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克氏针不同固定方式治疗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比较

吕召民;段华章

关键词:骨折内固定术, 肱骨髁上骨折, 克氏针内固定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治疗的佳手术治疗方案.方法:搜集本院近3年内6~12岁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38例,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行克氏针内外交叉内固定,共计20例;B组行外侧平行克民针内固定,共计18例.定期随访,检查和记录一般感觉运动、末梢血运状况及肘关节功能,对2组术后功能优良率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儿均达到解剖复位,术后接受12~18个月(平均16个月)的随访,根据Flynn标准评定,2组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90%和9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共4例出现肘内翻畸形,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交叉固定组)出现1例尺神经损伤,外侧固定组未见.结论:针对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2种克氏针固定方式效果相似,均能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但是外侧平行固定可避免医源性尺神经损伤.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相关文献
  • 骨性关节炎遗传易感性研究进展

    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又称退行性关节炎、增生性关节炎,是以关节软骨的退行性改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为主要病变,是一种慢性、渐进性的骨关节疾病,是造成局部疼痛、关节功能丧失的原因之一.OA可分为原发性OA和继发性OA两类.原发性OA确切病因不明确,可能与年龄、遗传、肥胖、性别、代谢、机械磨损与撞击、不良生活习惯、种族、职业、姿势等因素有关;继发性OA可继发于任何关节部位损伤或疾病,如半月板损伤、关节韧带损伤、关节内和(或)关节周围骨折、先天畸形或关节感染、股骨头坏死等.

    作者:梁雄勇;周明旺;李盛华;李亚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不明原因股骨头骨髓水肿临床分析

    关于MRI上骨髓水肿表现先见于骨挫伤的报道[1].随着MRI技术在临床诊断上的普及,近年股骨头坏死导致的骨髓水肿以及骨髓水肿综合症又引起了较多关注.骨髓水肿综合症是一种特发性的病理状态,对此也有称之为一过性骨质疏松[2].该病多见于中年男性及孕期女性[3],症状多于6~8个月缓解.关于骨坏死引起的骨髓水肿,从临床到基础已有较深入的研究[4~6].

    作者:李勇;何伟;张庆文;方斌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适时动力化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适时动力化的疗效.方法:将70例股骨干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采用小切口复位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组于4~6周采用适时动力化固定,对照组完全采取静力固定.结果:随访40周,骨折对位情况治疗组与对照组无差异.骨折愈合时间,功能恢复情况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带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适时动力化的方法,有利于伤肢功能恢复,并减少骨折迟缓愈合、不愈合的发生.

    作者:文朝;方楚权;古安武;赖征文;严瑾;刘庆思;孙之镐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盘龙七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vertebral artefiopathy,CSA)指的是由于颈椎的病变引起椎动脉血流障碍而导致脑供血不全,临床上出现以眩晕等为主要症状的一系列症候群.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人,且男性患者多于女性,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来临及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其发病率呈显著增高趋势,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常见疾病.CSA发病机制复杂,导致其治疗方法各异,手法推拿治疗CSA具有独特的优势,而中成药配合手法治疗CSA的研究较少,我们前瞻性的采用盘龙七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史达;孙银娣;张平安;殷继超;刘西纺;刘娜;郭玲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局部注射配合按压分推手法治疗腕背腱鞘囊肿60例

    腕背腱鞘囊肿是一种常见病,好发于青年女性.临床上遇到囊壁较厚,不能直接用手按散者,我们则采用“局部注射配合按压分推手法”治疗,本法自2009年运用至今,共治疗60例患者,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60例中男17例,女43例;年龄小者15岁,大者45岁,平均年龄26岁;病程短者3月,长者2年.均单侧发病且囊壁均较厚.

    作者:徐平;王丛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寰枢关节不全脱位5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寰枢关节不全脱位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1年6月住院治疗的寰枢关节不全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50例,其中37例为非手术治疗,13例接受手术治疗.分析其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讨论其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寰枢关节不全脱位患者临床表现以枕颈部疼痛、颈部旋转活动受限为多,发生率分别为84%、78%.影像检查阳性率X线侧位与齿突张口位平片为81.8%,常规CT为94%,CT三维成像阳性率100%、MR检查阳性率25%.出现寰枢外侧关节面错位100%、寰齿间隙增宽24%、齿突侧距偏移90%及左右寰枢外侧关节间隙不对称60%.37例非手术治疗患者中临床治愈13例,显效17例,改善7例;13例手术治疗患者中临床治愈7例,显效3例,改善3例.寰枢外侧关节面错位为2.0~4.0mm患者29例,并发症率51.7%(15/29),选择手术治疗13.8%(4/29),治疗显效率为93.1%(27/29);错位4.1mm以上患者21例,并发症率52.4%(11/21),选择手术治疗42.9%(9/21),治疗显效率为61.9%(13/21);其中选择手术治疗、治疗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像学检查中CT三维成像诊断寰枢关节不全脱位具有重要价值,诊断结合临床症状、体征是非常必要的.寰枢外侧关节面错位程度与治疗方法选择、临床疗效有直接关系.

    作者:隋桐;陈雍君;赵慧毅;林清池;段少银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改良手法复位治疗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120例

    桡骨远端骨折是上肢常见的骨折,大部分骨折行传统复位手法治疗可获得满意的疗效,但粉碎性不稳定骨折,或伴有下尺桡关节脱位,传统手法复位困难.我科经改良手法复位+定制塑形小夹板外固定,自2007年2月-2010年12月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伸直型)12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20例,男46例,女74例;年龄2~86岁,平均44岁.损伤原因:行走跌倒82例,运动伤21例,交通事故伤11例,直接击伤6例,其中双侧15例,合并有下尺桡关节脱位31例.

    作者:尹红兵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68例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0月-2011年4月选择本科6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在C臂机或CT透视引导下,经单侧或双侧椎弓根入路行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在术前术后应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对患者疼痛进行评分,术后随访.结果:治疗后症状得到改善,患者VAS下降(P<0.01),病椎椎体高度增加(P<0.01).结论: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可以快速缓解疼痛,安全恢复椎体高度,明显提高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操作技术,

    作者:杨功旭;张清;方苏亭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王胜利主任医师骨伤科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管窥

    王胜利主任医师是我国著名的中医骨伤科专家、湖北省中医院副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中医骨伤科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中西医结合骨伤学会主任委员.长期从事中医骨伤科工作,有深厚的学术渊源、文化底蕴与临床经验.对于骨伤科各类疾病的诊治造诣深厚,特别是在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及关节炎等疾病方面有一套独特的手法及辨证用药,每年接诊万余人.

    作者:徐阳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仙灵骨葆胶囊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观察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主要累及骶髂关节、脊柱及外周关节的炎性疼痛性疾病,近年来发现强直性脊柱炎(AS)出现骨量减少、骨质疏松,以腰椎、股骨等部位骨密度的下降及骨代谢指标的异常为特征,其发生机制尚未阐明[1].因其病情复杂,病势缠绵,如果不及时控制病情发展,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会导致终生残疾.

    作者:温伟强;黄胜光;谭宁;朱辉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羌活地黄汤对佐剂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组织VEGF的影响

    目的:观察羌活地黄汤对氟氏完全佐剂诱导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治疗作用及对关节滑膜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佐剂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动物模型,通过测定关节肿胀率及关节炎评分,评价羌活地黄汤的治疗作用,并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关节滑膜组织VEGF表达变化,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羌活地黄汤可明显降低造模大鼠关节肿胀度和关节炎评分,抑制关节滑膜组织VEGF过量表达.结论:羌活地黄汤对氟氏完全佐剂诱导的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与抑制关节滑膜VEGF过量表达有关.

    作者:李玉梅;李海东;陈朝蔚;陈永强;樊天佑;沈丕安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颈康胶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10例

    颈椎病是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周围组织结构(脊髓、神经根、椎动脉、韧带等)出现相应症状的临床综合症;临床上以神经根型颈椎病常见,约占整个颈椎病患者的50%~60%;在治疗上以非手术综合治疗为主.中医药治疗是非手术治疗的一个重要手段.

    作者:纪向辉;曹飞;魏新建;王华民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手法治疗现状

    目前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多以非手术治疗为主[1],包括物理疗法、物理疗法配合运动锻炼、药物治疗、牵引、针灸治疗及几种疗法的合并应用等[2~4].手法治疗是非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主要手段之一.1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1.1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系指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性病理改变导致神经根受压,引起相应神经分布区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的总称.

    作者:高旸;胡志俊;崔学军;王拥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推拿手法治疗椎源性腹胀1例报告

    1 临床资料患者,男,47岁.2011年8月11日因“腹胀4月余”就诊.患者4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以中上腹为主,胃纳可,二便通调,无嗳气,无泛酸,无腹痛,无恶心呕吐.患者曾于当地镇医院就诊,给予“参苓白术颗粒”健脾益气,“摩罗丹”健脾消胀、活络,“泮托拉唑”制酸,症状未缓解.再次到该院内科门诊就诊,于2011年4月6日行胃镜检查,胃镜示:食管、胃底、胃角、胃窦、幽门未见异常;胃体色泽橘红,未见溃疡及出血;胃窦粘膜光滑,红白相间,以红为主,未见溃疡及出血,蠕动可;十二指肠球部粘膜无殊,见胆汁积聚,降部未见异常,内镜诊断为慢性浅表胃炎伴胆汁反流.

    作者:王晓东;范炳华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施氏伤科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施氏伤科颈及头面部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临床确诊颈性眩晕的患者68例,随机分为施氏伤科手法研究组和颈椎电牵引对照组,每组34例.评价治疗前后TCD中Vs的改变,以及进行颈性眩晕评估量表评分,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前后3周,研究组和对照组在双侧椎动脉Vs值和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改善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施氏伤科颈及头面部手法治疗颈性眩晕有确切效果,可以作为改善颈性眩晕的治疗方法加以推广应用.

    作者:刘光明;陈建华;孙波;吴云定;杨佳裕;李辰;季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中医“三联”外治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中医手法推拿、牵引、中药熏蒸等“三联”外治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探讨手法推拿、牵引、中药熏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机理.方法:2004年7月~2010年6月选择160例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对治疗组进行手法推拿、牵引、中药熏蒸治疗;对照组进行牵引及液体疗法.采用疼痛综合评定、症状与体征改善评定,分别在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进行评价.结果:160例患者,随访12~18月,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在疼痛积分差值、体征试验阳性率、临床症状、体征积分差值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手法推拿、牵引、中药熏蒸等“三联”外治法通过恢复脊柱力学平衡,可改善颈部肌肉的力学失衡状态,从而达到缓解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作用.

    作者:刘建军;董万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针灸配合运动疗法治疗髌骨软化症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运动疗法治疗髌骨软化症的疗效.方法:将60例髌骨软化症患者随机分为西药治疗组(对照组)30例、针灸配合运动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采用扶他林缓释片治疗,治疗组采取针灸配合运动疗法治疗.结果:60例接受完整治疗后半年随访.依据疗效标准评价治疗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灸配合运动疗法治疗髌骨软化症疗效优于西药口服疗效,且不易复发.

    作者:余晓慧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17例

    股骨远端骨折包括股骨髁上骨折和髁间骨折,即关节内或近关节部位骨折,在临床上很常见,占股骨骨折的4%~7%[1],随着人们寿命的延长和高能量损伤的增加,其发生率必将进一步增加.目前应用成角锁定钢板内固定已成为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趋势,且有较多文献报道疗效较好[2].我们于2008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成角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魏国俊;董林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步态分析评价膝OA治疗与康复的临床应用

    膝关节骨性关节病是膝关节的一种慢性退行性疾病,属于中医“骨痹”的范筹,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引发的疼痛与肿胀、关节活动障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与工作.步态是人类行走的行为特征,步态分析的思想与方法越来越多的应用于骨科、康复科、运动医学、生物力学等领域,是临床与研究常用的一门方法学[1].

    作者:吴思;古恩鹏;王志彬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克氏针不同固定方式治疗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治疗的佳手术治疗方案.方法:搜集本院近3年内6~12岁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38例,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行克氏针内外交叉内固定,共计20例;B组行外侧平行克民针内固定,共计18例.定期随访,检查和记录一般感觉运动、末梢血运状况及肘关节功能,对2组术后功能优良率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儿均达到解剖复位,术后接受12~18个月(平均16个月)的随访,根据Flynn标准评定,2组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90%和9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共4例出现肘内翻畸形,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交叉固定组)出现1例尺神经损伤,外侧固定组未见.结论:针对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2种克氏针固定方式效果相似,均能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但是外侧平行固定可避免医源性尺神经损伤.

    作者:吕召民;段华章 刊期: 2012年第03期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