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重症医学科实施全面流程护理管理的价值

方丽琴

关键词:重症医学科, 全面流程护理管理, 护理效果
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对重症医学科患者采用全面流程护理管理的效果.方法:收集重症医学科患者共68例,对其实施全面流程护理管理,观察比较实施前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患者家属满意度.结果:实施后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患者家属满意度明显提高(P<0.05).结论:全面流程护理用于重症医学科患者护理,能够显著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
中医药管理杂志相关文献
  • 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与防范措施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及防范措施.方法:选取2016年3~11月期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手术室120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风险管理),每组各60例,比较两组对手术室护理风险知识知晓率、护理差错及护理投诉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对手术室护理风险知识知晓率明显增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护理差错及护理投诉发生率均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室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提升(P<0.05).结论:针对手术室护理风险因素,风险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手术室护理风险知识知晓率,降低护理差错及护理投诉发生率,有利于提升护理满意度.

    作者:金密密;胡欣;刘双燕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急诊室护理纠纷的防范

    目的:探讨急诊室护理纠纷的防范措施和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3~12月医院急诊室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和责任制分层管理的观察组,每组40例,比较两组护理质量、护理差错、护理纠纷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护理基础知识、护理文书书写、护理操作技能、护理服务态度等护理质量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护理差错和护理纠纷发生率均显著降低(P<0.05),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提升(P<0.05).结论:针对急诊室护理的特点采用责任制分层管理,能够有效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和满意度.

    作者:刘星星;刘小媛;占云燕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重症医学科的人性化护理措施探讨

    目的:探讨重症医学科实施人性化护理的措施和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医院重症医学科的100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人性化护理干预,建立护理干预小组,接受相关培训,明确人性化护理服务的理念及内容,确保人性化护理措施的落实,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对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消毒隔离、护理文书质量等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护理满意度显著提高(P<0.05).结论:重症医学科住院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提升护理满意度,以及整体护理水平.

    作者:梁萍萍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人性化陪检与护理在高端住院体检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人性化陪检及护理在高端住院体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接诊的300例高端住院体检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方法分组,对照组150例行常规护理,观察组150例行人性化陪检及护理,观察两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对护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率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33% (P<0.05).结论:对高端住院体检者实施人性化陪检及护理,可有效提高护理服务质量,优化护理流程,让患者享受到优质的护理服务,实现提高护理满意度的目的.

    作者:周小青;李晓燕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重症医学科实施全面流程护理管理的价值

    目的:研究并分析对重症医学科患者采用全面流程护理管理的效果.方法:收集重症医学科患者共68例,对其实施全面流程护理管理,观察比较实施前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患者家属满意度.结果:实施后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患者家属满意度明显提高(P<0.05).结论:全面流程护理用于重症医学科患者护理,能够显著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

    作者:方丽琴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强化呼吸内科危重患者的基础护理管理探讨

    目的:探讨强化呼吸内科危重患者的基础护理管理措施,提高科室整理护理质量.方法:成立基础护理管理小组,对呼吸内科危重患者的基础护理现状进行分析,针对问题,强化危重患者的基础护理.比较强化基础护理前后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质量、患者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如肺不张、呼吸道阻塞、过度通气、肺部感染等发生率较强化管理前明显下降(P<0.05);科室整体护理质量较之前显著提高(P<0.05);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提高(P<0.05).结论:强化呼吸内科危重患者的基础护理管理,有助于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整体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王芳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医院门诊药房发药交代的现状与改进措施

    目的:提高医院门诊药房发药交代的工作质量,促进用药安全性、合理性.做好发药交代,让药师与患者之间的和谐交流,对紧张的医患关系有良好的缓解作用,更有助于提高药学服务的质量.方法:阐述医院门诊药房发药交代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改进措施.结果:药师给患者提供科学合理的用药指导,有效避免了患者用药不当和错误,用药合理性及安全性得到了提高.

    作者:陈玲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血液科输血管理中应用PDCA循环的效果

    目的:探讨在血液科输血管理中应用PDCA循环法的价值.方法:在血液科成立输血管理小组,采用PDCA循环理论,规范管理输血工作,并选取实施输血管理前后的输血病案,评估管理工作的落实情况,比较实施管理前后输血工作中不规范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与实施前相比,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输血工作不规范事件的发生率有显著下降(P<0.05).结论:PDCA循环管理法能够完善血液科输血管理体系,确保管理目标明确、分工落实到位,降低输血工作不规范事件的发生率,有效提高输血质量.

    作者:陈琦;周燕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康复科患者实施中医护理的意义与体会

    目的:分析康复科患者实施中医护理的意义与体会.方法:选择医院康复科2015年2月~2016年1月收治的100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结合病情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并在此基础上给予中医护理,对护理干预前后的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护理干预1个月后,患者的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均显著优于入院时(P<0.05).结论:为康复科患者实施中医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作者:黄媛媛;吴春苗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谈中医的困惑与出路

    文章分析了制约中医发展的因素,提出“跳出中医论中医”,强调强化政府行为,依靠社会力量,“培养中医从娃娃做起”,弘扬中医从社会做起,重视中医从待遇做起,发展中医从专科做起,应用中医从药材做起,使中医不断发扬光大,为中医走向世界而奋斗.

    作者:魏宝永;张晓军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临终关怀护理对晚期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临终关怀护理对晚期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84例晚期肿瘤患者为观察对象,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联合临终关怀护理,比较两组精神状态、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前两组各观察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各项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终关怀护理可显著改善晚期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作者:方霞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开展大学通识教育之我见

    通识教育是一种培养人才的模式,其目标是培养人文与科学兼备以及人格健全的人才.近几十年我国通识教育取得了较大发展,但遇到的问题也颇多,如通识教育目标不明确,通识教育不能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等.这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厘清问题并寻找解决之道,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通识教育模式,促进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从而提高我国通识教育的质量.

    作者:吴鸿;韩勇军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医院康复医学科定位与管理思考

    康复医学科的诞生有效满足了伤残患者的康复需求,然而我国康复医学起步较晚,医院对其定位仍存在一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学科的发展.基于此,作者查阅大量资料,并结合自身经验,总结了医院康复医学科现存的发展问题,并提出改善其管理质量的建议,以期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康复服务.

    作者:周向平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护士分层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急诊科护理管理工作中应用护士分层管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2015年淳安县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对科室护理人员采用传统护理管理方法,2016年急诊科对科室护理人员改用分层管理.记录不同时间段急诊室医生对护士工作满意率、急诊室患者(或家属)对护士工作满意率,将所得数据输入统计学软件后经相应检验并得出结论.结果:2016年急诊科医生对护理工作满意率显著高于2015年(P<0.05);2016年急诊科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率显著高于2015年(P<0.05).结论:在急诊科应用护士分层管理可获得更为理想的护理管理效果,有利于维持良好的医护关系、护患关系.

    作者:程旭芳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中医脉诊与世界其他民族有关脉诊认识的差异

    脉诊是中医学大的特色和标志,而世界其他民族却不同程度地忽略了脉诊,内容和意义也没有中医学那么丰富.文章论述了世界各民族重视脉诊的历史,中医与世界其他民族间的脉诊交流,揭示了中医脉诊与世界其他民族关于脉诊认识的差异及其原因.

    作者:关晓光;黄琦;佀雪平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康复管理措施对冠心病PCI术治疗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分析康复管理措施对冠心病PCI术治疗患者的预后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接受治疗的冠心病PCI术治疗的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康复管理措施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SAS、SDS及SF-36生活质量变化,同时比较患者护理理后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心内病房治疗时间、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护理干预后,患者的SAS评分及SDS评分均有降低,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SF-36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提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经过护理干预,患者的症状缓解时间、心内病房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分别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冠心病PCI术治疗的患者给予康复管理措施干预,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显著.

    作者:蒋静;孙培儿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放射科规范化管理的应用与成效

    目的:探究放射科规范化管理的要点,提高放射科工作质量.方法:研究时间为2015~2016年,自2016年起对放射科管理方案进行调整,全面实施规范化管理,根据放射科工作特点对各工作岗位结构及内容进行调整,完善管理制度,制定培训计划,提高工作质量,比较实施前(2015年)和实施后(2016年)放射科患者的毒副反应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实施规范化管理后放射科患者毒副反应发生率及程度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规范化管理后放射科患者在服务态度、医疗环境、医疗水平的满意度评价上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放射科实施规范化管理能够有效的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从各方面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获得了患者的认可.

    作者:祝浩君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高职高专院校中药炮制技术实验教学与操作技能考核机制探讨

    目的:探讨高职高专中药炮制技术实验教学与操作技能考核机制.方法:在阐述高职高专中药炮制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板书讲授改革成“炮制品标本(不及品、适中品、太过品)直观教学法+教师分组现场演示法+学生角色扮演法”的教学新模式.结果:目前的炮制教学方式单一,实验教学改革很有必要.结论:新的实验教学方法可有效提高《中药炮制技术》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作者:李卫先;王议忆;姚淑琼;李达;管弦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血液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措施与效果

    目的:探讨血液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具体措施及对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2016年在医院进行治疗的74例血液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成观察组37例与对照组3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服务,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服务基础上再给予优质护理服务,分别对实施前后两组的护理质量、并发症情况及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实施前两组各项护理质量指标差异不明显,实施后两组各项护理质量指标均得到提高,且观察组的提高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血液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能明显提升护理质量,提高患者健康安全的保障力度.

    作者:张云玲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神经内科实施细节管理的措施与效果

    目的:观察并分析在神经内科实施细节护理管理的措施与效果.方法:选择201 5年5月~2017年5月在医院进行治疗的神经内科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给予细节护理管理.另选取同期在医院进行治疗的神经内科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对两种护理服务的应用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3.33%,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6.67%,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内科实施细节护理管理的措施效果显著,大大提高了患者护理质量及满意度,同时提升了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翁紫君;孙晶晶 刊期: 2018年第01期

中医药管理杂志

中医药管理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