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30例女性冠心病临床与冠状动脉造影

王丽琴;王慕红;杨华志;计晓玲

关键词:女性冠心痛, 误诊, 冠状动脉造影
摘要:目的:通过对比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探讨女性冠心病(CHD)的临床特点,以便提高诊断率。方法:将临床诊断为CHD的30例女性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比分析女性CHD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绞痛分型、冠状动脉造影以及对冠心病临床诊断的相符程度,以期降低女性冠心病的误诊率。结果:女性冠心病的临床误诊率较高,可达43.3%。结论:女性冠状动脉病变一般较轻,冠状动脉造影所见与临床符合率较低,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对女性冠心病的诊断率特异性不高。
内蒙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三例阻塞性黄疸的诊治

    例1:女,37岁。以反复发作性右上腹痛3年近日加重入院,呈持续性胀痛,并放射痛。伴有恶心、呕吐、低烧、尿色深,近3d为陶土样便。查体:巩膜、皮肤黄染。右上腹有压痛,无包块。彩超示:胆囊内直径1.9cm强回声团,伴声影。结论:胆囊结石。化验:尿胆红素34μmol/L,尿胆元17μmol/L,总胆红素56.3/L,直接胆红素22.6μmol/L,GPT 225u,考虑为胆结石,梗黄待查,手术证实为胆结石,胆囊三角区有肿大的淋巴结压迫,行胆囊及淋巴结切除。胆道镜检胆道通畅,放T型引流管,术后恢复顺利,随访半年无异常。……

    作者:姚丕琦;李幼军;韩志忠;王长清;贺其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从一患儿粪便中同时分离出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

    我院从一患儿粪便中同时分离出鼠伤寒沙门氏菌、福氏2a志贺氏菌。报告如下。病历患儿男,1岁。2000年7月因出现发热、腹泻入我院。体温39℃,便为稀水样,外观有黏液,呈黑绿色,其母亲述有不洁饮食史。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11.9×109/L,N 0.55,L 0.45;便常规WBC 10~15/HP,脓细胞10~15/HP;便培养鼠伤寒沙门氏菌、福氏2a志贺氏菌生长。根……

    作者:刘超梅;郭丽霞;郜二喜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螺旋CT三维重建在主—肺动脉窗型肺癌手术切除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在主—肺动脉窗型肺癌手术切除中的意义。方法:对35例有手术切除指征的主—肺动脉窗型肺癌患者进行了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技术,其中8例肿块与主动脉弓粘连,13例肿块与左上肺动脉粘连,4例纵隔血管前间隙与左肺门均淋巴结肿大,15例左肺门淋巴结肿大,6例纵隔血管前间隙淋巴结肿大,35例主—肺动脉窗型肺癌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并与术中、前、后相对照。结果:1例主—肺动脉窗型肺癌患者肿块侵犯肺动脉干无法切除,手术切除34例,符合率97%,其中左肺上叶前段局部切除23例,左肺上叶切除8例,左肺全切3例。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是主—肺动脉窗型肺癌手术切除的诊断依据,为外科手术切除提供直观的立体信息,提高了手术切除肿瘤成功率,减少术中出血及术后并发症的出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张强;曹增;李潇;张辉;张立春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小儿下呼吸道感染与血液一氧化氮变化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小儿下呼吸道感染(ALRI)与血液一氧化氮(NO)水平的关系,为ALRI患儿的诊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对50例ALRI患儿(单纯ALRI30例,合并呼吸系统以外器官受累ALRI20例)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浆NO2-/NO3-值代表NO水平,并观察其急性期、恢复期的动态变化。设68例为对照组。结果:急性期ALRI患儿血浆NO水平高于恢复期及对照组,合并呼吸系统以外器官受累的ALRI患儿组高于单纯ALRI组,恢复期观察Ⅰ、Ⅱ组血浆NO水平均降至正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ALRI患儿血浆中NO合成增多,而且随感染受累的器官增多,NO水平也相应增高。

    作者:贾春梅;刘淑媛;王冬梅;赵英俊;沈丽萍;冯文哲;辛亚男;楚文英;胡春梅;云智慧;王俊卿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肿瘤坏死因子与内毒素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内毒素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中的作用。方法:制成SAP模型。分别于术后6h、12h、24h、48h测定血浆TNFα、内毒素、淀粉酶水平,并对胰腺超微结构和病理变化进行观察。结果:SAP组犬血浆TNFα、内毒素、淀粉酶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以发病后12h、24h为明显(P<0.01~P<0.05),胰腺坏死灶及大量皂化,光镜胰腺细胞模糊不清,腺泡有大量片状坏死出血,部分胞核溶解消失,坏死胰腺周围可见大量中性白细胞浸润。结论:TNFα和内毒素是导致急性胰腺炎发生的重要因素,抑制TNFα和内毒素的产生,可缓解SAP的发展。

    作者:张平平;张瑞玲;杜金郎;王金龙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改良式双J管在肾移植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为了降低肾移植术后输尿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探讨肾移植术常规置放改良双J管的利弊。方法:根据临床需要,我们设定改良式J管的长度、型号、双尾尺寸,苏州市晶乐高分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①将普通长度双J管缩短至12cm,使两端猪尾变小;②行输尿管膀胱吻合前置放双J管;③膀胱内攀侧孔缝一道4号丝线长约20cm横行结扎;④术后早期拔出尿管,待丝线头排出后,沿尿道方向牵引丝线拔出该管。将1997年12月~2002年1月25例肾移植分A、B两组:A组为对照,放置外引流支架管,B组放置内引流改良双J管。从拔出时间,拔管前后尿常规检查及细菌培养进行比较。结果:A、B两组拔出尿管时间无区别,但拔引流管时间、拔输尿管支架管时间,B组明显较A组时间短;尿常规检查:拔出支架管前,红血球、白血球A组少于B组,但拔支架后,两组接近,尿培养A、B两组均为阴性。结论:①常规应用改良式双J管内引流效果优于支架管外引流组;②改良式双J管长度缩短避免了异体输尿管因保留过长而导致术后扭曲、狭窄及积水;③膀胱黏膜仅做一小切口留作吻合,防止了尿瘘的发生;④膀胱内攀缩短减少了膀胱黏膜刺激征和血尿的发生率;⑤膀胱内线尾经尿道排出后牵引丝线拔支架管,省去用膀胱镜拔管造成的痛苦;⑥手术后早期拔肾周引流管,减少了伤口感染的机会。

    作者:罗功唐;刘致中;李建新;黄学宏;齐军;梁国力;岳长久;班彩玲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冠状动脉搭桥术15例58支体会

    目的:探讨冠脉搭桥手术(CABG)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以及术后冠脉供血的改善情况。方法:2000年9月~2001年11月对15例冠心病病人进行CABG手术,有陈旧心肌梗塞10例,高血压病史者4例,糖尿病史者2例,2支病变2例,3支病变13例,左室EF25%~79%。术前及术后第1d、第2d、第3d、第7d分别做12导心电图,测量QTd(QT离散度)。结果:全组无死亡,搭桥支数共58支,平均3.8±0.9支,其中动脉桥12支,阻断时间平均87.66±39.49min,转机时间平均134±52.44min,术后早期QTd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后随访1月~1年无心绞痛发作,活动量增加,生活质量得到改善。结论:CABG治疗冠心病具有良好的效果,术后监测QTd可作为搭桥术后血管通畅率的指标。

    作者:王亮;尉廷汉;王震玺;杜国良;王晓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30例异体肾移植护理体会

    我院从1990年5月~2001年3月共完成异体肾移植30例,术后1年成活率达90%,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受者的筛选及术前准备本组男性24例,女6例,年龄20~63岁。其中3例为2次肾移植,术前27例行血液透析,2例行腹膜透析,1例未透析,本组病人均经HLA配型,错配少于3点,PRA≤25%,病人好于手术前日行血透,大限度地保证在手术日患者体内水、电解质,……

    作者:高英英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子宫穿孔误诊为急性阑尾炎一例

    病人女性,66岁。因右下腹疼痛2d,加重伴畏寒,发热6h人院。入院前2d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腹持续性胀痛,不向他处放射。6h前始疼痛加剧,并出现畏寒,发热。且感恶心,未呕吐。病程中无尿频、尿急、尿痛及血尿,无白带增加,恶臭等。查体:T 38.8℃,R 22/min,P 86/min,BP 15.14/10.24kPa。急性面容,腹部平坦,腹肌稍紧张,右下腹偏下固定压痛,有反跳痛,未触及包块。腰大肌征阴性,……

    作者:肇毅;潘立群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宫腔镜检查诊断子宫疾病158例分析

    目的:探讨宫腔镜检查对诊断子宫疾病的价值。方法:应用日本Olympus公司生产的宫腔检查镜对158例患者进行宫腔镜检查,术后定位活检。结果:158例中检出134例异常,检查结果诊断与病理检查符合率为91.13%。结论:宫腔镜检查能全面观察到子宫内膜和宫腔内表面情况,适用于诊断宫内病变,具有特异性高的优点。被誉为诊断宫腔内病变的“金标准”,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作者:于彩琴;王维琴;刘艳琴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赤峰市急性腹泻患者致病菌调查报告

    目的:本文对赤峰市医院门诊急性腹泻患者进行了细菌病源学调查。方法:采患者大便,保存在无菌甘油保存液之中,送试验室分别进行细菌培养分离鉴定。结果:急性细菌性腹泻占12.89%,其中包括志贺氏,沙门氏,致病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及霍乱,和O(157):H7,而以致病大肠杆菌占首位。细菌检出率与性别无关,而与年龄有关,以婴幼儿高。结论:急性细菌性腹泻在5,8,10和11月份各出现一高峰。本次尚首次在赤峰地区检出9株空肠弯曲菌和1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

    作者:邢素琴;金惠艳;吴剑波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外伤性腹部大血管损伤的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外伤性腹部大血管损伤的诊治。方法:回顾腹部外伤后大血管损伤15例诊治经验。结果:本组痊愈10例、死亡5例,死亡率33%。结论: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作者:毛素珍;伊锁恒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颈动脉IMT或斑块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关系初探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或斑块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脑动脉硬化、玉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对75名Ⅱ型糖尿病患者测定颈动脉IMT值,以颈总动脉后壁IMT平均值作为评定指标,并判定其有无脑动脉硬化及主动脉硬化。结果:颈动脉硬化(颈动脉IMT>1.0或有斑块)与主动脉硬化、脑动脉硬化呈显著正相关(P<0.001)。结论:利用B超这种无创、重复性好、准确的检查测量的IMT值或班块是一个行之有效、可靠的动脉粥样硬化的评定指标,尤其在Ⅱ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时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朱海霞;阎朝丽;刘爱菊;王岩;赵刚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4例颈静脉球瘤的影像学诊断

    目的:分析颈静脉球瘤的各种影像学表现,重点讨论此瘤各种影像学检查的价值与限度。方法:报道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颈静脉球瘤,并结合文献对其影像学表现及其各种检查方法进行分析。结果:颈静脉球瘤的影像学检查方法颇多;其表现各具特点,尤其是高分辨率薄层CT及MR表现颇具特征性,能为此瘤术前诊断提供可靠依据。结论:颈静脉球瘤的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都有一定的价值和限度,应恰当选择,合理应用,可取得理想的诊断结果,尤其是高分辨率薄层CT及MR检查具有明显的优势,应作为术前常规和必需的检查项目。

    作者:王永平;张涛;沙力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早期梅毒165例临床分析

    随着性传播疾病的不断蔓延,在性传播疾病中,梅毒的危害性仅次于艾滋病。我科从1999年12月~2001年12月共发现和治疗早期梅毒165例。临床分析如下。

    作者:莎娜;薛翠芬;樊凤玲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制作一种简易小便器

    取1个用过的一次性输液吊瓶(500ml),剪去输液管(靠近输液瓶底留3寸长输液管),打1个死结。当病人有尿意时,分开病人双腿将其扣于会阴部,贴紧皮肤,尿液将流至瓶中。对于中、轻症患者可自行放置该种简易便器,对于重症患者可由护士或家属协助。该方法经济适用,材资来源广;……

    作者:张雪松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经皮腹部穿刺腔内热灌注治疗恶性肿瘤30例疗效分析

    目的:对经皮穿刺腹腔内热灌注化疗治疗30例肿瘤患者的临床观察。方法:30例肿瘤患者,其中15例为胃癌术后。10例为大肠结肠癌术后,5例为卵巢癌术后。让患者稍偏右侧平卧位,取左侧麦氏点,局部消毒,绷紧皮肤,用18~24号套管针,迅速垂直穿入腹腔内,然后拔出针芯,用注射器试抽,出现负压后,套管尾部套上输液管,将加热到42~45℃的化疗药液通过输液管,从小壶内看形成水柱状的滴速注入腹腔内,胶布固定套管针尾部,顺序将化疗药液注入完毕,拔除套管针,纱布覆盖。结果:30例患者全部顺利完成3个疗程的化疗,未发现1例有癌瘤复发和转移。骨髓抑制为Ⅰ°~Ⅲ°,消化道反应均为Ⅰ°~Ⅱ°,达到了减少复发、控制局部转移和种植以及缩小肿瘤,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结论:经皮穿刺腹腔内热灌注化疗是集腹腔内化疗和肿瘤热疗于一体的新疗法。既发挥了两种治疗方法的优点,又无明显毒副作用增加的现象,值得临床进一步观察及探索疗效。

    作者:杨永珍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54例新生儿颅内出血围产因素与临床分析

    本文总结了自1998年以来经CT证实的54例新生儿颅内出血临床资料,探讨其与围产因素之间关系,分析如下。

    作者:李娜;郝在军;李美琴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病人自控镇痛在前列腺摘除术后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病人自控镇痛(PCIA)在前列腺摘除术后的镇痛效果及并发症。方法:84例前列腺增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对照组(n=42),未做术后镇痛。B组为PCIA组(n=42),PCIA持续给药72h并记录72h内膀胱痉挛次数、痉挛持续时间,术后膀胱冲洗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和不良反应,并每4h记录血压(BP)及心率(HR)。结果:B组膀胱痉挛次数、痉挛持续时间及发生率均低于A组(P<0.05)。结论:PCIA用于前列腺摘除术后的患者可起到良好的镇痛效果。

    作者:艾国;王建景;赵春开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麻醉与围术期对cTnI的影响

    目的:本文旨在观察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下手术对患者血清肌钙蛋白Ⅰ(cTnI)浓度的影响。方法:应用增强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技术,在麻醉前、麻醉后3h、6h,联合检测cTnI。CK—MB和Mb。结果:cTnI的浓度在3次检测中均在正常范围;而CK—MB、Mb的浓度麻醉后3h、6h均超过了正常范围,与麻醉前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结论:麻醉与围手术期,cTnI诊断心肌损伤更准确、更具有特异性、更有助于避免CK—MB、Mb的假阳性。

    作者:任志坚;马谭源;刘春玲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内蒙古医学杂志

内蒙古医学杂志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