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佩
1950年研究者在干骨研究中发现骨在承受应力时其凹凸两侧可产生电位.骨的压电性质首先发表在日本的文献中,而初在西方国家没有引起广泛影响[1]
作者:李燕如;张长杰 刊期: 2008年第02期
2000~2006年在我科行起立床训练患者108例,男83例,女25例;年龄13~83岁,平均52岁;病程11~93 d,平均40.5 d;损伤部位在颈髓8例,胸髓2例,腰髓5例,脑卒中65例,脑外伤28例;108例患者均在DKQ-Ⅲ型多功能康复治疗床上行站立训练,开始起立床为30°,停留3~5 min,适应后以每15°逐渐增高至70~80°,每天1次,20~30 min.
作者:赵力力;徐丹;程慈;童春梅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骨水泥灌注手术后康复护理对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VC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8例老年骨质疏松VCF患者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21例和后突成形术7例,术后均进行监测、心理护理及康复训练等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结果:经过平均183 d的随访,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Barthel指数显著升高(P<0.05).结论:老年患者椎体手术后给予积极的康复护理,能明显缓解疼痛,提高ADL能力.
作者:舒佩 刊期: 2008年第02期
在康复治疗中针对骨关节损伤功能受限和疼痛康复治疗所使用的放松治疗、被动运动治疗、主动运动治疗、作业治疗和矫形治疗等均是触及患者身体组织的操作,会引起疼痛,如何减轻或消除患者这种不良感受是目前康复治疗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探讨一条无痛康复治疗方案,供康复医师、治疗师使用,以利于提高康复治疗技术的效果,减少治疗性伤害.
作者:熊恩富;何红晨;杨霖;喻鹏铭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西酞普兰合并认知治疗对躯体化障碍患者的疗效及依从性.方法:躯体化障碍患者106例,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3例,均口服西酞普兰治疗,研究组配合认知治疗.在治疗前、治疗4周及6个月时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及自编躯体自觉症状严重度自我评估表评定疗效,并观察2组治疗依从性.结果:2组治疗4周时及6个月时SAS、SDS、自编躯体自觉症状严重度自我评估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下降(P<0.01);2组间比较,研究组各时点各项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西酞普兰合并认知治疗对躯体化障碍的临床疗效及治疗的依从性均优于单用西酞普兰治疗的患者.
作者:林英明;陈文泽;姜义彬 刊期: 2008年第02期
2007年1~10月我科收治的2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患者70例,均符合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标准[1] ,男42例,女28例;年龄40~81岁;糖尿病史8个月~16年;临床表现为对称性四肢末梢麻木、疼痛或瘙痒等;检查膝腱、跟腱反射减弱.
作者:陈蔚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综合物理治疗对不同类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的临床疗效.方法:TMD患者74例,分为肌源性21例(A组);关节源性53例(B组),其中B1组25例,B2组28例.3组均给予超短波和超声波治疗,B2组并配合用氦氖激光治疗.结果:治疗20 d后,3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痊愈显效率比较A组>B2组>B1组(P<0.01、0.05).结论:肌源性TMD的治疗效果优于关节源性,加用氦氖激光治疗可增强关节源性TMD的疗效.
作者:戴桂英;何怀;李莉;杨建;王年 刊期: 2008年第02期
在美国尽管半数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和冠脉搭桥手术的患者为>65岁,但在心血管病临床研究中则普遍被排除在外[1,2].
作者:何成奇;谢薇;杨霖;杨永红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早期穴位电刺激对新生儿脑损伤的临床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脑损伤综合征新生儿94例,分为观察组64例和对照组30例,均采用脑活素、VitB6和B12等药物治疗,并给予触觉、视觉及听力等刺激.观察组患儿增加体格检查、穴位电刺激治疗,连续 3个月.2组患儿纠正胎龄1周岁时分别进行体格检查、精细运动功能量表(FMFM)评定及发育商(DQ)评分.结果:身长、体重、头围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相近(96.8 %、93.3%);观察组FMFM及DQ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儿脑损伤早期辅以穴位电刺激能明显提高患儿的运动功能和智力发育,其机制可能与低频电刺激可启动预防性及治疗性中枢神经保护机制有关.
作者:杜开先;贾天明;栾斌;蔡春玲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对缺血再灌注72 h小鼠脑组织中细胞粘附分子(ICAM-1,VCAM-1)的表达及血脑屏障(BBB)通透性的影响.方法:昆明种小鼠220只,随机分为A、B、C、D 4组各55只,A、B组均为假手术组,C、D组制作为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术后B、C组即给予HBO治疗5次,术后2、9、21、45及69 h的5个时点,各组分别取10只小鼠经尾静脉注射2%伊文思兰(EB)后处死,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方法及比色法分别检测脑组织中ICAM-1、VCAM-1 mRNA的表达及EB的含量.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后各时点C、D组小鼠EB渗出含量及ICAM-1、VCAM-1 mRNA的表达均明显高于A、B组(P<0.01);C、D组间比较,C组ICAM-1 mRNA的表达及EB的含量均低于D组(P<0.01),VCAM-1 mRNA的表达变化不明显.A、B组间比较各项指标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HBO具有降低脑缺血再灌注72 h过程中细胞粘附分子ICAM-1的表达,从而对BBB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赵红;宋阳;奚卉;曹士信;陈学新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哮喘控制测试(ACT)量表与FEV1%的相关关系.方法:84例确诊为支气管哮喘患者填写ACT量表和进行肺功能测试,其中59例经规范治疗(75±15)d后依嘱复诊并再次填写ACT量表和行肺功能测试,对前后2次所得数据以FEV1%结果排序,以FEV1%基础值按≤79%(组1)和≥80%(组2)分为2组进行t检验和相关分析.结果:规范治疗前后,组1 FEV1、FEV1%、PEF、PEF%和ACT均显著低于组2(P<0.01),且ACT得分与FEV1%和PEF%结果高度一致;FEV1%均与FEV1、PEF、PEF%和ACT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ACT与评价支气管哮喘症状控制好坏的客观指标FEV1%和PEF%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尤其是ACT简单明了,问题高度浓缩且准确精炼,特别对缺乏肺功能检测设备的基层乡镇卫生院不失为一个简单易行且可信度高的评价工具.
作者:李志平;黄建强;郭禹标;罗益锋;钟韵;周燕斌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并发抑郁患者抗抑郁治疗后近期预后的疗效.方法: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并发抑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常规组各143例,均给予常规心脏药物治疗,观察组并辅以心理治疗及加服抗抑郁药舍曲林50 mg/d,2组均治疗12周.结果:治疗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明显下降(P<0.05);常规组变化不明显.心肌缺血、心绞痛症状的改善及疗效显效率、总有效率,观察组均优于常规组(P<0.05或0.001).结论:抗抑郁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抑郁患者近期预后有显著疗效.
作者:刘毓;关文强;肖在湘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针刺时机、针法、刺激量三因素对面神经炎疗效的影响.方法:面神经炎患者72例,按病程分为A组(1~7 d)、B组(8~21 d)、C组(22 d~3个月),分别给予不同刺激部位和刺激量.结果:以针刺时机7 d内、健患侧同时刺、轻刺激量的组合治疗效果佳.结论:多因素在不同水平上的优化组合,是提高针刺疗效的关键.
作者:王梅康;郝晋东;王运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2005年6月~2007年6月我院对全市符合CCMD-3中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的32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社区康复指导,其中男204例,女121例;年龄23~65岁,平均(41±1)岁;文化程度均初中以上;无重大疾病.
作者:周玉英;王学庆;钱雪芬;朱兰英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调查脑瘫患儿父母对健康教育的需求,制定有效的健康教育策略,提高健康教育的质量.方法:采用自拟问卷调查法对150例脑瘫患儿父母进行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结果:治疗原则和方法为患儿父母主要的需求项目;阅读健康教育手册和资料为希望的健康教育方式;电话咨询为家庭康复患儿父母希望得到健康知识的途径.结论:全面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是促进脑瘫患儿与父母共同战胜疾病、有效配合医护人员、促进疾病康复、提高患儿生活质量的必要条件.
作者:罗晓明;杨宏;马厚芝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头皮针治疗脑卒中偏瘫的疗效.方法:病程16~25个月的脑卒中偏瘫患者93例,分为头皮针组49例和常规组44例,均按常规给予中西药物、物理疗法、心理及语言等综合康复治疗.头皮针组配合针刺头皮穴,取运动区顶颞前、后斜线(MS6、7)顶旁1、2线(MS8、9),颞前线(MS10),顶中线(MS5);常规组配合针刺患侧肢体穴位.结果:治疗2~4个月后,临床疗效比较,头皮针组治愈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常规组(57.1%、98%与20.5%、75%,P<0.01).结论:脑卒中偏瘫配合头皮针治疗疗效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刘玉生;尹勇;宋振华;刘文凤 刊期: 2008年第02期
慢性前列腺炎患者65例,均符合前列腺炎诊断标准[1],年龄24~60岁,平均33.9岁;病程6个月~12年,平均4.5年.
作者:古力美拉;曹维宁;迪力木拉提;迪丽拜尔 刊期: 2008年第02期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270例,均符合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标准[1],X线示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胫骨髁间隆突变尖,关节间隙变窄等,男121例,女149例;年龄45~82岁,平均57.7岁;病程2个月~25年;双膝92例,单膝178例;有外伤史62例,无外伤史108例.270例均采用综合疗法治疗.
作者:王基萍;丛培军;王春叶;李吉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2001年1月~2006年12月我科收治周围性面瘫患者134例,均符合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1],单侧发病,男74例,女60例;年龄15~45岁81例,>45岁53例;左侧68例,右侧66例;病程3~>7 d;134例分为住院组66例和门诊组68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作者:邓绍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穴位注射对神经根型颈椎病镇痛时效性的临床研究.方法: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针刺组、注射组及综合组各30例,针刺组采用针刺颈夹脊、风池、曲池、肩髃等穴,注射组取复方当归注射液及葡萄糖注射以上穴位.综合组联合2种方法治疗,治疗前后均采用MPQ疼痛询问量表(MPQ)评分.结果:治疗后0.5、2及6 h时3组患者临床症状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缓解,MPQ评分明显下降(P<0.05).综合组及时缜痛时效明显优于针刺组及注射组,针刺组与注射组比较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临床实用性强、可行性较好.
作者:刘悦平;张唐法;王洪宇;张琴;张齐娟 刊期: 200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