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毅;潘立群
消化道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其多见于小肠及结肠,发生于食道者就更为罕见。近日,我院发现1例,现报道如下。1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62岁。因吞咽不适1年就诊,在外院曾诊为平滑肌瘤。于2001年10月来我院就诊,经上消化道气钡低……
作者:隋富勇;段呼兵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分析脑白质慢性缺血与血脂各项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根据磁共振(MR)表现对脑白质慢性缺血分组,然后分析各组之间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及其同功酶2(HDL2)和同功酶3(HDL3)、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100)(apoB(100))及其两者比值(A/B)以及高血压、吸烟的相关性。结果:脑白质慢性缺血组的TC、TG、apoB(100)平均值高于正常组(P>0.05),HDL、HDL2、HDL3低于正常组(P>0.05)),LDL高于正常组(P<0.05),apoA1和A/B低于正常组(P<0.05)。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组的HDL2低于正常组(P<0.05),而TC、TG、HDL、HDL3、LDL、apoA1、apoB(100)和A/B与脑白质慢性缺血组相似。高血压频数在脑白质慢性缺血组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而吸烟频数两组接近(P>0.05)。逻辑回归分析提示LDL和高血压是脑白质慢性缺血的单独致病危险因素。结论:凡年龄在50岁以上如血浆中LDL增高和HDL2、apoA1、A/B降低可视为脑血管病的潜在危险因素,尤其是伴有高血压时。
作者:张永利;周景春;欧阳墉;王琦;肖来柱;欧阳雪晖;郭亚茹;王银柱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氯沙坦加金纳多对老年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我科住院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28例,在接受糖尿病常规治疗(包括糖尿病饮食、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将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餐后2h血糖<10mmol/L时选用氯沙坦50~100mg每日1次口服,金纳多注射液7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每日1次静点,15d为一疗程,间隔15d再重复使用,共观察12周。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方法,分别测定治疗前后收缩压及舒张压、24h尿蛋白、血肌酐、血尿素氮、全血黏度变化,测定数值经SDAS统计软件处理。结果:28例老年糖尿病肾病治疗前后血压,由177.85±12.05/89.21±6.52mlnHg降至147.67±10.75/82.67±6.01mmHg,平均下降30.18/6.54mmHg,P<0.001,有显著性差异;24h尿蛋白由728.93±31.93mg/24h降为524.11±21.40mg/24h,平均下降204.82mg/24h;(P<0.001)有显著性差异;血肌酐由153.23±23.57ptmol/L降为132.5±19.73ptmol/L,平均下降20.73μmol/L;血尿素氮(BUN)由8.3±1.15mmol/L降为7.41±0.93mmol/L,平均下降0.89mmol/L(P<0.001)有显著性差异。全血黏度由11.08±0.84mpa·s降为9.85±0.47mpa·s,平均下降1.23mpa·s(P<0.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氯沙坦加金纳多联合治疗老年糖尿病肾病通过特异性地作用于血管紧张素Ⅱ的AT1受体,减少肾脏ET—1、NO、TGF—β1降低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厚度,降低尿蛋白的排泄,抗血小板活化因子,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病理性红细胞聚集,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等多方面机制,延缓老年糖尿病肾病的进展,治疗效果显著,尤其是对老年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高血黏度、心、脑血管痰病者效果更佳,且28例无1例出现不良反应。
作者:高凤荣;赵萍;梅辛苓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患儿,女,12岁。因发热呕吐2d,心前区痛5h,于2001年8月4日入院。入院前2d无诱因出现发热,乏力,体温升高达39℃,不伴寒颤、稍感咽痛。给予林可霉素,病毒唑及地塞米松肌注2次,发热无好转。早晨因心前区痛伴心悸,呈阵发性,持续时间5min至半小时。口服丹参滴丸粒症状无改善。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门诊以“急性感染”收入院。既……
作者:狄美凤;娜仁;云素英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小儿下呼吸道感染(ALRI)与血液一氧化氮(NO)水平的关系,为ALRI患儿的诊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对50例ALRI患儿(单纯ALRI30例,合并呼吸系统以外器官受累ALRI20例)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浆NO2-/NO3-值代表NO水平,并观察其急性期、恢复期的动态变化。设68例为对照组。结果:急性期ALRI患儿血浆NO水平高于恢复期及对照组,合并呼吸系统以外器官受累的ALRI患儿组高于单纯ALRI组,恢复期观察Ⅰ、Ⅱ组血浆NO水平均降至正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ALRI患儿血浆中NO合成增多,而且随感染受累的器官增多,NO水平也相应增高。
作者:贾春梅;刘淑媛;王冬梅;赵英俊;沈丽萍;冯文哲;辛亚男;楚文英;胡春梅;云智慧;王俊卿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病历女性患儿,5岁。主诉左上腹部膨隆,伴疼痛2周,以肿物性质待查收入院。2周前因患左上腹部不适,家人发现患儿左上腹部膨隆,并且双侧躯干不对称,且腹部逐渐增大,伴乏力、纳差,无肉眼血尿及尿路刺激征。入院查体: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全身皮肤黏膜正常,淋巴结无肿大,头颅五官未见异常,心肺检查正常,腹软,左上腹部巨大肿物,表面无红肿,触及呈实质性肿物,触痛(+),无囊性感及……
作者:周少青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是直接显示血管病变的解剖结构上的改变,同时能够提供丰富的血流动力学信息的功能。因而,为探讨彩色多普勒在高血压对眼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对高血压患者进行了眼动脉彩色多普勒分析,旨在探讨高血压对眼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影响。……
作者:赵广明;狄美凤;杨春林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冬眠心肌是一种慢性持续性的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功能抑制,一但缺血解除,缺血心肌的功能全部或部分恢复,它是一种心肌的自身保护措施,有着重要意义。近年国内外研究较多,本文就我院近3年、的5例病人简述如下。
作者:岳晓明;刘瑞;温玲兰;史百放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为了降低肾移植术后输尿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探讨肾移植术常规置放改良双J管的利弊。方法:根据临床需要,我们设定改良式J管的长度、型号、双尾尺寸,苏州市晶乐高分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①将普通长度双J管缩短至12cm,使两端猪尾变小;②行输尿管膀胱吻合前置放双J管;③膀胱内攀侧孔缝一道4号丝线长约20cm横行结扎;④术后早期拔出尿管,待丝线头排出后,沿尿道方向牵引丝线拔出该管。将1997年12月~2002年1月25例肾移植分A、B两组:A组为对照,放置外引流支架管,B组放置内引流改良双J管。从拔出时间,拔管前后尿常规检查及细菌培养进行比较。结果:A、B两组拔出尿管时间无区别,但拔引流管时间、拔输尿管支架管时间,B组明显较A组时间短;尿常规检查:拔出支架管前,红血球、白血球A组少于B组,但拔支架后,两组接近,尿培养A、B两组均为阴性。结论:①常规应用改良式双J管内引流效果优于支架管外引流组;②改良式双J管长度缩短避免了异体输尿管因保留过长而导致术后扭曲、狭窄及积水;③膀胱黏膜仅做一小切口留作吻合,防止了尿瘘的发生;④膀胱内攀缩短减少了膀胱黏膜刺激征和血尿的发生率;⑤膀胱内线尾经尿道排出后牵引丝线拔支架管,省去用膀胱镜拔管造成的痛苦;⑥手术后早期拔肾周引流管,减少了伤口感染的机会。
作者:罗功唐;刘致中;李建新;黄学宏;齐军;梁国力;岳长久;班彩玲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我院儿科1996~2000年共收治渗出性多形性红斑5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5例中男4例,女1例;其中学龄前儿童1例,学龄儿童4例。3例分别患水痘、流行性腮腺炎、咽炎。本组病例均以高热起病,体温高达39.5~40℃;其中1例水痘在高热同时伴皮疹,另外4例高热3~8d出皮疹,部分融合成片状,分布于全身。3例皮疹有明显疼痛感,2例出疹轻度瘙痒,5例皮疹消退时均为干燥结痂,脱落后留有色素沉着。5例……
作者:王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随着整体护理的开展,健康教育已成为一种治疗手段应用于临床。我科于1999~2001年对68例老年食管癌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减少了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1 临床资料本组68例男性59例,女性9例,年龄65~82岁,平均68.0岁。均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食管癌。其中有吸烟史55例。行食管胃吻合术49例,食管结肠吻合术13例,食管空肠吻合术6例。术前合并有慢性气管炎,肺气肿13例。术后出现肺部感染1例,肺不张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0%。……
作者:纪莲莲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对经皮穿刺腹腔内热灌注化疗治疗30例肿瘤患者的临床观察。方法:30例肿瘤患者,其中15例为胃癌术后。10例为大肠结肠癌术后,5例为卵巢癌术后。让患者稍偏右侧平卧位,取左侧麦氏点,局部消毒,绷紧皮肤,用18~24号套管针,迅速垂直穿入腹腔内,然后拔出针芯,用注射器试抽,出现负压后,套管尾部套上输液管,将加热到42~45℃的化疗药液通过输液管,从小壶内看形成水柱状的滴速注入腹腔内,胶布固定套管针尾部,顺序将化疗药液注入完毕,拔除套管针,纱布覆盖。结果:30例患者全部顺利完成3个疗程的化疗,未发现1例有癌瘤复发和转移。骨髓抑制为Ⅰ°~Ⅲ°,消化道反应均为Ⅰ°~Ⅱ°,达到了减少复发、控制局部转移和种植以及缩小肿瘤,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结论:经皮穿刺腹腔内热灌注化疗是集腹腔内化疗和肿瘤热疗于一体的新疗法。既发挥了两种治疗方法的优点,又无明显毒副作用增加的现象,值得临床进一步观察及探索疗效。
作者:杨永珍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脂肪瘤是良性间胚叶肿瘤中常见的一种。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大多位于体表皮下脂肪组织,位于深部的脂肪瘤少见。本例发生于胸腺且体积巨大,实属罕见。……
作者:王俊梅;娜仁图娅;韩敬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病人女性,66岁。因右下腹疼痛2d,加重伴畏寒,发热6h人院。入院前2d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腹持续性胀痛,不向他处放射。6h前始疼痛加剧,并出现畏寒,发热。且感恶心,未呕吐。病程中无尿频、尿急、尿痛及血尿,无白带增加,恶臭等。查体:T 38.8℃,R 22/min,P 86/min,BP 15.14/10.24kPa。急性面容,腹部平坦,腹肌稍紧张,右下腹偏下固定压痛,有反跳痛,未触及包块。腰大肌征阴性,……
作者:肇毅;潘立群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弹簧圈栓塞后动脉瘤瘤腔内血栓形成和瘤口内皮细胞生长封闭瘤口情况。方法:本实验用静脉袋移植法制作兔分叉型动脉瘤模型,用电解可脱式弹簧圈栓塞(GDC)进行栓塞,然后在电镜下分别观察24h、3日、3月后标本。结果:24h组标本在栓塞达到次全栓塞时瘤腔内即有血栓形成,3日组标本显示腔内血凝块发生机化,3月组标本显示完全栓塞的动脉瘤口有完整的内皮细胞膜,而次全栓塞的动脉瘤口只有部分内皮细胞膜。结论: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时致密栓塞动脉瘤对于诱发形成横过瘤口的完整内皮细胞膜,防止动脉瘤复发十分重要。
作者:康伟民;焦德让;范一木;闫世鑫;劲松;只达石;王石;陈俊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为了解多抗甲素对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防治效果,我们对32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了追踪观察,结果如下。
作者:李绍华;石克强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妇产科急腹症是妇产科的常见病,一般起病急,病情较重,需要及时正确地做出诊断和临床治疗。由于超声显像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彩色多普勒的应用,为妇产科急腹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提供了较可靠的依据。……
作者:苏静;石福鲜;吴木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内毒素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中的作用。方法:制成SAP模型。分别于术后6h、12h、24h、48h测定血浆TNFα、内毒素、淀粉酶水平,并对胰腺超微结构和病理变化进行观察。结果:SAP组犬血浆TNFα、内毒素、淀粉酶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以发病后12h、24h为明显(P<0.01~P<0.05),胰腺坏死灶及大量皂化,光镜胰腺细胞模糊不清,腺泡有大量片状坏死出血,部分胞核溶解消失,坏死胰腺周围可见大量中性白细胞浸润。结论:TNFα和内毒素是导致急性胰腺炎发生的重要因素,抑制TNFα和内毒素的产生,可缓解SAP的发展。
作者:张平平;张瑞玲;杜金郎;王金龙 刊期: 2002年第05期
目的:本文旨在观察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下手术对患者血清肌钙蛋白Ⅰ(cTnI)浓度的影响。方法:应用增强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技术,在麻醉前、麻醉后3h、6h,联合检测cTnI。CK—MB和Mb。结果:cTnI的浓度在3次检测中均在正常范围;而CK—MB、Mb的浓度麻醉后3h、6h均超过了正常范围,与麻醉前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结论:麻醉与围手术期,cTnI诊断心肌损伤更准确、更具有特异性、更有助于避免CK—MB、Mb的假阳性。
作者:任志坚;马谭源;刘春玲 刊期: 2002年第05期
患者女性,25岁,因患慢性荨麻疹,首次口服治疗量阿司咪唑片10mg,服药后约2h感到心悸、胸闷、气短。于2000年9月5日来本院就诊。平素身体健康。查体:T 36.3℃,R18次/min,BP 15/9 kPa,一般状况良好,口唇无发绀,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敏感,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口罗音,心率105次/min,心律不齐,无心杂音,四肢肌张力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急查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QT间期0.36s,频发型室性早搏。因病人首次服药后2h发生,初诊与阿司咪唑有关。……
作者:叶青 刊期: 200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