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颈动脉IMT或斑块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关系初探

朱海霞;阎朝丽;刘爱菊;王岩;赵刚

关键词:Ⅱ型糖尿病, 颈动脉IMT或斑块, 大血管病变
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或斑块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脑动脉硬化、玉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对75名Ⅱ型糖尿病患者测定颈动脉IMT值,以颈总动脉后壁IMT平均值作为评定指标,并判定其有无脑动脉硬化及主动脉硬化。结果:颈动脉硬化(颈动脉IMT>1.0或有斑块)与主动脉硬化、脑动脉硬化呈显著正相关(P<0.001)。结论:利用B超这种无创、重复性好、准确的检查测量的IMT值或班块是一个行之有效、可靠的动脉粥样硬化的评定指标,尤其在Ⅱ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时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内蒙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极谱分析测定人发中钙含量的方法研究

    目前测定人发中钙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居多,极普法尚未见报道。但前法仪器昂贵,大多数基层还不具备条件,为了能广泛开展发钙的检测,本文在文献的基础上,作了发钙测定的实验探讨,并对温度影响提出了改进,拟定出发钙的示波极谱测定。……

    作者:徐效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托吡酯治疗癫痫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托吡酯治疗部分性和全面性癫痫发作的临床疗效和耐受性。方法:应用托吡酯对67例癫痫患者进行自身对照治疗研究,其中部分性64例,全面性3例。单服托吡酯治疗23例,添加治疗44例。记录患者对托吡酯的客观反应。结果:67例患者中显效率40.6%,有效率31.3%,无效率28.1%。托吡酯对无脑组织结构改变患者疗效较好,对各类型部分性癫痫疗效无显著性差异。成人有效剂量100~200mg/d,儿童每日4~8mg/kg。不良反应轻,以纳差,嗜睡多见。结论:托吡酯单药/添加治疗部分性癫痫疗效较好,对全面性癫痫亦有效。在治疗过程中应掌握调整治疗剂量以达到佳疗效。托吡酯是一种有效的广谱新型抗癫痫药。

    作者:郭力军;李润今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螺旋CT三维重建在主—肺动脉窗型肺癌手术切除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在主—肺动脉窗型肺癌手术切除中的意义。方法:对35例有手术切除指征的主—肺动脉窗型肺癌患者进行了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技术,其中8例肿块与主动脉弓粘连,13例肿块与左上肺动脉粘连,4例纵隔血管前间隙与左肺门均淋巴结肿大,15例左肺门淋巴结肿大,6例纵隔血管前间隙淋巴结肿大,35例主—肺动脉窗型肺癌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并与术中、前、后相对照。结果:1例主—肺动脉窗型肺癌患者肿块侵犯肺动脉干无法切除,手术切除34例,符合率97%,其中左肺上叶前段局部切除23例,左肺上叶切除8例,左肺全切3例。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是主—肺动脉窗型肺癌手术切除的诊断依据,为外科手术切除提供直观的立体信息,提高了手术切除肿瘤成功率,减少术中出血及术后并发症的出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张强;曹增;李潇;张辉;张立春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围产期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现状与展望

    目的:探讨如何正确处理围产期缺氧缺血性脑病(HLE),降低围产期死亡率、致残率及在预防和减少远期后遗症中的重要意义。方法:确诊为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新生儿,脑水肿、脑细胞缺氧缺血的处理,巴比妥类药、糖皮质激素及利尿剂的使用,使缺氧缺血性脑病得到早期治疗,脑细胞功能早期改善。结果:苯巴比妥是氧自由基的抑制剂和清除剂。镁是兴奋性氨基酸拮抗剂和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对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损伤有保护作用。结论: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预防、早期治疗使脑细胞及神经细胞损伤减少,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新生儿得到健康成长。

    作者:包美荣;孟知颖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外伤性腹部大血管损伤的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外伤性腹部大血管损伤的诊治。方法:回顾腹部外伤后大血管损伤15例诊治经验。结果:本组痊愈10例、死亡5例,死亡率33%。结论: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作者:毛素珍;伊锁恒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中老年慢性脑缺血与血脂相关性探讨

    目的:分析脑白质慢性缺血与血脂各项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根据磁共振(MR)表现对脑白质慢性缺血分组,然后分析各组之间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及其同功酶2(HDL2)和同功酶3(HDL3)、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100)(apoB(100))及其两者比值(A/B)以及高血压、吸烟的相关性。结果:脑白质慢性缺血组的TC、TG、apoB(100)平均值高于正常组(P>0.05),HDL、HDL2、HDL3低于正常组(P>0.05)),LDL高于正常组(P<0.05),apoA1和A/B低于正常组(P<0.05)。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组的HDL2低于正常组(P<0.05),而TC、TG、HDL、HDL3、LDL、apoA1、apoB(100)和A/B与脑白质慢性缺血组相似。高血压频数在脑白质慢性缺血组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而吸烟频数两组接近(P>0.05)。逻辑回归分析提示LDL和高血压是脑白质慢性缺血的单独致病危险因素。结论:凡年龄在50岁以上如血浆中LDL增高和HDL2、apoA1、A/B降低可视为脑血管病的潜在危险因素,尤其是伴有高血压时。

    作者:张永利;周景春;欧阳墉;王琦;肖来柱;欧阳雪晖;郭亚茹;王银柱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CA-50血凝仪应用试剂的探讨

    血凝仪在血栓与止血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监测方面有着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但所用试剂对测定结果有很大的影响,从而也就关系到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我们用国产试剂在CA-50血凝仪上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时,发现对患有严重肝脏疾病和口服抗凝药后病人的血浆经常发生不凝固现象,再用进口试剂测定,就很少出现不凝固现象。……

    作者:吴远良;余水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鼻衄治疗的临床初探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接受终身抗凝治疗的特殊群体的鼻衄患者处理。方法:采用浸有凝血酶的敷料在出血部位局部压迫,配合全身药物治疗。结果:49例中44例迅速止血,48h拔除填塞物,无活动性出血,黏膜愈合好。有效率达89.71%。结论:此法临床应用,收到满意效果,且简单易行,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应予推广。

    作者:齐颖;王云丽;刘锐;莎仁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30例异体肾移植护理体会

    我院从1990年5月~2001年3月共完成异体肾移植30例,术后1年成活率达90%,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受者的筛选及术前准备本组男性24例,女6例,年龄20~63岁。其中3例为2次肾移植,术前27例行血液透析,2例行腹膜透析,1例未透析,本组病人均经HLA配型,错配少于3点,PRA≤25%,病人好于手术前日行血透,大限度地保证在手术日患者体内水、电解质,……

    作者:高英英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S100B蛋白检测及在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意义

    目的:寻找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生化标志物。方法:对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内S100B蛋白的生物学活性、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作初步探讨。结果:S100B蛋白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其含量变化与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改变密切相关。结论:S100B蛋白已有望成为脑血管疾病诊断和预后的新指标。

    作者:韩晓芳;郭力军;方根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脐带绕颈性缺氧192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脐带绕颈所致缺氧在分娩时的临床表现。方法:取1998年1月~2000年1月间分娩中选取孕足月无妊娠合并症及分娩期无其它并发症有脐带绕颈192例。观察胎儿监护波形,羊水胎粪污染,新生儿Apgar评分,死产,胎儿宫内死亡。结果:胎儿监护中可变减速波形多见,羊水污染发生率高,Apgar评分低,死胎、死产发生率高。结论:通过对脐带绕颈在分娩中可变减速波形的分析,探讨与缺氧程度的关系,更好地了解脐带绕颈在临产中的表现,能准确处理,同时也避免在分娩中不必要的对母婴均有危害的手术干预。

    作者:韩小妹;吴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肌钙蛋白Ⅰ与冠脉综合征患者危险度分层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ACS)入院后血清中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的变化。探讨cTnI定量分析与冠脉综合征患者危险度分层的意义。方法:103例ACS患者分别在入院、入院后12h、24h采血。采用美国德普公司(DPC)自动免疫化学发光分析仪及固相双位点化学发光试剂(用IMMUL ITE系统)测定cTnI、CK—MB浓度,根据CK—MB和ECG将患者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Q波心肌梗死(QMI)和非Q波心肌梗死(NQMI),并分析cTnI、CK—MB与临床状况及心脏事件的关系。结果:健康对照组、QMI、NQMI和UAP患者血清cTnI分别为0.20±0.08ng/ml、32.84±23.23ng/ml、9.49±5.82ng/ml和1.16±0.77ng/ml,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当cTnI、CK-MB分别取2ng/ml、8ng/ml时,CK—MB对AMI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低于cTnI。CK—MB未升高的60例UAP患者中有27名cTnI≥0.40ng/ml(45%),在CK—MB升高的13例NQMI患者中有11例cTnI高(84.62%)。103例ACS患者中,30d死亡4例(3.88%),其中70例血清cTnI≥0.40ng/ml的患者中死亡4例(5.7%),cTnI<0.40ng/ml组无1例死亡。CK—MB≥8ng/ml组43例中有2例死亡(4.65%),CK—MB<8ng/ml组60例中有2例死亡(3.33%)。随着血清中cTnI增加,心脏事件发生率亦增高,血清cTnI<0.4ng/ml无1例死亡,cTnI进行性增高死亡危险性增高可能与心肌坏死量增加有关。死亡4例均大于10ng/ml,cTnI有较高的阴性预测值(90.9%)。因此cTnI阴性者危险性低,有较好的预后。结论:血清肌钙蛋白Ⅰ定量测定可对冠脉综合征患者进行危险度分层并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作者:冯玉宝;刘凡;李永玲;苏平;白雪垠;王海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氯沙坦与金纳多联合治疗老年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氯沙坦加金纳多对老年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我科住院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28例,在接受糖尿病常规治疗(包括糖尿病饮食、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将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餐后2h血糖<10mmol/L时选用氯沙坦50~100mg每日1次口服,金纳多注射液7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每日1次静点,15d为一疗程,间隔15d再重复使用,共观察12周。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方法,分别测定治疗前后收缩压及舒张压、24h尿蛋白、血肌酐、血尿素氮、全血黏度变化,测定数值经SDAS统计软件处理。结果:28例老年糖尿病肾病治疗前后血压,由177.85±12.05/89.21±6.52mlnHg降至147.67±10.75/82.67±6.01mmHg,平均下降30.18/6.54mmHg,P<0.001,有显著性差异;24h尿蛋白由728.93±31.93mg/24h降为524.11±21.40mg/24h,平均下降204.82mg/24h;(P<0.001)有显著性差异;血肌酐由153.23±23.57ptmol/L降为132.5±19.73ptmol/L,平均下降20.73μmol/L;血尿素氮(BUN)由8.3±1.15mmol/L降为7.41±0.93mmol/L,平均下降0.89mmol/L(P<0.001)有显著性差异。全血黏度由11.08±0.84mpa·s降为9.85±0.47mpa·s,平均下降1.23mpa·s(P<0.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氯沙坦加金纳多联合治疗老年糖尿病肾病通过特异性地作用于血管紧张素Ⅱ的AT1受体,减少肾脏ET—1、NO、TGF—β1降低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厚度,降低尿蛋白的排泄,抗血小板活化因子,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病理性红细胞聚集,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等多方面机制,延缓老年糖尿病肾病的进展,治疗效果显著,尤其是对老年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高血黏度、心、脑血管痰病者效果更佳,且28例无1例出现不良反应。

    作者:高凤荣;赵萍;梅辛苓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从一患儿粪便中同时分离出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

    我院从一患儿粪便中同时分离出鼠伤寒沙门氏菌、福氏2a志贺氏菌。报告如下。病历患儿男,1岁。2000年7月因出现发热、腹泻入我院。体温39℃,便为稀水样,外观有黏液,呈黑绿色,其母亲述有不洁饮食史。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 11.9×109/L,N 0.55,L 0.45;便常规WBC 10~15/HP,脓细胞10~15/HP;便培养鼠伤寒沙门氏菌、福氏2a志贺氏菌生长。根……

    作者:刘超梅;郭丽霞;郜二喜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小儿心肌梗塞一例

    患儿,女,12岁。因发热呕吐2d,心前区痛5h,于2001年8月4日入院。入院前2d无诱因出现发热,乏力,体温升高达39℃,不伴寒颤、稍感咽痛。给予林可霉素,病毒唑及地塞米松肌注2次,发热无好转。早晨因心前区痛伴心悸,呈阵发性,持续时间5min至半小时。口服丹参滴丸粒症状无改善。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门诊以“急性感染”收入院。既……

    作者:狄美凤;娜仁;云素英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心脏手术中鱼精蛋白不良反应的处理体会

    作者回顾性总结了近5年我院心脏手术转流后鱼精蛋白拮抗过程中,出现的程度不等的各种不良反应8例进行分析,并归纳如下。

    作者:郝在军;韩云志;刘万全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胸主动脉夹层瘤破裂介入治疗的手术配合

    胸主动脉瘤破裂,预后极差。积极救治可挽救生命。传统开胸行主动脉修补或置换人工血管,创伤风险大,死亡率高,易引起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采用腔内覆膜支架介入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安全度高,减少并发症等优点。我院在2000年底采用覆膜支架置放治疗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均获成功。胸主动脉瘤破裂经腔内覆膜支架置放术中护理非常重要,探讨和应用该疗法和护理特点,对保证手术成功有重要意义。……

    作者:梁秀琴;邢彩霞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颈动脉IMT或斑块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关系初探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或斑块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脑动脉硬化、玉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对75名Ⅱ型糖尿病患者测定颈动脉IMT值,以颈总动脉后壁IMT平均值作为评定指标,并判定其有无脑动脉硬化及主动脉硬化。结果:颈动脉硬化(颈动脉IMT>1.0或有斑块)与主动脉硬化、脑动脉硬化呈显著正相关(P<0.001)。结论:利用B超这种无创、重复性好、准确的检查测量的IMT值或班块是一个行之有效、可靠的动脉粥样硬化的评定指标,尤其在Ⅱ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时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朱海霞;阎朝丽;刘爱菊;王岩;赵刚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改良式双J管在肾移植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为了降低肾移植术后输尿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探讨肾移植术常规置放改良双J管的利弊。方法:根据临床需要,我们设定改良式J管的长度、型号、双尾尺寸,苏州市晶乐高分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①将普通长度双J管缩短至12cm,使两端猪尾变小;②行输尿管膀胱吻合前置放双J管;③膀胱内攀侧孔缝一道4号丝线长约20cm横行结扎;④术后早期拔出尿管,待丝线头排出后,沿尿道方向牵引丝线拔出该管。将1997年12月~2002年1月25例肾移植分A、B两组:A组为对照,放置外引流支架管,B组放置内引流改良双J管。从拔出时间,拔管前后尿常规检查及细菌培养进行比较。结果:A、B两组拔出尿管时间无区别,但拔引流管时间、拔输尿管支架管时间,B组明显较A组时间短;尿常规检查:拔出支架管前,红血球、白血球A组少于B组,但拔支架后,两组接近,尿培养A、B两组均为阴性。结论:①常规应用改良式双J管内引流效果优于支架管外引流组;②改良式双J管长度缩短避免了异体输尿管因保留过长而导致术后扭曲、狭窄及积水;③膀胱黏膜仅做一小切口留作吻合,防止了尿瘘的发生;④膀胱内攀缩短减少了膀胱黏膜刺激征和血尿的发生率;⑤膀胱内线尾经尿道排出后牵引丝线拔支架管,省去用膀胱镜拔管造成的痛苦;⑥手术后早期拔肾周引流管,减少了伤口感染的机会。

    作者:罗功唐;刘致中;李建新;黄学宏;齐军;梁国力;岳长久;班彩玲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急诊护士的素质与心理护理

    护士在整个急诊过程中扮演与病人之间的一种人际关系的重要角色。因此,护士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克服不良的心理状态,达到满足病人的心理需要,为病人服务。……

    作者:刘清萍 刊期: 2002年第05期

内蒙古医学杂志

内蒙古医学杂志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医学会