3~10 ml·kg-1范围内;参附注射液抗中期心源性休克模型大鼠,MAP、ST-Height、LVSP、dp/dtmin和dp/dtmax 5项指标量效曲线呈良好的“S”型,剂量阈[D]20~[D]80多集中在3.3~20ml·kg-1范围内,阈剂量[D]20多集中在3.3 ~10 ml·kg-1范围内.结论 参附注射液抗旱、中期心源性休克模型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量效曲线多呈良好的“S”型,以中期模型为明显,且其阈剂量均在3.3~10 ml·kg-1,提示中剂量范围为有效治疗剂量,折合成临床用量约为37.1~ 112 ml/人,为临床用药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姜丽;余兰彬;姚蓉;叶争荣;严小军;徐国良 刊期: 2017年第05期
悬钩子属植物的药用价值十分广泛,近年来对其药效学物质基础的研究取得显著成绩.文章对悬钩子属植物近5年来化学成分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该属植物中主要包括了萜类化合物、黄酮类成分、酚酸类成分和甾体类成分,并建议后续应重点阐明该属植物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
作者:刘敬;李水清;赵斌;梅全喜;林励 刊期: 201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